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有戒尺,行有所止!

 潜岳修省 2018-08-20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鲁迅

这是来自鲁迅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片段,描写了他的老师寿镜吾老先生。

心有戒尺,行有所止!

少年时期的鲁迅是个贪玩的孩子,对于上学本身就有着抵触情绪,上学了之后便碰见了人生中第一位老师寿镜吾。

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在平日学习生活中,老先生看似很严厉,是可畏的;但也非常爱孩子,不太体罚孩子。

因为“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

心有戒尺,行有所止!

“戒尺”原本是佛教的一种法器。

后来,戒尺成了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木板。

上私塾时,老师手上总是拿着一把戒尺,学生读书不认真的,“啪”一下;背不了书的,“啪”一下;写字写得不好的,“啪”一下。

晚清以来,随着西学、新学的兴起,传统学问在新式学堂里逐渐式微,私塾制度以及塾师亦退出了历史舞台,随之而去的,还有“戒尺”。

心有戒尺,行有所止!

图 | 影视剧《李时珍》剧照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戒尺似乎是过去私塾先生的专利,不过现在,这种观念已经过时了。

不经意间,小小戒尺已成为新的“网红”,受到不少教师、家长的追捧。

因为戒尺是传统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中,体现师道尊严的重要载体。

心有戒尺,行有所止!

它是一个符号,是教师尊严的符号,是教育公正的符号,是家长育人的时候,心中会想到符号。

中国有句古话,“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如何教育孩子,一直是困扰很多家长的难题,但绝不是打出来的,这样一把戒尺正是起到了警醒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