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逸农:再谈语文课不可以这样玩【节选】

 tonydeku 2018-02-22
郑逸农:再谈语文课不可以这样玩【节选】

再谈语文课不可以这样玩【节选】
摘自2012.10 总第511期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作者: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郑逸农

    几个月前笔者就2012年2月8日《中国青年报》的专题报道《语文课可以变得很好玩》提出质疑,写了一篇反对性的文章《语文课不可以这样玩》,时隔几月,笔者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觉得很有必要继续澄清几个问题。
    什么是“泛语文课”?笔者在那篇文章中说,“泛语文课”是对语文的泛化。面对教材中的文本,教师不是集中于语言表达的形式展开教学,而是集中于语言表达的内容。借用“课程标准”起草专家组的话说就是:“集中于文本内容和精神的层面,却始终徘徊与文本语言之外。”
    什么是“非语文课”?笔者认为,“非语文课”已经不是语文课,是在“泛语文课”的基础上继续向前走,走出了语文,走向了“广阔的天地”,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只是一个由头而已。有专家批评这样的语文课“什么课都像,就是不像语文课。”
    什么样的课才是语文课?笔者认为,集中于语言表达的形式,品味其中的语言之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在完成语言学习任务的基础上 ,在自然地从语言形式中感受情感之美、思想之美,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这样的课才是语文课。
    理由很简单,“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两句话,前一句是叶圣陶先生的,后一句是2011年刚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新加入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内容,知道它表达了什么含义、表现了什么情感;但更要由此深入下去,学习语言表达的形式,探究该含义和情感是用怎样的形式和技巧表达出来的,在探究表达形式的过程中,从而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笔者认为,是在语言表达形式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两个方面,即语言素养和精神素养。语言素养主要是指对语言的积累、感悟、理解、运用的能力。精神素养主要指感性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的科学精神,前者如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等,后者如求真、质疑、探究、创新的品质等。语文素养中的精神素养通过什么来培养?也是通过语言,通过语言的表达形式,因为精神不是外在于语言形式独立“悬浮”着的,而是蕴含在语言形式之中,并通过语言形式自然甚至巧妙地表现出来。有课改专家说:语文姓“语”,文本的任何价值均应通过语言得以实现。
    笔者为什么写那篇文章?因为当前的“泛语文课”越来越多了,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却越来越弱了,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
    先说教师。笔者身为语文教师,和王尚文先生那一代相比,已经不能算是合格的语文教师了。王先生那一代人,面对眼前的人事和景物,能很快做出一个对子,并且表达的准确、 深刻、生动;如果要用绝句或律诗来表达,也是信手拈来,轻松自如,并且完全合乎音韵格律。而我已经没有这个能力了(即使有也是业余爱好),已经愧对代代相传的中华传统文化了。再说写文章,王先生那代人写起文章来,表达的准确性、条理性、流畅性和深刻性,都是我们要学习的。翻开《王尚文语文教育论集》,看着其中的一篇篇文章,我只有深深的感叹和敬佩。而我们之后的语文老师,语言表达能力再继续弱化,如果用一代不如一代来概括语文教师的现实景象,绝不为过!
    再说学生。如果我们对现在全国中小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进行普查,相信没有那个人敢说情况是乐观的。他们读大学和研究生后,情况同样不容乐观。笔者在中学从教21年,来到师范大学工作后,对中文专业本科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糟糕现实也是深为担忧。
这就是语文教育苍白的现实。
    尽管我知道,报道中的那位史老师是一位有进取心的老师,她的语文课也不一定都是这样上的,但我们从媒体上读到的就是如此。《语文课可以变得很好玩》一文的直接危害是让本来没有走在语文教学之路上的一些老师获得鼓舞,继续做“荒了自己的田,种了别人的地”的事情,继续把语文教得“什么课都像,就是不像语文课”,继续让语文教学“误尽苍生”。
    作家曹文轩教授几年前在接受采访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语文课实质上不怎么讲语言应用问题、文章作法问题,主要讲人文,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语文教育专家陈钟樑先生几年前在全国“非指示性”语文教学改革现场研讨会上曾感慨地说:“前不久,也是听《智取生辰纲》
的课,教师问:生辰纲被劫后,杨志的出路在哪里?学生说他的出路是:可以办精武门,可以去经商,哎呀,讲了好多,这堂课学生好像个个都是周星驰,爱你一万年不变心,气氛活跃的不得了。这算不算我们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呢?”
    有人反驳说:这位史老师这样教,学生语文成绩不是很好吗?确实,《语文课可以变得更好玩》中有这样的文字:“在史金霞所负责的班级里,学生们的语文成绩并没有因为语文老师的讲课不拘一格而受到拖累,因为好玩爱上语文课的学生们常常会拿到学校的最高分,而班级高考平均分也是第一名。”笔者需要郑重指出的是:这些学生的语文成绩是课外读来的,而不是课内学来的,因为从报道上看,这位老师善于让学生课外阅读:“她专门给学生列阅读书目,其中不仅有司马迁的《史记》,还有黄宗仁的《万历十五年》,奥威尔的《动物农场》,何伟的《寻路中国》,龙应台的《目送》,以及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等等”。 “在她的推荐下,一些高二的学生开始关注书本之外的大千世界,有人已经开始读哈耶克的专著,也有人在看过《史记》之后写下了题为《我们该如何去书写历史》的随笔。”可以肯定的是 ,学生有相当数量的课外阅读,语文成绩是不会差的。这位老师是真正“得益于课外”了,而我想说的是“得法于课内” 。
    这几年为什么“泛语文课”“非语文课”越来越多?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时教材的误导。一些语文教材重人文,轻语言。比如某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打开必修一,迎面看到“致同学” 的话是:“打开你面前的语文教科书,展现的是一片五彩缤纷的人文天地:海伦凯勒对光明的憧憬,安妮对和平的祈祷,杜牧苏轼等面对历史遗迹发出的喟然长叹,将你带进人生与命运、个人与国家、历史与现实的多重思考中。我们相信,通过这些思考,同学们会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愿我们的思想插上飞翔的翅膀”。这段话出现在语文书的首页,却始终没有“语言”二字。只说展现的是“人文天地”,而不说“语言海洋”;只说“愿我们的思想插上飞翔的翅膀”,而不说“愿我们的思想插上语言的翅膀,飞得更高,飞得更远。”有老师公开撰写文章,批评这种教材重思想内容,轻语言形式。但这样的教材并不在少数,正如一位专家所感慨的:“各种各样的语文教材都偏向人文教育这一方面”。
    二是教师的语言意识淡薄。有的老师对语言没有特殊的感觉和感情。面对文中的妙词佳句,并不会“一见钟情”“怦然心动” ,更不会主动引领学生“咬住文字的深层,嚼出文字的真味”。即使课文后面附着有语言方面的题目,也视而不见。比如某版本教材在一个专题后有这样的“文本研习”题“诵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描写景物的段落,谈谈作者拼接触觉,得到那些快乐,又是如何将其表达出来的。”而在“积累与应用”中有这样的题目:“史铁生写母亲寻找儿子,海伦凯勒写穿行树林时的发现,劳伦斯写鸟儿的啼鸣,都有其独特之处,反复诵读这些片段。”语言意识淡薄的老师,面对这样的风景,往往走过路过也错过。而语言意识淡薄,往往是因为教师自身的语言功底浅,特别是年轻的语文教师们,他们当初接受中小学语文教育时,语文学习已经被淡化了。试想,如果让巴金、朱自清那代人教语文,他们会避开语言吗?不会。因为他们语言功底深,语言意识强,他们会觉得语言有“嚼头”,有味道,觉得“体会那微妙的咬嚼味儿”“句句字字打进人的心坎里”,是一种莫大的享受。而我们的一些语文教师,却觉得尽分析语言课堂会很枯燥很乏味,既无趣又痛苦。
    三是为了讨好学生,为了好玩。有些教师因为学生不喜欢语文课,或因为学习和积累语言很辛苦,就顺着学生教学。教师没有弄明白,学生什么年龄段该学什么,是有基本的规律和要求的,教师应该严格遵循此规律。想当年,茅盾、巴金他们小时候背书够苦吧?但这些辛苦 让他们享受终身,并影响终身。茅盾在母亲的严格教育下,把《红楼梦》背的滚瓜烂熟,年过八旬回忆起来,毫不错乱。巴金在《谈我的散文》中说:“我仍然地感谢我那两位强迫我硬背《古文观止》的私塾老师。这两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写了二十本散文,跟这个启蒙先生有很大关系。”为此有人感慨地说:“死记硬背有什么不好?在记忆力特别旺盛的青少年时代,就是要死死地记一些,硬硬地背一些。这就是语文基础。这就是本钱。现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过多地架空分析,是在浪费学生的大好时光,是不符合读书规律的。”胡适先生有一句话说的语重心长:“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

    语文教学确实需要改变,语文课再也不能也不该“捏着粉笔头,带着孩子们总结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了”。但是语文课也不能这样玩。这样玩,玩掉的不仅是学生的语言素养,也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语言素养。语文老师,不应看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就守不住语文教学之门,把学生往外放。学生在外面,看到的景色再美,也还是“腹中空空”,无法用自己准确的语言来表情达意。舒婷说:“魅力汉语对我们的征服,有时是五脏俱焚的痛,有时是透心彻骨的寒,更多的是酣畅淋漓的洗涤和我欲乘风归去的快感。”但我们的学生面对天上美丽的白云,只能说着“天上的白云真白啊”,泪流满面的就不只是李白和杜甫,还有我们广大有良知的语文教师。

 

郑逸农:再谈语文课不可以这样玩【节选】
郑逸农:再谈语文课不可以这样玩【节选】


一蓑烟雨任平生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http://1035203171.qzone.qq.com
对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语文,我们应该实实在在地教点什么?这是我多年来不停地思考、实践、总结,不断地反思的一个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我觉得有两项工作不能忽视:一个识汉字,一个是写汉字。 识汉字不仅是要认识这个字,更要从造字来解读这个字。这样的汉字教学才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写过《汉字密码》的唐汉曾说:“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都浓缩于汉语母语之中,汉字以其独特的形式,记载和传承着中华文化。每一个汉字,尤其是初始阶段的汉字,几乎就是一种实物的摹写、一幅生活场景的缩影,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比如,教学生认“羊”字,应该先展示最初的汉字形象,继而逐一认识并解释带“羊”的汉字。教“祥”这个字,就可以跟学生这样交流:羊的性格温顺和善,食草而不与人争食,更不会伤害人类。羊之奉献,肉可食,皮可衣,既能果腹又能保暖。因此,古人从实用、功利的角度出发,把羊视作大吉大利的吉祥征兆,古代物品上常有“吉羊 ”,这个“羊”也就是后来的“祥”。从文字创制的先后顺序来讲,“羊”字是古字,“祥”字是后造的,成为今字。“羊、祥”在表示“吉祥”时可相同换用,后世为了表意明确,便给“羊”字加了一个“示”字,这个“示”字,取象于祭祀时的供桌,表示祭献、祈求的意思,合体后的字形,便会意出吉祥、和和美美的意思。以此类推,“鲜、美、羡、羞、善、养、羌、群、姜”等都可这样去教啊。

 
    说到写汉字,我觉得小学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写一手漂亮的汉字。同时应该把书法加进来,不论是硬笔还是软笔,老师一定要教给学生怎样运笔、怎样结构等等写字的常识和规律。写好汉字是作为中国人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跟实用没有关系。
    初中阶段,我觉得也是至少两项工作不能忽视:一个是唐诗宋词的鉴赏和背诵,一个是经典散文的阅读和摘抄 。我曾经在初中代课,每接一届初一新生,我都会安排一项工作,就是每节语文课之前,两位学生上讲台背诵1--2首唐诗宋词(学过的除外),三年下来,学生诗词积累颇丰,语言表达的文学性也见长。初中阶段,学生的记忆力非常之强,这个时期,读书背书一定不能小视。另外我还有一项工作就是每个学生有一本《随笔.摘抄》,见天完成,比如周一摘抄经典散文100字,周二写50--100字随笔,随笔我要求学生针对社会热点、生活现象等说说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其目的主要培养学生成熟理性的思维(注:其他跟考试相关的语文作业我都会在课堂和自习完成,因为教材上的文本我不是篇篇都上,我会选择精讲,删去我认为没意思也没用的部分。这样学生语文素养也能提高,又没有课外负担,还不会影响到考试成绩)。初中三年的坚持不懈,学生摘抄了很多,积累了很多,认识水平也提高了很多。
    高中阶段,语文基本是副科的副科,面对高考的压力,不论老师还是学生面对语文皆“想说爱你不容易”,因为语文不同于其他科目,可以立竿见影。学语文其实就是慢火炖肉,急不得。可是对于功利性很强的高中学生而言,这个耐心是没有的,现实也不可能让孩子们慢慢感受语文之美。这个阶段,我觉得也有两项工作不能忽视:一个是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完成了课外阅读,一个是文道并驾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高中学生,基本没有读书的时间,所以布置课下阅读纯粹是一句空话,因为学生的自习时间永远在做数理化英。怎么办?这就需要老师对教材有所取舍,大量引进课外的阅读素材。比如我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我不会仅仅去画一个路线图,让学生认识贾府的诗书礼仪钟鸣鼎食奢华排场。我会领着学生走一处,读一出,析一处,感受文字之美,挖掘思想之深。从有形的语言中去读出无形的宿命、世态、人生态度和人格操守。从主要人物入手,我补充了吕启祥的《王熙凤的魔力和魅力》《花的精魂 诗的化身——林黛玉形象的文化蕴含和造型特点》、吴组缃的《贾宝玉的性格特点和他的恋爱婚姻悲剧》、周汝昌的《从衣饰到神采》以及详细讲解了《金陵十二钗判词》, 历时两周。通过这样的教学,我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什么叫经典并爱上读经典。在教学《论语 侍坐篇》,我从《论语》中精选了好多富有哲理的名句,通过PPT大量补充到课堂,引导学生理解、背诵、修身、养性、正己、处事。我的课堂一般离不了多媒体,就是因为我要大量的补充阅读信息。
    语文教学不能赶时髦、凑热闹,华而不实,贻害学生。一方面为了高考,教会学生考试答题的方法和技巧非常必要 ;另一方面也得让学生领略文字之美、情感之美和思想之美。而这一切,不是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四个人、六个人讨论来讨论去就能达到的。语文课如果静不下来,学生的心就静不下来;学生的心静不下来,是不可能“潜心”
    感知领悟解读文本的,尤其高中学生,所以无论何种花样翻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老祖宗学语文的方法我觉得还是不二法门——静心读书、专心抄书、潜心背书、用心写书。
    语文说好教也好教,要教好也确实很难很难。当然课堂教学就是遗憾的艺术,无论哪个大家名家专家的课堂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因为学生是动态的。但我们只要善于反观、不断调整,一定会形成自己的一套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模式的。
   我最为推崇的还是陈钟樑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我曾经在北京听过他的一堂语文课《背影》,08年的时候在上海培训又聆听了他的关于语文教学的思考的讲座 。以后有时间整理好笔记写出来与各位同事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