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吴茱英汤证,中药问答

 johnney908 2014-05-18
                 笔者最近经历过3 例确定是吴茱英汤证的引人人胜的病例。为了备忘,故而不厌其烦地报告其详细经过;并依据先人诸家之说加以充实,同时结合自己的失败谈,进一步讨论该证的类证鉴别,以备他日之戒。 《 伤寒论》 阳明篇中曰:“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英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又少阴篇中曰:“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英汤主之”。又厥阴篇中曰:“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英汤主之”。再有,《金匾要略》 呕吐门中日:“呕而胸满者,吴茱英汤主之”等。 上述条文,为吴茱英汤证提供了预备知识,现就上述极其简洁的条文,略加释义,以进一步明确其含意,由此可窥知本方运用指针之大意。 ( l )吴茱英汤证释义 原元麟氏在所著《 伤寒论精义》 中,对阳明篇之吴茱英汤有如下注解(诸家注解、各有异论,此处暂以本注解为据): 所谓食谷欲呕者,指食物咽下后立即发呕而言,此系胃中有寒饮所致。属阳明者,因食谷发呕系胃中之病,故曰属阳明;以吴茱英汤温胃,祛寒饮,则呕止。若服本方后呕反加剧,则其病不属于中焦胃寒;此乃上焦之少阳热邪,而非吴茱英汤之属。因病在少阳胸胁部位,故为大、小柴胡汤之证。换言之,呕有寒热二道,属中焦之呕,用吴茱英汤,为寒证;属上焦之呕,用柴胡剂,为热证。对此段之含意进一步探讨时,可以说:若胃热,则消谷、善饥;而胃寒则水谷不纳,导致食谷欲呕之证。吴茱英汤之呕异于少阳柴胡之呕。少阳柴胡之呕,病在胸胁,不拘于是否食谷;而吴茱英汤之呕,则不食谷不呕。吴茱英汤证属阳明,病在胃;然而又非胃实所致之呕。若服本方后呕反加剧,当为上焦少阳之呕,故为柴胡所主;反之,亦可认为,服柴胡剂其呕加剧者,则为中焦胃寒,当以吴茱英汤治之。由此可知,鉴别吴茱英汤之呕、柴胡之呕及胃实所致大黄芒硝之呕,实属必要矣! 然而,少阴篇之有关条文又如何解释? 该条文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若将此条与列于其前的另一条“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相对比,可以看出,后条之吐利躁烦四逆证,全属死候,已无可治之道;而前条不日死、而云欲死,其意为:其势似应死、然尚有可治之余地,故投以吴茱英汤治之。盖仲景氏随证用字,精密之极,绝不苟同。对此,若作进一步探讨时,后条所用躁烦与前条所用烦躁之差,实为治与不治之分界线,躁烦与烦躁其义大不相同。躁烦者,躁为主、烦为客;烦躁者以烦为主、躁为客。躁者躁扰,虽片刻亦不得安,此为津液枯竭、阳气飘散之兆;烦者烦热而不欲近衣,此时津液尚未枯竭,胃中仍存生阳之气。烦躁之证以烦热为主,烦中略有躁扰之状,故犹存治愈可能;若躁扰剧甚而略兼烦热者,则已陷于不治矣!长沙氏活人之术,诚为精妙绝伦,后学者亦丝毫不可忽视。 再者,此条中之吴茱英汤证,与四逆汤证甚为类似,然其方剂全异。其鉴别要点为:四逆汤证以下利厥冷为主,吴茱英汤证则以呕吐烦躁为主;四逆汤证寒在下焦,吴茱英汤证之寒则在中焦。需根据上述不同点,对吴茱英汤证、四逆汤证及躁烦不治之证,加以鉴别后确定。 最后,略论厥阴篇所云:“干呕,吐涎沫,头痛者”条文之解释如下:干呕(有声而无物),仅有涎沫吐出而头痛者,胃中寒饮沸腾所致也。寒饮沸腾,则气不能下;而上逆之结果,乃出现上述之证。投给吴茱英汤以温胃,寒饮沸腾乃得治,上逆之气自然下降,诸症遂愈。涎沫者,寒饮白沫之谓也,随干呕而吐涎沫,此两者应视为一证。此时的头痛并非太阳证之头痛,而系后世医家所谓之厥阴头痛,故此头痛为厥阴之经与督脉会于巅顶所致。吐而无物,系胃虚之故;而仅吐涎沫则为胃寒所致。 以上系一般性地对吴茱英汤证作概要说明。其次,愿就其处方及简单药理,略作记述。 ( 2 )吴茱英汤的处方及其药理 《 伤寒论》 中吴茱英汤之处方为:吴茱英一升(一升按五两为准),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十二枚按三两为准)。上4 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3 服。 但日本诸先辈医家在应用《 伤寒论》 原方过程中,形成了用量上的若干差异,兹举若干实例于下,以供参考。 《 类聚方广义》 :吴茱英一钱,人参、大枣各六分,生姜一钱二分。上4 味以水二合、煮取六勺,日三服。 《 类聚方集览》 :吴茱英一钱八分,人参、大枣各四分五厘,生姜九分。 《 方极附言》 :吴茱英二钱,人参四分五厘,生姜九分,大枣三分。因此,在实际应用时,究以何者为凭,颇令人困惑;笔者第一次曾以《 古方分量考》 为依据,第2 次又改以《 类聚方广义》 为准绳,结果,两次均获预期效果。 其后,因《 皇汉医学》 及《 皇汉医学要方解说》 中用量相同、且单位均为克,用来最为便利,故多以此为准,其用量用法如下:吴茱英4g ,人参、大枣各2 . 4g ,生姜4 . 8g 。以上四味为1 包。以水二合(约360 耐― 译注)、煮取六勺(1 勺为1 / 10 合― 译注), 一次温服,日三次。 其次,简要讨论吴茱英汤的药理。根据《 伤寒论精义》 ,本方中各药之药理作用分别为: 吴茱英― 温胃、祛寒饮、治呕, 生姜― 利水饮、治呕, 人参― 温胃、生津液, 大枣― 和胃、救液。 进一步分析,可将本方看作是小柴胡汤的变方(《 要方解说》 )。吴茱英味辛性温,能散寒、下气,可开豁胸中逆气。人参扶胃气,生姜治呕,大枣润和中焦。以上各性能相互协同,故能克制诸证而获治愈。( 3 )治验及失败实例 结合实例,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是笔者撰写本文的基本动机。治验第1 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