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网贷平台的长期思维和短期思维

 天之幻舞 2014-05-15
 大家先看一段资料。这是我一个筹备中的栏目的台词。
                          金融圈沙龙5
   大家好,我是刘昆,又见面了,第五期了,正好又是五一,先祝大家五一快乐。
   最近互联网金融最近蛮火的,这期就聊聊这个吧。
   互联网金融是阿里的余额宝搞热的。但我吃惊的是居然阿里现在才搞,我大概5年前第一次用支付宝的时候就本能的算过这个问题,马云他们肯定更早想到。那么,去年才搞,看来是争取政策用了几年时间。虽然现在传统银行把势头打下去了,但既然政策松动了一次,有一就会有二,利率市场化喊了这么久,总是会一点点松开的,这是趋势,趋势不会因为事件被挡住。
   互联网金融以后肯定是一个趋势,但现在的状态的确是很乱。我这10来天访谈了10几家公司,网贷公司,担保公司,典当公司,小贷公司,互联网平台,算是应了毛主席那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话,当然,10几天,调查肯定不深入,不过,也看到了不少东西。
   因为最近在给武汉一个公司写网贷的策划,所以,这期主要讲讲网贷。
  先介绍下网贷。这东西是2005年英国4个小年轻搞出来的,名字叫Zopa。Zopa是“可达成协议的空间(Zone of Possible Agreement)”的缩写。在 Zopa网站上,投资者可列出金额、利率和想要借出款项的时间,而借款者则根据用途、金额搜索适合的贷款产品,Zopa则向借贷双方收取一定的手续费,而非赚取利息。
   总体来说网贷这块国内的混乱程度的确是超乎想象。
   国外的网贷公司是一个纯平台。也就是p2p模式,但国内那条路基本走不通。我总结了一下,有几个因素。
   第一,国内的大数据系统还没建立,投资者无法实质掌握借款者的征信。所谓的大数据就是说大家所有信息进入数据库,通过数据库可以侧写出一个人的还款能力。很明显,国内要达到这个,最少还得10到20年,这就意味着投资者对借款人的信息掌握不充分,也就是双方信息不对称,那么一定出道德风险,而且,无法控制。第二,国内投资者的投资水平不高,甚至连基本的风险收益成正比的意识都很弱,没有全面分析能力。这导致了投资者判断能力差。而且投资者不愿意去系统学习投资,导致平台光靠网络技术手段吸引不到足够的客户。那么,在这种现实条件下,新网贷公司老板只能保持短线思维,想出一个低成本的网络推广方案,然后,圈进来钱玩自融资。如果自融资项目出问题,老板就只能跑路了。
  第二,由于平台的技术水平低,又没有门槛限制,导致现在网贷平台盲目的上马,我走访了几家网贷公司,能说出长期发展策略的一个都没有,能讲出一套符合逻辑的合法盈利模式的也没有,大部分是盲目相信互联网能带来机会,所以就一窝蜂上马项目。我约谈几个做其他互联网平台的高层,总结出互联网平台的两个特点,一个是赢家通吃,一个是特点生存。赢家通吃的意思是,互联网平台前3家,基本就能有90%的左右的市场份额。其他公司分剩下的10%。比如,中国只有1个腾讯,只有1个阿里巴巴。但是,当年模仿腾讯和阿里巴巴的公司不下1000家,那么,现在这些公司都不见了。网贷公司实际也会出现这种状况。特色生存是指,有特色的小平台还有一点空间,但一般是针对特定目标客户或者特定地域。那么,网贷平台国内已经出现两年了,因为合法性还没有被国家承认,一旦被国家立法规范,大公司真正进来,现在的小贷平台要么被收购,要么就是消失。只有少数能做出特点的平台能活下来。这是网络的特点,没办法规避。当然,如果长期不合法或未立法状态,那就是现在的乱象持续。新的平台盲目进入,又找不到盈利模式,没有风控系统,最后一定是老板认赔退场或者卷款跑路。
   第三,平台的安全性非常有问题。我要朋友进行了一下测试。国内现在的网贷平台没有安全性可言。第一是数据库基本没有保护措施,随便找人都能进去改数据库。第二个是基本抗DDOS攻击能及基本为0。这块的投入太大,现在的网贷公司大部分是小公司,没办法砸钱进去搞这种防护,这在以后会成为一个不小的问题。
   那么,我10几天就能看到的问题,难道这些现在搞网贷平台的老板是傻子吗?他们会看不到?这当然不可能,老板这种生物就一定是没有笨的。我把走访的网贷平台老板分下类大概是这么几类,第一种是真正的大老板。像我这次就碰到一个以前是放房地产高利贷的。因为有些地区现在房地产风险太大了,觉得有点没底,开始收缩业务。然后,看到网络金融蛮火的,就投钱搞个公司看看行情。他很清楚网贷现在很难挣钱,但他不在乎,就是有兴趣就搞搞看看。第二种是想投机的。因为前期有别人网贷吸储的成功例子,他也进来搀和下,吸到钱再说,反正现在太多人要借钱了,有钱不怕没地方收利息。第三种就是非常自信的,认为自己和别人不同,就是能做好这个。这种我不做评价,自信肯定有自信的理由,我访谈就是个把小时,肯定没办法知道他自信的实质理由。
   我的节目是做给中产和中产以上的人看的,那么,这期实际就是讲一个风险投资品种或者说是风险投资方式,贷款。
   如果说中国现在现在搞什么最挣钱,我的回答肯定是贷款。贷款的历史很长,估计有私有制开始就有了这种行为,只是当时可能是贷物,传统金融也是以这个业务为核心。那么,掌握这种投资方式对于投资者意义非常大。
   借贷里面最难的部分就是风险管理,也就是本金和利息的安全。这次我完全不讲理论,就以我最近访谈的公司为例子,给大家列一下风险和收益。
  第一,收益最高,风险概率最低,密室大额交易。这里的密室一般是指双方协议很秘密,外人很难知道具体内容。放钱出去的老板,每年做的交易其实是很少,一般就是几笔笔。他们一般自己就是地区行业boss级人物,对行业了入直掌。他们放款的对方范围也很窄,就是同行业的其他经营者。他们对放款对象相当熟悉,而且还是会要求抵押品,这种基本不可能玩信贷。而且放款的资金小则几百万,大则几千万。这种交易里面放款人其实已经具有了私人银行家的部分素质,只是因为国内私人银行这块没有实质开放,所以一般是用担保或者联保的方式完成贷款业务。我对这种是非常推崇的,真的是很稳,基本上,只要老板不突然烧了脑子,他们的资产增值非常稳健。当然,他们也不是一点问题都没有。这么理解,他们具有最好的风险控制能力,因为这种他拿到了抵押品,最极端事件下有一定保障,他自己对本行业又非常了解,知道借款人的项目是否真实能够盈利。但是,因为他们放款对象太窄,放款次数太少,这并不符合风险的分散原理。因为即使有抵押品,但抵押品变现实际是个麻烦事,这种有的时候被一笔业务搞得闹心1年都是有的。
   第二,收益次高,风险概率较低,典当模式。这一种和第一种的区别是,典当公司的放款对方要广得多。他们对行业的理解没那么深,主要是研究抵押品的价值和变现能力。也就是说,他不会太管贷款对象拿到资金后是否可以盈利,主要是考虑能否拿到抵押品和把抵押品变现。因为有抵押品的存在,整体风险不是太大,而且,放款对象相对分散,对躲行业性系统风险有一定帮助。所以,我把他排第二位。
   第三,小额信用贷款。这种,公司即不关心借款对象拿钱后运营的项目是否能实质盈利,又没有抵押品在手。风险自然比前两种要大很多。他主要是通过控制单笔贷款额通过尽量多的开发客户来平衡风险。这么理解,这种就是一个额度大点信用卡。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面大家也可以听听。
   第一类,密室型的放款人,基本是从来不去找客户的,都是客户来找他们。他们在地区的地位很高,基本是黑白通吃的大佬级别。他们并不缺钱,因为实质最后出去的都是银行的钱,但他们放款非常严厉,认为有问题的款子一定不放。也就是说,他们眼里缺的是优质项目,是即不缺项目也不缺钱,只是缺优质的能让他们放心的项目。讲个小插曲。我这次访谈这样一个大佬的时候,一个借款者进来,看他在和我聊天,就在旁边听了足足快半个小时。然后,等我聊完了,才走过来,问道“老大,上次我讲的那个项目,您觉得能不能搞。您觉得能,您就帮我运作下,我大概差1000把万的样子。您觉得不能搞,我就和那边说,我不搞了。”后来,大佬说不太稳,他就闲扯几句就出去了。后来我下楼碰到了这位王先生,他热情的和我打招呼,聊了几句,又开车送我去火车站。在路上闲聊中,他告诉我他不仅仅是过来借钱,也是让大佬评估下他的项目是不是真能搞,如果大佬说不能搞,他就算有其他渠道能借到钱,他也不会去搞的。所以我才感叹这种才是真的有了银行家的样子,银行家不仅仅是要能放款出去,还得对放款对象运营的项目做出有效评估才能真正的掌控风险。如果是我自己搞网贷平台,我最想对接的肯定是这块业务,可惜,通过一个小时的沟通,我意识到网贷这块业务对他们没有实质性的帮助,除非对方自己有强烈的兴趣,否则根本没有合作利益的基础。
  第二类,典当行的老板,他们是需要业务员的。也就是说,他们需要出去找客户,但客户找回来,大部分又会被刷掉,真能放出去的款子并不多。
  第三类,信用贷款。这种要大量的招业务员,出去发传单等等。然后,客户进来后,除非太离谱的,一般都会放款出去,但放款的额度一般比客户需要的额度要少很多。客户这个时候就会去找第二家,第三家去凑足自己需要的额度。
  大家是否理解了一点点放款的风险和收益呢?实际上,放款真的是一种能力,我只送大家一个字,稳。作为一般人,如果有闲钱,出去放放款是可以的,但一定是稳字摆第一位,不稳的宁可不玩。这个节目大家的意见都是要轻松点,具体的放款细节我就不讲了,有兴趣的单独和我聊。
  好吧,我们再把视角拉回到网贷。
  网贷现在的本质问题其实是两个。
  第一是对贷款项目没有实质风控。第二个是实质监管太不严格。
  如果是我自己做网贷公司,这两个问题其实并不是说真的无解。
  实质风控靠网贷公司自己肯定是不可能的。那么,只能引入有实际风控能力的战略投资者。说白点,就是引入银行,担保公司,典当公司,小贷公司进场。这些机构进场后,实际第二个问题也解决了,因为他们进场后肯定要派人来监管财务,来指导运营,甚至投入资源帮网贷平台前期造势等等。而且,要注重对投资者进行风险管理的培训,如果要吸引长期客户,其实这个事是必须要做的。如果把客户当银行家来培养,中高端客户都是可能进场和平台一起发展的。本质来说,我自己搞金融圈沙龙这个栏目,实际也是在做投资者培育这个事情,只是我自己几年没回金融行业,我得先回来熟悉下。但人是有学习曲线的,只要肯学,其实并没有什么事是学不会的,我是这样,我相信客户也是这样。
  而网贷平台吸引战略投资者其实没有想的那么困难。就以我最近访谈的10几家机构来说,我只见到了6个老板,就有2个老板明确的表态对这东西有兴趣。而且,是在我明说第一年基本不可能盈利的前期下的。我定位网贷平台实际是个区域性的整合系统,他只能做区域性的,才可能实质风控。这种系统,应该是先做好一个区域,把经验总结出来后,然后到其他区域去复制,而不是先全国网络上去乱投入,网上吸到钱再去想自己该怎么办。
  当然,人都是短视的,比如,我现在在写网贷平台的策划,我就不是太有信心武汉的那个网贷公司的老板最后能够接受我的方案,他们估计还是更加愿意要一个短期能在网络引起轰动效应的方案,短期吸引眼球,然后吸到资金。这个是人之常情,我没必要太多评论,那种东西我甚至不需要动脑子写,直接根据他们的情况现编都是可以的。不过,做事情是这样的,不仅是为别人做,也是为自己做,要是没公司接受我的方案,大不了我自己搞就是了。这东西,还真不是很难的事。
  网贷大概就是这么回事,大家不用指望国家出台的监管政策能有什么实质作用。政府出台的东西,我都有把握半个月内找到不违法的方式逃避监管。实际现在政策都还没出,连我都能有这样的信心,别人金融行业混了几十年的人是什么心态可想而知。但是,做金融的人是需要有底线的。为了某个目的,对产品进行包装是可以的,但完全去搞欺诈,那就就过了线了,我是不太愿意过度卷入这种模式的。而且,欺诈模式肯定做不长,还容易把自己搞臭,其实真未必划得来。当然,人各有志,这种事情也不是我可以左右的。
  那么对于投资者来说,网贷这种投资模式是可以去看的。毕竟这种东西投资收益还是高的,而且,你自己去放贷未必就真能比这种平台风险少很多。但要注意的地方很多。
  首先,在国内大数据库没有实质建立的情况下,纯平台的风险超过地区性平台。原因我前面说过。
  主要是要能够观察平台的道德风险。
  可以分线上线下两方面考察。
  线上部分。
  第一,平台是否敢把自己的资料都公开出来。从老板到业务员,是否敢把自己的资料都放到网上来,网络的本质就是要求公开化,如果这点都不敢做,基本可以认为有一定的问题。
  第二,平台的线下运营情况。区域性平台一定是有线下部分的。线下只要做,就有各种实质风评,这些是可以了解到的。
  第三,注意系统风险。我前面节目说过,国内的民间融资风险是系统性的,而且是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区域性的。那么,地区性系统风险就很高,这个要注意避开。
  第四,自融比率。因为最容易出平台倒闭的事件是平台自融比率过大。如果平台的大股东自己有其他产业,而且非常缺资金,那么自融的可能性就很高,这种风险不小。
  第五,政府背景。如果平台有政府层级的背书,安全性相对会高些。
  第六,网络风评。现在互联网的确是很放,你把平台自己找网络水军写的东西过滤掉,然后去看实质的评价,线上基本能做出评估。
  第七,发标的表现。实际网贷平台做得都很辛苦,没那么多客户天天盯着网上去对掉平台的单子。如果说单子老是异常被购买,那么实质就可能是平台自己在对单。多观察下,是有痕迹可寻的。
  然后,就是实地考察了。
  虽然说是线上平台,但实地考察是很重要的。
  第一,重点问风控流程。投资最重要的就是风险控制,要是连这个都讲不清楚,基本就不用考虑了。
  第二,看公司高层的言行。这个年头,穿名牌,开好车的真未必有钱。要是满口火车的,基本可以over.
  第三,公司环境。玩金融的都知道,门面很重要,有点钱都得把门面搞好。门面基本可以表现一个机构的实力。
  第四,公司的各部门完备性。放贷过程是比较复杂的,法律,风控,追讨,追踪,专家顾问人员等等。放款容易,把钱收回来才有资金安全性可言。
  第五,公司的实质运营模式。看看公司实质运营部门结构和网上表述的是否有很大出入。
  大概就这么多了,观察仔细的情况下,其实不是说不能短期投资的。当然,投资有风险,自己还是要注意投入比例。
  好了,第五期的主要内容就到这里了,应大家的要求,我的表述是能多浅就多浅,希望大家这次基本都能听懂。
  最近10来天,跑了3个省,5个市,见了10几家机构进行访谈。我是真累了,我五一打算好好休息下,这期节目就到这里,大家五一愉快。
  
 昨天到了武汉,到那个公司去了。果然不出所料,又是一个直接进场的老板,而且又是自信到无与伦比的那种。我连长期方案没拿出来,打几个哈哈就走了。哈哈。
金融行业就是一个轮回,这种只有干过10年以上的同行才能真正体会到。
为什么人在选择策略的时候一般偏向短期思维呢?
因为投资活动实际是由贪婪和恐惧驱动的。任何新手进场,都是因为看到有人好像挣了钱,然后,就认为自己和别人一样做,就能获利。但在金融活动中,这种是思维模型是一定不行的。
金融行为强就强在他的资金归集速度。传统行业,不管第一还是第二产业,都有个生产资料聚集的过程。比如,前年,你去收棉花,100w投入可以挣100w,去年再去收,100w投入挣40w,那么今年呢?不出意外,今年保本都奢望。其实数据已经告诉了结果,但人的贪婪一定会驱使很多人去接这最后一棒。金融行业的资金归集速度,再加上网络的传播模式,居然认为自己一定能复制别人成功,这种心态,我是真没有办法继续评价了。
腾讯现在大家都羡慕,但他从开始到实质盈利用了多久,大家是否还记得。就说小的例子,博瑞金融论坛http://www./forum.php(这是我一个朋友的论坛)。他07年建站,到现在还没有实质盈利。但他现在已经是国内最大的金融类论坛了,虽然国内论坛总体已经势微,但我已经在和他谈实质合作了,也就是说,盈利只是时间问题了。这论坛我和他都认为不见得做得好,但活这么久,久到竞争对手都死完了,盈利已经是他自己能不能抽时间运营的问题了。
我的长期策略现在做完了理念,做完了顶层架构,做完了企业文化,做完了员工培训计划,做了初步的盈利框架。要继续做下去就得到一个网贷公司去呆一段时间才能基本做完。也就是说,我得到网贷公司里面去做一段时间才能完善后期。
所谓的长期策略,就是直接定位到公司能存活5年以上。那么,几个要素分别是,1,能快速赢亏平衡。2,盈利模式5年内不会把自己直接推进不能破解的风险中。3,竞争对手一到两年内无法快速复制。
我个人评估,就方案本身如果完善后有3成的成功可能性,如果使用者能把创业型公司的活力激发出来,有5成把握,我把我自己的资源放进来,大概能到7成。这个应该就是极限了,但成功率已经很高了。
这个方案没做完,我个人认为是有点小可惜,因为这种是颠覆性方案,和国内现有模式的思维完全不一样。我很想看看这个种子能否发芽,能长出什么树。简单来说,现在的网贷平台还停留在”人傻钱多,速来”的思维模型里面。当然,是进来的平台老板都是这么理解客户的。换句话说,都集中在做低端客户的思路上。难道大客户的价值比低端客户小,中国的财富结构,难道是富人资产比穷人少?国内现在快2000个平台都在做低端客户,难道不能换个思路?
因为我现在要做的事情很多,互联网金融这块潜力很大,但真正长成大树要的时间还得几年。我没那么多时间停留在这个点上。但一套方案想出来了,完全就扔又觉得可惜。
今天是5月7号,我等到5月17号,如果国内有公司联系我,我就把这套方案卖掉,当然,肯定不是卖思路,先得花个把月把方案完善,然后还得把基本的架构建立,我估计要3个月时间。3个月培育一个种子,对我来说还是可以接受。如果5月17号前没有公司和我联系,那我就只能把方案先放一边了,可能以后找机会自己再拿出来用,也可能就这样终结了。
我的栏目叫金融圈沙龙,优酷上有专辑。现在筹备中,大概是明年开始录视频,正式推出。有兴趣可以听听,不过现在比较坑爹,只有音频,哈哈,上面有我的联系方式。http://i.youku.com/u/UMTQ1Njk2MzExMg== 专辑地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