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旭明用“假语文”的大帽子压死人

 阿里山图书馆 2014-05-15

据报道,最近知名文化学者王旭明先生又语出惊人,他振振有词地说:“在前不久举办的全国真语文教学活动青岛站上,我听了一位年轻教师上的研讨课《斑羚飞渡》。课后我发了这样一条微博:'老师无节制地放纵情感,什么老羚羊的无私奉献呀,勇敢付出呀,伟大与崇高谱写动人之歌云云,在音乐和画面的烘托下,闹极——这就是当下时髦而虚伪的语文课。’

不仅如此,王先生还挥起杀威棒,虎虎生风,断言:“其实,类似这样时髦而虚伪的假语文课堂和假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就我听过的课来说,绝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作秀的假语文课。”

笔者确实很佩服王先生的气魄,一棒子劈头砸下,就把绝大部分的语文课彻底砸死了,这颇有些文革中否定一切的遗毒在作祟。

试问,王先生作为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如今的语文出版社社长,难道不懂得辩证法和两点论?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和“假”,二者应该是辩证的统一。

语文教学做公开课,为了最终取得好的效果,事先准备一下,预演一下,讲课时把主题思想讲得深一点、透一点,进行一些必要的灌输,使学生在思想认识上有所提高,这难道不是“真”?怎么就成了“无节制地放纵情感”了?怎么就成了“假”的了?王先生在做教育部新闻发言人之前,据说也是中学语文教师出身,难道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好公开课?不做好充分准备,直接上来就讲,最后就是彻底砸锅!难道这种结局就是你说的“真”?

试问,王先生做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时,你说的哪些关于教育教学政策方面的话,关于中学教学要贯彻德育的话,难道你认为都是一些言不由衷的、透着“时髦和虚伪”的假话?也难怪,如果你自认为没说过什么“真话”,所以难免跌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泥坑里而不能自拔了。

什么叫真语文,什么叫假语文?王先生连“真”和“假”之间的辩证法都没弄懂,就咬牙切齿地挥起大棒,把语文课一棒子砸死,称“绝大部分语文课是假的”,这是何等的蛮横和无理!

首先,“语文”顾名思义,语言文字是也。语言文字是干什么的?它只是一种思想文化的载体。“言为心声”,“文以载道”,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描述你的所见、所闻、所触、所思,表达你对自然、社会、事物和人们的看法,这才是语文的根本。

其实,王先生现在的这个所谓“假语文”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你引用的叶圣陶先生在《认真学习语文》中的观点批判过了。叶圣陶先生说:“学习语文还可以养成想得精密的习惯,理解人家的意思务求理解得透彻,表达自己的意思务求表达得准确;还有培养品德的好处,如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等,这样看来,学习语文的意义更大了,对于从事工作和培养品德都有好处。”

试问,以前王先生肯定了叶圣陶的语文德育教育的观点,甚至当做自己的立论,可现在你又跳出来反对,朝令夕改,颠三倒四,这不是自欺欺人吗?这难道是一个真正的文化大家之所为吗?一味地指责人家如何地假,一味地标榜自己如何地真,其实你是真假不分!

“言为心声”,通过学习文字进而学习文章。语文,不就是这样教的吗?而大凡文章,皆有价值观。从一年级开始,语文课的文章就有爱自然,爱家乡之类的。进而爱祖国,爱人类……怎么就变成假语文了?

其次,王先生对年轻教师所谓“放纵感情”的指责显得很虚假。语文教师讲课,难道不需要情感?没有情感怎么教学?你认为是“放纵感情”,而也许大家认为是“富有感情”呢?即使这位年轻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上出了偏差,那也是个人的功底不足,怎么能用“假语文”的大帽子来压人呢?

试问,真语文的定义是什么?王先生并没有给出一个科学的标准,实际上也没有标准。既然没有真语文的标准,那么请回归语文的本质。语文课不仅培养的是听说读写的技能,更重要的事传递一种思想、情感和文化。优秀的文学作品是良好道德、先进文化、社会伦理等社会学科的良好载体,优秀的语文课也是让学生学习和养成良好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教学方式,只要语文教师能适当把握教学重点,就可以找到二者合理相接合的平衡点。

此外,“听说读写”也绝非你王先生之首创独创,只是拾人牙慧而已,不必在此卖弄了。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论什么方法,都不要轻易一棍子打灭,那种非左即右的做法是强盗逻辑、文革遗毒。

语文课不仅仅是工具课(即使会考和高考也要考文本的思想感情和价值理念),如果忽视文化素养的熏陶和情感节操的教化,只是把一篇文章肢解,断章取义去分析,罔视作者的旨趣情感寄托,还要老师干什么?给学生发本教学参考书去自学就可以了。

第三、语文课的课堂除了讲语言和文字,课文的内容不会没有人文价值、历史典故、美学情趣吧?如果把这些东西都抛给思想品德、政治历史、音乐美术课去教,那样的语文课真不知该叫“真语文”还是”假语文”了,也能不理解王先生给真语文规定的所谓任务中“一定要培养学生自由、个性的心理品质,一定要培养学生独立创造的人格特征……”云云,是要通过什么途径去实现的,请你给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指一条明路。

语文课应该把思想教育渗透其中,歌颂真善美,这才是教书育人。王先生认为语文是独立的,意欲把语文和思想情操割裂开来,为语文而语文是不存在的,也是行不通的。讲授语文课使用引申、发挥,联想的手段,会使文章的思想性更加生动,尤其是散文和诗歌。不懂这些,胡评乱点,真正的文化大家是不会这样做事的。

顺便问一下王先生,《羚羊飞渡》是什么体裁?叙事散文应该怎么讲,作为一个语文工作者,你难道不清楚吗?像《松树的风格》、《白杨礼赞》以及蜜蜂勤劳的性格和“给人甚多留己甚少”品质,怎么看?这些文章都是象征意义很强的散文,按照你的说法,把文字和思想情感割裂,你能讲得了这些文章吗?

  试问,王旭明先生想用“假语文”的大帽子压死多少人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