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囊肿型痤疮

 超萍萍 2014-05-18
(转载)一诊:一月五日

主诉:脸面出现痤疮疙瘩成囊肿状,已3年。3年来脸面经常出现痤疮,开始起黑头粉刺,面部油多发亮,并起脓疱及囊肿,痒疼相兼,挤出脓后形成瘢痕疙瘩,时轻时重,缠绵不断,屡治无效。

检查:脸面颊部可见密集之黑头粉刺,散在脓疱、囊肿,成萎缩性瘢痕。两颌部可见瘢痕疙瘩,皮脂溢出明显。颈部、前胸、后背亦见多数类似之损害。脉弦滑,舌质红绛。中医诊断:面疱。西医诊断:囊肿性痤疮。证属:脾胃积热,熏蒸于肺,日久痰瘀积聚成疮。治则:凉血清热,消痰软坚。药用:生地30g  丹皮9g  赤芍9g  公英15g  蚤休9g  夏枯草9g  昆布9g  海藻9g  炒三棱9g炒莪术9g。

二诊:二月十一日

先后服2l剂,逐渐趋轻,囊肿较平,已不常起脓肿,后即改制成丸剂,便于长期服用。方如下:生地60g  丹参60g  赤芍60g  昆布30g  海藻30g  炒莪术60g  公英60g  蚤休60g  夏枯草60g。研末,水泛为丸,日服2次,每次服9g。

服丸剂2—3月后,面部囊肿,大致趋平,明显改善。

[按语]痤疮,中医称“肺风粉刺”或“酒刺”,女性有的与擦劣质化妆品有关,故称“粉刺”;男性与吸烟喝酒及吃刺激物有关,故称“酒刺”。“面龅”者,相当于囊肿性痤疮。“外科正宗》说:“肺风、粉刺、酒糟鼻三名同种”,可见我国古代医家已观察到瘦疮、酒糟鼻之类,是同属于毛囊皮脂腺炎性一类疾患。

 [解析]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以颜面及胸背部发生与毛囊一致的丘疹,可挤出淡黄的脂栓,伴皮肤油腻为特点。中医称“肺风粉刺”或“酒刺”。《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诸病源候论·面皰候》中记载:“面皰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皰,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也。”《外科正宗·肺风粉刺酒齄鼻》中记载:“肺风、粉刺、酒齄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齄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外科启玄》中记载:“肺气不清,受风而生,或冷水洗面,热血凝结而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肺风粉刺》中记载:“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中医认为痤疮主要是由于素体肾阴不足,相火过盛,加之饮食失调或冲任不调,肺胃火热上蒸头面所致。本例为囊肿型痤疮,累治无效,朱老也从脾胃论治, 认为系脾胃湿热熏蒸于肺,日久痰瘀积聚而成。治以凉血清热,消痰软坚。方中重用生地、丹皮、赤芍清热凉血,昆布、海藻、炒莪术、三棱活血化痰、软坚散结,公英、蚤休、夏枯草清热解毒。后期制成丸剂,缓缓涂之而获全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