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从秦汉以来,一直在变化,我们的门窗就随着建筑的变化而变化。我国的古建筑多以传统木构建筑的框架结构设计,这使窗成为中国传统建筑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成为建筑的审美中心。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就能看到窗的变化,早期的窗,比较小,而“窗”字底下是一个“囱”字,烟囱的“囱”。最早这个字就念“窗”,它是用来透气换气的,而现在说的烟囱则是用来排烟的通道,过去就是采光的一个通道。后来呢,随着建筑的变化,对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我有辛通过这门课,对窗做了系统详细的研究,并写了这篇浅显的调研报告。 一:窗的演变历史 窗在宋代以前就是一个竖格,后来就出现了横格,然后斜格既后来大量的雕饰。它的功能除具最早的那种采光功能,更多的增加了装饰功能,这点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明清古门窗中最重要的部分(这在后面要具体说明)。而我们今天能看到的这个门窗,早期它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玻璃。没有玻璃的时候,如果窗做得过大,一刮风它会破掉,所以它就必须要加窗棂格,窗棂格的间距是要保证窗的强度。我们在唐代以前虽然有了纸,但是那个纸还不能大面积当窗户纸用,所以古书上记载的大多都是用绫这个丝绸织品代替,可是它的成本又非常高,而且它透光性相对纸来说不是很好。 到了明清,纸大量应用到窗户上,这个的应用解决了很多问题,比如它的间隔可以适当地增大。在北方有比较大的窗户格,纸的拉力很好。这样它就可以不停的更换,这就是窗户在它实际功能中的一个应用。比如北方比较寒冷,甚至有的窗户要糊两层纸,过去有句话说“东北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实际上它不是糊在外,它是两边都糊,在外面看好像是糊在外,着火是因为东北经常下雪,雪如果浸入,窗户纸很快就坏掉,所以它必须两面糊。而在南方就是糊里侧,窗棂看得很清楚。这是由于地域特点产生的特征。 二:窗的开启,形式 如:建于金皇统三年(1143)的山西朔县崇福寺弥陀殿前檐柱间保留有金代门窗槅扇门五间,是佛寺中使用棱花槅扇门的较早实例,图案达十五种之多。横披用了有四碗棱花等二种精美图案。山西洪洞上广胜寺毗卢殿横披的窗櫺花也具有极高的工艺价值。 元代以后横披就更广泛了。漏窗形式复杂而精美,设计精巧,令人叹为观止。
三:窗棂格的图案及雕刻手法
门窗上的雕刻工艺,是中国工匠数千年来摸索形成的传统技艺。中国古代窗的雕刻手法分为浮雕、透雕,然后有一些攒插,一些插接,它用了很多复杂的工艺。我们有时候一眼望过去,也就无非雕得比较花而已,但实际上他用了很多雕刻的工艺。过去工匠他注意很多细节部分,比如男人的肌肉跟女人的肌肉都完全不一样,而在雕刻时,凡是设计到女人的时候,
脸上都非常平滑,而男人这种肌肉的起伏,它就雕得非常清楚。又比如,清代的时候有很多西方人到中国来进贡,因为这里有很多是洋人,是胡人,而在雕刻这些时,工匠又会区分开中国人与胡人,外国人。所以工匠在反映当时的那种历史背景,他也是注意当时的社会现象,把这些现象通过门窗来保留下来,来一代一代传下去,这也是一种民间文化的一种体现吧。
可能大家还不知道,我们很多文化内容它不是完全通过书本去传达的,它有时候可以通过生活中实用的东西,比如中国古代门窗大量的这种版本小说,它都有图画去反映。这个的主体图案可以反映一些比如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画面,如“单刀赴会”,“三英战吕布”等。在乾隆盛世的时候,收藏风非常热,这就反映到当时的窗棂上,在上面雕了很多“博古图”,这也反映了当时的一种收藏生活. 窗棂文化是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历史文化存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每个角落,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里,地名也好,村落也好,胡同街道也好,房屋建筑也好,往往浓缩了历史文化的精华。重视它们,研究它们,进而珍爱它们,在发展和建设中应该给予特殊的照顾。可惜的是,住在现代都市里,古老建筑多被拆除,高楼密集,窗外难见蓝天绿地,阳光照射也显得珍贵了。加之窗子的造形千篇一律,窗棂文化已经不复存在了,怎能不让人感怀.
万字不到头,又称为万字锦、万字纹、万字拐、万不断、万字曲水等,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吉祥意义的几何图案。万字不到头利用多个万字(卐)字联合而成,是一种四方连续图案。其中“万”字,寓意吉祥,“不到头”寓意连绵不断,因此万字不到头的意思为吉祥连绵不断、万寿无疆等含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