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生方死,出死入生

 昵称7614349 2014-05-19

方生方死,出死入生  

 

                     方生方死,出死入生

 

壬午、癸未两月,乾坤冰火两重天,北半球热浪翻滚,洪水肆掠,南半球冰天雪地,寒冷异常。这两个月里,水火土金轮番上阵,全球范围内灾难频现,海内外万千庶民或葬身于火海,或消失于洪水,或长眠于地下,或爆毙于刀枪,一时间生灵涂炭,阴阳两隔,令人唏嘘不已——生命竟是如此脆弱与无常!而由灾难和死亡带来的恐惧更是笼罩在许多人的心头!

凡尘俗世之人因为执著心,因为贪嗔痴,要真正参透生命轮回,洞彻生死智慧并非易事,所以才有了诸家诸教的精彩解读。

佛家认为:死是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进入新生命的一道必经之门。佛家讲因果报应,讲生死轮回,讲涅磐重生。佛陀圆寂前曾言“我永久地住在寂静的光里,所以是大涅盘。”故他涅磐能面带安详。佛陀涅磐与耶稣受难,无疑是东西方宗教中最感人的两个镜头:一个是天人师的逝去,一个是神圣子的远去。尽管肉身消失,但他们的思想和精神却长久地留存于人间,生命得以以另外一种形式在人世间彰显。

儒家对生死也有着深刻的认识,近古大圣孔丘语与世人——“不知生,焉知死”,他希望人们能远离神鬼,少论生死,活都还没活明白呢,谈论什么死?因此首先要活在当下,活出有品质、有作为、有意义的人生。不过儒家并不是不重视死,在诸子百家里他们更注重入世,认为死对于人生来说是件很重大、很悲伤的事,因此儒家在生死问题上更注重有为、有礼,孔子死后,弟子守孝三年,颜回据说更是守孝七年。

和儒家截然不同的是,在乐道的道家那里,并不回避死,道家认为死是很自然的,是终点回到起点,是圆满,是重生,这一理念在庄子于妻子亡故后鼓盆而歌这一典故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道家认为,生死并不是一对矛盾体,长生不老,得道成仙都是可以修炼而成的。养生有一条很重要,即不能怕死。怕死者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死神就会来找你。修炼人要有英雄的气质,仁、智、勇(精、气、神)三者缺一不可。

生命总是有来有去,就像春夏秋冬的转换,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亦是大自然的魅力。从秦始皇兵马佣到埃及木乃伊,莫不传递着皇室权贵对往生的无限渴望;从东方的《西藏生死书》到西方的《埃及生死书》,莫不投射着古人先贤对死亡的智慧洞彻。其实,生命本身就是生死相依的过程,出生入死,出死入生,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这贯穿着我们整个的生命历程。所有的生,都是在为死亡做最华美的嫁妆。所有的死,都是在为另一个新生扫除最后的障碍。而在更高的智慧中,没有生灭,生灭既寂;没有时空,十方圆明,那是一种只可亲历和意会,无法言传与描述的曼妙境地。

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将是你心生菩提,洞穿生死的开始!愿生者觉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