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吕碧城思想及其词作研究

 江山携手 2014-05-17

目录

引言
第一章吕碧城的思想与心路历程
一提倡科学、追求自由
(一)近代妇女解放思潮的影响
(二)高倡女权、兴办女学
(三)自由独立、孤身终老
二、信仰宗教、力戒杀生
(一)少而畸零、壮益牢落
(二)版依佛门、倡导护生
第二章吕碧城词作三大主题
一、生命意识—稚华忏尽今非昨
二、家国之难—羲寥终天痛不胜
三、海外新词—吟到中华以外天
第三章吕碧城词作的艺术风貌
一、创作渊源及词学主张
二、气质风格:豪纵激越、沉郁悲凉
(一)词人个性—以灵秀之才,负磊落之气
(二)时代造就—丁于艰世,饱于事变
三、意境创造:风华掩映、寄托遥深
(一)深于寄托、沉郁悲凉
(二)咏物寓情、意内言外
(三)意象奇橘、独辟奚径
(四)熔新入旧、妙造自然
结束语


引言

吕碧城(1883—1943),原名贤锡,字圣因,一字兰清,法号宝莲。安徽族德人。吕碧城是近代中国最富于传奇色彩与个性魅力的女性。她曾任《大公报》编辑,以报纸为阵地大力宣扬女权主义思想;她力主女学而身体力行,创办了北洋女子公学;她也曾只身孤旅,漫游欧美,经受资本主义文明的洗礼;她最终执着于天命宿缘,直至看破红尘,遁入空门。
吕碧城是那个时代特立独行的新女性,也是近代杰出的女词人。动荡的时代,新旧擅递,社会剧烈的变革,个人不同寻常的境遇,使碧城的词别开生面,多姿多彩,倍受世人瞩目。碧城生前己名满天下了,时人对她的词作评价很高。龙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词选》录六十六位名家词作四百九十八首,吕碧城五首殿后,有“一代词媛”之称。文学家潘伯鹰形容她的词“足与易安俯仰千秋,相视而笑”近人钱仲联先生作《南社吟坛点将录》将吕碧城目为“地慧星一丈青启三娘”,认为“(碧城)近代女词人第一,不徒皖中之秀。”然而人们对吕碧城的关注随着她的去世很快淡漠了。在时代激进的洪流中,历史将吕碧城的名字布满尘埃。吕碧城和她的作品己经被埋没了半个多世纪了,究其原因,我认为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首先,中年以后,吕碧城长期旅居欧美,这一时期她的诗词创作艺术手法更加炉火纯青,佳作迭出,成就斐然,但在国内影响相对要小得多。
其次,1919年以后,她背离了时代所需要的激进队伍,当五四运动在国内如火如茶地进行着时,她却始终固守在旧的文学阵营中。她没有依附于任何流派,对文学创作不抱任何功利目的。
再则,她是一位近代的女词人。近代文学中词非大宗。而且吕碧城又是一位孤独的女性作家。父母早亡、姊妹失和、终生不嫁,她是世间真正的畸零人。冼玉清在《广东女子艺文考·自序》中谈到女作家赖以成名的三个条件:“就人事而言,则作者成名,大抵有赖于三者。其一名父之女,少察庭训,有父兄为之提倡,则成就自易。其二刁‘士之妻,闺房倡和,有夫婿为之点缀,则声气易通。其三令子之母,济辈所尊,有后嗣为之表扬,则流誉自广。”然而,幼年失枯,独老终身,身后无嗣,使吕碧城无以凭借,注定死后一切将归于沉寂。
吕碧城的词作,生前刊印有《信芳集》和《晓珠词》。1942年,吕碧城将自己毕生的著作合编为《梦雨天华室丛书》刊印,收有《信芳集》、《吕碧城集》、《鸿雪因缘》、《美利坚建国史纲》、《欧美之光》、《晓珠词四卷》、《香光小录》、《雪绘词》(未刊)、《文史纲要》(未刊)、《观无量寿佛经释论》。
可惜半个世纪过去了,学术界对这样一位卓异的女诗人仍缺乏应有的关注。时至今日,对吕碧城的研究专著只有刘纳的《吕碧城》(评传·词作)、李保民的《吕碧城词笺注》、台湾黄嫣梨的《清代四大女词人—转型中的清代知识女性》三本。研究论文只有刘纳的《风华与蕴藉—吕碧城的词》和薛海燕的《试论吕碧城的历劫思想》两篇。
刘纳的《吕碧城》详细地介绍分析了吕碧城的思想、时代特征,井选录了吕碧城诗词文的部分代表作,其开创之功不可忽视。但也存在不少遗憾之处,如对吕碧城作品校对粗糙,作品的版本、文字等方面有不少错漏之处。相比之下,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李保民注的《吕碧城词笺注》则在作品的校对、注释方面相当严谨,体现了学术著作的厚度。然而李保民对吕碧城的研究仅限于词作,对她的诗文则无所涉及。这对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吕碧城的思想、创作还是有所欠缺的。黄嫣梨的《清代四大女词人》主要着眼于时代变迁的大框架,对吕碧城的论述侧重于史料、思想的分析,文学创作方面言之不多。
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将吕碧城的思想和词作研究结合起来,通过个案分析的方法、多层次的论述,达到对这样一位词名颇著而又个性特异的女性词人及其作品全面、深入地解读。

第一章吕碧城的思想与心路历程

吕碧城是一个个性独特、经历异常丰富的人。她既受到近代科学、革命思潮的启迪和影响又无法摆脱宿命思想无所不在的制约,所以她的思想始终呈现着复杂、矛盾的状态。为此,全面而深入地剖析其思想个性对于透彻地理解其诗词创作是十分必要的。

一、提倡科学、追求自由

研穷吕碧城的独特性关键不在于她的多重身份,而在于她对传统闺阁作家的超越,在于她所生活的那个新旧擅递、陵谷变迁的特殊时代。

(一)近代妇女解放思潮的影响

传统对于妇女的歧视和压制,经过宋、明理学的倡行,到清代己经是达到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程度了。与此同时,妇女力图摆脱束缚与压迫的要求也在潜滋暗长,当它与时代所要求的救亡图存运动相契合时,无疑就具有了崭新的近代妇女解放的意义。
鸦片战争之前,在中国本土己经出现了晚清关于改良妇女地位的几个主要观点,如反缠足、反算命合婚、提倡女子教育、女子参与国事、一夫一妻制、反对男女贞操问题上的双重标准。对女性的遭受屈辱,有见识和有胆量的男女,发出了慨叹和不平,并且从多方面加以揭露和抨击,而此时妇女所受的压迫是前所未有的。在妇女问题上,主观的愿望和客观情况之间的差距,部分地反映了社会的矛后和传统的开始动摇,预示了变革的临近。台湾学者李又宁认为:鸦片战争后,强种救国的要求和西方知识的输入,供给社会改革以有利的情势和条件。谴责压制妇女的言论和反抗屈辱的意识,取得了爱国主义的新的发展方向而逐渐积聚延伸,构成一股弥漫各地各界的历史强流。

中国妇女的逐渐取得自由平等,一力一面是顺应世界潮流,另一方面与中国本身近百年来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是宪政维新,或是排满革命派,他们共同的大目标都是救中国于危亡,虽然他们主张采取的手段和程序有所不同,为了富国强民,他们都主张废除缠足的积习,推广女子教育,鼓励女子参加实业生涯。所以晚清提倡新妇女的言论和活动是爱国救民运动的一部分。此时,出现了很多宣传革命的小册子,其中,宣扬妇女解放最为得力的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爱自由者金一”的《女界钟》。这本启蒙性质的小册子对思想、价值观正在成形、巩固的少年吕碧城的影响是巨大的。尽管吕碧城在她的论著中没有直接谈到《女界钟》对她的启蒙影响,但实际上吕碧城后来所提倡的女权思想正是与《女界钟》的观点一脉相承的。召召城遥乙鑫矛麦算何广研乡之‘金一,原名金天翩,江苏吴县人,字松岑,曾创设与爱国女学同一系统的明华女学堂。他在《女界钟》中极不赞许教育之偏枯于男子,他把男女比喻成身体的两部分,左右都缺一不可。他说:教育者,造国民之器械也。女子与男子,各居国民之半部分,是教育当普及,吾未闻有偏枯之教育而国不受其病者也。身体亦然,其左部不仁,则右部亦随而废。教育者,又精神之库也,无精神之教育,是禁人之食谷麦而杂堆雀鼠以为粮者也。比]后来吕碧城在《沦提倡女学之宗旨》一文中,进一步发展了这个观点,她认为在当今世界竞争的!!寸代,假如削弱女一r的力量,国家就如同残废之人,必然在竞争中失利:或曰中国之自强在二兆之男子足矣,奚用女子为?而不知国之有男女,犹人体之有左右臂也。虽一切举动操作,右臂之力居多,然苟将左臂束缚之、研断之,尚得为活泼之躯乎?尚得为完全之体乎?假使此一臂之人穴居野处,与人无争,虽缺一臂之力,尚可勉强支持;若驱之入人群竞争之场,其有不颠而路者鲜矣。

在昔日,以半强半弱之国众,闭关自守,尚不至骤形其颓坏,今则门户洞辟,万国往来,以半强半弱之国,与彼男女均强之国敌,其败也不待智者而知。近日日本盲哑儿童之入学者约万余人,英国妇人复有聋替学堂之设,彼本残疾之人,尚不舍为弃材,岂中国二百兆完体之人反舍之为弃材乎?16〕金一甚至还提出了婚姻自由的主张,对于刚刚打开国门看世界的中国人而言,这个声音无疑是振聋发躺的。他指斥旧式婚姻的荒谬,提倡有感情基础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一夫一妻制度:夫婚姻交合,既由两人之契约而成,则契约之中,决不容有第三者插足之地。犹之两国密约,不能受他国之离间也;曾是夫妻之间而可以合纵连横之术处之哉?……我同胞欲实行其社会主义,必以一夫一妻为之基础。红袖添香,乌丝写韵,朝倚公园之树,夕竞自由之车;商量祖国之前途,诞育佳儿其革命。婚姻之好果,孰有逾于此者也!我瞻西方,吾眼将花,吾,公醉矣。美人赠我青琅开,何以报之?一一自由平权!婚姻的自由是妇女解放程度的尺度。可以说,吕碧城日后所坚守的独身主义,很大程度_七是受了这种现代婚姻观的影响。除了婚姻自由的权利,金一认为妇女应当具有的权利还有入学之权利、交友之权利、营业之权利、掌握财产之权利、出入自由之权利。金一还把女子分为二等,能改造风z毛的是第一等,只能跳出旧束缚的是第二等,还要为旧风气所束缚的是第三等。他觉得要跳出旧风气而改造新风气,顶好是游学欧美。仁8」假使以此为标尺,当时的中国绝大多数的妇女还属于第二、三等,而吕碧城却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和独立,她一生的事迹,从独身、创业、办学、留学,以致遨游四海,刻意融会中西文化的精神中,均可以完全印证出一位清末明初新女性的典范。

(二)高倡女权、兴办女学吕碧城是近代女性独立的先驱者。她是一个始终自由地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新女性。1904年初,年轻的吕碧城因探访女学被阻而断然离家出走,从此摆脱旧家庭的束缚,走出了追求自由的第一步。事情的起因很简单:塘沽距津甚近。某日,舅署中秘书方某之夫人赴京,予约与同往探访女学。濒行被舅父骂阻,予忿甚,决与脱离。
年轻气盛的吕碧城离家出走后刁‘发现,自己根本没有立足之本。好在吕碧城很幸运,她得到了佛照楼主妇和《大公报》总理英敛之的赏识,被聘为《大公报》编辑,从此立身扬名,她的人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翌日,逃登火车,车中遇佛照楼主妇,拿往津寓。予不帷无旅费,即行装亦无之。年幼气盛,挺而走险。知方夫人寓大公报馆,乃弛函畅诉。函为该报总理英君所见,大加叹赏,亲渴,邀与方夫人同居,且委襄编辑。由是京、津间闻名来访者踵相接,典督署诸幕僚诗词唱和无虚日。舅闻之,方欲追究,适因事被助去职,直督袁公委彼助予筹办女学,舅忍气权从,未几辞去。然予之激成自立,以迄今日者,皆舅氏一骂之功也。回首渭阳,枪然人琴之感。

从1904到1908年近五年的时间内,吕碧城以报纸为阵地,先后发表《论提倡女学之宗旨》、《敬告中国女同胞》、《兴女学贵有坚忍之志》、《教育为立国之木》等多篇文章,积极宣扬女权主义思想,提倡兴办女学。《吕碧城与某先生书》有云:“甲辰之岁,北方女学尚当草昧未辟之时,鄙人浪迹津沽,徽诸同志,将有仓lJ办女学之举,恐绵力之难济也,抒其与论,假报纸游说J二当道。”吕碧城深感中国女子教育之不发达,特别是北方风气未少卜:“予第慨夫普国女界之黯雅,数千年于兹矣。外患已深,国势己整,至是而女学始兴,始跻吾辈于文明之域,美人香草蜀胜迟暮之悲,诸生其积学储能,将来各出所得以阂教育而回景运,此则人人所当引为己任,不容一隙自宽者也。”碧城甚至将女子教育的紧迫性提升到救亡图存的民族大义土来:且教育者随世界而转移者也,况立此颓败之国,生此竞争之时,为风潮所驱,不自立则不可以自存者乎!此吾率土同胞所当打破迷团力图自立,拨出黑暗而登于光明。上以雪既往众女子之奇冤,下以造未来众女子之幸福,使男女平等,无偏无颇,解其幽囚束缚之苦,御其凌虐蹂嗬之残,复个人自主之权,遂造物仁爱之旨以协力自强,立于人群竞争间。吕碧城的主张得到官绅傅增湘、方药雨、英敛之、徐星叔等人的积极赞同,并为之筹款兴办。1904年n月7日,北洋女子公学创立,二十二岁的吕碧城出任总教习兼国文教习,主持全校事务。当时,京津一带虽然有二三家私立女学,但都是家塾制度,直至吕碧城1904年创设的北洋女子公学刁’可以说是中国第一间官立的女子学堂。而其毕路蓝缕之艰辛又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创设之始,艰苦缔造,将近一载,始克成立。”1906年,该学堂改名为北洋女子师范学堂:“丙午(1906年)之春,因择其资质优秀者,改设师范一科,厘定课程,力求精进。已酉(1909年)7月,行卒业礼。计7学期},nJ培植成材者仅有10人。”北洋女子公学及其附设的北洋女了师范学堂,大大推进了直隶一省的女子教育,为五四运动造就了诸多的革命女性,仁1创在当代可说是开社会风气之先河。吕碧城在办女子教育的同时还积极地接受现代科学思想的影响,师从严复学习名学(逻辑学),颇得严复赏识。严复在译著《名学浅说·译者自序》中提到:“戊中孟秋,浪迹津沽。有女学生放德吕氏,谆求授以此学。因取耶芳斯浅说,排日译示讲解,经两月成书。”严复步{“为书‘明因读本’四字于课卷”,碧城遂以“明因”为字。

吕碧城这一时期的诗词创作也因紧跟时代风尚而表现出激越、昂扬的铁血特征:“问何人,女权高倡,若安达克?”(《满江红·感怀》)“流俗待看除旧弊,深闺有愿作新民。”(((书怀》)“待看廿纪争存日,便是娥眉独立时。”(((写怀三首》)“况当列雄竞争之时代,弱肉强食,各肆凭陵,尚武精神尤为立国之要素。(《远征赋序》)马伏波标越南之铜柱,班定远收汉室之山河,重整宗邦,岂以杀伤为乐?严防边海,诅能割地求和?(((远征赋)))吕碧城以一颗年轻而允满忧患意识的心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命运。她为自己身为女子,不能为国立功而感到无比的遗憾:风雨关山杜宇哀,神州回首尽尘埃。惊闻白祸心先碎,生作红颜志未灰。忧国漫抛儿女泪,济时端赖栋梁才。原君手挽银河水,好把兵戈涤一回。(((和铁花馆主见赠)})绿蚁浮春,玉龙回雪,谁识隐娘微旨?夜雨谈兵,春风说剑,冲天美人虹起。甚无限忧时恨,都消酒蹲里。君知未?是天生粉荆脂聂,试凌波微步,寒生易水。漫把木兰花,错认作等闲红紫。辽海功名恨不到,青闺儿女。剩一腔豪兴、写入丹青闲寄。(((法曲献仙音·题女郎看剑引杯图》)《法曲献仙音题女郎看剑引杯图》一词抒发了碧城的雄心壮志与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苦闷与悲愤,遂被徐沉评为:“拔天研地,不可一世,在词家独辟一界,不得以音律绳之。”

吕碧城站在时代的前沿,并与之同呼吸、共命运,发出了那个时代所需的声音。但不同于以激进而名垂青史的革命女侠秋瑾,吕碧城对政治却始终保持着清醒、谨慎和疏离的态度。究其根本还在于,吕碧城的爱国思想,在具体行动上,偏向的是“保种强国”,而不是“为国捐躯”。所以她积极从事的,是新闻事业的传播和女子学校的兴办。

1904年,秋瑾与吕碧城这两位时代的新女性曾有过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交遇:都中来访者甚众,秋瑾其一焉。据云:彼亦号碧城。都人士见予著作,谓出彼手,彼故来津探访。相见之下,竟慨然取消其号,因予名已大著,故让避也。犹忆其名刺为红笺“秋闺瑾”三字,馆役某高举而报曰:“来了一位梳头的爷们!”盖其时秋作男装,而仍拥髻。长身玉立,双眸炯然,风度已异庸流。主人(英敛之)款留之,与予同塌寝。次晨,予睡眼朦胧,睹之大惊,因先瞥见其官式皂靴之双足,认为男子也。彼方就床头度小奋,敷粉于鼻。暖乎!当时拒料同寝者,他日竟喋血饮刃于市那?彼密劝同渡扶桑,为革命运动。予持世界主义,同情于政体改革,而无满汉之见。交谈结果,彼独进行,予任文字之役。彼在东所办《女报》,其发刊词即予署名之作。后因此几同遇难,竟获幸免者,殆成仁入史,亦有天数存焉。

吕碧城没有能响应秋瑾“同渡扶桑,为革命运动”的提议,但她应允“任文字之役”,支持秋瑾的革命运动。1907年7月,秋瑾革命失败,在绍兴被捕遇难,碧城也因此受到牵连,险遭不测。后来,吕碧城作《西怜过秋女侠祠次寒云韵》追悼秋瑾:“松草交籁和鸣泉,合向仙源泛炯眠。负郭有山皆见寺,绕堤无水不生莲。残钟断鼓会何世,翠羽明档又一天。尘劫未销惭后死,俊游愁过墓门前。”全诗没有英雄失路的痛哭流涕,没有失却良友的扼腕叹息,只有在凄清的环境中,抒发幽冷的情怀和无可明说的追忆。

吕碧城对政治的冷漠态度来源于她所惯见到的政治的黑暗,官场的污浊。她认为:“夫中国之大患在全体民智之不开,实业之不振,不患发号施令、玩弄政权之乏人。譬如钟表,内部机轮全属赢朽而外面之指示针则多而乱动,终自败坏而已。世之大政治家其成名集事皆由内部多种机轮托运以行,故得无为而治。中国则反是舍本齐末,时髦学子之目的皆欲为钟表之指示针,此所以政局扰攘,迄无宁岁。女界且从而参加之,愈极光怪陆离之致。近年女子参政运动屡以相胁,子不敢附和者,职是故也。”

昌碧城虽然认为女子应有独立自主及爱国图强的大志,但她对妇女的解放运动,始终报着谨慎的态度,尤其对·妇女的参政,采取的观点即又卜明又客观。研究近代女权运动的学者李又宁认为:仁23」秋瑾和吕碧城代表近代黎明时期,先进妇女走的两条不同的道路,两人共同的大目标都是救中国于危亡,虽然她们主张采取的手段和程序有所不同,秋瑾代表的是革命救国的道路,是激进妇女的领袖;吕碧城所代表的是教育兴民的路程,是稳健女性的翘楚。后者以为,要救亡图强,必须从教育和宣传着手,也就是以启发民智,转移风气,作为拯民济世的基本准备。吕碧城一生没有参加任何革命活动。基本上,她小是一位冲锋陷阵的革命女烈士,她的文字和活动,始终未脱“名媛”的派头。但她是一位爱国的知识份子,一位女权运动的先驱,一位具有独立自主、破旧立新精神和实践意识的新中国女性,则是无庸置疑的。

选择,体现着人在历史行进中可能持有的主动性。面对相同的历史际遇,吕碧城和秋瑾各自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秋瑾以她执着不懈的革命者的本色令世人景仰,吕碧城则以她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表现出有别于时代主流的另一种新女性的风范。

(三)自由独立、孤身终老吕碧城是近代女性独立的先觉者,她始终追求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解放:自由、独立。1912年,民国成立,吕碧城以她出众的学识和在女界享有的声誉,被袁世凯聘为公府咨议。然而,在看多了官僚阶层的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之后,吕碧城对新政府越来越失望了。当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暴露后,吕碧城毅然辞职南下,来到上海。

中国古代妇女是不担任任何社会角色的,她们始终处于男子的依附这一被动立场上,其关键就在于经济上的不独立。而吕碧城却以其卓越的才能真正做到了女性的独立。从1903年任职《大公报》、1904年出任北洋女子公学校长、1912年被聘为袁世凯政府秘书,直到1913年(民国二年),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暴露后,碧城遂辞去公职,离开天津,转而去上海经商了。碧城初涉足商场,“与西商角交易。西商多折阅,而居士(碧城)独操奇赢。虽数载致富,而怨府深矣。”仁24」这使得她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立足社会,摆脱了当时很少有女子不依附于男子而生存的常情,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她的智慧与才能。当时的社会名流无不对她表示钦佩,樊增祥曾在致吕碧城的信中写道:

巾帼英雄,如天马行空,即论十许年来,以一弱女子自立于社会,手散万金而不措意,笔扫千人而不自矜,此老人所深佩者也。碧城自己也不无自豪地说:“先君故后因析产而构家难,唯余错株未受,曾凭众署卷。余习奢华,挥金甚巨,皆所自储,盖略谙陶朱之学也。”仁26〕营商所获的利益,使吕碧城有经济能力能于下半生留学美国和游历欧洲各国,专意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及佛教的翻译工作。

对吕碧城的研究,她的婚姻状况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吕碧城是相当自信的,正因为经济上的独立,在一个并不自由的社会里,吕碧城才能获得一份相对的“自由”—包括“独身”的自由。“她抱独身主义,追求她的人很多,都被她婉拒。”但实际上,吕碧城并不是一个坚定不移的独身主义者,只不过她是一个具有“非梧桐不楼,非棘实不采”的凤凰品性的人。郑逸梅有一段掌故生动地记述了她的择偶观:召龚琴戴召乙鑫孔肠厂何广汤李乡汀某次,叶遐庵约吕碧城、杨千里、杨云史、陆枫园诸人于其家兹园作茗叙,无意中谈及碧城之婚姻问题,碧城云:“生平可称许之男子不多,梁任公早有妻室,汪季新年岁较轻,汪荣宝尚不错,亦已有偶。张音公曾为诸贞壮作伐,贞壮诗才固佳,奈年届不惑,须发皆白何!我之目的,不在资产及门第,而在于文学上之地位。因此难得相当伴侣,东不成,西不合,有失机缘。幸而手边略有积蓄,不愁衣食,只有以文学自娱耳!”闻民初,费仲深曾以袁克文征求碧城意见。碧城微笑不答,是日亦提及,谓:“袁属公子哥儿,只许在欢场中很红依翠耳。

被吕碧城所称许的这几位男子都是当时的社会名流。梁任公(启超)、汪季新(精卫)不必说,汪荣宝(衰父)是近代晚唐诗派的代表诗人,宗李商隐,著有《思玄堂集》,书法也颇有时名,又是民国政坛的活跃人物,曾出使比利时、瑞士、日本等国公使。诸贞壮(宗元)为南社非主流派诗人,诗宗宋人陈与义,有《大至阁诗》行世。碧城认为比她大9岁的诸贞壮太老,而和她同年的汪精卫又太小,其他差强合适的人又都有了妻室。至于袁世凯的二儿子袁克文则纯粹是公子哥,决不能对他寄托真情。可见吕碧城有着清醒的爱情婚姻观,刁一学、独立、能干、富有,这一切对一个男人来说是婚姻选择中的砧码,而对一个女人来说却是进入围城的鸿沟。因此,碧城终至于“年光茬再,所遇迄无惬意者,独立之志遂以坚决焉。”独身的自由使吕碧城能够悠游从容地享受生活。她不惧物议,广交名流,放诞风流,引领着时代的风尚。

吕碧城自任职为《大公报》编辑以来,“京津间闻名来访者踵相接。与督署诸幕僚诗词唱和无虚日。”社会上的知名人士慕名与她交往的大不乏人,如樊增祥、费仲深、易笑广、陈飞会、李仲轩、徐芷升、廉南湖、袁寒云等,均与碧城常有唱和,一时文坛,也对她推崇备至。

吕碧城在筹办北洋女子公学期间,四处奔走,社会活动频繁,当时的社会俊彦,甚至掌权的军阀,与她都有交往。方药雨为女学堂撰写章程并帮助募捐经费、傅增湘为办学之事奔走、袁世凯和唐绍仪对女学堂拨款赞助、吴佩孚给碧城题词赞日:“巾帼文章,不减于文人学士也。”时人对碧城的善于交际甚为称道:“碧城放诞风流,有比诸红楼梦中之史湘云者。且染西习,尝御晚礼服,袒其背部,留影以贻朋友。擅舞蹈,于蛮乐狰瑕中,翩翩作交际之舞,开海上摩登风气之先。”吕碧城接触社会之广,自非从前闺秀囿于家庭小圈子中的思想境界可比。
甚至可以说,吕碧城的社交活动,开启了二十世纪男女自由平等社交的先河。碧城在上海的住宅甚为奢华:“朱楼向南,临方式球场,北阶前黄砂碾径,余绕场三面悉冬青树,西即通街,高槐复墙而镂花铁门在焉。入夜则门加键,宅中月_有印度警吏二人昼夜巡守。”宅内“陈设俱为欧式,钢琴,油幽,点缀其间,备极富丽”。

自I妇的背面是无边无际的孤独与寂寞,这正是伴随吕碧城终生的情感体味。同时,长期的独立也造成了吕碧城性格中犯介、刚俊自用等负面因素的潜滋暗长。吕碧城甚至和最初提携她的大公报主编英敛之也因见解不和而交恶,竟至于不相往来。不过给教给碧城逻辑学的大师严复却对碧城爱护有加:“又吾来津半月,与碧城见过五、六面,谈论多次,见得此女实是高雅率真,明达可爱,外间谣琢,皆因此女过于孤高,不放一人在于眼里之故。”
严复在写给甥女何纫兰的一封信里谈到吕碧城的个性与交友状况:碧城心高意傲,举所见男女,无一当其意者。极喜学问,尤爱笔墨,……身体亦弱,不任用功。吾常劝其不必用功,早觅佳对,渠意深不谓然,大有立志不嫁以终其身之意,其可叹也。此人年纪虽小,见解却高……因而受谤不少。初出山,阅历甚浅,时露头角,以此为时论所推,然礼法之士疾之如仇。自秋瑾被害之后,亦为惊弓之鸟矣。现在极有怀谗畏讥之心,而英敛之又往往加以评笃,此其交之所以不终也。即于女界,每初为好友,后为仇敌,此缘其得名大盛,占人面子之故。往往起先议论,听者大以为然,后来反目,则云碧城常作如此不经议论,以垢病之。其处世之苦如此。

过度的敏感与自尊使吕碧城往往会有些不近情理乃至怪诞的行为。反过来,不能与世俗通融的个性又使她陷入更深的孤独、寂寞中。吕碧城的诗词作品中也不断地流露出这种凄凉的况味来。碧城的好友费树蔚认为孤独的身世对吕碧城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幼而畸零,行往复,延古欢?形影羁孤。每有微吟,只堪独笑,采伴虽多,未谙韵语。壮益牢落,经密亲既尽,谁”吴必认为吕碧城《信芳集》词作:“集中所写,不外作者一生未嫁之凄郁之情。缠绵哀厉,为女子文学作品中之精华所在,然同时作者却非寻常女子,其情智刁‘思,迥出人上。其境遇又新奇,孤身远寄,而久住欧洲山水风物最胜之区。……”碧城词作之所以取得这么高的成就正是由于她“身世悲凉,遭受屯艰,苦意浓情,无所施用。而中怀郁结,一发之于诗文,却产出无上作品。其生活之失败孤苦,正其艺术创作之根基渊泉。”

1933年冬,吕碧城回国,在上海闭门谢客,完成了《观无量寿佛经释论》等佛学著作。1936年冬,她北上寓居北京,删订词作,编为《晓珠词》4卷刊行。吕碧城在“跋”中为自己的词人生涯作了总结:
右词二卷,刊于已已(1929)岁秒,追庚午(1930)春,予饭依佛法,遂绝笔文艺。然旧作已流海内外,世俗言词,多违戒律,疚焉于怀,乃略事删窜,重付握工,虽绮语仍存,亦蕴微旨;丽情耗制,大抵寓言,写重浪花月,故国沧桑之感。年来十洲浪迹,环奇山水,涉览略遍,故于词境渐仄横拓,而耽直陡,多出世之想。闻颇有俗伦揣以凡情,妄构谣琢,爱为论释,以辟其误,西良体晦,自作郑笺,恨未能详也。卷尾若干阅,乃今夏寝疾医舍无聊之作,谴怀兼以学道,反映前尘,梦幻泡影,无非般若,播梵音于乐苑,此其先声,倘亦士林慧业之一助软!141]先觉者的激越,毕竟是一种空谷足音式的悲哀。1920年,得风气先的吕碧城离开了多灾多难的祖国,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26年秋,吕碧城再度赴美,随后漫游欧美大陆,游踪遍布法、英、德、意、奥和瑞士等国。

二、信仰宗教、力戒杀生

在晚清近代那个新旧擅递的大变动环境中,那些激进文人的精神世界里,都隐藏着一些深刻的矛盾与痛苦。就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所接受的近代意识主要体现为外在层面的影响,而他们的内心仍然坚守着传统的根基。因而,在崭新的时代需要与传统的心态、操守之间,存在着十分尖锐的矛盾。当他们以充分的行动力量追随时代前进,这种矛盾被掩盖了;而当岁月跌陀,风云变幻,往日的一腔情怀竟化作风流云散的凄凉,曾经激进的文人越来越感到无路可走的绝望,于是传统提供给他们最后的精神栖息之地。吕碧城也有同样的精神痛苦与矛后。与激进的社会思潮相伴的是她内心深处越来越牢固的宿命论思想。这种思想的产生应溯源于她章年时代所遭受的诸多不幸。)少而畸零、壮益牢落i青光绪九年(1883),吕碧城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父亲吕风歧,字瑞田,清光绪三年(1877)丁‘丑科进上,著有《静然斋杂谈》,家有“长恩精舍”书斋,藏有善本、抄本三万余卷。吕家共有二子四女,可惜二子均夭折,吕凤歧悲痛之余,只能课女遣愁。值得庆幸的是,碧城姊妹不负父亲的厚望,吕碧城和大姐吕湘,二姐吕美荪很早就以文刁‘齐名,所谓:“淮南三吕,天下知名”也。碧城察赋犹为聪慧,文思敏捷,为姐妹中之佼佼者,倍受父亲宠爱。她五岁以“秋雨扫一梧桐”和对其父“春风吹杨柳”句,人皆称奇。七岁能绘巨幅山水,十一岁诗文成篇。

然而1895年,随着父亲的突然去世,幸福的生活立即化为泡影,可怕的灾难降临到这个家庭。亡者尸骨未寒,恶族就争相霸占则一产,将碧城母女幽禁,并以“灭门”相威胁。为了保全膝下孤女免遭毒手,柔弱的母女万般无佘之下只得茹痛弃产,永离夫家,远走来安外家。临行时的情景无比辛酸:“覆巢毁卵去乡里,相携痛哭长河滨。途穷日暮空跷躇,朔风谁怜吹葛巾?”而与碧城订亲的汪姓人家,面临这一连串的变故,也藉词退婚,从而给碧城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难以平复的创伤。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多年以后,回忆起当时发生的一切,吕碧城依然难以释怀,她用“众叛亲离,骨肉箭配,伦常惨变”来描绘当日那无路可走的悲惨境况。

童年的经历,尤其是创伤性的经历对个体日后性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童年的不幸使吕碧城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个女子的悲惨命运,可以说,吕碧城孤傲的性格和独立的人格,她有悖于社会习俗的行为方式和不惧物议的态度,都能从童年遭际中找到因由。正是从那个时候起,昌碧城开始对宿命有了一点朦胧的信仰,而且随着她遭遇的人生苦难日多,遂对宗教的执着就越来越深了。吕碧城少遭家难,长年漂泊异国他乡,独身终老。数十年中,她经历了安定社会中人难以想象的荣辱生死、世事亚变。现实生活中难以解释的种种苦难,她都将其归结于神道的预示,是“神道之先机默示有足征者。”早年母亲曾给她算过两次命,时至今日,回忆当时,不料昔日所言竟悲己成截!

“母夙媚灶,为予问I一得签示曰:‘君才一等本加人,况又存心克体仁。倘是遭逢得意后,莫将伪气失天真。’恰是勉动游子之词。厥后虽未得意,而自此独立,为前程发初之始。又游庐山之仙人洞,盒祀纯阳,吾宗也。道士怂试著蔡,乃以婚事为询,得示曰:‘两地家居共一山,如何似隔鬼门关?日月如梭人易老,许多劳碌不如闲。’此即吾母卜婚之诚,而毕生引以为悔者。当时子虽微诧,亦未措意,后且忘之,而年光往再,所遇迄无惬意者;独立之志遂以坚决焉。夫山林井灶何有神抵?卜者诚皮则亦感应,此即神道无往不在之征也。”

《欧美漫游录·予之宗教观》是吕碧城论述自己的思想、观念、为重要的一篇文章。专而一之,念兹在兹她毫不避讳对宗教的执着:“盖神道异十肉体,宗教信仰最小可名相,可也;她认为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析而散之,充塞弥漫,无往小在,亦可也。”处处是“神道无往而小在之征”。

吕碧城对佛学的信仰又杂蹂了一些现代自然科学的知识:世人多斥神道为迷信,然不信者何尝不迷?……予习闻中西人言及神道,辄曰必有所征而后能信,此固当然之理,然可征信之处即在吾人日常接触之事物,不必求诸高渺。圣经灵迹、种种诡异之说徒以炫惑庸流,唯自然物理方足启迪哲士。昧者不察,舍近就远,此所谓“迷”也。何谓自然?天地之有文章,时令之有次序,动植物体之有组织,尽善尽美,孰主之者?是曰真宰。召享爹碳第男密麦宾何广汤浮兑户自然科学的研究目的在于了解事物,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对于破除人类原始的蒙昧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自然界中仍然有很多人们无法解释的现象,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吕碧城在《欧美漫游录·赢洲鬼趣》中就提到了这种情况,她说:“英儒斯宾塞尔有一言,科学愈发明,令人愈惊造物之巧,而知神秘之不可诬。”这是现代科学所面临的窘境。吕碧城对于“神道”的信仰由于借助了西方现代科学知识作为基础,因此也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现代文化的色彩。

但是当佛学和科学产生矛盾的时候,吕碧城往往主张以佛学来统摄科学。在《佛学与科学之异同》一文中,她讲述了科学是怎样验证佛经说教的。佛经上说:大地悬浮在虚空中,它的形状像个器皿。大地是转动的,它的东南西北上卜六个方面都是虚空无尽的,这己被现代科学所证明。

《瑜伽师地论》:“又彼日轮,恒于二洲,俱时一作明,复于二洲,俱时作暗。谓于一日中,于一日出;于一夜半,于一日没。”科学家已揭示太阳在一天之中照亮这一洲的时候,那一洲就处在黑暗之中,验证了佛经的说法。宇宙广阔无垠,很多东西科学还未发现,既然如此,就不应对佛学的各种预见“谬执管见,轻起低抵,”而应以之为指导,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吕碧城还认为只有佛学能使科学作到“科学化”,能使人们正确使用科学成果,使人类“能权衡抉择,不许罪恶假科学之名以行,而污辱科学。”这说明吕碧城并没有真正了解科学,她的科学认识是有限的,她的价值观终究是佛教徒的价值观。

存在于吕碧城思想中的这种矛后实际上反映了新、旧交替时代在人们思想中造成的价值观念的断裂。不合理的传统受到外来新思潮的冲击,传统的威信开始动摇,但现代科学的价值体系又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具有一定合理性的传统在思想领域仍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

(二)版依佛门、倡导护生

1926年,吕碧城再度赴美,并只身一人漫游欧美大陆,足迹遍布英、法、德、奥、意、瑞士等国。在这所有的国家中她最喜欢的是瑞士,她常常沉醉于日内瓦湖畔的静谧、闲适:寓建尼瓦(日内瓦)湖畔,斗室精妍,静无人到。逐日购花供几,自成欣赏。向唇扉双启,即半月式小廊,听夕涵润于湖光岚影间,虽闭户兼旬,不为烦倦,如岳阳楼之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叠展其图画也。晴时澄波激泥,白鸥回翔,雨则林峦悉隐,远艇红灯,熠昏破晦。倘遇阴霍,城市中称为恶劣气候者,此则松风怒吼,雪浪狂翻,如万骑凄兵,震撼天地,心怀为之壮焉。

优美的自然风光使吕碧城的心灵得到宁静、慰抚,同时她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渐渐化为普度众生的志趣。早在天津时期昌碧城就有过护生的主张。她晚年回忆:“予髻龄寓津,见沪报纪伍廷芳氏之蔬食卫生会,即函陈卫生义属利己,应标明戒杀,以宏仁恕之旨。”多年以后,一件偶然的事情再次激发了她内J已、的悲悯情怀。1928年(戊辰)冬,(吕碧城)“闲居瑞士,偶于伦敦《泰晤士报》见有皇家禁止虐待动物会之函,心复抨然,立即驰犊讨论,遂决计为国人倡导。”至此,她全身心地投入到护生运动中来,终其一生都在为保护动物、珍惜生命、维护和平而奋斗。她的决心是无可动摇的:“吾生有涯,世变无机,唯以继续之生命,争此最后之文明。庄严净土,未必不现于人间。虽目睹无期,而精神不死,一息尚存,次志同替。吾言息壤,天日鉴之。”

1926年,吕碧城曾有过创办护生月刊的想法,但最后因各种条件不成熟终未成形。“年前,予寓护曾拟创办(护生)月刊,以人类不伤人类及人类不伤物类二语为旨。走渴步君林屋,乞为主任,步君叹为愿望太宏,予卒以事兀未暇举办为憾。”再度赴美以后,她又想联合日本人提倡护生但也没能成功。她认为只有“善”才‘是最终极的美,是美的最高点,屠杀生命是最为丑恶的行为:“人类奢谈美术、图画、雕刻·一切工艺仅物质之美形,而上者厥为美德。美物悦我耳目,美德涵我心性。尝谓世界进化最终之点曰‘美’,美之广义为‘善’,凡一切残暴欺诈皆为丑恶。譬之盗贼,其形而锦绣其服可为美乎?况以他类之痛苦流血,供己口腹之快,丑恶极矣!”所以欧美的禁止虐待动物会实在是“天良上一线之光明。”

1928年12年5日吕碧城在日内瓦开始断荤,以明戒杀之志。她所具有的普度众生的悲悯情怀使她将戒杀的意义推而广之从而达到维护世界和平的宏愿。1929年起,吕碧城专以宣传佛学为职志,她在《香光小录》的《莲邦之路》一文中,记述了自己在英国学佛的经过:

约十载前(按《莲邦之路》写于1939年,此言“十载前”当即1929年),予寓英京伦敦,常往使署,与其秘书孙君夫妇等作椿蒲之戏(俗名噪麻雀)。某日,孙夫人检得印光法师之传单,及聂云台君之佛小册,作鄙夷之色曰:“当这时代,谁还要这东西!”予立应声曰:“我要”。遂取而藏之,遵印光法师之教,每晨持颂弥尊圣号十声,即所谓十念法,此为予学佛之始。据此,碧城当于1929年在伦敦开始学佛,不过,早一f1920年,碧城居于北平时,曾和谛闲法师谈论禅理,得到谛闲法师的开示,因而己有归依佛教的心愿。

1929年5月,吕碧城应国际保护动物会邀请,由瑞士日内瓦赴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参加万国保护动物大会,开始了她一生中另一项伟大的事业—护生运动。吕碧城是会上唯一一位被邀请出席大会的中国人。当与会者对她提议到,众人都只是主张禁止虐待动物,那么吕碧城也就不必非要坚持废屠的主张了。她却立场鲜明地表示:“予此来为发表己之主张,若人云亦云,则何需我?”

13日代表大会演讲I卜式举行,吕碧城排在第三个。这天,她“戴珠抹额著拼金孔雀晚妆大衣,”用流利的英文畅右泊己的戒杀主张,也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展示了中国女性的风姿。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保护动物的文明古国。佛教、孔教及从周代开始的古代法制都是禁止屠杀动物的。只是日后礼崩乐坏,刁‘使得道德沦丧。吕碧城对欧美国家保护动物权利而不爱惜它们生命的做法深感不解:“此次欣然赴贵会演说者,乃为世界废屠运动。吾辈既讨论种种方法,保护动物无微不至矣,然最后仍承认动物之应被杀,则吾人对于此点,将如何解说之乎?”吕碧城表示,不管面临多少困难也决不退缩:“禁止虐待,仅为吾希望中之一部分,而不能完全贯彻吾之主张。无论吾之希望其实现之期如何遥远,虽在干年之后,予誓从今起开始运动。”

这次大会,吕碧城以她悲天悯人的情坏、光彩照人的动人形象以及她坚定执着的护生决心倍受瞩目。会后各国代表上前与她握手致意,并要求签名合影留念。

次日,维也纳各报刊纷纷刊登了吕碧城身着华服演讲的照片,权威报纸达泰格报(DerTag)报道:“会中最有兴味、耸人视听之事为中国吕女士之现身讲台,其所著之中国绣服商皇矜丽,尤为群众目光集注之点。”会后,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代表竞相邀请吕碧城赴本国演讲。

1930年春,吕碧城在瑞士日内瓦正式阪依佛教,绝笔文艺。护生事业是她出家的一个因素,囚为她曾在《与西女士谈话感想》中流露出阪依佛教的意图:“彼询予是否佛教信徒,答以所谙甚浅,唯戒杀宗旨与吾木性契合,则不妨饭依之。”但吕碧城之所以洗尽错华,遁入空门,还有很多难言的原因:少遭家难、壮年零落、独身终老、亲情淡漠、漂泊半生、国运衰颓……这一切都使昌碧城感到厌倦。她的内J心越来越渴求J自灵的平静。当她山执着于人世向淡出人世转变时,不能承受又无路释放的过于饱满的痛苦已经隐隐地为她的思想趋向幽了出世的路径。这条路对吕碧城而言是一条无奈而又唯一的路。
此后,吕碧城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中,始终以弘扬佛法为己任。抗战爆发后,她不得不终止对佛经的研究,就此开始了流离辗转的逃难生活。
1938年春,吕碧城又重返瑞士雪山,但此时法西斯的战火己经烧遍了欧洲的寸土,吕碧城被迫东返。

1943年1月况日,吕碧城病逝于香港,临终遗命遗体火化,骨灰和面为丸,投诸海中,结缘水族。“护首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绩忍重埋。匆匆说法谈经后,我到人间只此回。”是她最后的诗句。至此,她终于决绝地永离了多灾多难的现实社会,又无限遗憾地走完了命运多外的人生孤旅,遗留下的只有她生平的著述和那说不完的风华蕴藉。

第二章吕碧城词作三大主题

词这一特殊的文体形式,因其固有的音乐性与情感的婉约化而自其诞生之时就与女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胡适认为:《花间集》五百首,全是为娟家歌者作的,这是无可疑的。不但‘《花间集》序’明明如此说:即看其中许多科举的鄙词,如《喜迁莺》、《鹤冲天》之类,便可明白。此风直到北宋盛时,还不曾衰歇。……这个时代的词有一个特征:就是这二百年的词都是无题的:内容都很简单,不是相思,便是离别,不是绮语,便是醉歌。所以用不着标题;题底也许别有寄托,但题面仍不出男女的艳歌,所以也不用特别标出题目。

同时词史上所普遍出现的“男子而作闺音”的现象,更说明词非常适合表现女性的生活及感受。工鹏运曾经指出,晚唐、两宋词所以“多托闺檐儿女之辞,以写其郁结绸缪之意。”妇卜是因为“女r善怀,其缠绵州卜侧,如不胜情之致,于感人为易。”但女性作家的词作却长期被以男性为主导的正统文学)沂埋没、阻隔,而至于面目模糊。即使有个别杰出的女词人如李清照、朱淑真,也只是沧海一粟。后人的诗词辑录最能反映古代妇女创作的盛衰起伏。清初《林卜词选》中录宋元明女性词人有百余家,其中还包括所谓“名妓、女冠、刁’鬼”之作。

但到了清代,这一情况却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在清代词学复兴的大背景下,闺阁作家群体以清晰的面目出现在清代词坛上。仅徐乃昌所汇辑的《小檀栗室汇刻闺秀词》及《闺秀词钞》二书,就收录清代女词人六百余家。况周颐在该序中论及清代女词人云:“续《骚》抗《雅》,姜、张愧其裙屐。……倘易安、淑真而复生,宁《漱玉》、《断肠》之自足。……迹其轻灵,每近北宋,或者浓碱,_上追南唐。钗翘慷慨,亦有苏辛之派,琴瑟于隅,尤多赵莞之匹。”胡文楷的《历代妇女著作考》中汉魏六朝至明代的女性作家有372位,而清代和近代竟多达3837家!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

清代妇女词的兴盛不仅仅体现为数量上的激增,还表现为题材内容的拓宽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生活环境的局限使闺阁词人的主题更多地流连于床帷绣幌、银烛妆台、床头明月、园中落花、云里孤雁,青丝脂泪。这使得女性词人的创作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闺阁况味。但是在清代女词人的笔下,作品反映生活的层面提高了,词作的艺术风格也由单一的婉约而走向多样化,可以说,女性意识的觉醒使女作家具有鲜明的创作意识,从而能够自主地对词的艺术形式进行多方面的探索与尝试。近代女词人吕碧城一方面继承了前代闺阁词人的艺术成就,另一方面却在传统的闺阁词中表现出更多新变的色彩。吕碧城既生于晚清那个陵谷变迁的大动荡时代,又少遭家难,中年以后长期漂泊异国他乡。数十年中,她经历了安定社会中人难以想象的荣辱生死,世事函变,精神上自然有无限的感触,心灵土更有难以平复的创伤。不幸的命运却使她的艺术创作开出奇花,她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她的深广的艺术视野,使得她的词作题材更为开阔,意境情蕴更加深远,这些都足以使她超越个人狭小的天地,从而表现出与传统闺阁词人的异质性。生命意识—稼华忏尽今非昨吕碧城早期词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生命意识主要是少女因春花秋月而生的感伤,这使她的词作也染上了些许的闺阁况味。寒意透云铸,宝篆烟浮。夜深听雨小红楼。妮紫嫣红零落否?人替花愁。临远怕凝眸,草腻波柔。隔廉咫尺是西洲。来日送春兼送别,花替人愁。(《浪淘沙》)冷红吟遍,梦绕芙蓉苑。银汉j肠跃清更浅,风动云华微蜷。水边处处珠篇,月明时按歌弦。不是一声孤雁,秋声那到人间。(《清平乐》)

这两首词一写春愁,一抒秋怨,都写得清新可喜,情致宛然。}刘中人在春雨潇潇的夜晚独坐小楼,怀想着那蛇紫嫣红的百花是否己在春雨中零落成尘?心中不禁生出淡淡的哀愁。这愁是人为花而生的。春草日日生长,等到众芳摇落的送春之时也将是离别之期,这愁是花代人生的。情感主体的相互转换给作品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吕碧城所领悟的生命意识不仅仅限于春花秋月的闺阁闲愁,更体现在韶华易逝,人生无常等传统文人所共有的体验。“韶华有限恨无穷,人生暗向愁中老。”(《踏沙行》)“缥尽愁丝兼恨缕,尘海茫茫欲系韶光住。”(《蝶恋花》)“沧海成尘浑见惯,人天哀怨休论。韶华回首了无痕,行云空吊梦,残梦又如云。”(((临江仙)))

她以愁病之身体味着繁华落尽的寂寞与悲凉,从而生发出对白己命薄魂柔、刁‘高命短的身世之叹,这一切都使得吕碧城的词作超越了普泛性的岁月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而具有了与自身生命体验厚度相一致的深沉的人生感悟。倦枕歌愁,重衰滞梦,小楼深锁春寒。笙歌隔院,咫尺送喧闻。筵初散,怎禁得、佳丽地,帷灯匣剑酒冷香残。空剩了,深宵暗雨,浙沥洗余欢。想见华愁看,玉孰珠架。怕人事年光,一样阑珊。漫说霓裳调好,秋坟唱、禅味同参。疏熊外,银澜弄晓,江上数峰闲。(《满庭芳·日内瓦湖畔残夜闻歌有感)))

这首词作于1928年吕碧城重游瑞士日内瓦时。在昌碧城的游记散文《欧美漫游录·重往建尼瓦》中有一段相当精彩的文字可看作是对此词的最佳注释:仍寓旧时旅舍,然昔之寓此,因邻为剧场,深夜顾曲,便于往返。今抵此经旬,尚未涉足。某夜梦回,方笙歌如沸,卧聆乐奏,知某也为孤步舞,某也为旋转舞。往日芳朋俊侣,沉酣于春潮灯影之情景,一一涌现,然今倦仄矣。故此等幻影亦旋起旋灭,而别有所感者在声乐之凄咽,如诉人事,如惜年华,无限隐抑及变迁,青寄此宛转顿挫之节拍中。……众响渐寂,继以一阵疏雨浙沥有声,凄凉况味,洗涤歌舞余欢,反响亦殊不弱。物理由静而得天时人事,在在可悟盛衰倚伏之机。当局者苦执迷不悟耳!诗友费仲深君“夜半笙歌倦枕哀”之句,殆先我而历此境者。十年幽居海外的生活是寂寞、凄冷的,好在吕碧城还可以聊寄情怀于诗词,与知心朋友往返唱和。友情,是她生命中最为温暖的底色了。但随着岁月流逝,当她有朝一日发现昔日知交旧友飘零散尽时,内心的悲凉是多么地难以言说呀!芳楔修兰,仙班倚玉,前尘回首匆匆。欲问昭容尺,便比无情水,可平均、分计枯荣。但使然、劫换人间,芋萝吹老秋风。量才锦羽传笺,各诉愁衷。心期带落花千点,万里流红。溯水寻花,劳他飞燕西东。分飞到海还相见,岂故人、未必重逢。指天边、清浅蓬赢,不碍搓通。(((高阳台》)十载重来,黯前游如梦,幌然辽鹤。使入夕阳,依稀那时池阁。人间换劫秋风,催蕉谱金荃零落。忆分题步韵,惊才犹昨。横海锦书绝,袅山阳怨笛,旧情能说。甚役使,传雁讯,惊逢南陌。长思挂剑延陵,倘素心、逝川容就。凝默。啸寒岩、万椒苍飒。(《惜秋华)))前一首作者自题为:故国诸友来书话旧,各有身世之感,赋此答之。在经历了沧海桑田,靠鸿雁传书,世事变迁后,昔日友朋千里远隔,却小知今生是否还能再聚,只能聊慰思念之情。第二首题为:“途人以讣告,遂枪然回车,为赋此闺。”词友韦斋别十一年矣,归国后便道访韦斋,名费树蔚,为吕碧城交往最最为融洽的挚友。1936年吕碧城北上途中,车过吴门,本想顺道探望老友,之久不料韦斋已于1935年4月8日卒。这时距吕碧城1926年再度赴美正好十载。费树蔚给予吕碧城的关怀与帮助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这份友情对吕碧城而言是异常珍贵的。因此,它的失去也是对碧城的一个巨大打击。“十一年生死两茫茫”,回忆昨日交游还历历在目,但此时朋友之间不仅是隔着一段重洋,而是隔了一段红尘,这无奈而凄凉的心声还能向谁倾诉呢!

现实的苦难无路可逃,吕碧城于是将自己看成是到人世历劫的仙人,这种情结使她的诸多作品中都带有了仙一凡的二重视角—既厌倦尘世,渴望飞升,又留恋世俗人间:“泪雨吹香花落后,尘劫茫茫,弹指旋轮骤。便作飞仙应感旧,五云深处犹回首。”(《蝶恋花》)“赢得浮名何用?未抵浮生苦。辽鹤振羽,丁宁待我,共略金爬玉京去。”(((六么令)))
向仙境的飞升毕竟是一个瑰丽的梦,短暂的梦醒来后仍不得不面对永久的生存的折磨。在梦想的翅膀被现实的坚壁碰断之后,无奈的吕碧城只好希望借毁弃自己的世间身份和世俗情欲,去逃出碌碌红尘。在无力排遣现实忧患时,她选择了对人间生活的全然放弃来摆脱烦恼。“旧欢如梦休重说,私华忏尽今非昨。今非昨,白莲香里,编衣参佛。”(《忆秦娥》)“冰雪聪明珠朗耀,慧是奇哀,哀慧原同调。绮障尽头菩萨道,才人终曳继衣老。”(((鹊踏枝)))1930年春,吕碧城在瑞士日内瓦版依佛教,其时她侣岁。从此,她漂泊半生的心灵终于有了切实的寄托。

二、家国之难—获寥终天痛不胜吕碧城童年时就遭受了诸多不幸:岩龄失估,恶族欺凌,青年时代她在舅父家过了一段长达六、七年寄人篱下,无依无靠的生活。幼年时期家庭的遴变给了吕碧城巨大的打击。碧城共二兄四姊,一二兄均天折,四妹坤秀早亡,大姐昌湘也福薄寿短,手足同胞中,只剩了二姐昌美荪。但__二人终囚细故失和,以至于恩断义绝,永不往来。

郑逸梅所记载的吕碧城的逸事中也曾说到这一细节:她(吕碧城)姊美荪,诗才不在碧城下,两人以细故失和,碧城倦游归来,诸戚友劝之毋乖骨肉,碧城不加可否。固劝之,她返身向观音礼拜,诵佛号南无观世音菩萨,戚友知无效,遂罢。165]
这是吕碧城心、中永远的隐痛,虽然她并不常常流露这种深沉的痛楚,但她从未忘却过。她只能偶尔在词作中以极为隐晦的手法释放一下骨肉乖离的痛楚:绕湘皋,依洛浦,特地种骚屑。更借回风,处处舞流雪。分明万绪千情,丝丝揉乱,都化作万花千叶。弄孤洁,因甚翠羽明挡,春华坐愁绝。估断仙源,莫展素心结。知他别有奇哀,陈思枉赋,纵艳笔、何曾描著。(《祝英台近)))获寥终天痛不胜,秋风算豆死荒腾。孤零身世净于僧。老去兰成非落寞,重来苏季被趋承。不闻婆管更相凌。(《流溪沙》)

第一首意思极为晦涩。碧城在《鹊踏枝》(冰雪聪明珠朗耀)词中“予旧有《祝英台近·咏水仙花》词云:‘知他别有奇哀,陈思枉赋,自注云:纵艳笔、月疆瓢球乞吮企了麦弃何广汤不乡之’何曾描著’,亦别有寄托,若认为绮语,则误矣。”这句话从字面上理解应为:纵有曹植那样词彩凄艳之笔,也难宣哀感于万一。所哀为何?慧圆的《鹊踏枝·挽吕宝莲女士碧城即用其韵》词:“思王枉上通亲表,家难重重,一例伤心稿。”按慧圆的说法,“陈思枉赋”之“赋”当指曹植《求存问亲戚表》(即《求通亲表》)。表云:“至于臣者,人道绝绪,禁锢明时,臣窃自伤也。不敢过望交气类,修人事,叙人伦。近且婚靖不通,兄弟乖绝,吉凶之问塞,庆吊之礼废,恩纪之违,甚于路人,隔阂之异,殊于胡越。”可见碧城之奇哀乃是指长姊惠如逝世,家难纠纷及与美荪姊妹失和等所带来的种种哀痛之情。

第几首中“秋风其豆”也是用的曹植《七步诗》的典故,这里既指碧城少遭家难,饱受恶族欺凌;义指她与吕美荪姐妹失和。吕碧城遭逢家难的时候,二姐吕美荪己颇懂人事,她在《勉丽园随笔·美荪日记·三生因果》中详细描述了家难的始末:
年十四,先君见背。吾母一两子早丧,性仁柔,不能保遗产,族中之不肖者尽霸占所有,复幽禁余母女数人。又《母妹阴灵》:

时余女兄弟三人皆各糊口于千万里外,母妹寄居外家,复为恶戚所厄,惨无生路,俱各饮鸡自尽,幸为邑令灌救得活,而伯姊复泣求于江宁藩司樊樊山年伯,乃荷樊公星夜飞檄邻省,隔江谴护勇来迎,此恩此德,末齿泣感不忘也。
美荪还用五台诗的形式记录了那一段悲惨的遭遇:“吾亲昔被命,星招赋长征。……归来侨六安,爱此山水并。一朝弃孤弱,恶族虎视腾。吁使献所有,不然灭汝门。母氏衔哀白,尔党一何镇。尽献匪所恤,莫使诸雏惊。入室盗为主,汹汹敢抗论。”

少年时期的不幸也在碧城的生命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一点可以从吕碧城作品中许多不经意的话看出来。然而更让她终身难以释怀的是与二姐吕美荪关系的恶化。她在这首《洗溪沙》词末注曰:“予孑然一身,亲属皆亡,仅存一‘情死义绝’不通音讯己将册载者。其人一切行为,予概不预闻;予之诸事亦永不许彼干涉。词集附以此语,似属不伦,然读者安知予不得己之苦衷乎?”吕碧城到底有什么样不得己的苦衷?人们不得而知。今天看来,吕碧城的断然与决绝是那么地不合常理,但我们知道,绝情必然是一把双刃剑,在刺痛对方的同时,也深深地伤害了自己。

同时,吕碧城有大量的词作反映了近代中国积贫积弱,政治割据、列强入侵,国家催难,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吕碧城对国事日盛的局面倾注了真挚的情感。这是昌碧城得以超越传统闺秀作家乃至部分文人最为有力的明证。她的i’I多词作是与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相佐证的。百二莽秦关,丽碟回旋。夕阳红处尽堪怜。素手先鞭何处著?如此山川。花月自娟娟,篇底灯边。春痕如梦梦如烟。往返人天何所住?如此华年。(《浪淘沙》)排云深处,写禅娟一幅,肇衣耀羽。禁得兴亡千古恨,剑样英英眉妩。屏蔽边疆地湖山,,京核金币,纤手轻输去。游魂地下,羞逢汉锥唐鹉。为问此珠庭启处,犹是尘寰否?玉树歌残萤火黯,天子无愁有女。避暑庄荒,采香径冷,芳艳空尘土。西风残照,游人还赋禾黍。(((百字令·排云殿清慈禧后画像)))吕碧城的许多词在内容上真实地反映了清末民初的社会面貌,表现出与时代精神息息相关的进步性。还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之前,年轻的吕碧城就曾投身到时代的洪流中,为争取妇女解放、男女平权大声疾呼。她痛恨女子被羁绊在闺中正如“幽与闭,长如夜,羁与绊,无休歇。”(《满江红·感怀)))而杀敌报国从来被看作是男人的事业:“辽海功名,恨不到青闺儿女。”(《法曲献仙音·题女郎看剑引杯图》)碧城即便有万千的豪情,也终究是“遍地离魂招未得,一腔热血无从洒。”(《满江红。感怀》)‘慷慨的报国之志中散发着一股勃勃的怨气。1915年5月,袁世凯与日本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二十一条”。此时,碧城正驻足北京长城。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想到国家权利的日益沦丧,吕碧城恨不能以女儿之身扬报国之志。下片写作者夜晚居家,静思自勉珍惜青春。
吕碧城始终不脱离一个女性的视角来看待周围的人、事,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易顺鼎对这首词极为赞赏,“读‘素手先鞭何处著?如此山川。’为之起舞;读‘往返人天何所住?如此华年’为之宕气;读‘辽海功名恨不到,青闺儿女’则为之击碎唾壶矣!”第二首《百字令》意在谴责那些卖国求荣的朝廷贵族。慈禧为满足自我享乐的私欲,竟不顾大敌当前、民族催难而挪用海军经费修颐和园,其中“屏蔽边疆,京坟金币,纤手轻输去。”虽然字面不加贬责但讽喻之意自现。

吕碧城以历史事件为缘起,借对过往盛衰的凭吊慨叹今日国事的衰歇,同时融入个人的生命体验,令人感到悲凉至骨的绝望。坠粉欺潮,千缺。且匀留,咫尺侯门玉容别环结。飘灯妒月莫回顾,,不信欢场有时歇。霓衰舞才一二转,晋阳猎。昨夜尚怜钗铀约,今日东邻艳传窥宋赋,南华巧褪迷庄蝶。断肠时,金欧地已三怕闻藻芜诀。赏心事,连(((千秋岁》)翠拱屏障,红通宫墙,犹见旧时天府。伤,‘麦秀,过眼沧桑,消得客车延住。认料阳、门巷乌衣,匆匆几翻来去。输与寒鸦,估取垂阳终古。闲话六朝往事,谁踵清游,采香残步,汉宫传蜡,秦镜荧星,一例稼华无据。但江城、零乱歌弦,哀入黄陵风雨。还怕说,花落新亭,鹤鸽啼苦。(((j日罗怨·过旧都作)))

两首词都是借咏历史事件隐喻国事。“霓裳舞才一二转,金欧地已三千缺。”这是多么沉痛的控诉呀!吕碧城正是借此慨叹当权者贪图享乐,导致国土沦亡的局面。《泪罗怨》则意在以南慨北,借六朝故都繁华消歇的无常与迅速,对清王朝统治的覆灭致以慨叹。“一例稼华无据”的哀叹写尽了历史的无据和人生的无常,也渗透了碧城情到深处的绝望。
从本质上来讲,吕碧城并不是一个忧J心政治的人。先觉者的呐喊大多带有空谷足音式的悲凉的况味。吕碧城在追随了一阵时代思潮之后,渐渐远离了政治。直到她去国远游,卜居瑞士山中,更是不再过问政治。但是,无论身在何处,吕碧城心中对祖国的思念与牵挂却从未削减过,相反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份感情变得越来越浓烈。这些作品无疑是吕碧城词作中最为动人心魄的部分。吕碧城在漫游欧洲、欣赏国外自然风光,享受资本主义文明的同时仍时刻关注祖国,关心风雨飘摇的故国:小住休息,致函巴黎,令予失望。盖大抵皆巴黎、计两三月前,致友函甚多,嘱将所有各处来函,悉为转寄于此。追寄到时,纽约等处之函,所睹睹之故国消息,竟杳然无睹。岂尽付之洪乔抑?竟我遐弃那?她接到故国友人的书信,得知国内兵焚不断,生灵涂炭的情况时,深感忧伤:“几番海燕传书到,道烽烟、故国冥冥。”(((高阳台》)“问何心,飘零萍梗,艳说避秦地。”“故国今宵,定桦烛,千家无睡。……”(((凄凉犯》)“怀故国,余情深,有夕阳、还愁登临。望天末哀鸿,犹闻隔云零乱音。”(((寿楼春》)即使在睡里梦里,碧城念念不忘的也是多灾多难的祖国:“浪跻遐荒,力一方多难此凭栏。孤吟去国,杜陵烽火,灰信江关。梦影渐稀,宣南韵事,江左清谈。……梅枝难寄,乡心佳黯,笛语哀顽。”(《丑奴儿慢)))1929年5月吕碧城在维也纳参加国际保护动物会活动期间,某日,“予由音乐馆归寓,西歌不曾入梦,而梦闻故国歌声,极顿挫苍凉之致。梦中愤感较醒时犹甚,为赋黄钟商之律如左。”殊春睡,听引、圆腔激楚哀丝颤。话上京遗事,周郎顾罢,龟年歌倦。又夜来风雨,无端撩起梨花怨。萦万感,残梦碎影,承平犹见。凤槽檀板,问人间何世?依然粉醉金迷,华席未散。而今更不成欢,对金尊、怯试深浅。指蟾宫、早桂影都移,霓裳暗换。渺断魂何许,青峰江上人远。(((还京乐·梦闻故国歌声极顿挫苍凉之致,感而赋此。)))海外游子异国飘零,面对国运衰微却没有济世的良方,只能将对祖国的一片赤诚化作满腔幽怨。十年迁客沦波外,孤云心事谁省?兰成词赋已无多,觉首丘期近。望故国、兵尘正警。幽楼忍说山林稳。听夜语胡沙,似暗和、长安乱叶,远递霜讯。不分红海归来,朱颜转逝,驻景孤负明镜。但赢岩雪溅秋寒,上茂陵丝鬓。算一样、甘卜郸梦醒。生憎多事游仙枕。指择亭,无归路。马首云横,锁蓝关螟。(((霜飞叶)))沉醉均天吁不闻,高丘寂寞易黄昏。纹人泣月常回汐,凤女凌霄只化云。歌玉树,泥金尊。渔繁惊破梦中春。可怜沦海成尘后,十万珠光是鬼磷。(((鸥鸽天)))“高丘寂寞”乃化用《楚辞·离骚》“哀高丘之无女”的句意,流露出词人对时局动荡,国脉如缕的轮忧。鱿人对月哀泣而卷起层层波澜,凤女升天而去,不过化作一片一浮云(喻指海外游子),从而表达出作者面对如此衰颓之国运而深感自己无力报国的恨郁。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吕碧城隐居在瑞士雪山。这是因为她憎恨人欲横流,尔虞我昨的社会现实,意欲摆脱尘浊,故避而远之,独处清静洁白世界,并藉以使久病的身心得以息养。但山林也并不能真正与世俗绝缘。她清醒地知道,“不信山林可赋闲”。当国难频仍的消启、不断传来,游子思归之情日益浓重时,她却悲哀地发现祖国是那么地遥不可及。因此,她在词作中常常写自己与祖国之间的隔离,抒发自己归国无路的悲凉。“凄恻,诉漂泊。又唱彻阳关,魂断桥侧。霜条待共梅枝折。望故国千里,暮云愁隔。归心何许?耗笛语,问旧骚。”(《兰陵王》)“涉江素水遥阔。枉自采芙蓉盈襟抱,古调增硬咽。”(《浪淘沙慢·用清真韵)})江水遥遥,故乡渺渺,纵然是采得芙蓉盈抱,却欲赠不能,欲归不得。“西北高楼休著眼,廉卷,断肠人远彩云多。”(((定风波》)烽烟阻隔,道路悠远,孤身一人,举目无亲,使吕碧城不禁发出无家可归的感叹:“毛帷擅酪且核迟。家何在?苏武不须归。”(《小重山》)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后,年迈的吕碧城不得不离开瑞士,在遍地烽烟中颠沛流离。“咫翠涩宫沟,荡不返,年时零仆十……掩袂忍回车,花落江南时节。”(《长亭怨慢·欧战启后,遵海而南,谋归故土,止于国门之外。)))吕碧城反用红叶题诗,御沟流红的典故,借指自身受阻国门有如红叶之受阻于宫墙。她就像一片飘零的枯叶,找不到自己的安身之处。她当年写于海外的小令《柳梢青》到如今竟悲已成截!人影廉遮,香残灯拖,雨细风抖。门掩春寒,消锦样年华,更莫问,天涯水涯。孔雀排徊,云迷小梦,杜鹃归去,睡损梨花。我已无家。

三、海外新词,吟到中华以外天.作为引领一个时代风气的新女性,吕碧城得天独厚。她生当海通之世,率先走出国门,得风气之先。寓欧十年中,她的游屐遍布欧美大陆,她所经历的种种可喜可愕之境地,都不是前人所能想见的。资本主义文明的洗礼使吕碧城的创作视野大为开阔,她广一泛地吟咏海外风光,举凡火山、冰峦、湖海、花木及近代文明的新事物等无一不可以入词。这些“海外新词”是吕碧城词作中最具有奇情异彩、最灿烂夺目、最为人称道的部分。在吕碧城之前,尚未有人致力于以词这一形式专门表现海外见闻的内容。早期的官僚或文人出游欧美国家,偶有所作,大都零章断简,且佳作寥寥。既如康有为早年漫游美、法、德、意等十一国所作诸纪游诗,虽稍有可观,但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与吕碧城的成就相颇顽。

万茹瑶峰,迎仙客、半空飞现妆楼。素驾骆到,霓被冷袭天溅。云气岚光相流淦,更无余地著春愁。思悠悠。魂消冰雪,乡杳温柔。弹娟凭谁斗影?梦霜姚月妊,裙展风流。相逢何许,依约群玉山头。鸿泥轻留爪印,似枕借、黄梁联旧游。闲吟倦,但眼迷银颧,寒生锦稠。(((新雁过状楼·寓雪山之顶,漫成止匕阅》)灵锅游戏,把晶屏十二,排成峨嵘。簇簇锋棱临万切,诡绝阴森天堑。雨滑琼枝,光迷银颧,笃鹤愁难估。羲轮休近,炎威终古空瞰。图画展遍湖山,惊心初见,仙境穷犹变。J准泊乾砷英气尽,色相全消柔艳。巫峡云荒,瑶台月冷,梦断春风面。游踪何许?飞车天末曾缩。(《念奴娇·游白琅克MontBlane冰山》)禅天妙谛,证大道涅梁,薪传谁继?世外避秦,怒碾丹砂地,弄千丈红尘春黔。倦飞孤鹜,几番错认,那有惊心咸阳隧。庵轮赤城霞起。凝娣,镌冰凿雪,指隔浦都无忌。算世态、迄通瑶峰曾寄。火流五抹,姑射仙人翔游袂,流金砾石炎凉游戏。任教烧蜡成灰,早干艳泪。(((绛都春·拿坡里火山)))

三首写景之作分别描绘瑞士雪山、白琅克冰山和拿坡里火山。奇丽的自然景观激发了吕碧城心中的奇情幻想。每一处人间奇景都留下了仙人的雪爪鸿泥。瑞士雪山一座座耸立的山峰就像是一张张洁白的玉茹,飘渺的雪山之巅,依稀可见仙人的妆台。白琅克冰山竟然被诗人想象成是因为灵蜗仙人一时的游兴大发,将牛一二个水晶屏风排列而成!流金砾石的拿坡里火山上,姑射仙人却依然能够衣袂飘飘,来去自如。写雪山,怪伟橘诡,瑰丽雄奇,令人惊叹。写火山则以冷热色调对比,融入美丽的神话传说,奇思妙想,刁一情卓越。词人笔下的拿坡里火山十分壮观。作者用了火烧阿房宫和“赤城霞起”等历史故事,来唤起人们的联想;又用芒特儒的雪景来衬托,红白相间,一雪一火,寒热对举,诚为宇宙奇观。作者在《欧美漫游录·火山》中说:(拿坡里火山)“山顶作莲花形,火井居中,恰如莲实,白烟滚滚,如晴云喷吐不已。隐现红色,若于夜间观之,必明透全赤。纯然火也,体积甚巨,直冲天际,数十里外,皆可见之。”

吕碧城不仅善于写景、写仙境,更善于写人。她写人们在雪山上滑雪竞技,别开生面,情趣盎然。将阿尔卑斯雪山滑雪这种充满魅力和富有刺激性的竞技题材摄入词中,在晚清词坛上已是开风气之先,许多诗词名家也未必能涉猎,何况是出自巾帼之手,更是难能可贵。召召碳戴男创企了少算何广汤攀乡汀谁斗寒姿,正青素、乍试轻盈。飞云溜履,朔风回舞流霓。羞拟凌波步弱,任长空奔电,悠汝纵横。峥嵘。诧瑶峰、时自送迎。望极山河幂编,警梅魂初返,鹤梦频惊。悄碾银沙,只飞琼、惯履坚冰。休愁人间途险,有仙掌、为调玉髓,迄远填平。怅归晚,又礁楼、红燥冻染。(((玲珑玉·阿尔伯士雪山游者多乘雪橇飞越高山,其疾如风,雅戏也。》)起句以“谁斗寒姿”发问,奇境别开。那些身着素编的域外女子像青女和素娥游仙似的在雪山中初试自己轻盈优美的身姿。当她们从高处疾弛而下时,积雪如云在脚下倏然而逝。健儿们不再是闺中女子,凌波微步,而是在长空奔电,悠意纵横的酣畅淋漓中体味快意、洒脱。此时此刻,i寺人也不禁生发出身世之感。词人极目远眺,山川如覆编素,不由得浮想联翩。那飞云溜展的青女、素娥不就是故乡处归返的梅魂吗?那逆风回舞的流霓不就像思乡梦中群鹤扇动的雪翅吗?词人面对眼前无世途艰难之虑的自由奔驰境地百般生慨:“休愁人间险途,有仙掌、为调玉髓,逸还填平”。如今有承露的仙掌,调就玉髓般的白雪,把这坎坷的世路一一填平,也就不再用为世路艰险发愁了。这种积极乐观的精神,这种焕发着对人生的浪漫主义的豪情正是全词中最具情韵之处。

吕碧城“海外新同”对传统诗词的突破与创新还表现在她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探询、接纳和吸收。她的作八占不仅仅描绘欧美诸国的奇山异水,还以独特的眼光和视角关注着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渊源。

她对拿破仑皇后约瑟芬的不幸命运无比惋惜:“道名花无子,何柞继天演。”(《/又声甘州·游马勒梅桑Malmaison吊拿坡仑之后约瑟芬》)她更为年轻貌美,华横溢的建格莱公主成为政治的牺牲品从而沦为阶下囚抱不平:望凄迷寒漪衔苑,黄台瓜蔓曾奏。娃宫休问伤心史,惨绝燃其煎豆。惊变骤,蓦玄武门开,弩发纤纤手。高呼献寿。记花拜璃砰,云扶娥驭,为数恰阳九。吹萧侣,正是芳春时候。封侯底事轻负?金蔬玉玺原孤注,掷却一圆莺腹。还掩袖,见窗外囚车,血婉龙无首。幽魂悟否?愿世世生生,平林比翼,莫作帝王宵。(((摸鱼儿公主Lady伦敦堡吊建格来JaneGrey》)据《大美百科全书》记载:建格莱公主(GREYLadyJane,1537一1554),名珍,生于莱斯特郡之布雷德门,是亨牙:]格雷(HeryGrey)也即后来的索夫克公爵之长女。因得爱德华的摄政王诺森伯兰的支持,于1553年7月10日继承英国王位。在位仅九天,即与其父于1554年2月12日被支持马牙IJ女王的贵族在希尔塔处死,年仅十六岁。建格莱公主是一位兰心慧质的女子,以学问广博而闻名。她通晓希伯来文、希腊文、拉丁文、法文和意大利文。1928年十一月六日《申报·自由谈·吕碧城近词》对此词的创作背景略有所及:“吕女士碧城擅长国学,又工诗词,不愧为女界中之先进。囊读其《信芳》一集,清新隽逸,兼而有之。近游海外,遍历名胜,登山涉水之暇,填词寄慨,雅兴颇复不浅也。顷于友人处见其自日内瓦来函,并附词一闺,调寄《摸鱼儿》云,缠绵徘恻,情见于词,盖游伦敦堡吊建格来公主而作也。”

1928年,吕碧城在《欧美漫游录·伦敦堡》)中记叙游览伦敦堡的感慨:“其历史尤饶戏剧兴味,所谓DramatiC,盖历代帝后居此,或遭刑戮,或被幽囚,椒殿埋香,仗血化碧。”看来,所谓帝王之尊后面都少不了刀光剑影,血流成河。生在帝王之家反倒不如寻常百姓能够白头偕老,平安幸福。

其他还有,吕碧城写日内瓦的铁网桥:“谁炼柔钢,绕指巧翻新样。”(((玲珑四犯·日内瓦之铁网桥》);写巴黎的艾菲尔铁塔:“铸千寻、铁网凌空,把花气轻兜,珠光团聚。”(((解连环·巴黎铁塔)));写纽约的自由女神像,“指沧溟,神光离合,大干瞻恋。”(((金缕曲·纽约港口自由神铜像》)

吕碧城漫游欧美,打破了狭隘的传统乡土观念,鼓励了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女子走出国门。从而也一反以往闺阁刁‘女单调而闭塞的生活状况,使吕碧城的阅历愈加丰富、胸襟更为开阔,成为二十一世纪新女性的典范。同时,海外游历的经历使吕碧城的诗词创作所表现出来的高远的意境、开阔的视野、丰富的形式以及广泛的题材都不是古代闺阁词人乃至传统文人所能想象的。

第三章吕碧城词作的艺术风貌

一、创作渊源及词学主张
词,由于一开始即一与音乐构成密切的依存关系,并月.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主要是有着浅斟低吟倾向的艺术感染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更多地呈现出女性特质的一种扦情诗体。以至一于后来“香草美人”型的“寄托”说之所以可能在词的创作中被充分实践利用,其实也正是利用并发展了词的这种富有女性气息的特质。至于“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则从习惯性视觉上认定了这种特性。正是词的本色性格使文人们惯于以这种文体形式表现艳情与女性。
在词的最初发展阶段文士与妓女的合作关系中,已经确立了它由男性模拟女性话语与女性二度模拟的内容趋向。众多的女性词人在诗词创作中亦步亦趋地跟随着男性作家的规范。她们所描述的离愁别恨,她们所抒发的凄苦幽怨,依然是对男性所模拟的女性话语的模仿。王鹏运认为女性作家词作之所以流传不广主要是因为“生长闺阁,内言不出,登临游观唱酬啸咏之乐,以发抒其刁‘藻。故所作无多,其传亦不能远,更无人焉为辑而录之。亦如春花时鸟,暂娱观听已耳,不重可惜乎?”所谓“内台‘不出”是戒规,无登临之乐是人身的不自由,刁‘情遭压抑,而无人辑录的原因则是不被社会重视和承认。历来的评论者惯用“闺阁习气”或“脂粉气”概括女诗人的缺点,相对而台‘,“殊无脂粉气”或“一洗闺阁习气”便成为人们至今仍用来赞扬女诗人的陈词滥调。

女作家的缺陷当然不是女性固有的缺陷,而是她们身为女人的处境和她们始终被当作女人评论的结果。这就是说,她们在写作上所表现的种种不足主要是她们走上创作道路时所遇到的种种困难所造成的。更可悲的是,当女作家由于陷入了劣势,受到环境的限制,因而普遍表现出某种“闺阁习气”时,她们的作品正好加强和证实了支配群体对女性写作的界定。

吕碧城这样一个独立自主、超越时代局限的新女性却主张诗词创作要写出女子的本色。她在《欧美漫游录·女子著作》一文中驳斥了传统的偏见,“兹就词章论,世多警女子之作大抵裁红刻绿,写怨言情,千遍一律,不脱闺人口吻者。”她以为女子从自己的木色便能获得写作的自尊,主张要写出发自性情的本色之作:“予以为抒写性情本应各如其分,唯须推陈出新,不袭科臼,尤贵格律隽雅,情性真切即为佳作。诗中之温李、词中之周柳,皆以柔艳擅长,男子且然,况于女子写其本色,亦复何妨?若言语必系苍生,思想不离廊庙,出于男子,且病矫揉,讴转于闺人,为得体乎?”吕碧城是个追求自由的新女性,她并不愿走效仿男性传统规范之路,她为自己身为女性作家而自豪:“女人爱美而富情感,性秉坤灵,亦何羡乎阳德?若深自讳匿,是自卑抑而耻辱女胜也。”她对革命者的价值观井一不能苟同:“古今中外不乏弃井而弃以男装自豪者,使此辈lrlJ’为诗词,必不能写性情之真,可断言矣。”这种说法有失偏颇,但也就是在这一点上,吕碧城与秋瑾等时代女性不但在行为方式、情感方式上,也在文学追求上显出了距离。吕碧城既不是凄苦幽怨、琐细纤巧的闺秀词人,也不愿作“羡乎阳德”的男人语,对她来说,保持女性的本色、坚守心灵的自由、抒发真挚的情感方是她执着一生的追求。现代西方女权主义者认为:艺术、有这一权利文学和哲学的宗旨都是让人自由地发现个人创造的新世界。要享首先必须得到存在的自由。女人所受的教养至今仍限制着她,使她难以把握外在的世界;为在人世上给自己找到位置而奋斗实在太艰辛了,要想从其中超脱出来又谈何容易。倘若她要再次把握外在的世界,她首先应该挣脱它的束缚,跃入独立自主的境地。这就是说,女人首先应该痛苦而骄傲地学会放弃和超越,从做一个自由的人起步。

吕碧城这样一位社会中之“女强人”并不讳言女性之“弱”,而且,她在写作中自由地、无愧色地发展自己性格气质中“弱”的一面。关于这一点,美国学者马斯洛认为:“‘女子气’实际上意味着一切有创造性的活动:想象、幻想、色彩、诗、音乐、温柔、感伤、浪漫。”人们通常认为女性气质包括温柔、敏感、脆弱等,这类属于弱的气质降低了对外部世界的适应力与承受力,却常常会月增强审美感受的灵敏度。脆弱者比勇武者容易对外界有更灵警的感觉,对自我有更细微的体悟。因而女性写作者的“弱”有可能导向作品审美价值的“强”。而吕碧城却在保持着对外部世界适应力和承受力的同时,又发展起敏感而柔弱的J自灵,拥有纤细的艺术感受和微妙的审美体悟。

吕碧城的独特之处不仅仅在于她漫游了欧美,开阔了眼界;也不仅在于她勇于创新,熔欧美新知于传统格律;而是在于她终于摆脱了男人的模式,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因为真正的妇女文学,有一个与男性作家完全不同的基本视角,关键在于,她始终站在自身的生命体验这个角度说话。在于她们是走出男性中心文化传统的新女性。否则,如果一味沿袭历代文人的套语,她即便著作等身,仍然背离了她的生活真实,仍然没有走出男胜文化的范畴。所以昌碧城的词作毫无愧色地称得_J二真正的女性文学。

吕碧城没有专门的词学理论,偶尔随意发之的词学主张也散见于各类丛谈杂语中。她从不将自己归为哪一个词派,但从她的诗词创作中不难看出她所师法的对象与渊源。中晚唐诗派的樊增祥、易顺鼎对吕碧城诗词创作,尤其是早年作品的影响不可忽略。

樊增祥与吕碧城有着特殊的渊源关系。他与吕碧城之父吕凤歧是同年,碧城失枯后,遭受恶族欺凌,母亲被他们虏走,碧城向当时一任江宁布政的樊增祥飞书求援,刁一得以幸免。

吕碧城的早年创作受到樊、易二人的大力提携和激赏。樊增祥还曾为吕碧城评点《信芳集》,对碧城极为推崇。他激赏《祝英台近》(继银瓶、牵玉井……)以为:“稼轩‘宝钗分,桃叶渡’一闺不得专美于前。”他力赞《浪淘沙》(“寒意透云l畴……”)以为“漱玉犹当避席,《断肠集》勿论矣。”他认为碧城《祝英台近·为余十眉题神伤集》深得吴文英精髓:“句法善于伸缩,的是填词能手。世间无数钝汉,自命梦窗,纵使呕心十二万年,不能道其只字。”……易顺鼎在《吕碧城集》题辞中赞叹道:“读‘素手先鞭何处著,如此山川’为之起舞;读‘往返人天何所住,如此华年’为之宕气;读‘辽海功名恨不到青闺儿女’则为之敲碎唾壶矣!”可以说青年吕碧城几乎是在樊增祥、易顺鼎等人的导引下进行创作的。以樊、易二人为代表的中晚唐诗派主要师法中晚唐诗人,以腻艳丽密著称,其作品大多词藻华丽,对仗工巧,喜用典故,以才气称雄一时。受他们的影响,吕碧城词非常注重辞藻的修葺、音调的协和,多用冷僻、生僻的词语,常常使得作品的内容和意境显得生涩难懂。但吕碧城对倚声之作的严谨态度却与樊、易二人晚年多颓唐率易之作的游戏人间的态度迥然有别。

如果说樊增祥、易顺鼎对吕碧城的影响是直接而现实的、那么吴文英对她潜移默化的影响则是一种远承流绪。

吴文英词,其源流承自周邦彦。《乐府指迷》说:“梦窗深得清真之妙,其失在用事太语太晦处,人不一可晓。”南宋的文人们经常试作清真词的拟作,这说明对于南宋的文人们来说,清真词乃是一种理想的模板。最善于将这种理想的追求加以现实化的乃是梦窗。他的词可以说是很好地反映了当口寸的风尚,但又决不是始终只限于模仿的没有个性的东西。吴文英的词固然间有疏快之作,但多数是思深而曲折,辞隐而幽微,且多用代字及生僻之典,有时不免流于晦涩,令人碎读难通。所以说:“梦窗天分不及周邦彦,而研炼之功过之。词家之有吴文英,如诗家之有李商隐。”因此读梦窗词,也常‘常令人有“独恨无人作郑笺”之感。这种奇橘、夸诞、冷隽的风格,在词中原极少见,至吴文英则始畅此风,成为梦窗词的特点之一。

吕碧城的词亦擅长用典,善于融化隐括古人的诗句,注重考声选调,在字面上极尽锤炼雕饰之工巧,务求典雅流丽,!司时又较好地避免f繁崛堆砌、刻意为态的流弊。她追求“意欲层深,语欲浑成”的艺术效果,将历史故实和前人诗句巧为运用,达到沧海飞雨,浑化无迹,如同己出的境地。如“认斜阳、门巷乌衣,匆匆几番来去,输与寒鸦,占取垂杨一千古。”(《泪罗怨·过旧都作)))隐括刘禹锡《乌衣巷》及李商隐《隋宫》诗意;“马首云横,锁蓝关螟”(((霜飞叶(十年迁客沧波外))))从韩愈《左迁蓝关不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诗句变化而出,都是非常成功的例子。

而末代词人之所以大多推崇梦窗,则是因为其词艺精微凝练,为师从者提供了在因袭的大框架中寻找创作新空隙的可能性。梦窗词所抒写的吊古伤今之感,人去楼空之哀,正容易引发处于大变动时代末代词人的无限感慨;而梦窗词潜气内转的精致凝练,又适宜作为末代词人惨淡经营、雕琢研求的样本。

“南宋词学大家,稼轩、白石皆尚疏,唯梦窗尚密。”正是这种“尚密”的风格,给末代词人留下了生发的余地。唐圭璋极称梦窗词之美,指出:“梦窗风格,往往细微己极。”“梦窗情深,故出语多委婉曲折。”“梦窗体会物态入细,故所写之物,皆活泼生动,似有灵性者。”通过细密曲折的状物抒情回避因袭性,梦窗词为后代词人指出了这样一条崎岖小径。

对梦窗最具代表性的评价是张炎在《词源》中的“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吕碧城有“用梦窗韵”的作品《满江红》(旧苑寻芳,尚断褐,科文未灭。)《木兰花慢》(望家山迢递,远烟横,黛眉肇。)等等。这两首词中都收藏着迷檬的记忆,“又红罗金缕黯前尘,儿时节。”“尽溯海寻桑,看朱成碧,欲记难真。”“依约前游似梦,飘零旧侣如云。”《满江红》作于庚中(1920)端午,“将有美洲之行”前夕,《木兰花慢》作于异国,忆及丙辰(1916)与友人同游杭州西溪事。其中所包含的沧桑之感、今昔之叹,自是早己被前辈词人表述过无数遍了,吕碧城则以梦窗式的细微精粹、梦窗式的吞咽曲折导引出凄迷幽幻的世界,极烟水迷离之致。吕碧城十分重视个人修养和环境对创作的影响,认为“文章本乎学识,学识有资于境遇。昔太史公游名山大川,所为文跌宕有奇气。”她自己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

碧城对梦窗的学习体现为一种主动的价值取向,这种学习是多方面的,既有选词造句的精工典雅,也有意境构造时的“言内意外,寄托遥深”,还有气韵风貌中的幽咽凄迷、奇橘冷隽。总之,碧城始终把握“旨取温柔,词取蕴藉”的主旨,以极为自信和自豪的女性本色为基本视角,既充分发挥在细密委婉方面的优点,又始终融注自我的率真性情,在晚清近代词才荟萃的年代显出独特的词家风采。

二、气质风格:豪纵激越、沉郁悲凉

在吕碧城的全部词作中,无论是赋景咏物,还是抒情写怀,奇情逸思,层出不穷,处处都流露出一种豪纵激越之气。而到了晚年,沉郁悲凉之音则弥漫了她整个的词作。细究起来,吕碧城这一风格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词人个性和时代造就。

(一)词人个性—以灵秀之才,负磊落之气所谓艺术风格,看起来是对作品艺术特点的抽象把握,但实际上其中包含着对作品的情感内容的感染力的态度和印象,所以它是对于构成作品的全部要素如情感力量、表现手法、艺术特色的总体把握。因为是总体把握,它未免于抽象,依赖作品中的可说性部分,即形式因素的解说。但如果以为仅仅依赖对形式的描述,就能够讲明白风格美感的问题,显然是一种误解。风格中永远散发着情感的魅力。所以碧城词豪放风格形成的内在因素正是因为她是一个先天票气颇优的生命,且“胸中自有一股真气、奇气”在。

宋明理学家们认为,生是宇宙之气的凝聚,死是生人之气的流散。而每一个人他先天所票赋的气的强弱,就决定了其性格的鲜明程度。所以有些人似乎生来就具有比别人更突出的个人特征或性格强度。从吕碧城那种超出凡庸的感受力和不愿轻易认输的性格特点来看,她虽身为女子,却是先天享气颇优的一个生命。在吕碧城的词作中,始终流动着两股气窟、,一是绵绵的怨气,一是勃郁的怒气,这使得她的词清晰地凸显出个人风貌。

晦黯神州,欣曙光一线遥射。问何人,女权高唱,若安达克?雪浪千寻悲业海,风潮廿纪看东亚。听青闺挥涕发狂言,君休讶。幽与闭,长如夜。羁与绊,无休歇。叩帝阁不见,愤怀难泻。遍地离魂招未得,一腔热血无从洒。叹蛙居井底原频违,情空惹。(((满江红·感怀}})青年时代的吕碧城面对积贫积弱,倍受欺凌的祖国,忧心忡忡却又深感报国无门,悲愤抑郁之情满溢褚墨之间。她主张女子与男子一样,有自己独立的个性与自由,“听青闺挥涕发狂言,君休讶。”女子对祖国日益衰微的命运有深切的悲痛之情,但“幽与闭,长如夜。羁与绊,无休歇。”纵使女子的心灵己经觉醒,但几千年的重重束缚仍像漆黑的夜晚,让人望不见一线光明。作者用这四段三个字的短句渲染出一种疾风骤雨一般的压迫滚滚而来,让人没有喘息的机会。主人公把自己比作是扣帝阀而不见的屈原,这满腔的愤怀又能朝哪里倾泻呢?“遍地离魂招未得,一腔热血无从洒。”万般无奈之下,那勃郁的怒气只能化成绵绵不绝的怨气,只是空有一番报国之情罢了。绿蚁浮春,玉龙回雪,谁识隐娘微旨?夜雨谈兵,春风说剑,冲天美人虹起,把无限忧时恨,都消酒搏里。君知未,是天生粉荆脂聂,试凌波微步,寒生易水。漫把木兰花,错认作等闲红紫。辽海功名,恨不到青闺儿女。剩一腔豪兴,写入丹青闲寄。(((法曲献仙音·题女郎看剑引杯图》)

这首题画词是吕碧城一早年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之一,清新、拔俗,见解奇高而胸襟磊落。这画中谈兵说剑、借酒浇愁的英英女郎,不正是作者人格的化身吗?那位女郎在春风春雨之夜举杯把剑,谁能够了解她内心竟有侠女聂隐娘一样的豪侠精神呢!她飒爽英姿、剑气生风,但却报国无门,只能“把无限忧时恨,都消酒蹲里。”她自认是脂粉堆中女儿身的荆柯、聂政,凌波微步也能叫易水生寒。但这不公平的世道却只是把木兰花当作等闲女子,可恨那为国杀敌、建功立业的事总轮不到女子去做!“辽海功名,恨不到青闺儿女。”无疑是对几千年来女子所受的重重压抑与束缚的不公平命运的悲愤至极的控诉!这振聋发赣的声一音不亚于漫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所以徐沉评这首词说:“拔天祈地,不可一世,在词家独辟一界,不得以音律绳之。”樊增祥认为i亥词“是荆十三娘一辈人语。”易顺鼎也赞赏道:“读‘素手先鞭何处著?如此山川。’为之起舞;读‘往返人天何所住?如此华年’为之宕气;读‘辽海功名恨不到,青闺儿女’则为之击碎唾壶矣!”
另外这首词色彩的运用非常讲究,读来令人赏心悦目。“绿蚁”原指酒面上的绿色泡沫,此处代酒。绿是春天最鲜明的特色,故曰:“浮春”。
“春”也可指酒,倒装句,指酒浮出绿色泡沫。“玉龙回雪”则是玉龙宝剑闪耀着雪亮的光芒,“粉”、“脂”本是红色,指代柔艳的女子本色,为全词的刚毅添入绮丽之态。总体而台’,这些色彩都非常高洁、清爽,从侧面衬托出女郎雅致的情怀和隽爽的人格。

碧城词中所流露、贯通的怨气不是思妇怨女类的伤春悲秋的幽怨之情,而是中国女子所受的和正在受着的无边无际的压抑与束缚,是不能与男子同命运,为祖国尽一份绵力的不公平待遇。这份超越常人和世俗的眼界见识是尤为可贵的。正如孤云所说:至若碧城,则以灵秀之才,负磊落之气。下笔为文章,无论赋景写怀、皆豪纵感激,多亢坠之声。其英姿奇抱超软不羁、散见于辞句者,几于无处无之。

对于象男子一样自山存在的女性角色的热望,对于非“人”化的女性存在的愤慨和苦闷,演绎自己作为一个不同于闺阁女性形象的新女性的意态,是昌碧城的词常常呈现出奇情异采的重要原因。“闻鸡起舞吾庐,读奇书。记得年时拔剑祈珊瑚。……听尽海潮慎壮心孤。”同时也不同于男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功利性诉求。

人生福慧难兼,照吴必看来,困厄的环境正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身世悲凉,遭受屯艰,苦意浓情,无所施用。而中怀郁结,一发之于诗文,却产生出无土作品。其生活之失败孤苦,正其艺术创作之根基渊泉。”吕碧城在词中并小是一味出以缠绵J啡恻的沉吟,而是将苦郁膨胀成一个较人的空间,戟天画地,掷杯一问,有股怒气溢出纸外。她诗词中的这种怨怒之势也与温柔敦厚之道相违背。这种特异性就在于,它虽然具有女性观物和感发的细腻底色,但更表现出一个精神世界开阔、情感勃郁的深思型女性的风采,从而在风格上表现出或悲壮苍凉或潇洒俊逸的特征。

(二)时代造就—丁于艰世,饱于事变吕碧城词豪放风格形成的外在原因是得益于那个特殊的时代。作家是社会的人,他的创作离不开现实的社会环境,而且必然要受到既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孤云认为李清照的词学成就得益于她所处的环境,“夫以高才绝学之人,丁于艰世,其情之郁于中者弥厚,其发之于文字也,为力亦弥伟。是以易安之孤诣,卓然出当世诸公之土,而为有宋之一大家。……”同样的道理,生于海通的吕碧城得风气之先,游屐遍布欧美,比起闺阁词人,其视野广狭之别,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碧城以其根抵于世家之旧学,溶以欧美之新知,优于天才,饱于事变,复得山川之助,所谓‘文学环境’者无往不足以涵育其灵明,是以蕴之深富而发之光辉、足与易安俯仰千秋相视而笑,顾不奇软。

但可惜中国近代的“西风东渐”并不是国人主动向西方学习的结果,而是西力一列强以船坚炮利的霸权强行敲开中国大门的结果。从此,中华民族被一浪高过一浪的灾难席卷、包围着。“国家不幸诗人幸”,对风雨飘摇的祖国的殷殷之情内敛为吕碧城词作的沉郁悲凉之气。这种承载祖国命运的历史责任感决不是海清河晏之世的产物,也不是浅斟低唱、赏月吟风的小情小调所能承载的。

在吕碧城的全部词作中,无论是赋景咏物,还是抒情写怀,奇情逸思,层出不穷,处处都流露出一种豪纵不羁、苍雄激越之气。她跨越国界,徜徉异域山水,与当年司马迁足迹所至不过五岳四读之间,不可日而语。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日月风云、冰雪山川、奇葩异草、舟车行旅、名胜古迹,任由她健笔驱使,表现出词人磅礴的刁气和博洽的学识。

混沌乍启,风雷暗拆,横插天柱。骇翠排空窥碧海,直与狂澜争怒。光闪阴阳,云为潮汐,自成朝暮。认游踪、只许飞车到,便红丝远系,脱轮难驻。一角孤分,花明玉井,冰莲初吐。延伫。拂鲜镌岩,调宫按羽,问华夏、衡今古。十万年来空谷里,可有粉妆题赋?写蛮笺,传心契,帷吾与汝。省识浮生弹指,此日青风,前番白雪,他时黄土。且证世外因缘,山灵感遇。(《破阵乐)))

这首词有一段题辞交代写作因缘:“欧洲雪山以阿尔伯士为最高,白琅克次之,其分脉为冰山,余则苍翠如常,但极险峻,游者必乘飞车,Teleferique,悬于电线,掠空而行。东亚女子倚声为山灵寿者,予殆第一人乎?”这首词充满了身为女子而征服阿尔伯十雪山,登临这人!,nJ胜境,与山灵感遇的浪漫主义豪情。全词开篇就先声夺人,以极端宏伟阔大的意象烘托出不凡的气势:“混沌乍启,风雷暗诉,横插天柱。”这突兀而来的雪山奇境为下文抒发的豪情打下了基础。接着作者又以一系列峥嵘的意象烘托雪山之奇:“碧海”、“狂澜”、“阴阳”、“潮汐”、“朝暮”、“飞车”、“腾轮”。“十万年来空谷里,可有粉妆题赋?”浪漫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同时作者横溢的刁‘情亦可见一斑。
耀灵初破鸿檬色,长空一轮端丽。霞暖铭金,云苏泻玉,惊发天例新砺。冰峦峻倚,更反射皑皑,银辉胜绮。尽斗寒暄,素韬飞弩恼神并。莺声残梦唤起。编旅先自倦,偏惯凝娣。光满瑶峰,春溶碧海,墉顾如娥梳洗。羲鞭漫指,怕渐近黄昏,短英雄气。影恋花枝,断红谁共系?(((齐天乐·吾楼对白琅克冰山,MontBlane,晨观日出山顶,赋此。》)
这是一首纯粹的写景之作,全词采用多种意象表现出雪山日出这一奇异的景象。首句“耀灵初破鸿檬色,长空一轮端丽。”作者灵敏地把握住太阳冲破云层从雪山初升的一刹那,使那股腾越而起的气势扑面而来。随后,初升的旭日毫不吝音地将温暖的光辉洒向云霞、冰峦,但“光满瑶峰,春溶碧海”的极盛之时过后,日影西斜、黄昏不可避免地越来越近,作者的豪迈之情也就有些英雄气短的悲凉意味了。这首词巧妙地捕捉太阳在不同时段的情态,将时序的变化与内在气韵的消长联系起来,从而避免一味地豪放到底而底气渐歇的情况。

吕碧城这种奇橘豪迈的想象在她的此类作品中可以说是俯拾皆是的。她在大风雪中舟渡英吉利海峡,于是突发一连串的奇想:“海潮多,彤云乱拥透逸。打孤舷、雪花如掌,漫空飞倦婆要。落瑶答、妆残龙女,挥银剑、舞困天魔。怒咫鸣散,急帆驰箭,鸯搓无恙渡星河。”(((多丽》)她在阿尔卑斯雪山上观看女子滑雪,“谁斗寒姿?正青素、乍试轻盈。飞云溜展,朔风回舞流霓。羞拟凌波步弱,任长空奔电,态汝纵横。”(《玲珑玉》)

这种句势峥嵘、感情充沛,既写实又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显然受到《楚辞》和李白诗歌的影响,又融入自身独特的女性视角,从而开创出词的崭新局面。“夫写景之作而以奇纵之气贯之振之,又以太白长篇之妙纳之于倚声之体,岂非词中至难至奇之境。”所以碧城词并不局促于一种境界,而是以“艳冶可以至极,精细可以至极,而皆健笔挥斥以出之。若在凡手,则橄丽者必流于堆砌,豪宕者必流于叫嚣矣。”吕碧城深切的家国之恨、身世之悲在她的晚年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在表达这些重大内容时,因为情环的沉痛,精神兴奋不是处于一个最高点上,她的豪宕之风往往会有所变形,融进了沉郁悲凉的因素,往往起笔处豪壮,结尾处却己转为悲凉乃至萧瑟,或者欲豪反悲,刁‘放又咽,“一气直下,终始不懈”的情况并不太多。这样的词,虽然从美感的纯粹性上看有所不足,但是在动情力上却远过单纯豪放之作。对于这样的词,不能以预设的风格、框架来责各其“不统一”。《齐天乐》雪山观日出写了近十年后,吕碧城又创作了一首写海_仁观日落的《瑞鹤仙》,从日出到日落,不论是有意还是偶然,中},uJ因为多了十年的沧桑与厚重,情怀自然迥异。

瘴风宽葱带。又瘦影扶苹,楚香闲采。登临感清快。对层云曳稿,乱峰横黛。岑裳步隘。正雨过、湍奔石颇。战松林、万翠鸣秋,并作怒涛澎湃。凝睐,阴晴弄螟,愁近黄昏,唇华催改。明霞照海,渲异艳,远天外。弹扮丹轮半,迅颓羲驭,哀入膘姚壮采。渺予怀,此意苍凉,更谁暗解?(《瑞鹤仙》)

这是一首情意深沉、语一言典雅、感慨苍凉、隽秀细致的抒情写景词。作者自题为:“予昔有《齐天乐》雪山观日出之词。今游炎焙,观海日将沉,奇彩愈烈,更赋此词,而感慨深矣。”该词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吕碧城经由美洲归香港,在炎嫣海滨观日落时。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景中抒情;过片重在抒情,情中见景。此次,词人至港意在避乱,仓皇渡海,心境凄楚,故而纵有海上落日的壮丽奇观,也难驱散她心头的悲凉愁闷,反增“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

“瘴风宽蕙带”,细腻生动地描绘了蕙草被海风吹拂得左右飘荡、俯仰舒卷,犹如宽衣解带、轻轻铺展的形态,为全词的描述奠定了基调:时代的动荡,令词人悲惋哀痛;无力报国,空有慷慨之志,谁又能识?因而,上片极力描绘祖国山川的壮美,仰望“层云曳编”,远视“乱峰横黛”,白云缭绕,山峰青翠,黑白相间,恰似一幅充满诗情的水墨画。然而,此情此景,对一个避乱的人来说,反而更增添了她的惆怅和忧郁,美好的河山能够永保它的华贵和尊严吗?日薄西山的晚景不正如这岌岌可危,每况愈下的国运吗?而霍去病那样的卫国奇才又在哪里呢?“渺予怀,此意苍凉,更谁暗解?”词人的这份苦衷和深情,又有谁能体会呢?

此外,语句隽秀,用典自如,炼字精巧也是本词的突出特点。“战松林、万翠鸣秋,”中的“:钱”字,把野雀嘈杂的鸣叫声,林涛的吼声,混成一片,更增添了令人烦躁陇郁的侧臼清:“渲异艳”的“渲”字,把晚霞的鲜艳夺日,斑斓奇辉,万道光华进射的状态,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吕碧城常年漂泊海外,对故国的魂牵梦萦却丝毫未减。她常常巧妙而又随心所欲地将深沉的家国之痛融注于各种题材的词作:写景、抒怀、咏物、题赠等,无一不可以作为她言情的载体:“鼎尚沸然,残膏未尽,腐鼠犹慎。更绣幕、闲烧官烛?红照花魂。遍野哀鸿,但无余峡到营门。……”(《丑奴儿慢》);“无恙栏杆,消得几回闲倚?逝水不分今古,_月_莫问、沧桑何世……道是山川信美,可拔得人间疵病?”(((玉漏迟》):“陆沉将见崩天柱,素娥青女离筵聚。清泪满金搏,非关饯水云。(《菩萨蛮》);“前尘原噩梦,身世比搏沙。回首乡园歌哭地,颓垣断井横斜。素云连苑锁梨花。当时明月在,曾照故侯家。”(《临江仙》)及“小楼还带危栏,便无烟柳,也偏对、夕阳沉处。”(((祝英台近》)等诸词中,沉痛至骨的家国之恨是深婉可触的。

吕碧城久居域外,与故国烽烟阻隔,道路幽远;孤身一人,举目无亲,常常使她发出无家可归的感叹:“不堪风雨华屋,燕归无处宿。”(((归国谣》)“早辞汉、铜仙泪尽,行云冉冉无归意。”(《莺啼序》)“且消锦样年华,更莫问大涯水涯。孔雀徘徊,杜鹃归去,我已无家。”(《柳梢青)))十年迁客沦波外,孤云心事谁省?兰成词赋已无多,觉首丘期近。望故国,兵尘正警。幽楼忍说山林稳。听夜雨胡沙,似暗和、长安乱叶,远递霜讯。不分红海归来,朱颜转逝,驻景孤负明镜。但赢岩雪溅秋寒,上茂陵丝鬓。算一样、邯郸梦醒。生憎多事游仙枕。指骚亭,无归路。马首云横,锁蓝关曝。(《霜飞叶》)这首《霜飞叶》词声调悲凉抑郁、将乡愁、离思、动乱融成一气写出。词人海外漂泊已近十年,对故乡的思念日浓一日,但她这思归的情怀又有谁人能体味呢?词人将自己比作滞留异乡的庚信,暮年之人离归葬故土之期已不远了。首丘,指归葬故乡,不忘故土。因为传说狐死时,头犹向着巢穴,后人遂称死后归葬故乡为“归正首丘”。但此时的故国却战乱频仍,兵尘正警。“长安乱叶”一句以贾岛“秋风吹渭水,落廿十满长安”(((忆之_L上吴处士》)和周邦彦“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齐天乐》)而来,喻子旨故国兵荒马乱,凄凉萧瑟之景。上片写故国的动乱使乡愁和离思在词人心中郁结、充塞而难以释放。岁月易逝,人生浮脆,“茂陵丝鬓”、“邯郸梦醒”的意义正在于此。末尾一句“马首云横,锁蓝关螟”既实写了词人与故国的隔离又是对全词流动气韵的拦腰一截,强化和突出了阻隔的意味。

由此可见,吕碧城处在海通之世,使她能够得风气之先,开阔了眼界,同时,国破家亡的动荡时局亦使她的词风表现出沉郁悲凉的风格。诗词创作以豪放之气而夺人耳目。

三、意境创造:风华掩映、寄托遥深

与豪纵激越、沉郁悲凉之气相表里的,是吕碧城词中风华掩映,寄托遥深,不为闺檐靡曼之音的大家气魄。其高处或在勾勒中见浑厚,或在隐曲中见深思。即使在表现哀愁时,也往往超越词语本身所设定的意旨,蕴蓄着深远曲折的审美意象。

(一)深于寄托、沉郁悲凉

前文已经详细论述过吕碧城词沉郁悲凉的风格,那么什么叫沉郁呢?它又与寄托有什么特殊的关系昵?著名的词学理论家陈廷悼《白雨斋词话》对“沉郁”的定义是:召层乒贼盟夕护交弈何广研乡之‘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见,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按照陈廷悼的说法,沉郁的气质风格必须以寄托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要做到“意在笔先,神余言外。”那么无论何物,即使是一草一木也可以抒发各种深沉的情怀。所谓:“虽一草一木之微,亦莫不求其有无寄托,与其寄托之所在;其自为词也,虽身世家国之感,悲愤激烈之怀,亦类思隐约其辞,假诸美人香草贞虫巧鸟等物类以出之,大有非寄托不足以言词之概。”而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是无论如何也称不上“沉郁”的。

他还认为梦窗词正是沉郁的典范,“梦窗词,在超逸之中,见沉郁之意。”吕碧城也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她的大量词作都是言内意外,深于寄托的。例如为樊增祥备加推崇的早年作品《祝英台近》:缝银瓶,牵玉井,秋思黯梧苑。一般消瘦,滞粉私香,又别后、依依重见。蘸尿岑芳,梦堕楚天远。最怜峨月含辈倦凝晒,可奈病叶惊霜,红兰泣骚蜿。绣履悄寻通。小栏人影凄迷,和烟和雾,更化作、一庭幽怨。
,心绪不宁的人物活动,仿佛在作某种暗示。是梦境,还是现实?或者两者兼而有之?隐曲生动的细节描写,为词的内涵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天地。钱仲联先生认为:“碧城此词用,多涉宫廷、后妃,佳人遭殃各方面,银瓶、玉井,尤为明显,疑是伤悼庚了年珍妃被那拉后命崔太监推坠井中死难事。”

这首词想象奇特,辞采绚丽,碧城寄轻愁于稼艳,将几乎定型化了的意境表现得幽深莫测,涩而不滞。迷离的意象里密集着意味丰富的审美信息,隐约的故事强化了意象之间的相互关联。

樊增祥对这首词给予极高的评价:“稼轩‘宝钗分,桃叶渡’一闽,不得专美于前。”按钱先生的说法:“辛弃疾《祝英台近》(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张惠言《词选》固以为‘点点飞红,伤君子之弃;流莺,小人得志也。’圣因此作,何妨作比兴观。”可见,碧城得梦窗神髓又不为梦窗风格所拘限。

再举一首最见作者才情的长调《莺啼序》来看碧城向梦窗学习以寄托表现沉郁的手法:残霞尚依镰岛,散余辉倩绮。汉、铜仙泪尽,浮生,窄隙迅羽行云冉冉无归意。忍重照,如此人间,梦醒知是何世?早辞但凄迷、望里沦州,墨画横丽。屈指,送华年逝水。检芳句、煤秋小笔,恨难补。秋痕丛碎。任从他、欲托微波,楚魂流怨无际。费灵均、旧圃繁霜,猎兰赓蕙。霓哀同泳,桂斧闲挥,广寒话影事。才几度、冰轮消长,又对菱镜,斗画愁娥,倦妆重理。壶投玉女,窗开金母,源翻星海今真见,迸骊珠、隔座飞寒隧。宵深热尽温犀,掩袂当筵,临歧不成回娣。仙都绛蕊,客路青山,已乘风近矣。正极目、孤鸿天末,一往心期,紫霭浓蒸,入西佳气。寒鸟绕树,哀蝉啼叶,飘零身世同我汝。纵相怜相守难为计,几回欲去仍迟。惨淡斜阳,自沉翠晕。((莺啼序》共四叠二百四十字,是篇幅最长的一首慢词。就历史方面而言,这种手法是由清真创始,并为南宋词人们所频频模仿的。其中梦窗因融入自己的特点而能独标高韵,碧城对梦窗的学习也不是纯粹的模仿,而是在艺术空间上有了进一步的拓展。

这首词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1938一19叨年间。此时碧城已山欧洲归来,但因烽火阻隔而只能暂居香港。作者自题:“秋深,众芳摇落,感于行迈,惜别成词,不自知其衔哀累叹也。”词的开篇第一句用“残霞”和“余辉”两个意象为整篇作品奠定了基调:沉痛、凄冷。黄昏日暮的自然景象正象征着式微的国运。“残”、“余”二字深深地刻画出国家残敝,民生凋零的沉重现实。面对此情此景,词人心中的抑郁之情难以言说:“忍重照,如此人间,梦醒知是何世?”联想到国家将要覆亡,自己正如漂泊不定的浮云,不知何日刁‘能回到故土,不禁悲从中来。“铜仙”语是指长安汉宫中手持承露盘之金铜仙人,因魏改元,将被迁徙而泣泪的典故。第一叠是慨叹故国沉沦的不幸和游子羁旅的忧愁。第二叠是“屈指浮生,窄隙迅羽,送华年逝水。”生发了人生浮脆,岁月易逝的悲情。第三叠奇思妙想,写仙国的胜境。当词人从仙境返回时仍不得不面对这沉哀遍地的现实人生,“纵相怜相守难为计,几回欲去仍迟。”

这首词的妙处就在于欲说还休,词人究竟是被哪些情感深深地困扰着,并没有说破,刚要咽住时,又让人回味无穷。也就是说,不是原封不动地直抒胸中笼罩着的无穷无尽的思绪,而是利用慢词的形式,在绵绵地连缀各种各样事情之中,酿成深奥的情感与思念的世界,在这一点上,碧城是深得清真与梦窗神韵的。总之,碧城是以寄托的手法巧揉进深沉的家国之感和故国之思,举凡归思与羁愁、人生的忧患与历史的悲凉幻灭感等等都浸润其中,使吕碧城的i司作表现出沉郁悲凉的气象。吕碧城的词在表情达意土极为深隐,而i司作的意蕴则异常丰富。有对故国的魂牵梦萦和沉沦之痛;有刘一故乡的思归之情和欲归不得的悲哀;有因海外飘零日久而生的厌倦与寂寞;有知交零落,骨肉毓此的幽怨和凄冷;也有看破韶华易逝,人生无常后的空寂与灰冷。此外,还有她作为一个女性对自然之美凋零之速的敏感与痛惜,以及她那诞生于痛苦之中的对于历史的幻灭感。百端汇集,心意遗巡,她的心绪因之常常处于一种流动不J息、而又不能完全自我把握的“茫茫”状态之中,唯有那“哀怨”的词心永不失落。这些复杂的词意与幽怨的词心也是造成其词境深幽的重要因素。

在众多复杂的情意之中,吕碧城又能巧妙地将家愁与国恨重叠融合。举凡归思与羁愁、人生的忧患与历史的悲凉幻灭感等等,其发源地,也都在融合得天衣无缝的“家国之感”或称“故国之思”中。家愁与国恨在吕碧城词中往往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因此,“巧揉家国之感”正是吕碧城词境深隐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咏物寓情、意内言外

吕碧城风华掩映、寄托遥深的美学风格不仅仅表现在巧揉家国之感的即事抒怀之作中,还体现在意内言外的“咏物词”中。咏物词贵在以比兴寄托为主,张惠言所谓“意内而一言外”是指,就所咏的对象,表达出作者对事物、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而就其所咏之物来说,又须形神兼备。或更进一步,则在形与神之间,独取神似,即所谓遗神取貌,又于神外,表出作者的弦外之意。这样的作品,召层尊妊愁盈窟少井何广泛获羌”当更为沁人肝脾,耐人寻味,方称得上上乘的咏物词。吕碧城有25首左右咏物词,其中时有佳篇奇章。例如《齐天乐·荷叶》一首:横塘未到花时节,暗香已先浮动。纷袂飘烟,绿房迎晓,旖旎风光谁共?田田满种。正雨过如珠,翠盘轻捧。鸳侣同盟,相逢倾盖倍情重。芳心深卷不展,问闲愁几许?绒紧无缝。越女开奋,秦宫启镜,扰扰云鬓堆拥。新凉乍送,看万绿无声,一鸥成梦。惆怅秋来,水天残影弄。

起句“横塘未到花时节,暗香己先浮动”,未写其形而先写其气,正是传神之笔。樊曾祥以为“此等起句,非绝顶聪明人不能道。有仙心禅理。”细细品味这两句,真有不在意象的束缚之中却仿佛在这若有若无的暗香中真能看见盈盈的碧荷摇曳的身姿。孤云以为“昔元遗山赋杏花云:‘夕阳澹澹不肯下,流水溶溶何处归。’时贤郑苏裁咏红_梅云:‘断桥流水相逢地,绝代朱颜一笑时。’亦是传神之语,而失之于泛。未若碧城此句,意则空灵而语皆精实也。”孤云认为:赋物之作,最上者传神,次者摹态。传神之诀,昔人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者也。其要在以空灵之笔,摄取实物之神。使人意象中俨然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觉其臭。更有寓意深远,因物耗讽,作者自以其人格渗入其中者。尤足以感人。如杜公之泳马咏鹰诸诗,伟岸调优、如见其人。宋徽宗燕山亭咏杏花词,凄凉悲咽,使人不忍卒读。能此者斯为妙悟。1101]吕碧城胸怀奇气,所以她的咏物词多吟咏荷花、梅花、水仙、木棉等气质高洁,风骨凛凛之物。诗以言志,物以寄情,这种选择正体现了吕碧城寄己之情,言己之志的取向。她不涉流俗,追求高洁,正与她所咏之物的高尚情操相符。“返魂纵有奇香在,怅青天碧海,难觅吟魂。”(《高阳台·落梅》)碧城喜欢用美人喻物,虽然作品中没有明确地出现“我”字,但那品格高洁的女子,不正是碧城自我的化身吗?“劳他骄使重来探,道美人已化春云。”(《高阳台·落梅》)“临风犹弄妈婷,回看能不关情。”(《清平乐·落花》)“艳骨冰清,仙心雪亮,羞看闲罗绮。”(((翠楼吟·瑞士水仙花多生于陆地……》)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

1023吕碧城中年去国以后,思乡情切而烽烟阻隔,深沉的家国之思几乎无词不可以入之,各种形式的词都可以成为她抒情的载体,其中咏物之作尤为惊绝。诗人的身世之感、君国之忧,出于咏物词之表现手法,则更能使词之意境显得沉郁而深远。碧城的咏物词己从个人身世之感、扩展至家国存亡之恨。寄托之含义更深,而寄托与咏物之关系则更为密切,如《兰陵王.秋柳》:乱鸦集,写入芜城秋色。隋堤畔、无限夕阳,红到枝头黯成碧。宵来梦郁抑,愁压眉痕更窄。怜,隆阵,零落旧妆,付与西风弄梳掠。春华去谁惜?忆廉卷朱楼,处处烟幂,朦胧尽是相思颧。更茜雪相映,小桃争发,曾遮媳马踏艳屑,只今两陈迹。凄侧、诉漂泊。又唱彻《阳关》,魂断桥侧。霜条待共梅枝折,望故国千里,暮云愁隔。归心何许?耗苗语,问旧骚。这首秋柳词主要是以单字句为主,并杂以双字句,使词的气韵舒缓有致又不乏起伏跌宕,使人们不能轻易流利地一览而过,而是经常将词的流动打住,因此充满着无限的余情。而巨,这种句式也营造出笼罩全词的沉沉的调子以及像静静的流水一样起伏的情感波动。

全词没有出现一个“我”字,但吕碧城也并不是将作为咏物对象的秋柳放在自己之外,而是置于自己之内来吟咏的。“宵来梦郁抑,愁压眉痕更窄。”没有情感的秋柳因为沾染了词人感时忧事的思乡之情而萦绕出无限的愁思。吕碧城不是把物当作自己之外的与己无关的东西来捕捉的,而是将物置于自己的内心,将其时自己的状况、感情以及关于自己的过去的回忆等重合起来加以吟咏的,这使她的咏物词产生了独特的象征性和幻想性。“凄恻、诉漂泊。又唱彻《阳关》,魂断桥侧。”这种情怀正是与“秋柳”、“乱鸦”、“芜城”、“隋堤”、“夕阳”等表现寂寞与凄冷的秋景相吻合的。但同时,它也反衬出碧城心中的荒寂与寥落。“霜条待共梅枝折,望故国千里,暮云愁隔。归心何许?言毛笛语,问旧骚。”欲归故国而不得的巨大的失落感将这首词的情调召籍熟妹邵磨才少井何广翻夕多推向了一个动人心魄的极致。

(三)意象奇橘、独辟奚径

吕碧城词作幽邃深杳之意境的形成还有赖于她别出心裁创造出的独特的意象:铜仙啼泪、仙人历劫、蛟人泣月、凤女凌霄、屈原行吟等等。这些独特的意象在词中多深于寄托而别开新境。
吕碧城词中最为突出的是仙人历劫的意象,这一意象的形成又深深地根植于民族心理。这种心理把人生看作一场劫难,并对人的来历和归宿给予非常神秘的遐想。现实世界中重重苦难与痛苦容易使人把肉体生命当作一场劫难,而渴望摆脱劫难去寻求没有限制的自由世界。在民!、司,人们习惯地认为一些不平凡的人物乃是上天的星宿或仙子,山于偶犯过失或负有使命刁‘滴降人间,历劫之后仍将返回天庭,归于极乐。同样是经历苦难,历劫心理却能使杰出人物在与普通大众的隔离中见出优势,同时展示了被上层接纳的渺茫的希望。“等是仙葩来瑶闺,莫问根株同异。天也忌,山河瑰丽。多少是风吹尘劫,任春红,揉损金欧碎。”(《金缕曲·德国狄斯特尔Diestel夫人美风姿,工谈笑……》)吕碧城将自己比喻成遭逢劫难的“仙葩”,不仅表露了她对于神秘世界的遐想,而且显示了对自身价值的高度定位和确认。

吕碧城《高阳台》(故国诸友来书话旧,各有身世之感,赋此答之。)一首就是以历劫思想来抒发个人身世之感:芳楔修兰,仙班倚玉,前尘回首匆匆。欲问昭容尺,便比无情水,可平均、分计枯荣。但便然、劫换人间,茶萝吹老秋风。量才锦羽传笺,各诉愁衷。心期带落花千点,万里流红。还相见,岂故人,未必重逢。指天边,溯水寻花,劳他飞燕西东。分飞到海清浅蓬赢,不碍搓通。在佛教中,尘劫是指时间的久远。尘,指微尘;功,是极大之时限。《法华经·化成喻品第七》: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假使有人磨以为墨,过于东方千国土乃下一点,大如微尘,又过千国复下一点,如是展转尽地种墨,于汝等意云何?…抹为尘,一尘一劫,……在这里,“劫换人间”也是指的时间久远之意。这首词写旅居海外的作者回忆昔日在国内与芳朋俊侣踏青游春时的情形。时至今日,美好的记忆己成了红尘中的过眼云烟,这中间经历了多少人间的劫难呀!现在远隔重洋,只能靠尺素锦笺来互诉衷肠了。不过,即使是分飞的劳燕也还有相见的一天,离别的故人又怎能说永不相逢昵?

吕碧城向屈原学习,常常在词中表达出向仙界吃升、’J仙灵相契的奇思妙想:“回首人天总不禁。空惆怅,证前因何许,欲叩山灵。”(《沁园存》)(一丁已一七月,游匡庐……纵览之余,慨然有出尘之想,率成此闽);“人间无地IJ丁埋忧。好逐仙源天外去,切莫回头。”(《浪淘沙》):“赢得浮名何用?末抵浮生苦。辽鹤振羽,丁宁待我,共掠金咫玉京去。”(((六么令》)

吕碧城作品中的历劫意象并不代表她选择了对人世的全然放弃。恰恰相反,历劫意象使作品具有了向往仙界和俯视人间的双重视角,使作品的表现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当词人想象自己受到仙界的招引,将要离开尘世时,临行回首,想到多灾多难的尘世,又不忍独自离去。这种想象表现了作者不满于现实又对人世充满着眷恋的矛盾复杂情绪:“从教修到不还天,回娣人间犹有泪。”(《玉楼春》)“泪雨吹香花落后,尘劫茫茫,弹指旋轮骤。便作飞仙应感!日,五云深处犹回一首。”以蝶恋花》)吕碧城深情地说:“地转天旋千万劫,人间只此一回逢。当时何似莫匆匆。”(((洗溪沙》)。吕碧城提醒人们珍惜尘世之缘。所以她的作品中始终交织着飞升与滞留的矛后,回旋着弃世与恋世的两难选择,令人低徊不已。除了独特的意境外,吕碧城还常使用错综复杂的叙写方法,不见具体的人、事、地,喜欢用冷僻之典。在用字方面则更喜欢自创新辞。但这却不免使吕碧城的词有生僻难懂之虞。

按照中国传统的观念:“用典”妥帖习见,既体现作者博洽的学识,又要让读者易于接受,不可过于冷僻生涩,词中的“出处”则要使每个辞语都有来历,而不可妄自杜撰新辞。在词的创作上,吴梦窗可以说是第一个打破这种传统定势的人。对这点,词学研究家叶嘉莹认为:召提戮鱿g磨了交弈何形琢夕歹汀固然我们也决不能说,一个诗人的作品,因使用僻典而使读者觉得不易懂是他的长处。但只要在他的作品中,果然有真正的内容和感受,而他的用辞,不论其为生涩或浅易,也确实忠于作品的内容、忠于作者自己的感受,则虽有晦涩之病,亦无大碍。更何况每人所生长的身世环境不同,性情资质各异,如李贺作品中的阴森神秘的气氛,在常人看来,是怪异难懂的他们自己说来,却也许这才是他们的本色。

对于这点,吕碧城自己是这样认为的:“抒写性情,木)、艾各如其分,而在惟须不袭科臼。尤贵格律俊雅,性情真切,即为佳作。”正是对这个问题的最好注脚。

(四)熔新入旧、妙造自然

吕碧城词作的另一个显著艺术特色就是“熔新入旧,妙造自然”,也就是以新材料入旧格律,这一点在海外新词里表现得尤为突出。文学创作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对个人的亦步亦趋决不可能产生有活泼生命力的作品。那些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行为是极为可笑的。但世界在不断变化,旧有的词语无法涵盖新生的事物,这样新的词语就应运而生。但创造新词并不能信心信口,随意而为。因为文字之美,厥在谐和。作者秉笔为文之际,所宜留意。反辟一新境,用一新词,宜求其如何而可以稳练自然。使读者帷赏其文之新奇而不觉其辞之生硬。如妙手裁衣,细意熨贴,合之无缝。夫然后乃见良工心苦,而器之凝神也。……信芳集词中于此等处无一不工推妥帖。非著者胸有洪炉,安能陶铸耶。吕碧城的海外新词处处以中国文学风味反映异域风情,却丝毫没有生硬艰涩,斧凿粘滞的痕迹。她的几首小令《望江南》就是以清新流利之笔写西方社会文明的产物,读来令人赏心悦目:召吴察妹召了磨熟交算何舫汤不分尸浪洲好,衣履样新翻。橡展无声行避雨,鱿衫飞影步生烟,春冷忆吴棉。流洲好,辟毅饵仙方。净白凝香调犊酪,嫩黄和露剥蕉攘,薄膳称柔肠。浪洲好,笔研抛久荒。不见霜毫鹦眼煤,惟调翠潘蟹行长,绕指有柔钢。碱洲本指海外仙山,这里是指碧城居住的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日内瓦湖畔。本调一共有八首,都是描述旅居瑞士日内瓦的日常生活及风土人情。这里选的三首分别是写橡胶鞋、香蕉冰淇淋和自来水钢笔。这三样新生事物被吕碧城以神来之笔刻画得栩栩如生而又情趣盎然。

送征帆远去,孤馆悄归,只怜排闷无计。绣椅空时,佛菌凹处,坐久余温犹腻。银褪糖衣,灰残烟尾,分明眼底。恰匆匆、如梦相逢,那信伊人千里。红粤新词漫拟,怅伶停倦旅,岁阑心事。听笑语谁家,暖入翠搏芳楔。尚逢择使,梅枝折寄。冰雪邮程西比。不辞化、一缕离魂,私入细苞寒(《望湘人)))
这首词意在通过时空的错隔来追忆己经远去的友人。词人送友归来,面对寂寞悄冷的孤馆,不知如何才能排遣这人去楼空的郁闷情坏。织锦的褥垫因为被坐得太久,凹陷的地方还留着友人的余温。剥开的可可糖和烧剩的雪茄烟分明还在眼底,可那离去的友人己在千里之外了。由当下的时一空回想前面的时空,义从眼前的事物引发出千里之外的空间阻隔。

孤云认为:“此词前半,刻画乍别回忆之景,真疑有鬼斧神工。本拟不列于此,以其有‘银褪糖衣’两语,故录之。试思写锡皮包之可可糖与烧剩之雪茄烟,隽妙至此,能不为之击节乎?”“银褪糖衣”是指包着锡皮纸的可可糖,“灰残烟尾,”是烧剩的雪茄烟。吕碧城对这些新事物的描写无不稳妥贴切,出神入化。其词境词意之新奇,前所未有。

吕碧城还有一首描写日内瓦湖畔樱花盛开之景的《江城梅花引》更是惊才绝艳,落想天外。召霆敏妹理乙窿了麦劣何广研乡汀寨霞扶梦下苍育。怨东风,问东风。底事朱唇,催点费天工。已是春痕嫌太艳,还织就,花一枝,波一重。一重一重摇远空。波影红,花影融。数也数也数不尽,密朵繁丛。恼煞吟魂,颠倒粉围中。谁放蜂儿逃色界,花历乱,水凄迷,无路通。(((江城梅花引·日内瓦Geneve湖畔樱花如海,赋此以状其盛}))孤云《评吕碧城女十信芳集》认为:“此词奔放舒卷,如一笔书,赋色之艳更无论矣。”这首词用了多处回环往复的词语,层层渲染出樱花盛开时花枝繁复的情景。同时也使词气流转,形成了水中涟漪般层层荡漾的气韵,给人无穷的回味。
吕碧城的咏物词《解连环·巴黎铁塔》正面实写了艾菲尔铁塔,语词精切妍丽,气势雄浑,亦是海外新词中的佼佼者。万红深坞。怕春魂易散,九洲先铸。铸千寻、铁网凌空,把花气轻兜,珠光团聚。联袂人来,似宛转、蛛丝牵度。认云烟飘渺,远共海风,吹入虚步。铜标别翻旧谱。借云斤月斧,幻起仙宇。问谁将、绕指柔钢,作一柱擎天,近街羲驭?绣市低环,瞰如蚁、钾车来去。更凄迷、夕阳写影,半才肖倩雾。(((解连环·巴黎铁塔)))其他如《破阵乐》(混沌乍起,风雷暗诉)、《齐天乐》(耀灵初破鸿蒙色)、《念奴娇》(灵蜗游戏)、《好事近》(寒锁玉嵘峨)、《新雁过妆楼》(万茹瑶峰迎仙客)、《多丽》(大风雪中渡英海峡)等等,都是写景咏物中别开新境的海外新词。

近代学者吴必对《信芳集》这样评论道:《信芳集》确能以新材料入旧格律,所写欧洲景物,及旅游见闻及感想,召召蒸妹乞乙召了麦宾何广研乡之”实今身历,乃更知其工妙。而其艺术及词藻,又甚锤炼典稚,实为今日中国文学创作正轨及精品。究其原因,正在于:《信芳集》确能以作者本身深切之所经验感受,痛快淋漓写出,而意境却极高尚,艺术却极精工,即兼有表现真我及选择提炼之工夫。集中所写,不外作者一生未嫁之凄郁之情。缠绵哀厉,为女子文学作品中之精华所在,然同时作者却非常女子,其情智才思,迥出人上。其境遇又新奇,孤身远寄,而久住欧洲山水风物最胜之区。如此外境与内心合,遂若屈子离骚,又似西方浪漫诗人之作。所谓美丽之生活,方可制成精工之作品也。

从总体上来看,吕碧城的词无论是巧揉家国之感的即事抒怀之作、“意内言外”的咏物之作、或是想象奇话、冷隽怪诞之作,还是以新材料入旧格律的海外新词,都措语精紧幽僻而辞色艳丽,含意幽邃而超绝,形成了风华掩映,寄托遥深的艺术境界,令读者叹为观止而又回味无穷。

结束语

综上所述,吕碧城不论从思想上还是诗词创作上都因对传统的叛逆而表现出其独特性来。19世纪,中国封建王朝的大门被船坚炮利的资本主义因家敲开,从此西风东渐,开始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漫长过程。吕碧城既生当海通之世,则更易于接受欧)从美雨的洗染,直至率先走出国门,漫游欧美,大大开拓了个人的眼界和文学创作的视野。同时,吕碧城异于常情的少而畸零,独身终老的寂寞身世,使她更少地受到传统束缚,因{{lj能够放诞风流,不俱物议,始终’!找持自由独立的原则,成为二十世纪初最引人瞩目的女性之一。

诗词创作1二,吕碧城始终!l圣持女性文学的创作立场,从而摆脱男性模式,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吕碧城既不想作凄苦幽怨的闺秀词人,也不愿作“羡乎阳德”的男人语,对她来说,保持女性的本色,坚守心灵的自山,打发真挚的情感,是她执着一生的追求。因此,吕碧城的词作,无论是写景、抒怀、咏物、言情还是题赠,都始终站在自身的生命体验这个角度说话,称得上真正意义土的妇女文学。

所以,无论是从思想上的自由独立出发,还是从诗词创所开辟的新女性视角来看,吕碧城都是当之无愧的二十世纪新女性的典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