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沉痛悼念著名武术家王培生先生

 兴安书馆 2014-05-21

沉痛悼念著名武术家王培生先生

周世勤教授在王培生追悼会上宣读悼词如下:

武学名家继承传统执着创新树楷模
太极宗师桃李满园精湛武艺传后代
沉痛悼念著名武术家王培生先生

     今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悼念著名武术家、太极拳名师、北京市武协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名誉会长王培生先生。王培生先生,名力泉,法号印诚。因病医治无效,于2004年9月3日上午8点4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王培生先生一生致力于继承弘扬中华武术,执着地研究武术攻防技艺,钻研太极拳推手理论,武术著述丰富,武术技艺精湛。王培生先生以其尚武崇德的高尚情操,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展的创新精神,赢得了众多海内外武术爱好者的钦佩和敬仰。
  王培生先生,1919年3月24日生于河北省武清县,自幼习武,有缘从马贵先生习练八卦掌、从张玉莲先生习练教门弹腿,从韩慕侠宗师习练八卦掌和形意拳,从梁俊波先生习练通臂拳,从师李书文、吴秀峰先生习练八极拳。从杨禹廷宗师习练吴式太极拳,尤其侍师杨禹廷在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教拳期间,深得杨禹廷宗师厚爱,倾囊相授,还令其尽显其才,多次代师与前来研究武术技艺的拳友们切磋琢磨,并得到王茂斋师爷长达八年的指导,王培生先生的武术技击功夫和太极拳推手功夫,日臻炉火纯青。
  王培生先生,1937年在北平第三民众教育馆任武术教师。1947年北京汇通武术研究社成立,任副社长。1954年任群众武术社社长。1984年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成立,任副会长,1989年担任会长,1994年至2004年,担任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名誉会长。
  王培生先生热心教练推广太极拳,长期在北京工业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十几所大专院校和中国科学院、人民日报社、国家教委等机关单位担任武术教师,举办过各种类型的太极拳学习班、辅导班、提高班。学员们反映王老师讲课认真,一招一势,丝毫不苟,耐心仔细,把着手教。许多过去秘不外传的关键精微之处,王老师以其深厚的武学造诣,毫无保留地教给大家。王老师常说:这些地方往往是一点就破,但是差这一点点就不行。许多东西,王老师是钻研琢磨了很长时间才得到的,讲出来却只是几句话就讲清楚了。王老师讲课教学多年,每次讲课常有新意,这使学员们惊讶叹服。王老师还与时俱进创编了吴式太极拳37式。这是他老人家不断钻研创新的结果。
  王培生先生热心武术运动事业。1957年全国武术射箭观摩交流比赛大会担任裁判。1983年在全国武术比赛中担任仲裁委员。1982年参加了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参加了太极拳推手及武术散手比赛规则的编写工作。1989年受国家体委,高教部委派在大连为全国高等院校武术教师讲授太极拳。1998年被中国武协评为武术高段位八段。王老师的弟子学生中,有多位评为七段,多位获得全国武术比赛的奖牌。
  王培生先生是北京现代管理学院武术研究员,东方武学馆馆长。  他老人家为人外和内刚,刚正不阿。当年和武术工作者谈话时,曾直言相告:“为武术之同道者,内行人不要嫉贤妒能,外行人不要偏听偏信。”晚年著书立说,拍摄影像以推广太极拳,远涉重洋到日本、美国授拳讲学,弘扬国粹,辛勤耕耘于武学艺术园地,其善行享誉欧美、日本、东南亚等世界各国。著作有:《吴式太极拳三十七式》(中文版、英文版),《吴式太极剑》,《太极功及推手精要》,《三才门乾坤戊己功功谱》《太极拳的健身和技击作用》以及合著《吴式简化太极拳》等。出版的录相带和光盘有:《太极拳》,《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枪》和《太极拳推手基础》等。王培生先生为一代武术大家,终身致力于武学研究凡七十年,未事二业,为中国武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王培生先生的功夫被专业的武术杂志誉为“太极技击大师”,“技击实战家”,“中华自古有武术 独步当代第一人”。
  王培生老师是在教师节前驾鹤西去的。众多的弟子、学生多么希望在教师节,再次聆听王老的殷切教诲,向王老汇报弘扬中华武术取得的成绩,演练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武术和魅力无穷的太极拳。王老留下了执着敬业的高尚情操和精湛武学技艺的宝贵财富。王培生老师在研究武术和发展太极拳运动中所做的业绩,将载入史册。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按照他老人家的遗愿,在继承优秀传统武术,认真科学研究,不断创新发展,把中华武术推向世界,造福人类,多做贡献。
  王培生老师,请您走好。
  王培生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王培生先生治丧委员会
                                       2004年9月7日

补充日期: 2004-09-09 03:38:54

   太极大师王培生

   家父王培生,名力泉,河北武清人。少亦以气自豪,读书不拘章句,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余皆不屑。时得燕地弹腿门张玉莲师祖教以轻功武技,遂与武学结缘,日练功不辍。

  家父曾以桃木削尖为枪,日扎二百数以砺其技。一日于庭院习枪,扎之兴起,忽闻门声启动,遂觅其声而扎之,及见其人时,枪已被掳出,飞入门墙,深尺许,枪杆尚震颤不止。一老者飘身而至,怒曰:“乳臭小儿,险毁我一世英名。”声朗若晨钟,惊动邻里,未及老者亲戚出,方知其乃京城八卦掌门翘楚马公世卿也,父惊愕之余,感而通之,遂跪地执弟子礼,马公奇其缘,乐而允之。马公一生嗜武,名贯京冀,讲武授艺必试以技击,人苦其不得悟而疑其守秘,故皆不能从其学。马公独怜家父年幼,喜其聪颖,悉心教之。家父于马公处得八卦掌技击绝学,甚珍而重之。
家父师承名门,少年成名,携技交游于京津,以武会友,与晚清重臣张之万嫡孙神枪李书文之徒张立堂、武当金蟾派李瑞东之徒高瑞周、津门韩慕侠之婿马逸林志同道合,结盟金兰,切磋武技,常做彻夜谈。家父有幸得李书文公、李瑞东公所传八极、劈卦拳术六合枪法及武当内功十三丹法。韩慕侠公犹奇家父之才,亲授程式八卦掌及形意拳术,并亲与其说武学二百难题,韩公晚年曾欲以掌门之住授于家父,家父义辞之。

  时京城吴式太极拳声名鹊起,从学者甚众。家父得拜杨公禹廷门下,入太极拳门庭,家父侍杨师祖授拳于北平太庙投壶厅。杨师祖一代太极拳巨擘,为人宽厚仁总,钟爱吾父,似如己出,壮家父之志,令其尽显其才,凡登门比武较技者,皆由家父代杨公接手,凡此,未有能过家父之手者。有杨姓拳师名玉奇,体魄伟岸;恃发放之技,常与人较,以胜人为乐,人皆畏之,唯恐避之不及。一日,杨某至太庙寻杨师祖,欲与之较,家父往而迎之,搭手间,一掳一扬,彼即仰面翻出,起身再试,被家父拿起,拍行于庭堂间,彼欲止而不能,恰逢太师祖茂斋公至,呵止之,茂斋公睹家父身手,悖其不凡,心甚喜之,自此,将家父领至家中,亲授之以太极内功技击之术,历八年之久。

  昔年,太师祖王茂斋公、吴监泉公松柏双峥,于太极拳术独树一派。旧北平市市长原良、北洋军政府警察总监金互、教育厅厅长徐正宽、北平商会会长吴杞芳等达官要人皆从学于茂斋公,时茂斋公于北平东四牌楼立同盛福商号,生意兴隆,经商无暇时,常令家父代为执教。金互、徐正宽二老喜家父少年英雄,亦愿与其学,然,金、徐二老话家父曰:“拳学乃国之艺术,非一介武夫之所能为。”遂亲授家父四书五经,并课之以老庄玄学。家父每忆及此,常叹曰:“非诸先师钟爱有加,吾不能得内家拳学之真谛,非金互、徐正宽二老之教,吾不能升武学艺术之堂奥也。 抗战年间,北平沦陷,父困守平市,唯武学一道,勤研而不弃。一日,家父造访王芗斋公处,不遇,未料被四名日本宪兵尾随,处此惊变,父唯恐牵累他人,以致后果不堪,乃从容于日寇抢剌下将其引至街心,日寇宪兵无端迁怒于家父,举枪便刺,家父展身穿行于枪剌之间,一捋一按于瞬间将四人抛放于地,家父聚神气逼而视之,日寇宪兵疑遇异人,悻悻而去。家父抛日寇宪兵于北平街市,显我民族不屈之气节,为时人所传诵。家父视拳学上乘武功为大道,以化险为夷,不战而屈人兵为上。家父只身入安徽以技压青帮之众;上唐山以四两力破千斤鹰爪王之拿,以武会友,广结善缘。一九四七年,家父与盟兄张立堂、高瑞周、马亦林于北平汇通寺创办汇通拳学社。建国后,又于一九五七年亲创群众武术社及分社,以弘扬拳学国粹。
  

  家父有幸接吴氏太极拳传人谱于手,为北王吴氏太极拳一代掌门人,入室弟子及再传弟子近千万人,皆追随家父弘扬其法,光耀门庭。
  
  六十年代,家父蒙难,只身于塞北嫩江,苦度二十余年。返京后,隐居在家,养心读书,冥探佛道之精奥,会通孔孟之心法,衍绎先辈武技绝学,成《乾坤戊己功》一书。
  
  时值日本国少林拳盟宗道臣一行访华,往祭少林认祖,并欲与我国武术界切磋技击,国家体委力请家父代表国家武术界与日本国武士较技。家父为国赴任,义不容辞,毅然往之。日本国武士多人往复与家父较,应手者皆被抛出,此乃新中国武术界首次与外国武士较技,国人无不为之振奋。为此,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太极神功技压东瀛》为题载颂其迹。日本国阿罗汉杂志刊其照,尊之为东方武林奇人。一九八九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予中国文化捐款,于太极拳一项给以专款,为此,国家体委、文化部、高教部委托家父于大连为全国高等院校武术教师授以太极拳学。
  
  家父晚年著书立说,拍摄影像以教万人,远涉重洋于异国讲授拳学,弘扬国粹,辛勤耕耘于武学艺术园地,其善行享誉欧美、日本、东亚等世界诸国,家父为一代武术家,终身致力于武学研究凡七十年,未事二业,为中国武术事业作出了一定贡献,国家亦给予家父荣誉与关怀。
  
  家父为人外和内刚,时任国家体委武术处处长毛伯浩公曾请武术名家座谈武术发展纲要,当谈及武术界时弊时,待他人言毕,毛公数请家父言之,家父不辞之请,正色曰:“为武术之同道者,内行者不要嫉贤妒能,外行者不要偏听偏信。”毛公闻其言赞曰:“真乃刚正不阿之铁汉也!”
  
  家父一生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武学研究。有客问父曰:“一生有所成?”父曰:“继承先辈武技绝学。”“有遗憾否?”父笑曰:“吾善养气,寿本应至一百二十八岁,然喋喋向世人讲授武学,不遗余力,心力交悴,恐不及此寿也。然先辈武技绝学乃国之瑰宝,吾不敢存私也,芸芸学子得以延年益寿,吾何憾之有!”言如其人,此乃吾父也。
  

乃洵(王培生老师之子)撰于辛巳年新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