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杭州将实现“15分钟厕所圈”,香港呢?(一位杭州市民的公厕考察报告)

 昵称535749 2014-05-13
2014-05-13 08:56:55


【当香港一些民众为了幼儿街头便溺纠结,当印度政府用高压水炮来驱逐满街随意便溺的人群,当在德国留学的学生抱怨公厕太少太少,中国杭州市的公民却已经在思考如何尽快完成“15分钟厕所圈”计划。一位老人花了4个月时间调查了近300座厕所,凭借自己的一臂之力,以期帮助杭州政府达到主城区步行15分钟“如厕圈”的目标。城市建设本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与其纠结、抱怨,与其为了“邻避”而抵制抗议,不如捡起时间,实实在在做点事。】

最近有一个热门话题,就是公厕。

杭州市民的公厕考察报告

杭州市民的公厕考察报告

内陆游客与香港市民之间的纷争,让厕所文明和寻厕指南成为每个人的关注所在。而在杭州,一位退休教师用4个月时间,几乎走遍了主城区,做了一件令人尊重的事情:寻厕。

目前,杭州主城区(不包括滨江、下沙、萧山和余杭)纳入城管分类管理体系的公共厕所共有1005座,总数则达到1200余座。今年,杭州市城管委计划提升改造40座公厕的基础上,鼓励100座社会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内部公厕对外开放,打造主城区步行15分钟“如厕圈”。

关于这个目标,退休教师苏开源打开了他的16开日记本,翻看调查记录,想了想说,根据我目前的调查,上城和下城区应该达到目标了,不过新城区我觉得还需要多建一些。

上了年纪的人对厕所的需求总是比年轻人更迫切,在经历几次找厕所不得,憋到抓狂之后,苏开源开始关注杭州的公厕。在几次目睹他人在路边随意便溺之后,决定调查一下杭州厕所的分布和设置情况。

1月5日,他对居住的文一路就近寻找了一遍厕所,记录下第一篇调查结果,由此开始了断断续续的调查,并写下每次的调查结果,甚至绘制简易的分布图。272座厕所,1941个厕位(部分厕所未统计,包括男厕大小厕位和女厕厕位)是这4个月的调查结果,而且数量还在增加。

翻开最近的一则记录,写于5月4日,标题为“钱江新城公厕考察(2014年5月4日3:50—9:50)”。

钱江新城公厕考察

5月4日3点50分,天空落了几滴雨,70多岁的苏开源已经骑上自行车出了小区,他以为雨下不大,便没回头取雨衣。他看了看表,希望能在一个小时内赶到市民中心,调查那里的公厕情况,主要是市民中心和国际会议中心周边0.5平方公里的长方形地带,虽然面积不大,由于很少来钱江新城,他还是希望多备点时间找。

住着杭州市区约1/4人口的城西还未苏醒,路灯下的行人少得只有环卫工人和四五个丢失睡眠的人,早起对他来说不算难事,而且可以在马路上畅快骑行。

因为不会用智能手机,苏开源揣了张手绘地图,简单地画了钱江新城的主要街道。从省委党校附近的家出发,他得沿着文一路向东骑行到莫干山路,然后右拐到解放路,接着一直向东就可以了,10公里左右的路程对常骑车锻炼的他近于遛弯。

到达钱江路与解放东路路口时,大约4点40分。一块指示牌上印着市民中心各建筑分布情况,上面还标出了6处厕所。苏开源觉得应该挺好找的吧,就先选了南侧的一处厕所。

找了一遍没有发现,苏开源觉得奇怪,就骑车绕着环形大楼绕了一圈,还是没有。三个值夜班的保安拦住了他,不准继续在广场内骑车。“没到上班时间,建筑楼里的厕所还没开放,公共厕所都在地下呢,光看地面上的房子当然找不到了。”保安知道他的来意后,示意他去离他最近的环形建筑东北面,地下室有一间公厕。

找地下的公厕不太符合生活习惯,苏开源绕了半天愣是没找到。幸而又遇到一位保安,得知他正在调查厕所,这位热心保安领他找到这间公厕。这一折腾半小时就过去了,苏开源在随身地图上相应位置标记了一个点。

“卫生情况还行,我进到男厕,数了数共有8个厕位(小便池和蹲坑各4个,以下皆为合计),想得到女厕的厕位就犯难了。”之前都是请女士帮忙,可是这次时间有点早,附近早锻炼的人都没几个。苏开源喊了几声,没有人应,就厚着脸皮进去数了一下,有4个厕位,随手记下。

接下来,苏开源知道得把眼光放低了,广场小道边的公厕指示牌也得往低处看,“标牌不如其他地方做的大,不够醒目。”他拿出随身带的尺子一量,也就1.5米高。

找到“窍门”的苏开源在几个小时中找到6处公厕。时针很快指向了9点,该回家了。老伴不反对他起早出门调查,只是要求早点回家,今天还有事情要忙。

离家还有两三公里时,下起大雨,这一天再没停过,到家时已经湿透。苏开源还是觉得天气挺给面子的,到了返程才下雨。

回家后,苏开源拿出日记本,写下这次的调查结果:最大的惊喜是国际会议中心北侧的“市民中心花园广场公厕”,这间编号为“江jw237”的公厕的设施太全了。“男厕14处厕位,女厕有10处,两间‘第三卫生间’提供坐便器,还有一间母婴间。”苏开源在记录中感叹,“此厕为五星级,造得颇豪华、大气。”

 

 

反复察看同一条街

像4日这样来回一趟五六小时,被苏开源设为一个“单位时间”,如此算来已经投入50多个单位时间了。“平时找厕所没这么困难,顺路的调查时间还没算进去。”这样才积攒到了目前272座厕所的布点和内部情况。

从数据上看,这样的时间成本显然过高了。移动互联网发达的当下,想要找厕所可以打开手机地图搜索,市面上还流行着几款找厕所软件,比如今年杭州市城管委就开发了一款便民软件“贴心城管”,可以找到下辖的公厕,而且还能显示距离,并通过地图导航。

苏开源不会用智能手机,只能采用沿路寻找的原始方法。不过笨方法也有笨的优势,可以不轻信软件,凭一张嘴问、一双眼睛看,往往能找到软件未收录的公厕。比如“贴心城管”(目前还在进一步升级),搜索市民中心时暂时还找不到一座。

4日调查情况很不理想,苏开源决定过几天再去一次。选定考察区域后,为防止遗漏,苏开源会多次前往,为了摸清城西银泰周边几条主干道的情况,骑车来回遛了5次,路边每个小区的门卫都问过了。

余杭塘路离家不远,晚饭散步都走过不下一百次,苏开源印象中没看到过一座公厕,他怕漏掉,3.7公里的路程专门又跑了两趟,发现教工路路口有一座,还有一间临时简易厕所,“紫荆花北路交叉口处发现一座厕所,这是一周前才发现的。”苏开源又调整了一遍,“目前可以说只有2.5座厕所,我最担心的还是把问题夸大了。”

城管部门反应迅速

杭州目前有1200多座公厕,以一个人的力量,按这种找法全部找一遍可谓相当困难,如果把苏开源找过的272座厕所标点在地图上,可以大致看出几乎涵盖了主城区的所有核心地带。“可以说西到西溪、北至石祥路,南至西湖景区都跑过了。”石桥路和秋涛北路以东地区则只是去过火车东站、客运总站等重点区域,苏开源打算继续摸摸情况。

在这片巨大的区域内,可以清晰地看出样本选择方式。首先是他所生活的、最熟悉的城西地区,其次是西湖景区、朝晖街道、文晖街道等老小区密集的区域。对苏开源来说,特定区域对比,更能发现新老城区内厕所的布点、指示引导、厕位数量及保洁情况的差异。

这种差异最直接感受的便是指引厕所的标牌设置了。苏开源发现老城区设置比较多且明显,最推崇东清巷2号公厕的标牌设置,虽然离东河游步道旁比较远,但设置了4块标牌,特地放在拐弯或分叉路的地方。“文二西路南西城路上有一公厕指示牌,上面标着还有50米处有公厕,实际上公厕就在指示牌的3米处。竞舟路上西湖区行政服务中心北侧有一座公厕,但没有标识。”

发现问题后,苏开源会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余杭塘河游步道周边没有指示牌,拱墅区城管办马上保证,沿线150米内的所有公厕将在一星期内竖立指示牌,过了几天都竖起来了,改得很快。”

疏忽的情况也有,他向下城区反映绍兴路上的问题,城管办耐心指出了他的疏漏,提出了值得商榷之处,苏开源则马上承认了粗心。

公厕内部保洁卫生情况让苏开源很欣喜,“基本上都很整洁,没有乱涂乱画,很多配备专门的保洁员打扫卫生。”他不知道的是,实际上从2008年开始,杭州进行了一场“厕所革命”。据市城管委市容环卫监管中心设施科科长胡湘明介绍,2008年杭州只有公厕672座,还是直槽式的冲水方式,很不卫生。

当年出台了星级公共卫生间设计标准,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造,不但增加了约500座,厕位改为隔间,其中80%都达到三星标准,“就是16小时卫生保洁,无障碍化等。还有3座五星级的厕所,设施全面一流。”

新城区的厕所有点少

通过对记录的整理,在《杭州公厕尚欠账——杭州公厕考察报告》中,苏开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杭州现有1200座公厕,已非常值得肯定,“但与杭州主城区、总人口及旅游名城的需求相比,还偏少。按每平方千米3至5座的国家标准,杭州主城区的公厕总量建议增加到1600—1800座。”新建公厕首先投放至人流富集区域,如湖滨、断桥、吴山夜市等区域,只有扩大公厕体量、增加数量方能满足。

对比各区域的公厕情况,苏开源还发现现有的数量的公厕,老城区的密度相当高,新城区的公厕密度则过低了。

对比各区域的公厕情况,苏开源发现美中不足的便是新城区的公厕密度过低。据城管部门统计,公厕密度最大的是上城区,达到7.5座/平方千米,西湖区的公厕密度仅有0.62座/平方千米。客观原因在于,西湖区多山地、绿林和工业用地,尽管如此,按居民用地计算,也未达到每平方千米3座的国家标准。

苏开源对城西地区的西溪、古荡、文新、翠苑四个街道为案例做了较全面的梳理,这四个街道辖区面积16.718平方公里,人口30万左右,他截取其区域中的余杭塘路以南、莫干山路以西、天目山路以北、紫金港路以东的一个近似长方形区块,进行详尽考察。

“这个区域面积约9平方公里,内有‘五横’(东西走向的余杭塘河、文一路、文二路、文三路、天目山路)‘十二纵’(南北走向的莫干山路、保俶路、教工路、学院路、万塘路、古翠路、益乐路、丰潭路、竞舟路、古墩路、紫荆花路、紫金港路’。寻遍所有这些道路,只发现11座公厕。平均每平方公里才一座多点公厕。而且,所在社区内部公厕也极少极小。”

与之相对的是,作为老城区居民密集区域的朝晖街道,虽然面积仅3平方公里左右,公厕数量则达到了16座。5.48平方公里的文晖街道,也有24座公厕。

也许余杭塘路北侧庆隆村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在城市提升改造过程中公厕的减少或缺失的某些原因。上世纪90年代前期,庆隆村范围内有9座公厕。“5年前开始村改居重建工程,原先的旧房全部推倒重建,现在庆隆苑一期二期工程未复建一座公厕,第三期工程,则建了一间大型公厕。”

还有比如朝晖九区北侧的昆仑公馆,“面积远超旁边的长板里小区,却没有公厕,那里的人都得到长板里小区的公厕解决问题。”苏开源去考察时,门口正排了二十几个人的队伍。相比城西地区,同为新城的城东地区人口密较度低、在规划上也有独特之处,“我估计还需要15天左右时间投入调查,才能了解清楚城东公厕建设的情况。”

“过去城管委建设主体较多,造厕所涉及到多个部门,意识还不够强,2008年之前的厕所在管理上不到位。”胡湘明承认,在过去一段地块开发过程中,公厕重建、新建的问题都被相关部门疏忽了,有些已经既成事实,建设很困难。“现在新开发的地块,杭州建委对地块出让的时候就要求配套建公厕,达到1000户的小区必须设置一个对外的公厕。”针对景区等节假日、大型活动引起人员高度密集的区域,已经常备着300多座移动厕所,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投。

2008年,杭州就提出打造国内公厕第一品牌的口号,6年来成效明显,但美中不足的是新城厕所密度下降了,杭州离15分钟厕所圈还有几分钟?答案也许就在我们在新城区找厕所人的脚步声中,在排队等候的焦急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