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街】泰州历史街区和明清建筑现状录_第1页_枕水泰州_人文_西祠胡同

 neo331 2016-02-10

作者:边走边唱    来源:泰州记忆 
前记

余非史学家,对文物学等殊无了解。

因爱海陵旧有的街巷阡陌,常徜徉期间。少时曾因烟雨蒙蒙之际,在高桥的小巷中突然想起那个戴望舒的雨巷,而萌发初恋的感觉。

及与他乡建筑比较,发现有诸多不同之处,后知“泰式建筑”与江西景德镇的“赣式民居”、安徽泾县的“徽派建筑”、苏州吴县的“苏式建筑”并称江南,尤爱之。

今城市建筑飞速,常见有老街巷消亡、古民居建筑拆毁,倍感痛惜。城市建筑与古城保护原不算矛盾,奈何在我们这个因盐税文化发达起家的城市,常以古建筑多,历史文化名人多,商贾繁华,佛教昌盛,水文化丰富等炫耀的城市,一边在大力修建新的“古”建筑,一边又在大肆的拆毁老建筑呢?甚感困惑。泰州的与众不同,正是因为有了上面的那些因素,如果真的哪天我们找不到那些能够承载我们的历史文明的东西,我们还叫泰州吗?

遂用业余时间,遍访市区大街小巷,寻古访迹,记录老街巷和古建筑的现状,并拍照立存,约数千张。

人可以没有欲望,没有遗憾,唯不能没有童年,没有回忆。

泰州的历史街区和明清建筑是非常有特色的,曾经是很繁华的,但现存的老街巷和明清建筑已经很少了。曾见文,说泰州为长江下游明清建筑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地区之一,表示置疑。近日,专程去扬州进行看古城保护,非常惊讶扬州的明清建筑保留之完好和规模之大,在盐阜路以南、泰州路以西、汶河路以东、南通路以北的这么一大块老城区,几乎还保留着我们熟悉的二十年前的街巷面貌。在观巷、弯子街、丁家湾、安乐巷,到处是完好的高墙深院的徽商民居和青砖黛瓦的苏式民居,甚至还有一些民国风格的建筑。包括国庆路、渡江路、广陵路、甘泉路还保留那种木结构的二层木头门(俗称塌子门)的店铺。

泰州的明清建筑与扬州不同,上面提到,扬州很多是徽派建筑,以墙高院深、带有高大的照壁墙和马头墙显别于泰州的小户人家的黛瓦灰墙。

泰州古建筑不多的原因,一是泰州曾经遭受战火的蹂躏。元末明初,泰州曾遭受两次兵燹,城市被战火焚毁,百姓死亡甚众,现在城内的园田,都是被火焚烧后的废墟。以及清后期泰州盐税业和河运业的衰落,很多地区已经衰败荒芜了。直到八十年代初期梅兰芳影剧院以南地区还是一片园田,即包括现在的南园、西园、东园、东南园一带,所以这些地区(除了海陵路两侧,及高桥地区)绝少有古民居。二是解放后,政府征用许多民居、庙宇建设厂房、仓库,如北山寺、南山寺等,特别是街道工厂和手工作坊。很多古民居分配居民居住。同时也拆建了很多民居,修建成工厂、居民楼等。三、80年代初期的泰州很少有象样的城市街道,随着城市的发展,修建道路和居民小区时拆除了很多老街巷和民居。特别是地级泰州市组建以来,城市建设快速发展,拆除的古民居和街巷更多。过去我们在西坝口、鼓楼路、五一路等地,道路两边全是古民居,但现在已完全看不见了。四、很多古民居居民在居住过程,翻建了很多老民居,也使古民居的数量逐渐下降。

现在的泰州市区能看到老街巷和古民居的地区是非常狭小和不连贯了的。以海陵路为线,以东进路和迎春路为南北界,分为城北、城中、城南三块地区。其中,城北地区包括青年北路以东、扬州路以南、稻河路以西、东进游园以北的五巷地区;海陵北路以东、鹏欣丽都以北、扬州路以南、扁豆塘以西的涵西街、徐家桥地区;扬州路以北,职中路以东、草河以西、迎江桥以南的下坝地区。城中地区包括人民东路以南、青年路以东、迎春路以北、鼓楼路以西的地区。城南地区包括打鱼湾以南、新海陵南路以西、青年路以东、济川路以北的地区。

其余的打鱼湾向北到迎春路之间已经很少有真正的古民居了,虽然还保留着乌巷、荻柴巷、蓬莱巷、义学街、南山寺路、暮春街、虹桥西街、靶场巷等古意的街巷名。

另外北城河两北南岸,包括人民路和东进路之间的地区,除了在交通银行西侧保留着水巷和西仓南小街两条很短的巷子,已经找不到其他的古街巷和古民居建筑了。而这一地区恰恰是泰州历史上繁盛的商贸区,承载着我们这个城市数百年的繁华,跛子街、水关、大浦头、西浦、天禄街等等无一不是记载着这个城市的文化、经济的辉煌。富春饭店、功德林素菜馆、翠绿饭店、大东饭店、天福布店、天祥布店、留缘照相馆、同春茶叶店等老字号无一不闪烁着我们幼时的记忆。

这三块地区以城北地区目前市区明清建筑和老街巷保留的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其次是城中地区,余为城南地区。

城北地区的老街巷和古民居保留情况

一、下坝地区:

泰州下坝地区自古为里下河地区商品集散地,可谓泰州历史文化的发祥地。自古商贾云集,商贸繁华,舟船往来,好不热闹。过去下河地区的农民通过船运将粮食、油等农副产品运往城市,并通过泰州再转往上海、无锡、苏州等地。同时再在城里购买布、衣服、鞋帽等百货日用品,以及渔网、竹篙、水桶、铁件等工农具以及种子等,所以这一带手工业非常发达,小作坊比较集中,保留着如油坊巷、皮坊巷、彩衣街等名称,反映了这一地区行业繁盛的特色。

至今我们在海陵路扬桥口两段还可以看见一些行业,如竹行、杂货店、农机具店等。90年代初期街两侧还是店铺云集,稻河边还是那种在苏州常见的那种依河而建,枕河而居的河房,一派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情。下河农民乘帮船上街(跛子街)必经此地,特别是过年正月里,整条街上都是黑压压的人头。老字号八大家那时是很兴隆的。过去我在韩桥上班,几乎每天经过这里都要塞车堵挡。九十年代初期,这里开始拆迁拓宽海陵路,再加上帮船码头迁移到毛巾厂,这里遂衰败,一落千丈,再也不见繁华了。稻河也开始腐臭了。唯扬桥口北侧一段还保留着一些老式的木板门的店铺,保留着一些古老的行业,如竹行、杂货店、农器具等,依稀还可以看出曾经的繁华。

稻河北路地区由于年久失修,成为市区重点的低洼地,已被政府列入改造项目,今年下半年已经开始拆迁。这一地区保留的老街巷有北山寺巷、天明巷、皮坊巷、油坊巷、北斗宫巷、薛家巷等,从拆迁现场可以看到在这些街巷靠近稻河路的部位还保留着许多的古民居,门头整齐,外墙完好。在北斗宫巷还有一座黄姓的保存完好的曲尺状仿木制小楼。稻河北路一侧还有许多的古民居,过去米行、油坊和种子行较多。在皮坊巷内有一古井,过去小时侯我们经常从那里走,井边有很多人在打水、洗衣、洗菜,今已封掉了。

扬州路有北山寺,故有北山寺路和巷名。寺年久失修,仅存大雄宝殿,为我市目前保存面积最大的寺庙大殿破烂不堪,殊为可惜。寺建于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规模仅次于泰州的光孝寺,归为泰州佛教九大丛林之一。另有卓锡泉井一口,被埋于卓锡泉休闲中心墙内。

稻河以东的下坝地区,除90年代初期的海陵北路扩建,街巷格局变化不大。由南向北依次有破桥北街、河泊所巷、彤华宫巷、瓜蒌巷、孙家桥东巷、施湾北街、施湾东街、施湾南街、施湾东河边、青云巷、宽巷、众安里、红石里、书藏巷、周家沟、俞园西小街、百岁巷、十八亩、鲁家巷、丰乐巷(南、北)、小渔行、塔儿头、槐树南巷、槐树巷、槐树北巷等街巷。古民居主要集中在破桥北街、河泊所巷、彤华宫巷、瓜蒌巷、孙家桥东巷、施湾北街、施湾东街、施湾南街、施湾东河边、青云巷、宽巷等地,宽巷以北已经只能偶见有完整的古民居了,大部分均为菜农住房,因为北地多船民和渔民、菜农。这里的街巷有个特点就是横向的巷子都非常短,有些巷子甚至只有几户人家,十几米远,比如孙家桥东巷。因为这里地处稻河与草河之间,地域狭小。那种店铺式样的建筑只有演化桥南可见,往北就很少了。

破桥北街南北向,位于破桥西侧,多古民居,透过大门依稀可以看见古民居的仪门、石鼓,可以想象以前的气派。

进破桥北街不远左拐,有河泊所巷,为东西向,通海陵路,旧为显要地。河泊所是旧时向过往船只收取税费的官府机构。巷内民居完好整齐,有原和平饭店后楼。巷子右拐可见一两层楼房,现为海陵区拆迁管理办公室,为民国风格建筑,门在海陵路。破桥北街北接施湾街。施湾街俗称施家湾,分南北街,南北向,南街北巷口折向东南,为施湾东河边。施湾东河边14号有两层民国风格的建筑一座,以砖砌成圆弧状的窗棂和门头,民国风格的建筑在泰州是寥寥无几的。原来的大门已被封死,另开三门,分多户人家居住。

孙家桥东巷口正对着孙家桥,孙家桥饭店北侧,东西向。巷口至今还开着一家老式的孙桥旅社,里面还保留着那种木楼结构,和从前文明旅社的感觉差不多。

彤华宫巷也是东西向的箱子这个名字在我们这个俗以平民化、市井式命名街巷的城市来说,无疑是独特的,显得较富丽了。彤华宫里多二层的楼房,显得非常的富贵。

俞园现在是很破烂的,但过去可是一片私家园林。旧称渔壮园,为清初俞锦泉的花园。

百岁巷以巷内多百岁老人而名,现也破旧。

下坝地区有三条以槐树命名的巷子,分别为槐北巷、槐树巷、槐南巷。因巷子有四百年历史的老槐树而得名,今老槐树长势良好,枝杈繁茂。站在巷口就能看见。据说该巷子有四科槐树,但我转了很久也只找到其中一棵。有领导建议对这些古树进行绿地保护控制,沿着树干四周,至少建造2000平方米的绿地,保护它们的生长,同时也可打造“古树景观区”,防止将来周边的商业开发,会对这几棵古树造成破坏。

       塔儿头在槐树巷北,东有小桥接花园庄。这里为是渔民、虾农居住的地方,没有保留什么古建筑,但巷子的来历到是很大的。有个典故就是讲塔儿头的来历,和尉迟恭教子有关。

      下坝的街巷特别之处就是这里有几个叫“里”的地方。泰州以“里”为名的街巷不多,为80年代从上海等地引进的,意为成片的地区。新编《泰州志》里收录有“里”9个,多在下坝地区,除平安里,还有红石里过去也叫红石村,印象中文革期间曾叫过红书里,花园庄也叫花园里,城南的济川巷也有门牌标济川里的,其余的里名尚未找到,或许已不见了。平安里以前叫做马路西,指路西一片地方。

       下坝地区的巷子还有个特点,南北向的只有破桥北街和施湾南北街,多是东西向的,因为在稻河和草河之间没有纵深,所有都是非常短的,有时的只有几户人家了,如扬家巷。海陵北路扬桥口北段今还有竹行两家。

       泰州自古河道纵横,为水乡地,故桥亦多。旧有:七十二座桥,七十二座庙的说法,也有称为108座的,都是说泰州桥多。另外,还有俗语称泰州为“东门人,西门神,北门水,南门坟”,大致描述了泰州的风貌特征。因而城北地区多桥,留存下来的有迎江桥(旧称赵公桥)、韩桥(为文化大革命后期所建)、演化桥、孙家桥、扬桥、破桥等。只有孙家桥是古桥,且是市区唯一还在正常使用的古桥(市区真正的古桥仅有两座,另一座叫泰山桥,在泰山公园东侧玉带河上,也能使用)。其余的桥都已改建成现代化的公路桥梁了。

   

二、五巷地区:

五巷地区包括青年北路以东、扬州路以南、稻河路以西、东进游园以北的范围。这里多元末明初从苏州迁移过来的人,所以当时官府在今打牛汪以东,划出空地,统一安排移民辟巷建屋,故而五条巷弄皆为南北走向,东西排列。每巷长度都在百米上下,巷宽四米左右,巷与巷之间的距离约五十米。巷内房屋一律朝南,结构布局大致相同,有连三进,有四合院,大门朝东,后门朝西,家家皆有大门堂,很有气派。五巷因修建东进游园时西段拆掉半边巷子(其实是当时的人印厂)。

五巷连头巷、二巷、三巷、四巷,西与东时家巷接,为东西向,仍铺麻石,两边镶水泥板,麻石为恢复五巷旧貌,重新铺设的。走入五巷地区,巷子套巷子,由于两侧建筑差不多,所以很容易转昏头,找不到出路。因一直没有什么大的改造,所以仍保留着以前的风貌,古民居保留的比较完整,但因年久失修,许多民居已经被翻建得看不出原来的样子了。头巷一号有精美的仪门,对面为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层仿木砖结构近代建筑。二巷4号的外墙虽经粉刷,但仍可看得出保存的很完好,同时大门下端还保留着铁帖。牛市巷内也有几处完好的门头和仪门。

五巷地区过去院内多井,未能核实,只在头巷内找到一口井,但井口已经封死。另外稻河路边,头巷口有井一口,井栏已不存,井口也被封死了。打牛汪以西,还有东时家巷、善人巷、牛市巷、菊花园、打牛汪等街巷。

多儿巷因建工行大楼,已没有地名可找,现在工行北侧围墙外的巷子是否就是旧多儿巷,已不便确认。

五巷小学后老校址有古银杏一棵,枝叶繁茂,根在周姓老师院内。

五巷外旧有通仓桥和清化桥,因改建海陵路,整治稻河,河上增建金明桥、板桥两座,故此段稻河有四桥,依次为板桥、通仓桥、清化桥、金明桥。板桥在中央商场后面,为单孔拱桥,系移建。北为通仓桥,为平桥。四人医对面为清化桥,通工人路和徐家桥,亦为平桥。扬桥和清化桥之间系金明桥,为单孔拱桥,亦为移建。

稻河路南段原人印厂处,现为东进游园。路头数间古民居,皆为拆建的古民居复建而成,现为古玩字画店,路边立旗为“古玩街”。有背夫扛袋雕塑,展现旧时稻河一带贩运繁忙景象,另有食担雕塑。往北多有二层古民居,形制完好。

工人路以北有北山寺街、系马桩、康乐巷、十字巷、太平里、新华巷、新华巷74弄等街巷。打牛汪、系马桩一带皆为低洼地,多为棚户区,居民多菜贩、拾荒者、车夫等。新华巷为南北向,巷内1号有文物保护单位俞氏住宅,系清康熙年间进士俞梅所居,为1988年原泰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惜南侧被翻建成二层水泥楼房。唯门口石鼓仍在,为方型。门厅尚算完整,照壁墙已破损,搭建了建筑,然尚能清晰可见精致的砖雕。门外有完好的白色石础散放巷边。巷北13号有完好的门头,精致的望砖砌造的门楣彰现着曾经的辉煌。其隔壁也有完整的门头,唯不见大门。门两边写有宋体“扬桥”字样,里面的照壁还是齐整的,壁墙上仍留有文革期间的语录字样,疑是某机关旧址。

三、涵西街、徐家桥地区:

涵西街、徐家桥地区范围大致在海陵北路以东、鹏欣丽都以北、扬州路以南、扁豆塘以西的地区。涵西街多大户人家,其中的由清咸丰年间富商周文涛修建的号称“九十九间半”的宅第,又另辟花园一座,其美轮美奂,超过明末清初宫、陈、俞、缪四大乡绅的府第,华居泰州之首。另外还有戈氏住宅、支氏住宅、钱桂森住宅,足见当时涵西街的富足了。唯支氏住宅因建鹏欣丽都被拆除,欲寻址重建,乃一憾事。过去草河头一带全为高墙深院的大户人家,支氏住宅为泰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尚可迁建,其余不是文保单位的古民居呢,其实价值都是一样的啊,但命运就很不一样了。

徐家桥分东西两街,西自海陵北路、东至南通路,几乎横贯老城区,若以长度,当是城区最长的老巷子了。街中跨草河,有桥连接。徐家桥街即以桥为名,但此桥已非老桥了。

草河以东现有涵西街、大、小褡包巷、储才巷、徐家桥西街、海陵北路74巷等街巷。草河以西草河东巷、徐家桥东巷、徐家桥东街22弄、涵东街、南、北瓦厂巷、水井巷、顾家巷、蔡家巷、缪家巷、鹅颈湾巷、石头巷、万字会西村、扁豆塘、扁豆塘河北等街巷。民居皆保留比较完整,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为万字会西村的旧万字居委会楼房。

储才巷是与大才子储罐有关系的,但是现在这里一点有关联的痕迹都没有。

小褡包巷人家有古井一口,六角形石质井栏,井栏较高,在用。

该地区海陵路北段巷口有两座砖砌的匾额,其他地区都未有发现。

周氏住宅位于涵西街17号,清宣统年间年间,为晚清乡豪周文彬所建,后回吴氏。2002年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周宅西为涵西街小商品市场,生意萧条,与周氏当初的辉煌相比,倍显沉寂无奈。周宅现留有大门和仪门,大门有方型石鼓一对,以铁管固定以防盗,门外有作坊。仪门有影壁,嵌砖雕,精美异常,有圆形石鼓一对。余皆改造成普通的建筑,显得非常的局促和不协调。周氏住宅相连几间也都很完好。

戈氏住宅位于涵西街32号,清代归戈氏。1986年列为原泰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北影壁墙还在,南影壁墙已被拆毁,石鼓也不在,大门上的铁贴已不见,但印痕历历醒。门楣上的砖雕非常的精美,感觉十分的古朴雅致。戈氏住宅后,从徐家桥西街不远的巷子进去的一户人家,也有仪门和石鼓,外有水井一口。

钱桂森住宅在海陵北路1206号,如果不是可以寻找,是万万不为人知的。钱桂森住宅为清道光五年(1825)进士钱桂森建,1988年列为原泰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今大门尚在,唯门上所嵌砖雕以不完整,院内有厅屋一座,皆木式门窗。

涵西街北段有高大的防火墙,为富商人家为防火建造的。在一幢居民楼后见为一高大的山墙,大门外形完整,唯被居民楼遮挡了一半,疑为旧时商人的仓库,后转到海陵路,方才知道原为扬桥商场后墙。

万字会西村有万字居委会原址,为民国风格的二层仿木砖结构楼,木栏杆尚好,进门为天井,有照壁墙,挂居委会木牌,墙壁涂白石灰,隐约有语录字样,右有轩门入。因无人未入。门外不远有水井一口,井栏为四方形,下粗上小,在用。石头巷南北向,路面仍有麻石,南至南瓦厂巷,接鹏欣丽都。南瓦厂巷虽在,仅剩半边,已无居民。北瓦厂巷仍完好,多古民居,从涵东街入。

鹅颈湾巷是所见老城区街巷中唯一以动物为名的,盖因巷形弯曲,颇似鹅颈湾而得名。

石头巷南有水井巷,巷边建筑皆已拆除,路尚在,无巷名牌,仅找到“水井巷4”和“水井巷5”门牌佐证。巷内无井。

扁豆塘里弯弯曲曲,尚有扁豆塘河北及扁豆塘河北18弄,均为杂乱建筑。扁豆塘未找,不知是否尚在。

城中地区的老街巷和古民居保留情况

城中地区的老街巷和古建筑主要集中在人民东路以南、青年路以东、迎春路以北、鼓楼路以西的地区。

一、铁炮巷地区:

铁炮巷地区包括青年路以东、人民东路以南、五一年以北、海陵路以西。保留的街巷有铁炮巷、日新巷、群众巷、宫家园等,遗憾的是这里已经被拆的七零八落了。

铁炮巷为南北向,南接五一路,北与洧水菜场通连人民西路。北段旧有洧水,为北玉带河一段,水上有洧水桥,为小桥流水景象,然现在北段为宰鸡杀雨场所,不再现旧日悉日风采了。这里有文物保护单位众多,著名的有田氏住宅(俗称夏家花园)、李氏住宅(俗称范家花园)等。

铁炮巷9号南无号牌,墙上写有王宅字样,院内修竹婆娑,往里则高墙森森,门厅则挂有五好大院合约和五好楼院木牌。另一院门内有完好的大门。

著名的夏家花园四周爬满了爬山虎,在残垣破壁中仍显得那么突兀和孤傲。夏家花园初为清初刑部郎中田敬惜所建,后易夏氏,因俗称夏家花园,占地甚广,现存楠木厅屋,有后楼两侧有厢楼连接,为1986年原泰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夏家花园后有一单独的曲尺状的仿木砖结构小楼,隐现在深巷内,外墙有18号字样,想来也是一座有历史的建筑了。

五一路现财富广场售楼处两侧仍有几座古民居,散落在路边,一派凋零寒酸。现一为原轻工局办公地,现为洧水社区劳动保障站,一为粮食局招待所,还有老年大学,当为范家花园。花园为晚清李姓富商所建,1996年列为原泰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据说这些古建筑因建财富广场规划要拆除,经多人阻止才留存下来,只不知今后的命运如何了!殊为关心!

二、歌舞巷地区位于人民东路以南、海陵路以东、府前路以北、鼓楼路以西地区。保留的老街巷还有歌舞巷、府后街、府西街、荷花池巷、府前路七十二弄等几条。

歌舞巷是泰州名巷之一,明崇祯《泰州志》将其列于名巷之首。该巷由两条略带弯曲的巷子交*组合而成,东起海陵区政府西侧,西至海陵路,北起西虹桥,南抵府前路。民国时,东西向的巷子改称府西街,南北向的巷子一直沿用古名,今仍称歌舞巷。唯巷牌遍找不见,只见住户人家门牌了。巷子的南端,原有天后宫,内设闽中会馆,其地今已改建为工人文化宫。歌舞巷原与府西街相通,后建区政府大楼,被堵死,成断头巷。巷内有明代八角琉璃井一口,仍在使用。巷内路边有完好照壁一座,以砖砌成。府前路边原建设银行左侧小巷内仪门一座,大门长锁,门外有石鼓弃之巷内。站在府前路可以看出路边的几座高屋,显示着当年的气派。府西街现只有三户人家,荒芜不堪。府后街在地税局后,东西向,有高屋一座,为凤城旅社。东段右拐即荷花池巷,为半边巷,南侧为区政府围墙。巷以区政府院后荷花池为名。荷花池为原州署花园,今仍在。

区政府广场有中山纪念塔,为民国建筑,原在老市政府大门外,后因改建,移建至府前路南,辟小广场,钟仍在走。

区政府东有学政试院,鼓楼路西、府前路北,建于清朝初年,仅存大门和思补堂两处建筑。扬郡试院是清代科举制度下扬州府属八县童生考秀才的试场。康熙至光绪年间,试院一直由省学政主持考试,所以又称为学政试院。原为总工会,劳动局和文化局办公处。现拆建修缮为旅游景点,恢复吹鼓亭、仪门、考号、大堂、上房等建筑,尽量再现“扬郡试院”的原貌,同时将科举程序、科举沿革等知识通过图片等展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