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生命力的礼器——璧
起源:据研究璧由石斧演化而来。产生最早,使用年代之长, 数量之多,出土地
域之广是其它玉器无法相提并论的。
用途:主要作礼器:祭天,即“以苍璧礼天”;还可作礼玉:随葬品;也可作饰玉:
小于5cm的璧。
演变: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玉璧不断发展演变,见下图。
起始期——新石器时代到夏代
●数量少,大而厚,状近方形。 ●素面为主,极少有纹饰,如山鸟纹。 ●厚薄不均,有砣切痕,边缘钝刃形。 ●孔不在正中,孔有对钻痕。 ●玉质不佳,青灰色、灰白色。
相对衰落期——商周时期
● 晚商有出土,少;周代稍多,器壁厚约0.7cm,大小不等,直径几厘米到80厘米
● 大者多素面,小者有纹饰:弦纹、云纹、龙、凤、鸟纹。 ● 内缘略厚于外缘,璧面平整,边缘圆角形。 ● 中孔内壁光滑,无对钻痕迹。 ● 青白玉为主。
春秋时期
▲ 玉璧较前期稍多,有大有小。 ▲ 素面璧仍较多。纹饰主体是勾云纹和圆圈纹构成的侧面兽头,璧边饰绞丝纹(绹
纹)。 ▲ 采用浅浮雕工艺。 ▲ 玉质以青玉为主。
鼎盛时期——1、战国时期
◆ 玉璧出土多。 出现新形制:出廓璧,璧的内外缘起边线,有断面呈八角形、菱
形、椭圆形的玉璧。 ◆ 纹饰丰富,出现谷纹璧、蒲纹璧,还有多层纹饰璧:谷纹+蒲纹+龙凤纹。还有兽
面纹、镂雕龙纹和螭纹。 ◆ 厚薄均匀,工艺精细, 出廓部分镂雕。 ◆ 玉质以和田玉为主。
鼎盛时期——2、汉代
▲ 出土玉璧多。与战国相比,璧体较大、略厚、边缘略宽、出廓变长 。 ▲ 仍有谷纹、蒲纹,但大而疏;出现刻文字璧、乳钉纹、朱雀纹 ▲ 出廓、镂雕进一步发展,出廓部分变长、纹饰更精,璧本身只有简单的纹饰。 ▲ 玉质以和田玉为主。
魏晋南北朝时的玉璧少,主要继承东汉的余风。
仿古期——唐--清代
◆ 出土品少,主要是传世品。形制和纹饰多仿古,除圆形外、出现长方圆形、椭
圆形。
◆ 唐代出现花卉纹,清朝有阔带几何纹。 ◆ 注重龙、螭内部刻画,使之形象生动;多层透雕,立体感强。 ◆ 玉质多为白玉,其次是青玉。
 |
玉璧上最早的纹饰
冠状兽面纹
良渚文化
台湾私人藏
|
 |
山鸟纹玉璧——
最早的有纹玉璧
良渚文化
美国弗利尔博物馆藏 |
 |
玉璧
晚商 素面
有沁色
|
 |
素面有领玉璧
晚商 |
 |
有领玉瑗
商
素面
有沁色
|
 |
商
青白玉龙环玉佩
(变形璧)
出现皿纹纹饰
造型别致
|
 |
玉璧
西周 三层纹饰
龙饰 乳钉纹 龙纹 出廓透雕
|
 |
云纹璧
内外缘起棱
春秋 江苏吴县出土
|
 |
龙纹(抽象)璧 春秋晚期
陕西凤翔出土 |
 |
四层白玉璧
战国 从外到内:
龙纹
谷纹
兽面纹
龙纹 纹饰繁缛 透雕 |
 |
战国 透雕蟠龙乳钉纹璧 青玉
双璜
内外有边 直径1.1cm 厚0.4cm |
 |
三龙环形佩 绹纹、鳞纹
造型别致 战国
河北平山
中山国墓出土
|
 |
战国 黄玉谷纹璧 内外缘起棱 直径5.9cm
市场参考价:
30000元
|
 |
多层青玉璧 饕餮纹
绹纹
蒲纹
绹纹 汉
|
 |
三层白玉璧
汉
构思新颖
工艺精湛
出廓 透雕 乳钉纹
凤纹
龙纹
“寿、乐”字
|
 |
青玉虎凤璧
(变形璧)
西汉
造型新颖
工艺较精
透雕出廓
出廓部分高
高10.7cm
宽6.7cm
厚0.4cm
|
 |
兽首玉璧饰
西汉 变形玉璧
出廓部分大
螭纹、云纹
兽面纹
乳钉纹 高 16.7cm
南越王墓出土
|
 |
三蟠螭系璧
宋代 玉质细腻
浮雕
俏色
|
 |
白玉双螭纹
宜子孙佩
宋代 变形璧
古今结合
透雕
出廓
刻字
|
 |
黄玉透雕
双龙璧
清乾隆 玉质优良
变形璧
透雕 刻字
直径:9.9cm
市场参考价:
90000元
|
 |
白玉
八卦纹璧
清初 直径:6 cm
市场参考价:
4000元
|
 |
白玉浮雕
单螭璧 清中 直径:5.5 cm
市场参考价:
5000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