分享

中原壶:钧瓷传统美学的新诠释

 zlf翔峰 2014-05-13
中原壶:钧瓷传统美学的新诠释
———钧壶创作的理论与实践二人谈
 新闻来源:许昌晨报 时间:2012-3-21 9:49:49

中原第一壶:钧瓷传统美学的新诠释 - 黄河文明 - 黄河文明

工作中的孔相卿

中原第一壶:钧瓷传统美学的新诠释 - 黄河文明 - 黄河文明

光明壶

中原第一壶:钧瓷传统美学的新诠释 - 黄河文明 - 黄河文明

组壶

  谢玉好:近年来,孔先生潜心研究钧壶制作技艺,并创作出了系列钧壶作品,观赏之后,感到震惊和欣喜。震惊的是,这些作品汲取了南壶制作之精髓,造型别致,情趣盎然,釉色丰富,幻化多彩,制作精良,使用把玩皆佳,是钧瓷创作的又一突破。欣喜的是,这些作品除了汲取南壶,特别是紫砂壶的精髓,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北派特色。无论是在造型还是在釉色上,它们都紧密结合了中国北方人群的审美情趣和品茶习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宜兴紫砂一统制壶天下的情况下,钧壶的诞生可以说是对整个中国陶瓷壶业发展的另一种解读,是当代制壶业的又一朵奇葩。我把它称为中原第一壶,不知孔先生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孔相卿:把我们的壶称为中原第一壶,并不是说之前北方窑系没有做过壶,而是说之前北方窑系从来没有像紫砂那样把壶作为自己的特色产品,大规模成批量生产过。囿于瓷的本身特性,之前北方窑系的确没有做出过像紫砂那样精致、体现地域特色文化的壶。我们所说的中原第一壶,并不是一个空洞的自我标榜的概念,而是有着多重客观实际的因素。从时间上来说,我们是第一家进入高档瓷壶创作的北方窑口。从科技工艺水平上说,我们第一次解决了导致瓷壶做不精细的如变形、抗热震性等各种问题。业内人士普遍承认,在高端钧瓷壶领域,我们的科技工艺水平最高,呈现出来的作品最精良,与紫砂壶不分上下。当前,我们做出的壶色彩、制式、器型也是最丰富的。此外,我们在决定做壶之初,就决定在作品中融注中原文化,体现中原特色的创作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我们的作品不是对其他窑系的模仿照搬,而是拥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当然,由于我们进入钧瓷壶的创作领域才几年时间,中原壶的概念、工艺、制式仍在进一步完善中,还需要进一步得到工艺美术界和市场的认可。但是从目前的创作状态看,我认为我们的创作理念是正确的,工艺技术是成熟的,有一种进入了广阔天地的感觉。

  中原第一壶是中原壶中的概念,中原壶的概念外延更加宽广,站在审美的高度上,宋代五大名窑的壶艺都可以列入中原壶的概念之中。中原壶体现了中原文化,中原壶的形式、制式、文化确定完整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完善、发展,才能推出中原第一壶。但是理论往往落后于实践,也就是说一种事物从实践到获得理论认可,通常还有一段距离要走,我们往往要从个案出发,最后推出让公众普遍接受的理论。具体到钧壶的制作上,我们需要先创作出体现中原文化的系列钧壶作品,即中原第一壶,最后才能形成中原壶的概念及理论体系。

  当下我们要做的是确定中原壶的形式、制式。第一,用中原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习惯支撑中原壶的地位。第二,中原文化要体现在中原壶的制作上。我们知道,中国文化在地域上以长江为界有两种类型,一是南方文化,讲究秀美;二是北方文化,讲究端庄、古朴。中原壶的制作主要立足于北方文化,因而在形式、制式上要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如果不能从紫砂壶的风格中脱离出来,怎么能成为独立命名的中原壶呢?北方的文化、陶瓷制作技术为中原壶的烧制提供支撑,当代陶瓷技术的重大突破,更是为中原壶风格的确立提供了机遇。钧瓷在宋代已经被列入五大名瓷之一,本身就是高档生活用品,我们现在工艺和技术积累已经够了,加上人们饮茶方式的转变,中原壶就应运而生了。

  当下的茶壶制作中,宜兴紫砂是代表,他们更早进入这个领域。当代中国人是从紫砂壶开始了解茶道,紫砂壶奠定了中国的陶瓷茶具市场,在茶道推广方面功不可没。但瓷器作为比陶器更高等级的烧造技术产物,解决了技术难题之后,因为产品物理特性和色彩的优势,应该有着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能够取得大的发展,以至超越紫砂。目前,在韩国、日本的茶艺市场,瓷壶有着与紫砂相当的价格。

  谢玉好:听了孔先生的介绍,归纳一下,给中原壶下一个定义:它是以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为精神内涵,以大气多变的制式为形式依托,以丰富多彩的釉色为鲜明特征,具有中原特色的钧壶系列作品。从看到钧壶作品后,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大师都非常讲究“道、技、器”之间的关系,刚才欣赏的中原壶,从理论角度看,“道”是“技”的理想境界,“技”是完成对“道”认识的直观体悟,“器”则是“道、技”结合的最终体现,三者相互关联,构成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古人曾讲过“以道驭术(技),由技悟道”这个规律,孔先生在制壶过程中,如何理解和解读三者之间的关系?

  孔相卿:“道”是做壶时的理念,我们的理念是尊重自然、尊重人的生活。所谓“技”是用来完成“器”的,“器”的形式由“道”来指导,由“技”来实现。没有“道”就没有审美高度,没有“技”就无法实现“器”。传统钧瓷制作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就是我们优秀的文化遗产,也是现代人制钧壶时的一种理念和境界,也就是“道”。在这种“道”的指导下,依靠科学的技术手段,才能完成好的“器”。通过实践,我的感觉是,做壶的“道”还得继续修,“技”还需要继续提高,最终实现更加丰富多彩的“器”。道化无穷,“道”是一,“技”是二,“器”是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具体到壶上,壶的款式千变万化。

  目前,我们做的钧瓷壶制式和色彩有几十种了。色彩方面,钧瓷有多少种色彩,我们的壶就会有多少种色彩。制式方面还在创新,希望能做得更多,从而在比较中确定中原壶更突出的特点制式,做得更好、更宽广。紫砂壶的茶具,只是给消费者一把茶壶,我们结合中原文化的民俗特点,把茶杯加进去,设计出了多种组合,例如一壶两杯叫鸳鸯式,一壶三杯叫三元式,一壶七杯叫七星式,包括了茶壶、茶杯、茶罐、茶注、香炉的叫五福式,三器六杯叫吉祥式等等。制式确定之后,我们会进一步补充完善。每一种制式,壶和杯都会有多种款式组合。制式的确定便于推广,并形成中原壶的文化特点。

  谢玉好:是的,中原文化博大精深,积淀厚重,里面有很多需要当代人传承的优秀遗产。譬如《周易》和《道德经》就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和生活理念,这也是中原文化的精髓所在。设想一下,在钧壶的制式称谓中有意识地引用一些书中的思想,不知是否可行。

  另外,在人们的一般思维中,往往会把陶瓷作为一个固定的词组来看待。实质上,“陶”与“瓷”是各具明显特点的。在普通认知中,由于宜兴紫砂壶的知名度极高,人们往往会把陶壶当做品茶最佳的选择。那么,从科学角度讲,陶壶与瓷壶的异同在哪里?据说,孔先生在这方面有过很深入的研究,能否把你的研究成果拿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孔相卿:钧瓷制作高档茶具,以前没有先例。千百年来,古今中外的瓷壶为什么没能像紫砂那样精致呢?这主要是由两者制作材料、制作方式的不同造成的。紫砂是陶器,不施釉,烧制温度低,烧制过程中的收缩率低。收缩率低,就不容易变形。紫砂烧制过程中的收缩率是7%,钧瓷的收缩率是14%,正好比紫砂高1倍,紫砂变1毫米,钧瓷就要变2毫米。这是第一。第二,烧制陶器需要的温度低,陶器有支撑性,不软化;而烧制瓷器需要的温度高,瓷器是软化的,支撑性差,容易变形。第三,瓷器在高温下表面是呈黏性状态,陶器处于原来的状态。花盆等陶器可以摞起来烧,而瓷器谁都不敢挨着谁,挨着就黏一块了。瓷器的材质和工艺限制了瓷器不能像陶器那样做得很精致,这是千百年来国内国外一直没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孔家钧窑经过长时间的攻关,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如果这些工艺问题不解决,我们仍然不会有自信进入茶具市场。过去由于变形的问题,瓷壶的壶盖与壶身通常有较大间隙,所谓盖不严,但现在你看我们的壶,跟紫砂盖得一样严。

  过去由于材料的原因,瓷壶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即抗热震性差,也就是抗热冷的冲击力差。南方瓷器为硅质瓷,泥釉同源,所以相对好一些。北方瓷器泥釉不同源,泥和釉的膨胀系数不一样,所以在热冷交替的状态下,容易碎裂。这个问题我们通过寻找泥和釉最接近的膨胀系数,也解决了。

  瓷器的烧制比紫砂要难得多,特别是北方的厚釉瓷器。南方的瓷器釉都非常薄,通常只起个增加光泽的作用。紫砂的技术人员不需要考虑材料,只需把自己的思想灌注到设计制作中。我们的技术人员却要考虑材料、考虑工艺、考虑设计,研究釉和泥的不同配比及烧制过程中二者膨胀系数的一致性。

  谢玉好:在文艺理论界有一个重要的论题,就是“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不少世界级的文论大家就此发表过真知灼见。我以为,孔先生钧瓷壶的创作,从具体实践中,对这一重要的论题作了很好的诠释和补充。

  孔相卿:钧瓷进军茶具制作,是历史创造了这个机遇。没有北方人饮茶方式的转变和我们在钧瓷工艺上的贮备,我们不可能进入这个领域。目前,对环境、茶叶、茶具的较高追求已经成为当代北方人饮茶时一种较为普遍的习惯。市场对高端陶瓷茶具的需求形成有一段时间了,但因为之前陶瓷工艺上存在的不足,无法满足这种需求,当我们获得了这种工艺能力之后,很自然地就进入了这个领域。

  所有工艺美术都是为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而人们的实际需求有着一个从需要到想要再到多要的转变。对茶具来讲,需要是要一个容器,想要是希望这个容器精美,多要就进入到了收藏阶段。在陶瓷的工艺美术理论中,一直有这样的理论,即艺术瓷要生活化,日用瓷要艺术化。我们看到的宋钧大都是当时的生活瓷,是融入到当时人的生活中去的,每一件器物都有着它的实际用途,是古人生活的组成部分,纯粹用来欣赏的占极少数。综观人类的历史,所有的产品首先解决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例如鼎,一开始是用来煮肉的,后来做得精美了,就成了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成为精神的需要。再比如衣服,首先解决的是保暖,之后才产生了美的需求。宋钧如《梅瓶》、《玉壶春》等,都是当时人的盛酒器,到了明清时期,随着一些收藏鉴赏家的出现,才去功能化,成为单纯的工艺欣赏品。真正的艺术品是纯欣赏的,例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凡·高的作品等。我现在做壶,是在提升钧瓷艺术美的基础上,回归钧瓷的实用性,目的是愉悦心情,装点生活。也就是说,不但要美,而且要有实用性。我们设置一个场景,生活中有了烦恼,我们进入一个幽雅的环境,一杯好茶,一套好茶具,一盏香炉燃一支檀香,一尊梅瓶插一枝花,所有烦恼也许就会暂时忘却。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说,我们的壶色彩比紫砂要丰富得多,紫砂有朱泥和缎泥两种,我们的色彩则有静、有闹、有跳、有稳,这一切元素支撑了我们的信心,我们相信中原壶会成为中国茶具新的代表。

  谢玉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永远是艺术界的一个主题,也是一个永远的辩题。孔先生的钧瓷系列作品,传承了宋钧的美学特质,使古钧的“神、奇、妙、绝”的艺术品质,特别是釉色窑变的风格、品位很好地展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时代精神,博采众长,锐意创新,可以说,发展了当代钧瓷的创作,在内容、形式上达到了更高的美学境界。中原第一壶的创作成功就是很好的范例。请问,孔先生是如何通过实践而领悟两者之间关系的?

  孔相卿:传承不是目的,传承是为了发展。宋代官窑钧瓷非常优秀,但是它只是代表当时的科技、工艺、文化及审美情趣。钧瓷发展到现在,科技及工艺水平都有了很大提升,文化较之宋代有了很大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也与宋代有了很大不同,因而当代钧瓷需要运用当代的科技、工艺,反映当代的文化,服务于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也就是说时代要求我们比宋钧做得更好。传承不是固守,传承是一种扬弃,保留传统中的精华,剔除其落后部分,同时把当代优秀的文化加进来,这才是对传统的尊重。事实上,凡是能够传承下来的东西,都不是原汁原味的传承,所谓原汁原味的传承只能是死路一条。

  宋代钧瓷艺术家限于科技和工艺水平,肯定有他们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当代的科技和工艺发展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把钧瓷做得更好呢?说回到钧瓷壶,宋代没有做,跟当时人的饮茶方式有关;元、明、清没有做,跟工艺技术难题没有解决有关。当代,所有条件都具备了,钧瓷壶的出现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我国在唐代开始饮茶,饮茶方式是唐煮宋点明清泡,所以现在的茶壶是泡茶壶。宋的茶壶是金属的,讲究煎出白色的茶汤,茶叶放在茶碗里,进行冲点,为了好看,茶碗多是黑色,如鹧鸪斑、天目、兔毫等。明清时饮茶方式的转变,造就了紫砂壶的崛起,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代表当时生活的文明。但茶具肯定不是发展到紫砂就停止了,事实上瓷壶较之于紫砂的陶壶性质,除了实用性之外,更具审美优势。如在服装上,我们曾经认为军装、中山装已经非常美了,可是现在服装发展出了更美的形式。这就是我们有决心做出中原壶的基础,我们有丰富的瓷种和优秀的工艺,我们不缺历史、不缺文化,更不缺技艺,缺的是进入当代人的生活,和当代人的生活贴近。紫砂壶不是壶艺的巅峰,一定还会有新的发展。

  谢玉好:我注意到,孔先生在解读钧壶制作时,再三强调了“精细”这个概念和原则。钧壶的制作与其他钧瓷产品最明显的一个区别就是需要十分精细的制作技术,这是因为壶这个产品特定的品质要求所决定的。在人们的印象中,钧瓷制作有粗犷之风,对精细的程度要求不高,而钧壶系列作品的完成,足以证明钧瓷亦可做细做精。我认为粗犷是一种风格,而并非意味着粗犷后面可以掩饰着粗糙。不知孔先生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孔相卿:钧窑最大的成就是在官窑,民窑为什么显得粗糙呢?因为民窑是对准大众的,通常不会太讲究。在宋代五大窑确立之前,中国北方有着众多的窑系,都处于相对原始的状态。五大名窑脱颖而出被确立为官窑之后,就高端化、艺术化、精细化,因为官窑是不计成本、不惜代价的。宋代的钧官窑已经能把钧瓷做得非常精细了,我们可以到故宫看看,宋钧官窑是做得非常精美的。宋代钧官窑存在的时间很短,明清时已经没有钧官窑了,主要是民窑在做,所以给大家一种印象,似乎钧瓷显得粗糙。元、明、清主要是仿,由于当时水平的限制,都没有达到宋官窑的高度,新中国成立后也没有恢复到最高水平。由于大家长时间看到的都是粗糙的东西,所以就有了粗糙的印象。比如做碗,民窑一个师傅一天需要做800到1000个,一个碗能少用一刀,他绝不会加一刀,一个碗加一刀,一天就会加很多刀。但官窑可能10天也做不了一个,为了精美,师傅会一刀一刀反复地修,甚至做成过底釉,然后加上一个小支架来烧。之后不精美,是因为没有严格要求罢了。所以对“精细”的要求来说,钧瓷工艺上在宋代已经解决了。

  更高的要求,受当时工艺水平的限制,是做不到的。当代的钧瓷制作技术、工艺,已经远远超过宋代。例如窑炉,宋代较之于当代是很落后的,当时不能把温差控制在100℃之内,现在我们能控制到20℃以内。过去的人对钧瓷材料成分的了解是模糊的,我们现在通过化学分析的手段,已经完全知道这些材料的成分,知道不同的成分发挥的不同作用,以及外界条件对这些成分的影响,所以能做到他们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

  谢玉好:钧壶是作为实用艺术品进入市场的,人们更关心的是它的健康安全系数。现在很多消费者有这样一种观念:有些彩色瓷器作为餐具是不安全的,会有重金属铅、镉等渗出。孔先生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孔相卿:瓷器的重金属渗出,在当代基本是个伪命题。瓷器的重金属渗出,宋代没有,当代也没有,只在元、明、清的青花瓷、五彩、粉彩、珐琅彩等釉上彩瓷种中存在过。瓷器的材料叫无机非金属材料,无毒无味,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瓷器是在高温下烧制完成的,最低的软质瓷也要达到1100℃,钧瓷是高温瓷,要烧到1350℃。在高温下瓷器材料中的金属成分会与材料中碱金属成分化合,成为一种新的物质,叫莫来石,所以高温瓷是不含金属成分的。元、明、清及近代的釉上彩,如五彩、粉彩、珐琅彩上面的装饰是二次低温烧制上去的,即先高温烧制白瓷,然后把颜料画到白瓷上,再进行第二次烧制。第二次烧制时,温度较低,因为超过一定温度,这些颜料就会消失。在这些颜料中,铅是作为一种溶剂来使用的,保证颜料在白瓷上的着色。因为第二次烧制时的低温,会有重金属残留。进入当代以来,随着陶瓷工艺技术水平的提高,化学成分分析进入到瓷器制作工艺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高温颜料,因此现在的陶瓷色彩都是釉下彩,五彩、粉彩也都是一次烧成的。现在低温颜料已经完全退出了瓷器制作工艺,原因很简单,两次烧成会大幅度提高成本。没有人会傻到用更高的成本去烧一件有毒的瓷器。说实话,现在想在市场上买到一件有金属渗出,即所谓有毒的瓷器是很难的。

  刚才谈的是工艺,下面我们说功能。钧瓷壶是饮用器,是入口的,安全卫生是它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形制色彩多么悦目,如果使用起来对人体有害,那就什么都不要谈了。现在我们看到的饮用器,无论家庭还是饭店,绝大部分都是瓷器,很少能够见到陶器,这就说明瓷器是健康的。为什么不用陶器,说明陶器在安全卫生上是有缺陷的。国际上饮用器的标准,第一安全是玻璃,玻璃通过高温下的玻化,成为一种玻璃材料,在常温下不吸水、不化合、不分解,好洗刷。第二是瓷器,瓷器同样具备玻璃的特性。什么叫瓷器?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瓷实,吸水率低,仅次于玻璃,在1%以下。而陶器则有着至少8%的吸水率,有害物质和细菌就会滋生在其中。有资料显示,陶器微孔直径为100纳米,而细菌的直径一般约60纳米,很容易进入陶器内部,所以就会产生卫生问题。而且正因为陶器的吸水率高,也造成了它难以洗刷的缺陷。例如,我们在陶器上滴一滴墨水,是无论如何也洗不掉的,因为墨水已经洇进去了。所以瓷器是非常安全卫生的。但瓷器也有自己的缺点,就是与玻璃一样,导热快。陶器因材料里有空隙,导热最慢。瓷器介于玻璃与陶器之间,但通过设计,减少人与器物的接触面积,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陶器的烧制温度较低,低于1000℃,在这个温度下,材料中的金属元素没有化合,因此陶器中有金属残留倒是肯定的。

  谢玉好:大家知道,近几年来,信阳红茶在市场上异军突起,“信阳茶人”打造的“信阳红风暴”席卷全国,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信阳红成为中国茶市场上的又一个高端品牌,在信阳毛尖之外大幅度开拓了信阳茶的市场。作为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茶具,信阳红的突破和成功,无疑为钧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中原壶的创作,已经具备了成为中原茶文化著名品牌的潜质,同时作为当代中原瓷文化发展最成功的瓷种,钧瓷也承担着在茶具上进一步完善、壮大中原茶文化的历史责任。

  当前,中原第一壶具备了四种重要的价值。一是科学价值,这主要体现在技术层面上;二是艺术价值,它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美的陶冶;三是收藏价值,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精品力作,有着巨大的升值空间;四是实用价值,这主要从健康饮茶的角度来理解。总之,中原第一壶的创作成功,无论是从制壶行业还是从钧瓷行业来讲,都是一个很好的文化突破,是对钧瓷传统美学新的诠释。我们相信中原第一壶一定能够融入中原乃至中国茶文化体系中,和信阳红一样,在中原腾飞,向世界进军,成为许昌特色文化品牌、中原文化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茶文化一张亮丽的名片。在不久的将来,它一定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为社会、为大家增添更多的美的元素。

  (李俊涛根据录音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