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字號之红星二锅头(图)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5-16

一出现即受追捧,50年来畅销不衰
    20世纪90年代以前,凡路过建国门外八王坟的人都会闻到浓浓的酒香,因为建国门外大街南侧是北京酿酒总厂占地100余亩的厂房和近50亩的酒糟池。据上年纪的人说,原来每逢周末都会有不少人托亲戚朋友混入酒厂,接几桶红星二锅头的“静流”(原浆),因为它比勾兑出来的成品更纯、更烈,而且是自家泡制药酒的极品原料。但进入2 1世纪后,北京酿酒总厂更名为红星酿酒股份有限公司,老厂房被高档写字楼取代,老厂址上只剩下一座红星大厦,老酒友们只能在高楼大厦的缝隙里去觅红星的身影了。
喝烧锅酒是老北京人的习惯
    今年60岁的张世荣,从小每天到胡同口的小酒铺给父亲老张打二两酒铺自制的烧锅酒。遇到年节,老张还会嘱咐他把普通烧锅酒换成二锅头,改善一下生活。可新中国成立后,胡同口的小酒铺关闭了,老张便开始了每天到外面找酒喝的生活。
    明清时期,除了皇家御用特制的名酒外,民间也出现了不少酿酒作坊,当时因其酿酒的方法被称为“烧锅”。由于朝廷规定距城40里之内不准开设“烧锅”,因此酿酒作坊多在四郊。民国初期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对酒业未加管制,北京酒类生产作坊很多,尤其是生产白酒的“烧锅”多达40余家,其中市内28家,近郊10余家,共有制酒甑桶56个,工人650余人,日产3万斤白酒。当时京城酒友们都到离家较近的“烧锅”打酒喝,而且都把喝上两口醇正的二锅头当成最大的享受。

 

老北京字號之红星二锅头(图)据原北京酿酒总厂厂长张晋孝介绍,1949年4月,北京市酒业专卖公司成立后,政府对酒实行专卖,停止私人经营,并要求昕有“烧锅”关闭,只有龙泉、同泉涌、永和成、同庆泉等8家京城著名“烧锅”与酒业公司签订了加工代烧白酒的合同,合同规定:交一斤65度白酒,供给高梁二斤八两八钱、大曲半斤和煤一斤二两五。一时间,京城白酒成为最紧俏的商品,酒友们逢年过节都很难喝到醇正的烧锅酒,更别说梦寐以求的二锅头了。
红星二锅头一出现就受追捧
    由于没了烧锅酒,老张虽然坚持每天到外面喝二两,但回家来老没笑模样,还总念叨着老“烧锅”。直到1954年的一天,老张破天荒地带回来一瓶酒,笑逐颜开地说,总算又能喝到二锅头了,还让小张记住这酒是红星牌的。
1949年5月6日,华北酒业公司派黄秋芳和其他5位同事在东郊八王坟原北京屠宰场的基础上筹建华北酿酒实验厂,同年9月,该厂生产出了第一批二锅头,作为北京酿酒行业献给新中国的礼物。原北京酿酒总厂副厂长、全国著名评酒师黄秋芳说,当时实验厂并没把二锅头作为主要生产项目。在1950年收编上义、大喜两家著名果露酒厂和石家庄黄酒厂后,实验厂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酿酒厂,并改名北京酿酒厂。该厂把研制、生产葡萄酒和黄酒作为主要项目,其出产的白酒主要是挂靠小酒厂生产的普通烧酒,质量较差,因此未得到京城百姓认可,白酒一度因此滞销积压。
 黄秋芳说,为缓和不利局面,创立北京的白酒品牌,1953年轻工业部给红星商标所有人石家庄酿酒厂发函:“希望红星牌注册证转与北京酿酒厂”。北京酿酒厂于1954年1月正式拥有“红星牌”商标,并规定红星牌二锅头为保证质量必须是红粮酿造,否则不生产。自此,65度绿色玻璃瓶红星二锅头出现在北京百姓的酒桌上,为缓和市场供应,北京酿酒厂还开始生产55度红星二锅头。
粮食紧张时期红星一直陪伴北京百姓
    在粮食紧张的年月里,凭本才能买到二锅头,小张和老张被迫改变了每天都喝二两的习惯。小张为保证父亲喝酒,还一度戒酒。但令他们欣慰的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红星二锅头一直陪伴着他们,只要有“本”就有酒喝。
    1954年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20世纪60年代初又遇到自然灾害,饮料酒粮供应紧张,白酒粮更是逐年大幅减少,连同代用粮在内,仅为北京酿酒厂正常生产的三分之一。黄秋芳说,在酒粮紧张的情况下,北京酿酒厂就用芋头、烂白薯和烂柿子维持生产,把仅有的高梁全部用于红星二锅头的酿造,以保护红星品牌和对北京市场的供应。
    在竭力维持二锅头生产的同时,北京酿酒厂也在寻找新的出路。据原北京酿酒总厂职工任可达说,1 960年酒厂在农村建起11个小烧点,利用多穗高梁秆和玉米芯等农业废料酿制白酒,4个多月共生产62度白酒7万多公斤,缓解了白酒市场的压力。而且酒厂还开始进行酒精、丙酮、丁醇等粮食代用品的实验。在去上海溶剂厂考察之后,厂里决定进行酒精和溶剂生产。当年产量3000吨的酒精车间投入使用后,北京酿酒厂彻底摆脱了粮食紧缺的困境,使红星二锅头再次飘香满京城。1962年,巴金、刘白羽等著名作家考察酒厂,刘白羽挥毫写下“闻香下马,飘飘欲仙”8个字,以表彰该厂对北京酒业的贡献。
老北京字號之红星二锅头(图)

几经变革酒香依旧
    现在,老张已经不在了,小张却还保持着每天喝二两红星二锅头的习惯。小张说,虽然红星酒后来又推出了精品二锅头、红星御等品种,但他还是独爱绿玻璃瓶的二锅头,并且在他的影响下,小小张也每天二两酒下肚才觉着舒服。
   1965年,北京酿酒厂、北京葡萄酒厂、北京啤酒厂和北京双合盛啤酒厂组成北京酿酒总厂,归口管理5个县属酿酒厂。过去的北京酿酒厂也一分为四,设北京东郊葡萄酒厂、北京酒精厂、北京溶剂厂和北京酿酒机修厂,并成立北京市发酵工业研究所,使北京酿酒业走上规范化、专业化和机械化发展之路。1987年,总厂又将5个直属厂上交北京市一轻工业总公司管理,总厂转变为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并负责对全市酿酒企业实行行业管理。1993年,总厂又与北京酒精厂和北京夜光杯(东郊)葡萄酒厂重新合并,成立北京红星酿酒集团公司,正式以红星品牌命名。
原北京酿酒总厂党委书记张菊明说,虽经历了几次分分合合,北京酿酒总厂吸取了过去白酒滞销的教训,一直以红星牌二锅头作为龙头产品,且在30年间逐步开发了红星御酒、精品二锅头等新产品,充实红星酒家族。
    如今,集团公司又转变成为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酒厂也迁到了郊区。但无论酒厂的名称怎么变,厂址迁到哪里,只要红星二锅头在酒友中“上口、提神、解乏”的口碑不改,它就仍然会在京城飘香。也许,当酒友们拿起红星标志性的绿色玻璃酒瓶倒酒时,还能想到当年老红星盛极一时的场面。
老北京字號之红星二锅头(图)

 

人的因素才是老字号存活的关键
    很多北京人都说,北京著名商业街有这样一条隐藏的规律:千万别挪地儿,一挪地儿准兴旺不起来了。北京人在说到这条规律时往往会搬出三个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一是东大桥的白云小商品市场,自从搬到四环以外就没了生气,直到关门大吉;二是雅宝路服装市场,在把路边摊位收编进“老番街”后便一蹶不振,连传统主颐俄罗斯人都不见了踪影;三是与三里屯酒吧街并立的三里屯服装一条街,搬入旁边的雅秀服装市场后也曾一蹶不振,还好管理者改变了经营思路,才使其起死回生。

老北京字號之红星二锅头(图)令人不解的是,雅宝路和三里屯并没有搬出原来的位置,怎么也没延续过去的兴旺呢?看来改变地理位置只是导致它们衰落的一方面原因,更主要的是经营者的改变。让这些小商户从路边摊位进驻商厦时,他们自然有很多顾虑,其中大部分老商户会选择离开,这也就造成了整个商业街区固有经营理念和购物氛围的遗失,而新商户构筑起来的理念和氖围还没来得及积淀,很难让挑剔的北京人买账。
    由此可见,人与其创造的精髓是决定一个地方兴衰的关键,不仅现代商业街区如此,过去京城的老字号也不例外。先看长春堂和德寿堂这两个京城著名的药铺,在北京人认药不认店的年代。如果长春堂没有孙老道自制的消暑闻药“避瘟散”,德寿堂没有老掌柜康伯卿与著名中医吴鸿溪研制出的“康氏秘制牛黄解毒丸”.并将其传承至今,他们的字号很难挂到现在。再看看反面例子,曾在北京艺术界红极一时的刻刀张,便因为老掌柜张凤鸣没把全部手艺传给后人而招来消亡的结局,即使其徒弟想东山再起,由于没了一脉相承的精髓,也不得不以失败告终。

老北京字號之红星二锅头(图)北京红星是解放后创造出来的白酒名字号,其兴盛凭的是“掐头去尾截取中段”的北京烧锅酒酿造工艺和在北京人中“大众名酒”的口碑。虽然酒厂几经变革,但红星二锅头“一等质量。二等价格,三等包装”的风格始终没变,才使红星品牌至今仍极为响亮。在一切都现代化的今天,红星酒厂变成了股份制公司,二锅头也尝试着用瓷瓶包装,下一个改变又会是什么?真希望红星现在的掌门人能以刻刀张为前车之鉴,并且看到曾经尝试改变商标和包装给销量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更换厂址后坚守工艺、质量和El碑,让红星二锅头继续成为北京百姓心中抹不去的印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