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幼儿读经教育与私塾优势

 易孜 2014-05-13

幼儿读经教育与私塾优势
邹秉达

在中国国学热方兴未艾的十余年,幼儿读经教育越来越受重视,越来越成为社会现象。从几年前圈内人的相互介绍传播到现在呈几何级数增长,从过去受教育部门打压到现在姑妄观之,幼儿读经教育就像一个幼儿本身强大的生命力那样,不可遏制地在成长。

我从接触读经到送孩子读经,经过了两年考虑;孩子读经也经历了一年零两个月。期间,和很多读经家长聊天,多数时候是谈到对体制内教育的失望和不安。读经教育与私塾独到的好处系统讨论得少,我反复问过自己,送孩子到明德堂读经,是自己对国学爱好而失去了学习机会,要在孩子身上补偿回来吗?是为了如有些家长所想要弘扬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吗?是要让孩子成为钱穆、马一浮、陈寅恪那样的大师吗?都不是。那是明德堂和读经教育什么优势吸引了我们?我想有两大优势显而易见。

一、 方法学的优势。

读经教育占领了学习内容的制高点,占领了开发智能的制高点。当年因为舍不得儿子离开家,送他在附近的国际双语幼儿园,那里的一中一英老师非常好,有爱心,勤勉,有互动有开放观摩日。但我儿子心不在焉。因为老师教一句:He Loved Boasting 首先他用各种表情读十余遍,然后让每个小朋友逐个站起来对话一次,三十来分钟一堂课,二十分钟就耗过去了。儿子是听力型孩子,只在老师开始教的头两分钟和叫他站起来练习时才集中了一下注意力。其他时间呆呆望着窗外。他并非不懂,但无法让他提前兴趣。所以大量时间用于神游窗外。(当然,要感恩幼儿园老师的是,她们没有因为孩子这样而强制他坐好,看着老师,跟着一起念,也没有将他边缘化。要是在小学恐怕就没这么好运气了。)据此我发散想到孩子从最初上幼儿园到近五岁,从学“小鸡叫小狗跳”到“what day is today”,到底学了多少东西?这样再延续七年,他又能学到什么东西?我孩子未来时光将有多少在发呆?我立刻关注了其他上小学的孩子,大部分家长似乎更关心孩子与同龄相比表现如何,得分如何,学了什么尚在其次,更关心才艺的学习。一个孩子六年小学后没有多少终身受益东西留下,岂不可惜!

反观读经教育,十四岁前,孩子们四书五经烂熟于心,《史记》、《古文观止》已经通览,古乐,书法也有相当鉴赏能力,从语文学科来说体制内教育望尘莫及。现在很多幼儿园、小学硬件不可谓不好、待遇不可谓不高、师资不可谓不强,但取得的教育成果不能与读经教育相比,这是方法学上的欠缺。罗永浩说:当他那些同学高中时跟着语文老师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分段时,他已经把《红楼梦》读过两遍了。这就是差距;当体制内小学生在琢磨“仿佛”和“好像”学习造句时,私塾的孩子已经背诵“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逝者如斯夫”了。这就是差距。当国家教委修改大纲,要求小学生学习书法时,私塾中每个孩子都练毛笔字几年了,这就是差距。

还有一个更大的差距——智能开发的差距。孩子们学习好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智能。我一直接受这样的研究观念:人的智能85%是由他记忆力构成。记忆力能训练吗?背诵就是训练记忆力的好方法。什么时间训练最好?三岁到十三岁。所以我支持对孩子们的背诵训练,何况背诵的还是经典之作。而且这种训练环境是纯粹的,单纯读经,没有压力,没有干扰。不调动他思辨能力,不培养他投人所好察言观色,不激发他竞争意识情况下提升他大脑“照相”功能。王贵财教授曾说过:读经两年后,大约50%孩子能达到过目不忘水平。这是多么诱人的智能开发教育。尽管没有看得到有力的统计学或科研报道,但从美国行为心理学创始人华生的理论和“小波尔加”现象,我相信一个心如止水的幼童其智能的确有可能无限发掘,发掘的尽头是没有人能教他,帮他再提升了。体制内学校、接受蒙台梭利理论的幼儿园似乎对开发孩子智能贡献不大,更强调培养兴趣和形成学习方法。问题是智能不提高,孩子们哪里有兴趣学习初中以上的数理化!减负喊了多少年,落实没有所有校长老师心知肚明。曾有人问王贵财教授:孩子数理化不好,该怎么办?王教授很风趣:那得把孩子变聪明才行。问怎么变聪明呢?答曰:读经。我接触王教授理论前自发带孩子读背些古文,但缺乏单纯环境,缺乏足够时间积累,很难出效果。所以把孩子们送到私塾里集中学习比业余单独教效果要好。

私塾读经教育在方法论上的优势决定了幼童教育要取得比体制内学校好的成就。

二、 人性与德育的优势。

开办私塾教学的很多堂主,都有很好的品德修养;对传统文化礼义仁智信有深刻理解;往往有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美德发心;有的甚至就是为了教育好自己孩子,不放心体制内教育才开办读经私塾。体制内教育为什么让人不放心?其实是社会体制失去了信仰支撑,失去了诚信,失去了活力,失去了保障,失去了方向感。还不能把问题都归在已经很基层的小学老师身上。是社会机制在挤压他们生活智慧而不是调动为人师表的责任感。听过太多小学老师的故事,没有必要八卦是非。但重要的是:孩子们生活在简单环境中,他的父母,老师是如何做人,他们将如何学习,领会。一位海归父亲同我说起他儿子从美国回来插班读初一,无法认同所有同学体育课跑步时都偷一点点懒,少跑几步,从目标桩前就绕回去,认为这是作弊。结果他儿子被所有同学讥笑,体育老师也觉得不算啥事漠然视之。这位海归既不能说儿子正确,也不能说同学老师有道理,很纠结。

老师有爱心有理想是保证私塾这个小圈子有凝聚力的前提。这种爱心在体制内还无法复制。试问中国天底下还有不收红包的老师吗?私塾就有;中国天底下有为了孩子们少受有毒食品影响而自己做包子,做面条的老师吗?私塾就有;有不增加任何收费而劝家长把孩子周末留下来读书的老师吗?私塾就有!私塾的堂主,老师独有的文化气质和发心,形成了独特的磁场,吸引着心如白纸的孩子,教化着他们的家长。这是一种以诚为核心,以仁义礼智信为支撑的文化体系,是知行合一受教之所,是人能弘道的薪火相传。体制内教师心中考虑排名、升学率、把学生看成资源,所以出低智商证明、绿领巾、小学干部贿选之类的世界教育奇观层出不穷。我认识一位以弘法渡众生为己任的小学校长,他坦言,家访时家长给红包他照收。他说这话的前提是:他感叹就是这样有红包收的家访现在老师们都不做了,费时费力呀。私塾需要家访吗?从不。但私塾可以把家长们吸引过来做义工,来集体读经。这就是人格的魅力,教化的功效。古人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私塾堂主与体制内老师的发心境界相差已然千里,将来孩子们教育效果的差别不言而喻。其实我和很多家长一样,对孩子们读经教育效果的心态是“以无所得故”。不求闻达于天下,但都希望他能做个内心充实,坦荡磊落的人,不忧不惧的人。问题是我们的愿望在体制内教育中可能会变奢望。

谈这两个优势,不是歌功颂德,是一年来的真切感受!小嘉和目前正在经历“老实读经、大量读经”阶段,正在向“快乐读经”进步,相信到了这个状态,就是他突飞猛进的时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