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上蝗灾频发,古人面对蝗灾如何治理?还真不是吃能解决的

 東泰山人 2020-02-20

来源 | 头条号“历史宝藏”

公元2020年,是中国的庚子年,这一年的一开始,就注定被历史铭记。

先是澳大利亚的大火,然后是中国的疫情。

最近越来越引发人们关注的,是一群来自非洲的虫子。

对,就是这个,蝗虫。

一、席卷亚非的大蝗灾。

大群大群的蝗虫,可以用遮天蔽日来形容。

一群普通规模的蝗群,数量就可以达到4000万只,而这次肆虐亚非大陆的蝗群,数量甚至可达5000亿只。

正如《三体》中的那句话:永远不要忽视小小的虫子。

确实,在浩瀚的数量面前,任何防御都是形同虚设。

蝗虫所到之处,人们赖以为生的农作物会被一扫而空,甚至杂草和树叶都被啃噬,绝对是一场生态灾难。就以普通群规模蝗群为例,4000万只蝗虫,一天就可以吃掉最少够3.5万人一天食用的粮食。同时又因为蝗虫带翅膀,迁徙能力很强,所以这种“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族群”是很难对付的。

这一场大蝗灾,肆虐全球至少十个国家,不仅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吉布提、肯尼亚、厄立特里亚、乌干达、苏丹、坦桑尼亚、南苏丹等国大受其害,现在印度、巴基斯坦也正在发愁了。现在中国也正在担忧了,如果进入境内,一场人虫大战势所难免。

中国人怕蝗虫吗?

很多人是不怕的,甚至现在的小孩,有很多都没见过蝗虫。

毕竟,蝗灾这个词,已经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了。

其实并不遥远,根据农业部发布的《全国蝗虫灾害可持续治理规划(2014-2020年)》,当前我国蝗虫的常发面积在2.8 亿亩次左右,遍布20个省,北到黑龙江吉林,西到新疆,东到山东这一区域的地方,每年都受蝗虫的影响。具体种类上,有东亚飞蝗、稻蝗、棉蝗、竹蝗、牧草蝗等各个种类。

二、中国历史上的蝗灾。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蝗灾是很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中国传统社会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农业社会,民以食为天,农业自然是备受重视的。蝗灾可谓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中国大部分区域位于东亚季风气候区,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不是南旱北涝,就是北旱南涝,所以,十年九旱这个词,在中国历史上是比较适用的。

蝗灾是一种和旱灾相伴生的灾害,俗语有言:“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

旱灾很容易引发蝗灾,这是有生态学依据的,旱灾爆发之时,土壤含水量降低,抑制了土壤中菌类的萌发。蝗虫是靠把卵产在土壤中孵化的,土壤中菌类的减少,从而提高了蝗卵的成虫率,因此容易发生大旱之后有大蝗的伴生灾害。

在《中国昆虫学史》一书中,粗略统计可知,从鲁桓公十三年(公元前707年)至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总共是2614年,历史文献中有黄在记录的就有508年。据邓云特先生《中国救荒史》中的统计,秦汉其实差不多八年就有一次大蝗灾,两宋时候平均三年半就会有一次,明清之时基本上两年多就会有一次蝗灾。

蝗灾经常发生区域

旱蝗发生时,赤地千里,民不聊生,人们没食物可吃,只能吃草根、树皮、甚至观音土,都会成为果腹之物,简直是人间惨剧。蝗虫不仅吃地里的庄稼,甚至能“入人家舍”,直接飞到人们屋里,“损噬书衣”,竟然连书的封皮都给啃了,真是让古人无可奈何,就连屋外的牲口,甚至也惨死蝗群之下:“唼啮群豕,豕困顿不能御之,皆为所杀。”

可恶的蝗虫,竟然连猪都不放过。蝗虫杀人的记载,历史上也有的,在明崇祯年间,一次蝗虫爆发之时,“河南飞蝗食民间小儿,每一阵来,如猛雨毒箭,环抱人而蚕食之,顷刻皮肉俱尽。”乾隆年间也有人在蝗群中“不辨路径,为蝗所食。”这样的例子不多,但是足见蝗虫之危害。

其实蝗虫伤害最大的还是农作物,所以造成的次生灾害的就是人类的饥饿。正如后晋天福七至八年(942-943)北方的大蝗灾,“遍满山野,草苗木叶食之皆尽”,“饿死者数十万”。

庄稼就是古人的生命,谁敢动了古人吃饭的东西,那肯定是要拼命的。

既然蝗虫为害,那人们就发明了对付蝗虫的办法。

中国悠久的农业发展史和文字记载,为我们了解古人的农业技术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明代《捕蝗图》局部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秦)始皇四年“十月庚寅,蝗虫从东方来,蔽天。”

这是关于中国古代蝗灾的较早的记载。

有灾就要治灾,有虫就要灭虫。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就记载了人们对付蝗虫的办法。

《诗经·小雅》有载:“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这是两三千年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描绘的农业生产中关于虫害的记载。“螟螣”、“蟊贼”就是田间各种害虫。这里的螣就是蝗虫,最后一句说:田祖保佑啊,把这些害虫都投进火里烧死吧。说明自春秋时期,就有田间治虫的观念和措施。“秉畀炎火”意思就是用火来对付蝗虫,这是一个很有用的办法,利用昆虫的趋光性,晚上升起一堆火,就可以很好地灭虫。

但是当时应对蝗灾的办法是比较消极的,正如《史记》记载

汉文帝年间,“天下旱,蝗。帝加惠:令诸侯毋入贡,弛山泽,减诸服御狗马,损郎吏员,发仓庾以振贫民。”

当时的人们将蝗灾与其他天灾一样,看作是君王德行不施的结果。因此一有蝗灾奏报,皇上就会做出一些样子,施行德政,赈济灾民。而广大地方官和民众更是不知所措,只能焚香祈祷:蝗虫啊,快点走吧。

这是人们面对无法掌控事情的普遍心理,比如天大旱,就会去祈雨,请求龙王给下点雨。如黄河发大水,就在之外,也去龙王庙祭拜,求龙王少下点雨。而蝗灾发生之时,古人们面对铺天盖地的蝗虫,也是没办法啊,于是就去找主管蝗虫的神,主管虫子的神有吗,还真有,在我国不少地方还留存有一种庙,叫八蜡(音读zha)庙。

里面就有八个与农业有关的神位,其中有神农、后稷等,都是对农业发展有重要贡献的古人的神位,八个中的一个,就是主管蝗螟之属的神,管着农田里的各种虫子,当然也包括蝗虫。

又因为蝗虫特别厉害,造成的危害最大,所以也有专门祭拜蝗虫的虫王庙。

田地里有蝗灾之时,人民便会去八蜡庙或虫王庙祈求神祖保佑。

甚至有“山东百姓皆烧香礼拜,设祭祈恩,眼看食苗,手不敢近。”,这种敬畏之心,导致蝗虫爆发时候,官员只知道祭拜,坐视蝗虫吃完庄稼,民生流离。

三、中国人的治蝗措施。

但是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神祖的作用是有限的,蝗虫不会因为人们害怕就不来,也不会因为有神灵而离开,所以人们还是在想办法去积极消灭蝗虫。

积极治理蝗灾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历史人物就是唐代宰相姚崇。

《旧唐书 姚崇传》有记载,大唐开元四年,黄河中下游一带蝗虫大起,姚崇上奏称:


“《毛诗》云:‘秉彼蟊贼,以付炎火。’又汉光武诏曰:‘勉顺时政,劝督农桑,去彼蝗蜮,以及蟊贼。’此并除蝗之义也。虫既解畏人,易为驱逐。又苗稼皆有地主,救护必不辞劳。蝗既解飞,夜必赴火,夜中设火,火边掘坑,且焚且瘗,除之可尽,承山东百姓皆烧香礼拜,设祭祈恩,眼看食苗,手不敢近。自古有讨除不得者,只是人不用命,但使齐心戮力,必是可除。”


其实这里面就包含一个治理蝗灾的有效办法:

  • 1、火焚法

姚崇指导人们破除迷信,不必再去“烧香礼拜,设祭祈恩”,而是积极去驱赶,以避蝗祸。其实这种办法是有意无意利用了昆虫的趋光性,“夜必赴火,夜中设火,火边掘坑,且焚且瘗,除之可尽”,一边烧,一遍埋,真是个不错的主意。唐朝时候的人们已经知道蝗虫之类的这种昆虫“夜必赴火”,不得不说是个很大的进步。至今很多地方还有俗语流传:人人一把火,蝗虫无处躲。说明火烧法,对于治理蝗虫,还是有些效果的。

  • 2、生物治蝗法

《旧唐书》中还记载了蝗虫的天敌——各种以昆虫为食的鸟类,助民灭蝗的事件。


开元二十五年。贝州蝗食苗,有白鸟数万,群飞食蝗,一夕而尽。

开元二十六年,榆林关有虸蚄食苗,群雀来食,数日而尽。

天宝三载,贵州紫虫食苗,时有赤鸟群飞,自东北来食之。

这些“白鸟”、 “群雀” 、“赤鸟”,均是生物治蝗的很好例证。

以鸟治蝗,这是生物治蝗的一种有效办法,这也是现在很多专家呼吁的治理蝗虫的一个绿色环保的办法,古人还是很聪明的啊。

  • 3、掘沟掩埋法

在东汉时候,王充提到了一种大规模捕杀蝗虫的方法——“掘沟阻隔,驱蝗入沟,聚而歼之”。挖沟有一个好处,就是起到一定的阻断作用,特别是蝗虫还是蝻虫,不会飞的时候,将这些小跳虫赶到沟里,然后填埋起来,就可以达到治蝗的目标。但是这样的办法,对会飞的成虫,就效果不大了。就在人们挖沟驱赶蝗虫入沟的时候,还发现了蝗虫的一个生活习惯:“早晨粘露不飞,日午交媾不飞,日暮群聚不飞。”如果在上述这些蝗虫不飞的时候去驱赶蝗虫入沟,然后就地填埋,也是不错的办法。

《治蝗书》中的掘沟捕打治蝗法

  • 4、网捕法

蝗虫多的时候,就可以用网捕的办法去捕捉蝗虫,网是不难织的,有水的地方就有鱼,需要捕鱼就需要结网,所以用捕鱼的网,去捕捉蝗虫,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捕捉来的蝗虫,有的是就地掩埋,也有放入河流冲走的,如唐朝时候一次蝗灾,民人“获蝗一十四万石,投汴渠流下者,不可胜记。”朝廷为了鼓励民人去积极捕蝗,采取相应的措施,还制定了官收蝗虫的条例,令百姓捕捉蝗虫后到官府那里换取粮食。如宋代大儒朱熹有一次到浙东地方治蝗,规定会稽广孝乡民捕捉到蝗虫后,可以卖给官府:“大蝗一斗,给钱一百文,小蝗每升给钱五十文。”《宋史 五行志》有相关的记载:“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六月,浙郡蝗。八年四月,飞蝗越淮而南,江、淮郡蝗,食禾苗、山林草木皆尽。乙卯,飞蝗入畿县。己亥,祭酺,令郡有蝗者如式以祭。自夏徂秋。诸道捕蝗者以千百石计,饥民竞捕,官出粟易之。九年五月,浙东蝗。丁巳,令郡国酺祭。是岁,荐饥,官以粟易蝗者千百斛。”这也是一种政府赈济灾民的方式。

  • 5、掘毁虫卵法

蝗虫的繁殖力很强大,一只雌性蝗虫,每次可产300多颗虫卵!成长期为两个月,只要食物充足,气温适宜,蝗虫一年可以繁殖三到五代!这就是这次沙漠蝗虫大肆虐的一个原因。

古人也认识到蝗虫的恐怖繁衍能力,所以想到一个治标治本的办法,就是去把蝗虫埋在地下的虫卵给挖出来,然后通过火焚或者砸碎的办法,去从根本上治理蝗虫。

蝗虫产卵


宋代时候就有记载 “命州县掘蝗”,既然是挖,肯定是挖虫卵了,那么到底怎么掘蝗卵呢?《治蝗全书》有记载:“北方宜于春暖土脉松脆之时,携带锄钯,四出巡视,凡见地上有无数小孔,形如蜂巢,及土微高起处,并上年蝗集之所,其土中皆有遗子,即掘出,以水煮之,或以火烧之。”原来是这样挖掘蝗虫卵的啊!徐光启在《除蝗疏》中言:“春夏间发动捕捉蝗卵,捕卵一石,可减少蝗虫百石,干卵一石,等于减蝗千石。”可见挖掘蝗虫卵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土里挖出来的蝗虫卵

除此之外,古人还发明了用鲜艳颜色和巨响来吓退蝗虫的办法,就是用颜色鲜艳的彩带旗帜之类,多人挥舞,把蝗虫吓走,也有人敲锣打鼓的,驱赶蝗虫的,但这都不是治本之策。

蝗虫数量巨大,善于迁徙,繁衍快,人力在庞大的数量面前,可谓是杯水车薪,起的作用很小,所以古人才将蝗虫称为虫王呢。

治理蝗虫,基本靠天气了,俗语道: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说的就是这个吧。

四、古人吃蝗虫吗?蝗虫真的能被吃完吗?

蚂蚱,是一道不错的小吃。富含优质蛋白,油炸之后香酥可口,在现在人看来,真是一道不错的美味了。很多人都吃过油炸蚱蜢,于是就有人开脑洞了,古人为何不去吃蝗虫呢,蝗虫很好吃啊!

油炸蝗虫

确实,在中国,只要是能吃的动物,都需要被列入保护名单,凡是能增强人的某种不可描述的身体机能的动植物,甚至要被列入濒危保护名单。

蝗虫这个小虫子,为什么古人不去吃呢?毕竟小龙虾这种属于外来的生态入侵物种,竟然都能被中国人吃成高价,还不说古代的蝗虫了。

谁说古人不吃蝗虫了。永远不要低估了国人爱吃的悠久历史传统。

飞蝗横扫下,农作物荡然无存,甚至有记载,连牛毛都被飞蝗啃食的情况,人民颗粒无收,食不果腹。对蝗虫自然是恨之入骨,恨不能食其肉而寝其皮。然后真的就有人这样做了,最后发现,恩,味道还不错啊。那到底怎么吃呢?

上文所述的治蝗办法总,有一个好办法就是利用蝗虫的趋光性,晚上在野地里生一堆火,然后蝗虫就自己呼呼飞来了。正所谓:“请夜设火,坎其旁,且焚且瘗,蝗乃可尽。”(《新唐书 姚崇传》)

很可能就是在“飞蝗扑火”的过程中,古人发现,哪里突然冒出一股香味呢?恩,尝一下试试,啊,味道不错~!

然后人们意外就发现,蝗虫烤着吃不错!

就这样,发生蝗灾时,古人一边举办篝火晚会,一边吃烧烤蝗虫,不失为一个灭蝗的良法!

其实除了烧烤,古人还有其他吃法呢!


《旧唐书 五行志》有记载: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蒸曝,扬去足翅而食之。

《新唐书 五行志》同样记载:唐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夏,蝗,东自海,西尽河、陇,群飞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叶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殣枕道。民蒸蝗,曝,扬去翅足而食之。

这两条记载都是在唐代,食蝗的方法也都一致,捕蝗虫后蒸熟,再经过晾晒后去其翅足,吃起来嘎嘣脆,可见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食蝗方法。

那古人为何不去油炸蝗虫呢?可能还是因为古人的油是比较金贵的东西,一般人家,没那么多食用油去炸蚂蚱。所以古人吃的蚂蚱,注定是没有现在的油炸蚂蚱好吃。

五、现代的治蝗手段。

直到近代之后,药物治蝗的办法兴起,在蝗蝻初成之时就可以喷洒药物控制,特别是飞机喷药等手段,让蝗灾变得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再像以前一样无法控制。

直接有效的飞机灭蝗

飞机灭蝗也是世界范围内曾经被广泛使用的灭蝗手段。

但是飞机喷洒农药,会造成一定的生态破坏,除了消灭蝗虫,其他的一些虫子甚至益鸟,都会受其影响。所以这个办法虽然有效果,但是后患比较大。

外国还有一种治蝗办法,就是高压电网灭蝗,这个虽然有效,但是需要在蝗虫经过路段设置电网,成本也不低。

还有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生物治蝗。

自然界中蝗虫的天敌有几十种,其中鸟类占多数,一只粉红椋鸟,一天就能捕食一百多只蝗虫,可以说是蝗虫的天敌了,另外,鸭子、鸡,都可以蝗虫为食,在蝗灾区引入这些鸟类,也是治蝗的一个绿色无污染好办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