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秧门

 红瓦屋图书馆 2014-05-13

开秧门

农耕笔记

生产队明天在全公社第一家开秧门,从队长到群众都很兴奋,因为公社的书记、社长要来,各片片长要来,各个大队的支书、大队长要来,各个大队还派了生产队长、社员代表,加起来有上百人要集中到这里来看,这不仅是他们生产队的集体荣誉,也是每个农民的荣誉,通过这次活动全公社的人将会知道他们这个队,这周围其他公社的人也会知道。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用说公社,就是一个片(公社将几个大队划成的一个辖区,由公社的科长分工负责管理相关工作),哪怕是本大队能在一个生产队开秧门时集中让领导们来看,队长、大队支书就是全公社乃至全县的名人,而这里的群众到外地只要说到是某个生产队的,人家会自然地竖起大拇指啧啧称道:不简单,福气啊,公社的现场会还放到你们那里开呢!

其实,当初生产队开秧门早的、能有人来看的公社也就是抓了几个“典型”,就像如今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出了名人一样,谁都会感到脸上有光,自己荣耀,他人羡慕。史上郑板桥、施耐庵、李春芳,他们的文采、清廉、爱民不是被家乡人民广为传颂吗!

就是因为在生产队开秧门的当天,全公社有很多领导要来这里看,公社几天前就派分管农业的副社长和农业科长进驻这里,亲临一线指挥。

开秧门的现场会目的很清楚,即释放的是一种信号,到栽秧时节了,大家得从此做好一切准备;提出的是一种要求,全公社的所有生产队都要以现场为样板,质量决不允许比现场的差;树立的是一面旗帜,“比学赶帮”,学习的还有这里的纯朴庄风,这里干部群众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

开秧门是春季各个生产大队农业生产的重要活动,有领导来看,特别是公社书记,多数是老典型,对于大队支书到生产队长来说他们将来都会是公社有名的干部,经常在上级开的大会上受到表扬,这里的群众也总是“走得出去”,因此,虽然那时都穷,但因为有名,庄上基本没有光棍。

开秧门的前一天,庄上的男女劳力都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准备,有“上级”要求的,更多是人们已知道怎么做:第一,集体准备好鞭炮、香纸,在从秧池里铲起第一锹(块)秧苗前点燃香纸、燃放鞭炮敬菩萨,目的是祈祷菩萨保佑当年水稻能有个好收成。第二,男劳力挑秧要认真仔细检查扁担、担子的状况,确保在挑秧途中不能断掉,不能开始就不吉利。而从秧池里铲下的第一担带泥秧苗必须由生产队长挑,扁担两头要系上红绸子做成的花,体现干部带头。第三,尽管栽秧要手捧带泥的秧苗,脚踩的也是泥土,但当日每个人须要穿干净的衣服,妇女头上戴的方巾也要是大红的,以表示喜气。如果极少数人家家里没有红色的方巾,或是破旧的,宁可头天晚上向上一级请示汇报方可不戴,但必须要在头发上用梳头油,没有的也得跟他人找点缝纫机油将头发搽一下,梳得亮亮的下田。第四,有专人领唱栽秧号子,这不仅是政治需要,对于村里干部来说,也希望在上级和外地干部来看开秧门时不断地唱,越唱越起劲,自身提高了威信。

手插秧在过去确是一门技术,而不见得天生就是这样,有的人栽了几十年秧到头来还像是个“弯龙”,而有的刚入劳动组的小姑娘不长时间却能成为全大队乃至全公社的栽秧标兵,取决于人。巧英虽才17岁,还没有能“转”入正式劳力,但她栽秧的速度和质量是远近闻名的“能手”,那天开秧门公社书记在她秧行子的顶头看了十多分钟,这也让同来的其他公社干部一同驻足观看,巧英虽红着脸,还是第一个高质量地到“头”(一趟结束),她在秧趟子的那一头看到公社来的干部同时竖起大拇指,心里暗暗喜欢。当年双季稻栽插结束后的公社大会上她被表扬为“公社栽秧能手”!

让她和生产队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她21岁那年成了公社书记家的儿媳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