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分钟了解中国陶瓷发展史

 尋夢閣 2018-08-25

陶瓷可简单分为陶器和瓷器,现在陶器烧制比较少,一般人所称的陶瓷多为瓷器。陶器的发展历史显然要比瓷器早得多,目前出土的文物可证实,早在公元前8000多年的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陶器。商周时期出现“原始瓷”,具有现代意义的瓷器,则要到东汉时期青瓷的出现。

当代的年轻人,已经很难对传统陶瓷产生审美了。元明清最为流行的青花瓷似乎与现代风格总是格格不入。这一点显然具有共性,现在市场上已经很少有卖青花瓷的了,倒是白瓷最为众了。

陶器的出现其实不难理解,我们的祖先学会用火之后,无意中总会发现经过火烤的泥土会变硬。慢慢的就学会和泥巴烧制容器打水装食物了。可以就地取材,十分便捷。这一点,几大洲的祖先几乎是同时发现的。像埃及和中东地区,出图的陶罐也是极具特色。

随着生产力提升,人口也就增加,之后开始人工种植水稻,蓄养家畜,陶器也越发精美。在早期社会一度成为陪葬品。陶器的烧制温度一般在800到1000℃,宽泛一点,700到1100℃以内都可以烧制成陶器。这一点直接用篝火烧制就可以达到,不用建窑。

商周时期,原始瓷出现,也称“原始青瓷”,烧成温度在1100℃左右。表面形成“石灰釉”,但还不能完全具备瓷器特点。同期出现了白陶,普遍烧成温度超过1000摄氏度。对后期瓷器的形成,打下基础。这段时期,青铜器出现,陶器仍然是陪葬,也少量用于祭祀。

春秋战国和秦朝时期,战乱纷争,青铜和铁器的冶炼技术因战争发展迅速,陶器在这一阶段没有明显什么重大进展,但是在烧制技术和应用上还是在不断进步。用窑提高烧制温度,以及在陶表面绘制精美图案的技术越发成熟。秦始皇陵的兵马俑也表明,当时用陶制作人偶,用于陪葬的风俗十分流行。

到了西汉时期,最为著名的就是汉墓曾出土的瓦当和汉砖。作为陪葬品,上面雕刻的图案十分精美。彼时已经出现铅釉陶,在陶上镀上含铅的釉料,属于低温釉。

东汉中后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瓷器,青瓷。制作原料为高岭土与瓷石,与现代瓷器的原料基本相同,采用“龙窑”烧制,烧成温度达到1200℃以上。龙窑,顾名思义,长度可达十几米,温度提升效果显著。关于瓷器的烧成温度,有相关资料定义为1280℃到1400℃之间,这实际上没法衡量,在古代不存在温度计,烧制瓷器是靠窑内的“照烧”(匠人用来判断温度的工具)。加之原料与烧制方法不同,有的瓷器烧制温度仅1100℃以上。

青瓷的烧制成功让中国与其他文明产生了区别,他们大多停留在了陶器制作上,后来中国的瓷器输出到欧洲,欧洲才慢慢学会如何烧制瓷器,但是工艺相差太远。日本的瓷器工艺也是从南方几大窑口传过去的。

瓷器早期是贵族才能享有的物品,当时还未能大量的生产。景德镇在这一时期也已经开始出现早期的窑口,赵慨师法越窑,将瓷器工艺引入,成为景德镇瓷器的开山师祖。魏晋时期,就已经形成南青北白的形式。

到了隋唐朝,陶瓷在审美上可谓进步巨大。唐朝包容开放的风格,也影响到陶瓷的发展。这个时期最为出名的就是唐三彩,颜色上以黄绿白为主,实际上在烧制过程中形成的颜色多达七八种,并且还用到从波斯运来的钴蓝釉料。用色大胆,采用泼釉的方式,以人、骆驼、马为造型的陶偶,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这个事情还有一个变化就是,这些陪葬品开始平民化。许多平民家庭死后也会大量下葬陪葬品。这也是如今唐三彩得以被大量发现的原因。

唐朝是中国瓷器走向成熟的时期,早期的瓷器因技术方面还不完善,往往质地较脆,釉料也比较单一,而且施釉的工艺水平等也较低。唐三彩的大量烧制已经反映出唐朝陶瓷工艺水平的完善。窑温也普遍稳定在1000℃以上。代表性的窑口就是越窑和邢窑。

五代时期虽然短暂,但是战乱并未影响陶瓷的发展,各个时期的君主对陶瓷的发展也很重视。五代主要烧制青瓷和白瓷,后周世宗就曾做梦梦见一种天青色的瓷器,命全国各大窑口烧制,最终柴窑烧制成功,世宗评价“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可惜后来失传。这也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一个弊病。独门技艺往往独守,不愿公开。结果最后失传。这种青瓷至今也没有技术可以完美的重现,全球存世的柴窑青瓷也不过个位数。早在明清时期就有许多匠人倾尽心血也未能重现,所以素有“片柴值千金”的说法。

五代之后,迎来中国文化史上极其繁荣昌盛的时期,宋朝。宋朝的瓷器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次巅峰。当时的五大名窑,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成就登峰造极,如今传世之作甚少。留下的一些瓷器也多被皇室收藏。这些窑厂多为官方管理,瓷器多为官用,最上等的瓷器则供应皇室。在器形和装饰上各具特色,百花齐放。除了白瓷,青瓷外,彩瓷也得到发展,釉料颜色丰富。

如今宋朝存世的瓷器不多,汝窑,钧窑的瓷器本就为皇家所用,民间根本不可能村子,因此存世极为稀少,家有万贯,不如钧窑一件。景德镇在宋朝白瓷的烧制水平就已经相当的高,宋真宗特地把年号给了景德镇,景德镇原来的名字叫昌南镇,本是一个小镇子,如今已经成了一个市。福建泉州窑以白瓷出名,历来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口岸,大量向国外出口瓷器,日本等地都是重要的贸易国。

元朝时期,蒙古人入关,也非常重视陶瓷的生产,把天下陶瓷艺人集中到了景德镇,设立专门的官职管理。蒙古人特别喜欢白瓷,所以青花瓷在蒙古时期发展迅速(青花瓷是白瓷的一种)。在元朝,还烧制成功了红瓷,采用的是含氧化铜等元素的材料烧着,但是温度等很难控制,成品很少,往往十窑九不成。红瓷也是历代匠人久攻不克的难关。

到了明朝,烧制方法与器形上基本没什么大的变化。主要还是在工艺和釉料上的改进。景德镇作为陶瓷的中心,汇聚了全国的能工巧匠,他们毕生研究陶瓷工艺,青花,青花釉红,五彩,斗彩都出了很多传世精品,现在在陶瓷文物收藏界,最热门的就是明清时期的官窑瓷器。民窑瓷器虽然也大量生产,不乏精品,但是远不如官窑受欢迎,增值空间也更大。景德镇窑口传续五六百年不断,古人描述这一盛况“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

这一时期也向外出口了大量的瓷器,许多欧洲来的商贩在福建浙江沿海一带港口上岸,国内的商人将瓷器从景德镇运送到港口,再装船运回。即便后来海禁、闭关锁国也并未完全禁止。景德镇当时的水平令西方叹为观止,竞相收藏,贵族以家中收藏中国瓷器的多少为标准。当时景德镇的出产的薄瓷薄如纸张,最薄处不足1毫米,通体透明,'薄如蝉翼,轻若绸纱'。西方国家为此还专门派人到景德镇偷师,但是一直没能得逞。自己研究了多年也没搞出来,结果后来英国人捣鼓出骨质瓷,反而逆袭成了西欧皇室御用瓷器,如今骨质瓷也是全球公认的唯一的高档瓷器。

明朝瓷器的珍品,最为世人熟知的是鬼谷子下山,鸡缸杯与斗彩葡萄纹杯。

清朝的瓷器烧制,已经炉火纯青。工艺精湛,但是没多大创新。只有粉彩和珐琅彩比较出名。但是珐琅彩制作太过繁杂,生产量很少,生产一段时期就停产了,许多大型的珐琅彩还在当年八国联军进中国被毁。这一时期民用瓷器倒是很兴盛。福建德化的白瓷,山东博山的黑瓷,宜兴的紫砂等。紫砂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算是陶器,也可看作是炻器,器型独特,紫砂天然特性让紫砂成为泡茶的珍品。为文人雅士所喜爱。

至于炻器,是介乎陶器与瓷器中间的产物。国内一般不单独分类。德国的炻器在历史上很有名,有一段时间成为欧洲各国贵族阶层的收藏之物。

民国时期,中国的陶瓷工艺险些被毁。景德镇的陶瓷匠人面临生存危机很多人转行。只有醴陵创新出釉下五彩瓷,在巴拿马博览会上靠釉下五彩扁豆双禽瓷瓶拿下头奖。

建国之后,生产过一些文革瓷,近年来收藏火热。之后就是工业化现代化生产。瓷器价格迅速降低,成品率大幅提高。红瓷难关也被攻克。中国瓷器在世界的身影反而有些落寞。只能生产廉价瓷器出口,日韩等国瓷器出口价格都要高过中国。

国内瓷器的热度也是不温不火,近年来反倒是一些国外的瓷器受到追捧,比如宜家中一些欧洲瓷器,以及日本的瓷器。这着实有点本末倒置,自家的东西反而看不上眼了。

瓷器如今走进千家万户,但其作用却微乎其微。除了餐具和几只花瓶,可能没人会注意到它的价值。不过,在景德镇也有幸看到许多年轻人正投入到陶瓷的事业中,用自己的双手和创造力,让这个瓷都焕发新的活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