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区街巷桥梁的名

 红瓦屋图书馆 2014-05-16

城区街巷桥梁的名

    由洧水桥名又派生出小学名、居委会名、菜场名、市场名,写成“洧水桥小学、洧水居委会、洧水菜场、洧水市场”,而说的时候仍按泰州人把“右”字说成阴平的习惯,说成“‘幽’水桥小学、‘幽’水居委会,‘幽’水菜场,‘幽’水市场”,致使不明底细的外地人以为泰州人念别字,或是以为“洧”字在泰州还另有一读(偏偏“洧”的组成中有个“有”字)。现在,电视台的播音员,为了免得人怀疑他不识字,遇到“洧水市场”都说“‘尾’水市场”,听得老泰州人直发笑。这种现象,无论从地名规范的角度还是从语言规范的角度看,都要不得。这座桥拆掉已经二十年,不论“右水桥”还是“洧水桥”都不复存在,小学、居委会也先后没有了,在我看来,只要把“洧水菜场、洧水市场”换个名称,当初更名造成的遗留问题即可消弭。

    泰州城区街巷的通名,从前就是“街”和“巷”。宽而且长,两侧有巷通往别处、商店多行人车辆也多的叫“大街”,相对而言比较冷清、路面稍窄、店铺零星的叫“小街”,短窄没有商店,用来做居民出入通道的叫“巷”。民国二十(1931)年,夏光宇(别号冷香馆主)重新铺砌华家桥到火星庙桥之间的花家巷,这条路较宽,两旁没有商店,住宅的大门多数不朝向它,行人很少,修成后不知是哪一位命名为“冷香路”,并刊刻石额,这是泰州第一次用“路”做街巷的通名。泰州平时说的“路”,是道路的意思,街巷都可以叫做路。“路”是沪宁一带街道使用的通名,移用过来倒也符合泰州人的习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用“路”做通名的都是宽而冷清、无商店、少住户的道路,如明江路、师愈路,五十年代修筑的青年路,情况相同。以后用“路”做通名的逐渐增多,新建的道路多数都叫“路”,少数叫“大街”,再以后不但不再称“街”,甚至连最热闹的坡子街、篮子行街和彩衣街,也合并到一起改称城北路了。随着城区扩大,道路也加宽加长,原有的“路”有些由几条并为一条,同时在路名中嵌入方位词,颇有些大城市的气象。如城南路、城中路、城北路、下坝路合并成海陵路,又一分为二,城南路、城中路合并后称海陵南路,城北路、下坝路合并后改称海陵北路。现在又在东进路西端往西新开一路,称为东进西路,原来的东进路则改称东进东路。从前泰州街巷名称中的方位词,如果是以某地为参照,方位词置于参照点之后,如涵东街、府后街、徐家桥东巷、八字桥南小街,如果是两条位置靠近或者相关、相通的街巷,方位词置于最前,如东水巷、西水巷、南阮家巷、北阮家巷,南瓦厂巷、北瓦厂巷。现今有方位词的路名,方位词一律紧靠“路”之前,跟现在全国绝大多数路名相同,而不采取外地早先的“东长安街、北四川路”的模式。“巷”从五六十年代就不再新增,随着史无前例的旧城改造还越拆越少,“街”、“巷”已沦为淡出的通名。八十年代出现了新的通名“里”和“弄”,这显然是从上海等地引进的。在新编《泰州志》中,有“里”9个、“弄”45个。“里”主要指成片的地区,如花园里即以前的前花园庄,众安里即以前的众安村,平安里以前叫做马路西,指路西一片地方。所有的弄都用数字做专名,实际上就是以前的无名小巷,现在按它在街巷中门牌的位置,用数字标示出来,弄中的住户(也就是小巷中的住户),另立门牌。(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