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黄附子细辛汤

 tnj660630 2014-05-20
曹振华 男 42岁 农民 1988-12-28初诊

主诉:右上腹积块疼痛4年余。伴见腹胀纳呆,周身困痛,畏寒潮热,体倦乏力。查右上腹有一积块状若窝头,周边高中间凹陷,明显高于腹皮,按压疼痛,但不坚硬,推之不移,边缘规则,约5cmX6cmX2cm大小,舌体胖实,舌淡苔白厚腻,唇紫,脉沉紧。B超示:肝脾肿大。

诊断:积聚 治法:温阳散寒,攻下里实。

方药:大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大黄20.制附子15.细辛12.白芍30.甘草6.郁金9.枳实15.
2副 水煎服

半年后再见该患者,诉服用上方后,泻下许多腥臭脓状物什,挟白色泡沫状分泌物,日行5-6次,两剂而愈,至今没再复发。  



大黄附子汤  【方名】 大黄附子汤
  【出处】 《金匮要略》
  【分类】 泻下剂-温下
  【组成】 大黄(9克) 附子(12克) 细辛(3克)
  【方论】方中附子、细辛温经散寒,大黄泻下通便。三味合用,共成温经散寒,通便止痛之功。
  【功用】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 寒积里实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本方常用于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肿痛、胆绞痛、胆囊术后综合征、慢性痢疾、尿毒症等属寒积里实者。)
  【用法】 水煎服。
  【禁忌】 使用时大黄用量一般不超过附子。
  【方解】 本方证因寒邪与积滞互结于肠道所致。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寒人于内,阳气失于温通,气血被阻,故见腹痛;寒邪阻于肠道,传导失职,故大便不通;寒邪凝聚于厥阴,则胁下偏痛;积滞阻,气机被郁,故发热;阳气不能布达四肢,则手足厥逆;舌苔白腻,脉弦紧为寒实之征。治当温散寒凝以开闭结,通下大便以除积滞,立温阳通便之法。本方意在温下,故重用辛热之附子,温里散寒,止腹胁疼痛;以苦寒泻下之大黄,泻下通便,荡涤积滞,共为君药。细辛辛温宣通,散寒止痛,助附子温里散寒,是为臣药。大黄性味虽属苦寒,但配伍附子、细辛之辛散大热之品,则寒性被制而泻下之功犹存,为去性取用之法。三味协力,而成温散寒凝、苦辛通降之剂,合成温下之功。
  附子与细辛相配是仲景方中治疗寒邪伏于阴分的常用组合,如麻黄细辛附子汤中是与麻黄同用,意在助阳解表;本方是与苦寒泻下之大黄同用,重在制约大黄寒性,以温下寒积,意在温阳通便。一药之异,即变助阳解表而为温下之法,且方中附子用至3枚,远比麻黄细辛附子汤为大,此中轻重,大有深意,临证用药当细心体会。
  【化裁】 腹痛甚,喜温,加肉桂温里祛寒止痛;腹胀满,可加厚朴、木香以行气导滞;体虚或积滞较轻,可用制大黄,以减缓泻下之功;如体虚较甚,加党参、当归以益气养血。
  【加减法】 A.如果兼有气滞腹胀,可加川朴12 木香12 莱菔子15 
  B.如果积滞程度轻,可用制大黄减缓泻下之力 
  C.如果病人体虚,可加党参18 当归15 
  D.属于寒疝,则加川楝子10 台乌12 
  【附方】 无。
  【附注】 本方为温下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疗冷积便秘实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腹痛便秘,手足厥冷,苔白腻,脉弦紧为辨证要点。
  【文献】 方论 周扬俊《金匮玉函二注》卷 10:“此寒邪之在中、下二焦也。胁下属厥阴之部分,于此偏痛,必有所积,积而至于发热,其为实可知也。及视其脉不滑数而紧弦,洵为阴脉,果是阴邪结于阴位矣。且紧属痛,固因寒而痛;弦为实,亦因寒而实。故非下则实不去,非温则寒不开。然肝肾同一治也,厥阴之实,系少阴之寒而实,苟不大用附子之热,可独用大黄之寒乎?入细辛者,通少阴之经气也,以寒实于内而逼阳于外也,或里有寒表有热,但未可定也。”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研究】 配伍研究发现,该方能显著促进寒积便秘型小鼠排便,增其排便量。经拆方分析,单用大黄对模型无泻下作用,与附子、细辛合用则作用明显增强,且附子、细辛能对抗小鼠体表温度下降和改善肠道运动。 
  论述 1.《金鉴》引张璐:大黄附子汤,为寒热互结,刚柔并济之和剂。近世但知寒下一途,绝不知有温下一法。盖暴感之热结而以寒下,久积之寒结亦可寒下乎?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佐附子,以攻胁下寒结,即兼大黄之寒以导之。寒热合用,温攻兼施,此圣法昭然,不可思议者也。 
  2.《温病条辨》:附子温里通阳,细辛暖水脏而散寒湿之邪;肝胆无出路,故用大黄,借胃腑以为出路也。大黄之苦,合附子、细辛之辛,苦与辛合,能降能通,通则不痛也。 
  3.《成方便读》,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是以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故以附子、细辛之辛热善走者搜散之,而后用大黄得以行其积也。

大黄附子细辛汤

 

大黄附子细辛汤这张经方,方子很小,没有引起多少人的重视,但我发现这张方子止痛的效果非常好,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炎的剧痛,泌尿道结石的疼痛都可以用。

大黄附子汤

别名

大黄附子细辛汤

组成

大黄3两,附子3枚(炮),细辛2两。

功效

温阳散寒,通便止痛。

大黄6克 附子9克(炮)细辛3克

功能主治

温中散寒,通便止痛。主寒邪积滞结肠道,胁下或腰胯偏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紧弦。

分享一个医案体会:大黄附子细辛汤,也是会得呕吐的。

女儿的下半身肥胖是一直打持久战的,寒暑假,我进,它退。过完假期开了学,去学校,就变成它进我退了。就又胖回来。每次都十来斤的来去。 
这次放假了,我用麻黄附子汤加味,走治疗皮水的温下路线,药汤喝下去,如泥牛入海,一点反应都没有。
最近几天又研读到四点,为了治这个问题。

前天觉得女儿寒秘严重。于是,抓了8付 大黄附子细辛汤。

前晚喝了,无声无息.....没有反应。
昨晚又喝.....昨晚11点,把煮了3小时的15克蒸附子,倒在有盖杯里泡9克生大黄,6克细辛。半小时后喝下。十分钟后就大便去了。
量多而臭、稀软。

 

今晚(2011-1-21日)12点睡觉,3点多来找我,说是要热水袋,胃寒难受,睡觉的时候感觉口水哗哗地外流。
充了热水袋说是本着丰富的喝附子类汤药导致呕吐的经验,觉得这样子流透明白津口水是要呕吐的。就去吐了。。。把晚饭全部吐出。
回来休息了会儿,我给把了脉。右关沉数弦硬。
我告诉她还得吐。。。她立即跳起来大叫:又一波僵尸要来啦~~~~
直奔WC,我立即听到哗地急速倒水声.....我家聋老公就问:水来了么?(这两天物业洗楼顶水箱,常常断续停水)
我笑得打跌.....

 

这次吐了不少纯水出来.....于是又喝一小杯温水.....休息了会儿,叫我把脉。
我把了,右关沉数弦,感觉细微一些了。跟她说,一时吐不出来,但有一个小一点的“潜力股”。
这次休息了五六分钟,又去吐了。
这次吐完回来叫我把脉,我觉得还是有右关沉数弦,感觉更细微一点。她说舒服了,这下子感觉好了。不想吐了.....等等.....
于是我再把脉。真的!就这么几句话的工夫,右关就平缓了。不再有细数弦了,只是仍沉。
我告诉她:你现在胃里倒空,有饿感了。她说是的.....
然后,欣喜地去睡觉了。

 

今早起床,称了体重,比昨晚睡前少了5斤重。脸色白净了很多。
今早去做动漫展的义工了,我以为她又吐又搞的少睡了两小时,会得起不了床的。老公说她精神好,脸色白净了很多。

 

我没有想到  大黄附子细辛 也会得吐的啊.....这说明,只要阳足够了,温下的泻药,也是可以导致上吐的(病在上半身会得吐,而不是上半病用吐的)
蒸附子15克,煮了三小时。(我扔进锅里想着要煮一个半小时,多放些水,后来忙忘了,煮了3小时)

 

女儿的病是幼年开始长吃狂吃冷饮造成的,脾阳虚拖累了肾阳虚,这才下半身肥胖(其实是浮肿)的
从幼年吃到15岁,自己主动要求不再吃了。估计是她身体不再喜欢了。从13岁开始慢慢地胖起来了

我这两天研究脐疗,想这次给她搞掂了(她前天问我是不是打算这次寒假40天给她斩草除根).....
我年年都想斩草除根啊.....可是她年年都春风吹又生啊.....一去学校,天天熬到1点后睡,还是熬夜.....
就又胖起来。
今年想着斩了草,怎么给除根的招术。
打算给她脐疗,这个省事,不用服药什么的,天天换脐疗的药,就可以了。

现在就打算麻黄附子汤合并去脾寒温阳的利尿汤药为主,两天不便我就给一碗大黄附子细辛汤催下。
天气出太阳晴好就给针灸。总之,尽量搞掂。

 

用的附子才15克,是不是久煮才有这么好的效果呢,想来
应该是身体积累到一定的热才吐的吧。
昨晚上吃的羊肉火锅。也许,跟这个也有关系。
反正,第一波僵尸就是所有的晚餐羊肉。
第二波是纯水+白泡沫型的津液。
第三波也是纯水。
老公听到就欣喜:“爸爸当初也是先吐这样子的,脸色才白净起来的。。。你明天脸色也会得好看的。”
果然,今早女儿脸色就白了,据说黑气黄气淡了很多。

 

附注:
从22日起,到现在31日,基本上是两天主动一便的,近两天,是一天一便,未服用大黄附子细辛汤。

到目前为止,脸色都不错,不再有青寒冷黑的气色,都是转温润的气色了。

大黄附子汤 

发表者:赵东奇 2466人已访问

【组成】
大黄9g        附子9g        细辛6g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寒积实证。症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紧弦。
【方义体会】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沉寒挟滞、阳气不运,故以温药通之;积滞肠胃,阻遏气机,故以泻药涤之。胁下偏痛可谓大肠寒积所致;阳气衰弱,肠胃输转呆滞,陈腐积也。所以附子发动阳气,温经散寒,细辛通闭散结,以祛寒凝,更以大黄,荡涤肠胃,泻下积滞。
仲景治寒邪深伏,常用附子与细辛相配,如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附子、细辛与麻黄同用,温阳解表。本方所治之寒积实证,非泻不能去,非温不能化,故以附子、细辛与大黄相配,温阳通下。
【临床应用】
急性肠梗阻
        例:壬×,男,19岁.腹痛五天,面部一阵青一阵白,剧烈呕吐。诊时腹痛,大声叫喊、翻滚,吐出粪水,气力全无.西医诊为急性肠梗阻.触其手足冰冷,脉沉紧.证属沉寒积滞,并发寒厥,余急疏川大黄15克.跗子15克,细辛6克,药煎好即服。因其难以服下,嘱其与干饼之类并服,喂后二时许,腹痛更剧,其状甚苦,少时欲便,未及端来便盆已下一大滩水祥便及干粪十余块,便后腹痛遂止,身如软瘫。调养数日,腹内渐适,而出院。
        另例,余一学生在某县医院工作,来函述用上方救治某八十岁老翁患肠梗阻,亦一剂而通。
        宋窦士材说:“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丹药第三,附子第三”。余有同感,景岳云:“附子,大黄为药中之良将”,余体验凡大症,危症,往往是此二味可收厥功。
治疗肠粘连
        例:于××,女,24岁。曾患化脓性阑尾炎手术治疗,近来时常便秘,右侧腹痛,医院诊为“肠粘连”。患者饮食不下,腑气不通。诊其六脉皆沉,与“大黄附子汤”轻剂,令服二剂,服后,腹痛减,下矢气,再与“温脾汤”调治数剂,病愈。
治疗巨结肠症
        例:许××,男,52岁。因患肠梗阻二次手术治疗,西医诊为“巨结肠症”。患者腹满胀痛,每五、六日大便一行,诊见:颜面萎黄,四肢逆冷,脉搏沉弦,横结肠部胀痛拒按,遂与“大黄附子汤”一剂。服后,肠鸣便下,诸证若先。后每隔数十日,凡此症一发,患者自服此方一剂即效。
治疗寒实腹痛
        例;史××,男,50余岁。腹痛三年之久,遇寒即发,疼痛时自觉右侧脐旁上冲,撞及胁肋,难以忍耐,甚者连日而发,呕吐秽物,多处医治,未能奏效。诊见:胁下偏痛,脉象沉紧。询其大便三、四日一行。治与大黄附子汤一剂,服后小息,下矢气,欲便。便后腹痛减,又用大黄附子汤轻剂加元胡9克,生白芍12克,一剂而愈。

大黄附子汤(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 1074人已访问

[组成用法]
大黄15~30g、附子20~50g、细辛5~10g。水煎,分2~3次温服。
[方证]
1.偏于一侧的身体疼痛,或绞痛,或掣痛,程度剧烈者。
2.或发热,或恶寒,或便秘,或局部发冷者。
3.脉或弦或紧。
[现代应用]
1.以一侧躯体疼痛为特征的疾病,如肩关节周围炎、肋间神经痛(包括带状疱疹性疼痛)、胆囊炎、胆结石、胆道蛔虫病、泌尿系结石、阑尾炎、肠梗阻、腹股沟疝等疼痛剧烈、恶寒而便秘者多有应用本方的机会。位于上部的偏头痛、三叉神经痛,位于下肢的脉管炎、坐骨神经痛以及生殖系统的急性睾丸炎、外伤性睾丸炎、附睾结核等出现明显肿痛时也可推广运用。
2.五官科的疾病如麦粒肿、角膜炎、结膜炎、龋齿疼痛、牙周脓肿、扁桃体炎、咽部脓肿等有“寒包火”征象者。
3.其他如心绞痛、慢性肾功能衰竭、腰椎间盘突出症、顽固性荨麻疹、过敏性紫癜、顽固性湿疹、药物过敏性皮炎、传染性湿疹样皮炎、细菌性痢疾。
[经验参考]
疼痛性疾病是本方的应用重点,其中又以腹痛为常用。《古方便览》载一男子,年五十余,腹痛数年。先生诊之,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乃作半夏泻心汤上使饮之,未奏效。一日,突然大恶寒战栗,而绞痛两三倍于常。于是更作大黄附子汤,痛顿止,续服数日,病不再发。赵守真治钟某,腹痛有年,理中四逆辈皆已服之,间或可止。但痛发不常,每痛多为饮食寒冷所诱发。诊见脉沉而弦紧,舌白润无苔,按其腹有微痛,痛时牵及腰胁,大便间日一次,少而不畅,小便如常。此病乃阴寒凝聚,而前服理中辈无功者,仅驱寒而不逐积耳。今两法并用,与大黄附子汤。并告之:此为金匮成方,屡用有效,不可为外言所惑也。后半年相晤,果两剂而差(《治验回忆录》)。寒结腹胀也可用本方,如郑良怀治一患者,胸腹胀满,气促不能平卧,身热,大便五日来通,脉沉而弦紧。沉则在里,弦紧为寒,该病应为阴寒凝结于内,阳气被阻于外,非温不能化其里寒,非下不能散其内结。乃以大黄附子细辛汤治之。处方:大黄,附子,细辛。一剂,大便通,胀痛消,身热亦解(《福建中医医案医话选编第2集》)。
本方是温下的代表方,但药味很少,有时也不足荡下陈寒积冷,因此后世医家对本方多有加味化裁。如《千金方》温脾汤就是本方去细辛加干姜、人参、甘草(或桂心)变化而成,主治“久积冷热,赤白痢者”;《本事方》中温脾汤,则是大黄附子汤去细辛加桂心、于姜、甘草、厚朴,主治“痼冷在肠胃间,连年腹痛,泄泻,休作无时”;《张氏医通》载本方治色瘅,因房事过伤,血蓄小腹而发黄,见身黄额上微黑,小便利,大便黑,小腹连腰下痛。大黄附子汤去细辛加肉桂。《柳选四家医案》载张仲华治一人,脾肾之阳素亏,醉饱之日偏多,腹痛拒按,自汗如雨,大便三日未行。舌垢腻,脉沉实,湿痰食滞,团结于内,非下不通,而涉及阳虚之体,又非温不动。许学土温下之法,原从仲圣大实痛之例化出,今当宗之。处方:生大黄,制附子,干姜,厚朴,枳实,肉桂。胡希恕治刘某,男,36岁。左小腿部疼痛,腰亦强急不适,或痛,经中西药治疗一年多不效,口中和,不思饮,苔白润,脉弦迟。证属寒饮阻滞,经筋失养,治以温通化滞,兼养筋和血,与大黄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处方:大黄、附子、赤芍、白芍、细辛、炙甘草。二诊、上药服六剂,腰强急减,遇劳则小腿仍痛,上方加苍术,再服六剂,腰强急基本痊愈,小腿部疼痛亦减,继服一月诸症不复发(《经方传真》)。近代宁波名医范文虎以本方加味治疗乳蛾,见舌苔白,舌质微红者,药为生大黄三钱、细辛三分、淡附子一钱、玄明粉三钱、姜半夏三钱、生甘草一钱(《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上海科技出版社,1962,136)。
本方附子、细辛、大黄相伍,当属温里通便之剂,常用于阴寒痼结、疼痛、便秘诸症。所主属阴寒实证.因此对寸:虚寒性疼痛、呕逆纳差、腹软喜按(大建中汤证)等症,即便疼痛较剧,也要慎重处方。这样的病人常常自觉恶寒、便秘、手足厥冷,并以某一侧疼痛史为剧烈。舌苔多水滑、满布灰色之痰涎;脉沉弦有力或紧弦;触按其腹则多见腹肌拘挛、腹皮张力不太强或中度稍软一些。由于方中其他药物皆比大黄剂量为大,所以相对来讲温中的作用比《千金方》温脾汤为优。若寒实胶结脐下,绕脐不止,腹痛较剧而便秘者,则可据《千金方》意,再加当归、芒硝。当然胃气虚弱、心下痞满,仍可选用《千金方》加人参之温脾汤。或仿“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之意,参、朴同用亦可。总之要使方药,引临床见证相合为度。
寒性腹痛、腹满,在临床十分常见。张仲景皆归类于“腹满寒疝宿食病”一篇中,但在临床要互相鉴别取用,不可孟浪。一般脾胃虚弱、寒饮内盛而造成的“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用附子粳米汤主之;若中焦虚寒,脾胃阳衰“大寒痛,上冲皮起,上下痛不可触近”,用大建中汤主之;若虚寒较久,致使痰涎水饮胶结中焦,而发腹痛,“寒气厥逆”而呕吐清涎者,可用赤丸主之;但若腹部胀痛,大便闭结,舌红苔黄者,则为肠胃实热积滞而然,可用厚朴三物汤主之;若见证比厚朴三物汤证痛、满、闭结还重,“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者,可用大承气汤下之;若胸胁偏痛、便秘、脉紧弦者,有寒,当温下,则须用大黄附子汤主之;若里实便秘、腹痛兼表证,“腹满、发热、饮食如故,脉浮”者,则用厚朴七物汤主之;若同属表里合病,但胸胁发胀、口苦、“心下满痛”而痞硬者,可用大柴胡汤主之。
另外,本方还当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对看。二者都可主治痛证,但本方用大黄,偏于里实,而彼方用麻黄,偏于表实;本方附子用量三枚,所主之痛远较彼方为重。两方所主都有发热,但本方之治旨在从下而去,彼方则是振奋阳气驱邪于表。除了寒、痛以外,是否有里实之证是二者的鉴别关键。
[原文点睛]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第十篇第十五条)
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注论精选]
尤在泾:胁下偏痛而脉紧弦,阴寒成聚,偏于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足以非温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结,故曰宜以温药下之(《金匮要略心典》)。
魏念庭:经云,肝主疏泄,开窍于两阴,胁下偏痛而便秘,其脉紧弦者,乃肝家寒热之邪结不通也。故用大黄附子细辛等,寒热并济以和之。此发热,或有形之物积于肠胃而皮肤热作,故在可下之例,未必为假热之证(《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黄杰熙:此方即附子泻心汤之变方,去苦寒之芩、连,加辛温之细辛而成,变补阳轻浮,清散膈、胃口之热邪而为温降之法。大黄人血分,清热逐瘀而降下;附子人肾通阳,而温暖十二经与脏腑,辅以细辛之辛润而润通之。此为温通法之滥觞,凡脏腑有寒凝结气,此皆可温通之,既可入血分,又可人气分,真为妙剂(《伤寒金匮方证类解》)。
浅田宗伯:大黄附子汤主偏痛,然可不拘左右胸下各处。即自胸肋至腰痛者,劝;宜用之。但乌头桂枝汤是自腹中及于偏腹者,此方自胁下痛引于他处者也。盖大黄附子为伍者,皆非寻常之证,如附子泻心汤、温脾汤亦然。凡顽固偏僻难拔者,皆涉于阴阳两端,故为非常之伍。附子与石膏为伍亦然(《勿误药室方函口诀》)。

大黄附子汤活用二则

[导读]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中说: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汤方药仅为三味:大黄三两,炮附子三枚,细辛二两,但配伍严谨,药比精当,既能温通寒饮里滞,又能清除阳明实热,是辨治寒邪蕴热,胁腹疼痛的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中说:“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汤方药仅为三味:大黄三两,炮附子三枚,细辛二两,但配伍严谨,药比精当,既能温通寒饮里滞,又能清除阳明实热,是辨治寒邪蕴热,胁腹疼痛的良方。临床上对于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胆囊炎、胆绞痛、慢性痢疾、尿毒症等疾病等属于寒热错杂,寒饮里实积滞者多有良效。

    案1  胁痛,腹痛(胆囊炎,胃炎)

    任某某,男,42岁,腹部及右胁部胀痛1周,2011年10月22日初诊。患者有胃炎史5年,慢性胆囊炎史3年,平素饮食不当或情志不畅时经常发病。1周前,因过用酒食油腻冷饮,发作上腹部撑胀疼痛,并连及右胁部,后转移至脐周围腹痛,呈阵发性,时轻时重,输液及口服药物无效。诊见:腹部及右胁部胀满疼痛不适,排气少,痛甚时心中烦闷,坐卧不安,口中和,无寒热身痛,大便干结,已有4天未排,小便清,纳差,舌暗,舌体胖嫩,舌苔极白腻水滑,脉左寸关弦,尺沉,右三部沉紧。腹诊:墨菲氏征(+),麦氏点无压痛和反跳痛,腹肌不紧张,腹部叩击声音重浊,脐下轻度压痛,左下腹按之有硬块。辨证为少阴阳明合病,方拟大黄附子汤合栀子厚朴汤:炮附子15克,生大黄15克,细辛10克,栀子15克,厚朴20克,枳壳20克,枳实20克。3剂,日1剂,文火煎1小时取汁600毫升,分3次服。

    二诊:服1剂后大便稍通但不畅,胁腹疼痛及心烦有所减轻,3剂后大便顺畅,诸症基本消失。停服汤药,以附子理中丸调理中焦善后。

    案2  腹痛,便秘(急性肠梗阻)

    魏某某,女,82岁,腹部胀痛半月余,2011年10月28日初诊。半月前,患者因冠心病心绞痛入住本院内科治疗,治疗期间,患者小腹部阵发性胀满疼痛,呕吐,不排大便,不排气,经外科会诊及彩超、X线等仪器检查诊为不完全性梗阻。因患者年高体虚慢性病久,不宜手术,经禁食、胃肠减压及抗感染等保守治疗,疗效不佳。诊见:困顿乏力,下腹部胀痛,胀重于痛,口苦,口干渴,无恶寒发热,无汗,无排便、排气,禁食,小便可,舌暗红,舌苔白腻,脉寸浮关弦细,尺沉。腹诊:腹部压痛拒按,腹肌不紧张,叩击声音重浊,肠鸣音消失。辨证为太阴少阴阳明合病,方拟大黄附子汤合厚朴三物汤:炮附子15克,生大黄12克(后下),细辛8克,厚朴30克,枳壳15克,枳实15克。2剂,日1剂,文火煎1小时取汁300毫升,分三次胃管注入。

    二诊:经胃管注入1剂后已经排便排气,大便多次,为粪块与水夹杂稀便,量较大,腹胀疼痛明显减轻,因考虑患者年高体弱,注入1剂半时嘱停中药。继续西医保守治疗,后随访已经正常通气通便,腹部胀痛消失。

    按:大黄附子汤是寒热并用的方子,对于胁痛腹胀腹痛等急腹症患者,用此方的病机关键为真阳不运,寒热错杂,结滞成实。

    案1患者为脾胃素虚,加之食饮不当,胃中寒积蕴热,湿热上扰,寒实下积,气机失畅,乃寒热错杂之证,以寒饮积滞为主,故以大黄附子汤温通寒饮积滞,合以栀子厚朴汤主要在于以厚朴、枳实利气消满,除“寒热结”(《神农本草经》),兼以清热除烦。枳壳与枳实功效基本相似,同用是因“枳壳主心腹结气,两胁胀虚,关膈壅塞”(《本草纲目》引《药性本草》),偏于气在胸中;枳实沉降力猛,破气作用较强,偏于气在胸下,行痰除饮,消积导滞,二者同用,相得益彰。

    案2患者为年高久病真阳亏虚,失于温运,寒饮积滞久而蕴热,互结于肠道所致。故以大黄附子汤温通寒滞。因为“痛而闭”之较久,《金匮要略》治疗里实胀重于积的条文说:“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故合以厚朴三物汤行气除滞通闭。因为考虑患者年高体弱,既要达到行气除满通滞的目的,又不能过于力猛,所以枳壳与枳实同用,且方药中病即止。

    笔者体会,要重视大黄附子汤的药量配比;炮附子可据证而定,但大黄,细辛之比必须是3: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