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脚踏

 茶香飘万里 2014-05-17

文/青萍 摄影/张凯 

脚 <wbr>踏
   

  脚踏,今通称“脚蹬子”,古称“脚床”或“踏床”,宋、元以来,常和宝座、大椅、床榻组合使用,有的和家具本身相连,如交杌及交椅上的脚踏;有的则分开制造,如宝座及床榻的脚踏。脚踏除蹬以上床或就坐外,还有搭脚的作用。一般宝座或大椅座面较高,超过人的小腿高度,坐在椅上两脚必然悬空,如设置脚凳,将腿足置于脚凳上,可以达到舒适目的。
  到了明代,除床榻外,坐具已很少附有脚踏。清中期以后,有多具抽屉的书案往往带脚踏,体制宽大,只能是清式书案的附件。
  明式的床前多设脚踏,罗汉床前的脚踏短而成对,架子床和拔步床前的脚踏独一而修长,长约二尺左右,宽尺余。床上中置炕桌,炕桌两旁坐人,两具脚踏就放在坐人部位的床前,以备踏脚。两具脚踏之间,多置灰斗,形如方抽屉,因中放炉灰而得名。灰斗为柴木制,多上黑漆,中有椿柱,可以在上面磕烟袋。尔后传世既久,脚踏大多已与床分离。
  脚踏原为床的附件,故形制多与床身相同,较常见的是有束腰,方材,内翻马蹄;有的采用鼓腿彭牙的造法,无束腰直足的、有束腰带托泥的、四面平式的都少见。
  从式样和功能区别,脚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带有滚木装置的凳面,脚踏之上,来回滚动,摩擦脚心的涌泉穴位,起按摩保健作用,可以叫保健凳,也叫“滚凳”。《长物志》说:“脚凳,以木制滚凳,长二尺,阔六寸,高如常式,中分一档,内口空,中车圆木二根,两头留轴转动,以捌拽轴,滚动往来。盖涌泉穴精气所生,以运动为妙。竹踏凳方面大者,也可用。”按滚凳可以活动经络,有利血液循环,对老年多病、行动不便的人颇为相宜,可以说滚凳应是一种医疗用具。

脚 <wbr>踏


  另一种则是专为踏脚承足的,也称脚踏、承足、搁脚凳等。由于古代居室多是砖地面,为了防止北方冬季和南方梅雨季节时,身体接触地面会感到寒冷,故过去坐椅子或床榻,脚不是直接踩在地面上,而是放在脚踏上,而现代居室都是地板或瓷砖、地毯,不再需要隔湿隔寒的脚踏,故这一类型的脚踏已逐渐消失了。
  脚踏不仅是一种容足之具,有时也充当坐具。如清中期大文学家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一书里,便描述了脚踏的这个功能。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秦可卿夭逝黄泉路”写赵嬷嬷到贾琏处,“平儿等早于炕沿下设一杌,又有一小脚踏,赵嬷嬷在脚踏上坐了,贾琏向桌上拣两盘肴馔与他放在杌上自吃。”赵嬷嬷虽为贾府里较有身份的下人,但在王熙凤的贴身丫环平儿和贾琏的眼里,其地位仍很卑贱,自然不能与他们平起平坐,所以只能坐在炕沿下的小脚踏上吃饭,甚至吃饭用的菜肴盘碗也只能放在杌凳之上,不能上桌。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脚踏在一些非正式场合里也是身份相对较低的人所坐的坐具。

脚 <wbr>踏
图片提供:北京泰祥天地家具有限公司 
此款罗汉床荣获第七届中国国际家具及工机械展览会古典家具金奖

“足踏”的产生

至于足踏是何人何时发明或被采用的,至今已很难确切断定,但我们至少可以知道,它是伴随着床、榻的发展而发展的,并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在上古时期,人们的作息全在地上,没有家具,为了防潮,就用兽皮、树叶、羽毛等铺垫,直到席子的发明,从夏、商、周直到西汉,席是这时期最主要的生活用具,人们习惯于盘腿而坐或跪坐,逐渐形成了“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特点,而床、榻等家具则普遍低矮,相对应于这种生活习惯,也就很少存在足踏现象了。东汉之后,开放的社会环境大大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大交融,以及生活风俗习惯的改变,早期形态的椅、凳等高足家具由胡人及佛教僧侣传入中原,这时,高足家具逐渐取代低矮家具开始日益普及,“垂足而坐”逐渐取代了“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唐代以后,床榻等家具普遍增高,并且多在床塌前设有“足承”(即足踏),或许是因为人们一下子习惯不了垂足而坐的姿态,于是在前面搁张可以不让双脚尴尬的东西,也或许是人们觉得在前面摆张可以垫高的东西,能更方便地坐到高足家具上,或许还有其他的原因,总之,足踏就这样顺应人们的需要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走入中国传统家具的范畴,并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足踏的产生、发展与佛教的传播也有着很密切的关联。佛教造像中最早的椅子形象里,就可以看到一佛像坐在双狮座形的靠椅上,脚下踩着一个圆台形的脚踏,保持着一定的坐姿,见图,可见足踏在椅子前的普及与佛教的传播有关。南北朝以后,由于受到佛教的影响,床榻等流行壸门托泥式方座足,相应的足踏也多施以壸门装饰,使之与整体相协调,那时的人们已经采用整体统一的设计手法了。在南北朝的佛教寺院中还常见竹制的足承。这种脚踏十分适宜僧人远途跋涉后歇脚之用,也可将脱掉的鞋子放在上面。

“足踏”的作用

不曾记得是谁说过这么一句话: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当然,足踏产生并在一定时期得到发展,也有其内在的缘由。首先,毋庸置疑,那就是,在上下床、榻、椅等高足家具时做踏脚之用,使坐和起立都比较轻松方便。其次,人在垂足而坐时,足踏的使用,能使双足有所依托,有所着落,而使其感到舒适、惬意,进而达到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满足感,因此还有“足承”一说,意承托双足。另外,使用足踏,可以防潮,避免双足受潮。足踏使足和地保持一定距离,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而且古时因受生活条件和技术的限制,地面多是砖地面、水泥沙浆和混凝土地面,不像现代都铺上地砖、地板或地毯,已经与地面保持相隔离状态,不仅能保持干净,并能起到一定的防潮作用,而且还可以在上面赤脚行走,再者,从许多的例子还可以看出,在床、榻、椅前设立足踏,显得比较正式,并象征着一定的尊贵性和权威性。蒋和森在《风萧萧》里曾这样描绘道:“(贵人)只是漫不经心地往铺着锦茵的大榻上一坐,随即一伸腿,把双脚搁在一个做工细巧的红木雕花足踏上。”可见,足踏的意义已经超越自身的实际功用,更多反映出雍懒闲散、惬意的贵族生活气息。再如历代皇帝所坐的宝座之前几乎都设有足踏,尤其是在明清时期,足踏的设计制作十分讲究,如右上图所示,这是一个明清时期的帖金罩漆蟠龙宝座,前面的束腰式御踏和宝座一样可谓精雕细琢,十分繁缛。还有在许多佛教图像中,常常可以看到足踏多为长者或是受人顶礼膜拜的佛像(神像)所用。

“足踏”的变异

虽然足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需要的一些实际功能,但其本身因为独立于主体家具(指床、榻、椅)之外,所以也带来许多的不便,比如占据空间,搬动不方便等。相对于基本保持固定位置的床榻来说,体积小型的椅子经常会搬动,而每次搬了椅子还要再搬脚踏,这就给生活带来不便。尤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室内陈设发生变化之后,这个问题就日益暴露出来。如“一桌四椅”陈设形式的出现,使得桌子四面设椅而无法分设足踏,于是,就出现了把足踏和椅子融为一体的设计形式,见图,这样,既能满足了人们对足踏的依赖心理,实现足踏的功能,又解决了搬动足踏所带来的不便,不过这种形式多见于可折叠的交椅中。另外一种最简化的形式,就是把足承的功能转换到椅子前枨上,将座的前枨放低加宽,这样也可以避免摆设足承带来的不便,但仍然具有些许足踏的功能。

足踏发展至今,虽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少再看到足踏的这种摆设形式,但我们不能说它已经消失,它只是与先进的科技文明相结合,被转换成了另外一种形式而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并服务于我们。正如我们所说的在沙发前铺设地毯,地毯其实也起到了足踏的某种功能,因此,可以说,它是现代的足踏形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