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小儿惊泻论治

 清茶清清 2014-05-19
泄泻乃小儿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其主证。多见2岁以下的婴幼儿,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惊泻是指小儿卒受惊恐,肝脾不调所致的泄泻。因病情单纯,临床报道不多。但临床也常见因辨治不当,致使病情迁延不愈而严重影响小儿发育不良者,故特报道如下。

1 惊泻的临床特征

惊泻是婴幼儿泄泻中的一个类型,好发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临床特征为大便泄下青稠不化有沫,水份较多,每天少则4-5次,多则10余次,便时稍有不畅感,平素胆怯易惊,寐时多汗,容易罹患外感,多有湿疹病史,精神尚可,胃纳欠振,舌苔多簿白或薄腻,指纹淡紫,若不注意调治,往往缠绵难愈。祖国医学儿科典籍中曾有记载,如《小儿卫生总微方论》曰:“泻色青,发热有时,睡卧不安者,此惊泻也。”《证治准绳》谓:“惊泻粪青如苔,稠若胶黏,不可便止……”。指出惊泻以人便色青,稠黏不化为主要特征。

2 惊泻的病因病机

引起小儿泄泻的原因颇多,如内伤饮食,感受外邪,脾胃虚弱等均可致泻。而泄泻之本在于脾胃。《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在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说明脾胃功能的失调是泄泻发病的关键。小儿初生,脏腑娇嫩,气血薄弱,脾之运化功能未之健全,形成小儿“脾常不足”之生理特点。明代儿科医家万全曰:“脾常不足者,脾司土气,儿之初生,所欲食者乳耳,水谷未入,脾未用事,其气尚弱,故日不足。不足者,乃谷气之自然不足也。”又曰:“儿之初生,脾薄而弱,乳食易伤,故日不足也。”另一方面,小儿是纯阳之体,生发之气旺盛,生机蓬勃,表现出“肝常有余”的迹象。万全曰:“肝属木,旺于春,春乃少阳之气,万物之所资以发生者也。儿之初生日芽儿者,谓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而未已,故曰肝有余。如有余者,为阳自然有余也。”由上可见,“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均是小儿的生理特点,亦即《幼科发挥》所云:“本脏之气”之所谓。然而正是“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为肝木犯土,肝脾不调所致之惊泻埋下了契机。肝属木,脾属土,土生木,木克土。肝有余而脾不足之小儿卒受惊恐则易致肝气横逆,传克于脾,脾运失职而成惊泻。幼科《证治准绳》有云:“小儿惊泻者,肝主惊,肝木也,盛则必传克于脾,脾土既衰,则乳食不化,水道不调,故泄泻色轻。”故说:“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既是小儿的生理特点,亦是小儿惊泻的病理基础。而恰遇惊恐是惊泻的诱因,亦是必然的致病条件。
3 惊泻的临床辨证与治疗

3.1 辨证分型  脾虚肝旺为惊泻的主要病机,但由于患儿的体质有所不同,所致的惊泻亦就有以肝强为主受惊,横逆犯脾致泄者与以脾弱受惊,肝木乘脾致泄者之不同。二者在症状与治疗上也因而有所区别。前者症见患儿平素心肝火旺,夜寐不安,多哭易惊,躁扰不宁,泻时腹痛,质稀薄,色青而稠,秽气较重,有泡沫,小便量少,胃纳不佳,舌淡苔薄白,指纹淡紫。后者因素体脾胃虚弱,再受惊恐而起。症见面色萎黄,卷怠乏力,胆怯易惊,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或如水样,有泡沫,气味秽臭。

3.2治疗主方  肝强受惊,横逆乘脾型,治以泄肝镇惊助以扶脾,采用刘草窗的“痛泻要方”为基本方进行加减:双钩藤(后下)、防风、炒白术、杭白芍、陈皮、煨木香、辰茯苓、扁豆衣、扁豆花、焦曲。脾虚受惊,肝气乘脾型,治疗以扶脾为主,佐以疏肝。方以《医宗金鉴》的“益脾镇惊汤”化裁:双钩藤(后下)、杭白芍、辰茯苓、太子参、炒白术、炒扁豆、煨木香、焦曲、炒桑叶、玉蝴蝶。

3.3用药特点   无论肝强为主或是脾虚为主,均以扶土和疏木为原则,但各有偏重,切中惊泻之病机。其特点:①惊泻之脾虚,既非脾阳不足,也非脾气衰弱,而是脾失健运,用白术、茯苓、陈皮健运脾土为主;其肝旺既非肝阳上亢,也非肝经实火,而为稚阴稚阳之体阴阳暂时失衡之肝木亢旺,故其镇惊宜白芍柔养肝体,钩藤清轻疏肝而不伤肝气。②扶脾不在补而贵在运。方中陈皮、木香、玉蝴蝶均为行气药,《本草纲目》运:陈皮“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随着不同配伍而起到行气助运,燥湿健脾之功;木香能升能降,通理三焦之气,尤其善行胃肠之气而止痛,兼有健脾消食之功,煨用实大肠止泻;玉蝴蝶清轻疏肝理脾而不伤气。故行气药行而不守,鼓舞脾胃,尤与白术、茯苓、白芍等同用,补而不止,敛中有通。③小儿“生机蓬勃”、“脏气清灵”、“随拨随应”,故用量宜轻,尤其行气药,过重则砍伐生生之气。质宜轻、味宜簿,如扁豆衣、玉蝴蝶之类,使药汁清淡,易于入口,轻灵之品既能鼓舞脾胃之气,又可调整脾胃功能。

4 病案举例

案1杨某,男,6个月,2003年9月8日初诊。平素急躁易怒多哭。3天前因父母吵架被惊吓,当晚发热,睡卧不宁,惊叫哭闹,大便稀薄。曾经西医治疗乏效。症见形体略胖,双侧鼻唇沟微微发青,大便稀黄而少,日6~7行,两下肢外发湿疹,舌红苔薄根腻,指纹淡紫。治拟泄肝镇惊助以扶脾。双钩藤(后下)5g,防风3g,炒白术6g,杭白芍5g,陈皮4g,煨木香2g,辰茯苓6g,扁豆衣6g,扁豆花3g,焦曲3g,制僵蚕5g,2剂。2天后复诊,热退,便次减少,诸症好转,故不更方,再服2剂,大便恢复正常,夜寐转安。

按患儿平素性情急躁,肝火偏旺。肝为风木之脏,其气生发,突受惊恐,疏泄失常,横逆犯脾,导致惊泄,以痛泻要方加平肝助运之钩藤、僵蚕、焦曲、辰茯苓等以奏疏肝镇惊,扶脾助运之功。

案2杨某,女,8个月,2001年3月22日初诊。患儿为早产儿,因母乳不足,喂养失当,平素时有腹泻。1月前因春节突受鞭炮惊吓,而于次日腹泻,大便黏稠不化色青,有泡沫,水份较多,日5—6次,甚则10余次,时有肠鸣,夜寐时有惊惕,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多汗,苔薄白,指纹淡紫,曾多次服中西药无效。后又赴某医院治疗,经抗炎、输液等治疗仍无好转,便次增多而来本院。双钩藤(后下)5g,杭白芍5g,辰茯苓6g,太子参6g,炒自术6g,炒扁豆6g,煨木香2g,焦曲6g,炒桑叶6g,辰灯芯2束,玉蝴蝶2g,3剂。服上方3剂,腹泻好转,睡时安宁。复诊时上方去炒桑叶、辰灯芯,再加健脾药,并嘱其母注意饮食,避受惊恐。经三诊而愈。

按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本例患儿以脾常不足为其矛盾的主要方面。患儿母乳不足,后天调养不善,损伤脾胃,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故常有泄写。这次突受惊恐,肝之疏泄失常,而致肝旺脾虚,木乘土位,气滞不利,脾运失职而为腹泻。该病例以脾虚为主,肝风为诱,所以治以扶脾基础上,佐以疏肝,益脾镇惊散为主方加减,并嘱其注意调养脾胃,以达到健脾助运,平肝止泻之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