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蝗虫(蚂蚱)的种类

 老刻刀 2014-05-20

蝗虫(蚂蚱)的种类  

2010-03-23 10:52:01|  分类: 默认分类|字号 订阅

 

 

 

 

 1.稻蝗

稻蝗形 态特征:中华稻蝗属直翅目,蝗科。成虫雄虫体长15~33毫米,雌虫20~40毫米,黄绿色或黄褐色,有光泽。头顶两侧在复眼后方各有1条黑褐色纵带,经前胸背板两侧,直达前翅基部。前胸腹板有1锥形瘤状突起。前翅长度超过后足腿节末端。卵圆筒形,长约3.5毫米,宽约1毫米,中央略弯。具卵囊,卵粒在卵囊内斜排。卵囊茄果形,褐色,长9~14毫米,宽6~10毫米,前端平截,后端钝圆,平均有卵10~20粒,卵粒间有深褐色的胶质物相隔。若虫称蝗蝻,一般6龄。1龄若虫体长约7毫米,绿色有光泽,头大。2龄后体形渐大,前胸背板中央渐向后突出,体绿色至黄褐色,头、胸两侧黑色纵纹明显。3龄时翅芽出现,逐龄增大,至第5龄时向背面翻折,第6龄时可伸达第3腹节,并掩盖腹部听器的大部分。 

活史及 要习性:平地地区、低海拔地区〈800公尺以下〉。中华稻蝗在南方一年发生2代。第一代成虫出现于6月上旬,第二代成虫出现于9月上、中旬。以卵在稻田田埂及其附近荒草地的土中越冬。越冬卵于翌年3月下旬至清明前孵化,1~2龄若虫多集中在田埂或路边杂草上;3龄开始趋向稻田,取食稻叶,食量渐增;4龄起食量大增,且能咬茎和谷粒,至成虫时食量最大。6月出现的第一代成虫,在稻田取食的多产卵于稻叶上,常把两片或数片叶胶粘在一起,于叶苞内结黄褐色卵囊,产卵于卵囊中;若产卵于土中时,常选择低湿、有草丛、向阳、土质较松的田间草地或田埂等处造卵囊产卵,卵囊入土深度为2~3厘米。第二代成虫于9月中旬为羽化盛期,10月中产卵越冬。

食性:中华稻蝗在南方各地都有分布,主要为害水稻、玉米、高粱、麦类、甘蔗和豆类等多种农作物。对作物的为害是以成、若虫咬食叶片,咬断茎秆和幼芽。水稻被害叶片成缺刻,严重时稻叶被吃光,也能咬坏穗颈和乳熟的谷粒


  2.东亚飞蝗
 

飞蝗 :昆虫纲直翅目(Orthoptera)蝗科(Locustidae)。重要的农作物害虫。俗名蚂蚱。但因地理分布不同,全世界已知有9个亚种。中国分布有3个亚种,即东亚飞蝗(L.m.manilensis)、亚洲飞蝗(L.m.migratoria)和西藏飞蝗(L.m.tibetensis),以分布最广、为害最大的东亚飞蝗为代表。

特征 : 成虫的体长,雄虫为32.448.1毫米,雌虫为38.652.8毫米;体色常为绿或黄褐色,可因型别、性别和羽化后时间长短,以及环境不同而有所变异。触角丝状;具1对复眼和3个单眼,咀嚼式口器,后足明显较长,善跳跃。前翅透明狭长,具有光泽和暗色斑纹;后翅透明,静止时折起,为前翅覆盖。腹部第 1节背板两侧具鼓膜器。腹部末端雄虫下生殖板短锥形,雌虫为1对产卵瓣。

飞蝗的变型现象:分群居型和散居型。两者与养殖密度有关,在高密度养殖时蝗群有群居型出现,后者在小密度很低时存在。两型之间尚有转变型(或中间型),由高密度蝻群分散或低密度蝻群聚集而形成。黄淮地区开始群聚的地表温度在23上下,2837为最适群居温度。低于15或高于40均无群聚现象,阴雨、风天也不群聚。群居型体色黑褐,头较宽,头顶稍高于前胸背板,复眼较大,前翅长与后足腿节长之比值大于 2,前胸背板略呈鞍状(侧面观),后缘钝圆形,背板两侧有黑褐色或黑绒状纵条纹。散居型为绿色,头较狭,头顶低于前胸背板,复眼较小,前翅长与后足腿节长之比值小于 2,前胸背板呈弧状隆起(侧面观),后缘直角形,背板两侧无褐色条纹,均为绿色。

 蝗虫的卵:产卵成卵囊。卵囊黄褐或淡褐色,长筒形,长约45毫米,中间略弯,上端为胶液,卵粒在下部微斜排列成4行。每块卵囊一般含卵5080粒,卵粒长67毫米,直径约为1.5毫米左右。

若虫:称蝗蝻或跳蝻,共 5龄。1龄体长510毫米,触角1314,翅芽很小,不明显。2龄体长814毫米,触角1819节,翅芽稍现,前后翅芽相差不大,翅尖指向下方。3龄体长1020毫米。触角2021节。翅芽明显,前翅芽明显小于后翅芽,后翅芽略呈三角形,翅尖指向后下方。4龄体长1625毫米。触角2223节。翅芽翻向背面靠拢,黑色,长达腹部第 2节左右;翅尖指向后方。5龄体长2040毫米。触角2425节。翅芽显著增大,长达腹部第45节。前翅芽狭长并为后翅芽所掩盖,向背上合拢,翅尖指向后方。

分布:东亚飞蝗在亚洲东南部及其沿海岛屿均有分布。中国主要分布于北纬42°以南的东部平原地区,海拔高度一般在 200米以下,仅在黄土高原及云贵高原的一些河谷地带所发生的散居型飞蝗可超过 400米。在分布区内 ,经常发生的地区称为蝗区

食性:寄主及为害  飞蝗食性杂,以成虫和蝗蝻主要为害禾本科作物的小麦、玉米、稻、粟、高粱、稷,及野生禾本科植物如芦苇、稗草、荻和莎草科的三棱草等。

生活史:在我国可育繁24代,无真正的滞育。以卵在土壤内越冬。黄河及海河流域常在 5月中、下旬孵化,一般年发生 2代。淮河流域在5月上、中旬或5月中、下旬孵化,一年也发生2代。长江流域常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孵化,年发生 23代,台湾在4月中下旬孵化,年发生3代。珠江流域常在2月中下旬至4月中下旬孵化,年发生 34代。南渡江流域常在2月中下旬孵化,年发生4代。猖獗发生多在2代区,第1代称夏蝗,第2代称秋蝗。

生活习*****配与产卵。在正常情况下,成虫羽化后平均 7天左右即可交配,雌虫一生可交配2025次,交配后47天即可产卵在土下,深度约为46厘米。卵产下时分泌粘液胶着卵粒形成卵块。每头雌虫一般可产卵囊45块,最多达12块,每块一般含卵5080粒,一生所产卵粒总数平均为300400粒。产卵时对地形、方位、植被及土壤的理化性质有一定的选择性,绝大多数产在较坚实的土内。最适产卵的土壤含水量为1020%,当土壤含水量低于 5%或高于25%时,产卵数量显著降低。表土氯离子含量0.21.2%为产卵繁殖的适宜地区,含盐量 0.5%以下的地区产卵最多,产卵地的最低含盐量临界为0.3%,当表土含盐量高于1.2%时则无卵的分布。也能进行孤雌生殖,孵化的幼蝻为雌性,生长发育正常,羽化后仍可交配产卵。这是飞蝗种群数量极低时进行自我调节的重要繁殖特性。孵化。在天气适宜时,白天均可孵化,阴天较少,雨天更少,但小雨后的晴天孵化比较整齐。在湖、河水位波及地区所产的蝗卵有随水位下退而陆续孵化的现象,甚至可推迟1个月之久。在植被稀疏、地形高起、向阳地带的蝗卵发育快,孵化也较早。取食。在黄淮平原的自然情况下,自日出后半小时即开始取食,1617时为取食高峰,日落后取食渐少。温度低于15或高于38时,取食显著下降或停止取食。其生长速度、成活率及生殖力因食物不同而有差异,以取食红草、稗草、爬根草,及高粱、小麦者最强。一般情况下,成虫期的食量约为蝻期的37倍。在饥饿或被迫情况下,也取食大豆、油菜、向日葵、棉等。但对甘薯、马铃薯、麻类及田菁等均不取食。23龄蝗蝻点片聚集时进行挑治最为适宜。扩散与迁移的能力随蝗蝻龄期的增大而加强,并受食物、地形、外界及其他因素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正常天气条件下,成虫羽化后 510天性器官即发育成熟。多在晴天傍晚飞翔活动。飞翔时,虫体温度升高,能在相当时间内维持一定的飞翔强度作远距离迁飞。降落后即进行交配、产卵.

蝗虫的生长与气候及水文的关系:一般规律是下雨量愈大,对当年蝗虫的生长不利。发生基地被淹,不利于飞蝗的生长;反之,基地全部暴露,生长越好越有利。产卵后淹水时间的久暂与深浅可影响蝗卵的孵化率。淹水时间愈长孵化率愈低。温度的影响也很重要。适宜发育温度为2632。蝗卵完成胚胎发育需有效积温为21度时。在不同土壤含水量内完成发育所需的积温,有随含水量升高而增多的趋向。吸水后的越冬蝗卵在-10地温下可维持15天,-15可维持5,-25则在1天以上即死亡。在中国北纬40°以南冬季土温很少连续 5天出现-20,故冬季低温对飞蝗大发生的影响不大。蝗蝻的正常发育开始于20,成虫进行正常生殖最适宜温度为2834。在黄淮平原地区,如4月下旬或5月上旬连续出现45天的寒流,可使卵及幼蝻部分死亡;秋季出现寒流迅速降温也可引起幼蝻死亡。

飞蝗的主要天敌:黑卵蜂、寄生蝇、鸟类、蛙类、蜘蛛以及线虫等,对飞蝗的大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红后负蝗

 直翅目负蝗科体长雄20-255mm,雌34-42mm。体色单纯绿色或褐色;头部尖长,头、胸与脚上都有细小白色突起,俗称「尖头蚱蜢」;飞行时可见下翅淡红色。是中国最常见的负蝗。成虫全年可见,生活于平地至中海拔山区林缘草丛间。 成虫能嚼食各种绿色的植物,常使植物的叶片产生许多不规则的洞痕。本种蝗虫较善于跳跃而不善于飞行,其身体的保护色极佳,不容易被发现。

  4.台湾大蝗 

 台湾大蝗不同于东亚飞蝗,台湾大蝗是台湾蝗虫中体型最大的,尤其雌虫身长可达89公分。在生态习性方面,不论哪一种蝗虫都不能算是凶猛善战的蝗虫。可是对曾经尝试徒手捕捉台湾大蝗的人来说,就有不一样的体会了,因为在台湾大蝗粗大的后脚红色经节后面,布满着尖锐的硬刺;遭到捕捉时,它会猛力将脚后踢,对皮肤比较细嫩的小朋友来说,想要用手捕捉牠,很可能会落得手指或手掌一阵刺痛,甚至流出小血滴!蝗虫最大的特徵是具有十分发达的后腿,适合长距离的跳跃,可轻易的跳到身体...俗称的蚱蜢就是蝗虫,台湾大蝗分布很广,成虫主要出现於秋季,而南部在冬季,甚至隔年春天能可见到成虫,本种是一年一代的昆虫,主要分布於低海拔山区。秋季雌虫在地表内产卵后慢慢死亡,卵囊在地底过冬,隔年春季开始孵化,孵化后的幼虫以禾本科、豆科等各类植物...

  5.拟稻蝗

体长2.2 - 3.5 cm,腹眼后方至翅端,有一条黑色的宽从带,身体细长,触角具黑斑。荷叶是它们的咬痕,是它们的杰作,如

画一般的绚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