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说始末

 丘山书屋75 2014-05-19

小说始末

小说这个名称,在我国古代就有了。如《庄子》中《外物》篇曾说:“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县”乃古“悬”字,高也;“令”,美也,“干”,追求。是说举着细小的钓竿钓绳,奔走于灌溉用的沟渠之间,只能钓到泥鳅之类的小鱼,而想获得大鱼可就难了。靠修饰琐屑的言论以求高名美誉,那和玄妙的大道相比,可就差得远了。以“小说”与“大达”对举,是指那些琐屑的言谈、无关政教的小道理。春秋战国时,学派林立,百家争鸣,许多学人策士为说服王侯接受其思想学说,往往设譬取喻,征引史事,巧借神话,多用寓言,以便修饰言说以增强文章效果。庄子认为此皆微不足道,故谓之“小说”,即“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浅识小道”,也就是琐屑浅薄的言论与小道理之意,正是小说之为小说的本来含义。东汉桓谭在其所著的《新论》中,对小说如是说:“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认为小说仍然是“治身理家”的短书,而不是为政化民的“大道”。班固认为小说是“街谈巷语、道听涂(同“途”)说者之所造也”,虽然认为小说仍然是小知、小道,但从另一角度触及小说讲求虚构,植根于生活的特点。后来,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小说与《庄子》所说的“小说”含义虽不完全相同,但在古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始终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在这一点上,二者仍然是接近的。

又如《汉书·艺文志》有一个门类叫“小说家”,一共列举了十五种书,并认为是“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小说家列于诸子略十家的最后。这是小说见于史家著录的开始。诸子略共4324篇,小说就占了1380篇,是篇数最多的一家。鲁迅说:“至于《汉书》《艺文志》上说:“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这才近似现在的所谓小说了,但也不过古时稗官采集一般小民所谈的小话,借以考察国之民情,风俗而已;并无现在所谓小说之价值……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这是史家和目录学家对小说所作的具有权威性的解释和评价。他们认为小说本是街谈巷语,由小说家采集记录,成为一家之言。这虽是小道,尚有可取之处。班固明确地指出小说起自民间传说,这对认识中国小说的起源有重要的意义。这里点出了“小说”本身就具有虚构的意义在里面,往后的小说无疑存在着这一继承关系。《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小说15家,均已亡佚。今存题为汉人所著的小说,其实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伪托汉人的作品,如托名东方朔的《神异经》和《十洲记》,托名班固的《汉武帝故事》。题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很多,重要的如(三国魏)邯郸淳《笑林》,(西晋)张华《博物志》,(东晋)干宝《搜神记》,(宋)刘义庆《幽明录》、《世说新语》,(北齐)王琰《冥祥记》,(梁)沈约《俗说》,(梁)殷芸《小说》等,包括后人的辑本,共约五十种,足见其兴盛的情况。

一直到明、清两代,许多人还是沿袭着这个称呼,把那些内容相当庞杂,几乎无所不有的文言笔记叫做小说。

只有魏晋的某些志怪小说和唐宋传奇小说,以及后来的模仿这两类小说而写的作品,才比较符合我们今天的严格意义的“小说”名称。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系统,即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是文言小说。这时的小说可以统称之为笔记体小说,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作品的数量也已相当可观。但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还只是当成真实的事情来写,而缺少艺术的虚构。它们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

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唐传奇,传奇小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已进入成熟阶段。白话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宋元话本。用口语和比较浅近的文言写成的话本小说,是我国白话小说的发端。宋元明清,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白话小说”,白话小说最早源于“话本”(说书人底本),其中分有“小说”、“讲史”等。

“小说”讲前人小说,民间传说等;“讲史”是根据历史记载、传说而讲的,多半是短篇的。元末明初,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了长篇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我国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其特点是把复杂的故事情节分成若干回,每回用两句对偶的话来概括内容、标题。明代的章回小说由集体创作发展到个人创作。有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言情小说等多种。如《水浒传》就是由历史记载、传说到艺人讲演,由话本到小说发展而来的。
    清末民初,维新派梁启超等大力倡导“小说界革命”,小说理论面目一新。小说地位空前提高,乃至被奉为“国民之魂”、“正史之根”、“文学之最上乘”,再不是无足轻重的“街谈巷语”、“琐屑之言”。

关于中国小说的起源,有如下之说:

首先是神话传说。

鲁迅说“探其本根,则亦犹他民族然,在于神话与传说”“至于现在一般研究文学史者,却多认小说起源于神话”,而在“文艺作品发生的次序中,恐怕是诗歌在先,小说在后的。诗歌起源于劳动和宗教。……至于小说,我以为是起源于休息的”,人类劳动“休息时……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唯是“其要素总离不开神话”

尽管古代文献对神话传说的记载十分简略,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这两种重要的小说因素。神话传说原先在口头流传,有的被采入正史,遂逐渐凝固;有的继续在口头流传并不断丰富发展,分化出一些新的神和英雄,增添了新的故事情节。这些继续活在人们口头上的传说一旦记录下来,就成为具有浓厚小说意味的逸史。从神话传说到小说的这根链条中,逸史是关键的一环。甚至不妨说逸史是中国小说直接的源头,逸史中最接近小说或竟可视为早期小说的,莫过于《穆天子传》和《燕丹子》。前者对周穆王周行天下之事多有细节描写;其中的西王母与《山海经》中的记叙相比,减少了神性增加了人性。后者写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与《战国策》和《史记》相比,不仅增加了细节描写而且突出了燕丹这个复仇者的形象。(明)胡应麟称此书为“古今小说杂传之祖”(《四部正讹》),不为无见。

其次是寓言故事。

中国古小说的源头,大抵古代神话、杂史、民间传说、人物轶事、寓言等等,凡带有一定故事性、有意无意包涵着虚构成分的东西,都与小说的形成有关。这一类琐杂的内容,有些产生复又消失,有些散布在各种书籍里,不为人们注意。正如鲁迅所说:“然稗官者,职惟采集,而非创作,街谈巷语,自生民间,固非一谁某之所独造也。”《中国小说史略》第二篇《神话与传说》又说:“稗官采集小说的有无,是另一问题;即使真有,也不过是小说书之起源,不是小说之起源。”。例如《孟子》、《庄子》、《韩非子》、《战国策》等书中都有不少人物性格鲜明的寓言故事,它们已经带有小说的意味。《韩非子》中保存寓言故事最多的《内储说》、《外储说》、《说林》,明白地用“说”来标目,也透露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显然,寓言故事可以看作小说的源头之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才集中出现了一批专谈神异灵怪与人物佚事的著作,于是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阶段

第三是史传。

就小说的发展过程来说,历史著作、尤其史传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史书与小说,性质原本不同。但中国古代史书,常在细节上运用虚构手段。尤其是,中国文学中叙事、描写及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首先不是在“小说”的范围而是在史传中培养起来的。如《左传》、《战国策》、《史记》、《三国志》,描写人物性格,叙述故事情节,或为小说提供了素材,或为小说积累了叙事的经验。唐代传奇小说多取人物传记的形式,《三国志演义》径直标明是史传的演义,都证明了史传是小说的一个源头。始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