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襄国教授论中医核心思想

 johnney908 2014-05-22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杭州 310006 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

【摘要】  董师认为中医博大精深,深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秉承了数千年中华民族长期与疾病斗争的丰富经验,同时受其它学科与现代医学的影响,使得中医学逐渐形成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其核心思想可用 “气通人和” 这四个字概括。

【关键词】  气通人和 内经 董襄国 中医

董襄国教授是浙江中医药大学优秀教师,在中医基础教学第一线辛勤耕耘了三十余载,以其渊博的知识、独到的见解启发了一批批懵懂青年;以其崇高的人格魅力折服了一颗颗中医学者的心;以其独特的教学模式培养了一代代优秀岐黄人才。“不为名使,不为利役,无私奉献,一心教学” 是对其最佳之写照,董师对于中医有着独到的见解,笔者深受其教诲,现总结如下。

  1  气通

  1.1  气  气是中医中的物质载体,在古代,气被认为是构成世界最基本的物质。庄子在《知北游》道:“通天地一气耳。” 就是指宇宙间的一切皆是因气聚,它可 “大而无当,往而不返”,“犹河汉而无极也”。《知北游》又道:“人这生,气之聚也,聚则生,散则死。” “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这在《医方考》也有相似的记载:“ “气者,万物之所资始也,天非此气不足以长养万物,人非此气不以有生”。《医门法律·大气论》也谈及:“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张介宾在《类经附翼·医易义》中则谈到:“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 《素问·宝命全形论》记载:“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以上记载都说明在中医学中气这一作为构成生命最基本物质的涵义。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人之生死由乎气,故气又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这种维持生命的物质——气,是运动着的精细的物质实体,一切事物都是气运动的结果。故《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 气经常处于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并且通过气的升降运动而引起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素问·六微旨论》道:“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这种因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 这就是对气化过程的最佳概括。
    
  具体到五脏六腑的运动,也通过气这一既是物质载体又是运动载体来实现的。五脏藏精气,宜升;六腑传化物,宜降。以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通连上下,为升降出入的枢纽。以六腑而言,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其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糟粕排泄过程中,总体是降,降中寓升。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曰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故胃主受纳腐熟,对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胆贮藏排泄胆汁,以助饮食物消化;小肠受盛化物,对饮食物进行进一步消化,泌别清浊,吸收精微,并在胃的通降作用下,将食物残渣下传大肠;大肠主导变化,吸收食物残渣中的一部分水分,形成大便,并排出体外;膀胱贮存尿液,气化而将尿液排出体外。而主宰膀胱气化的则是肾气。因此,肾的气化失常,则可导致膀胱贮尿排尿失常的病变。若膀胱气化不利,可出现小便不利或癃闭等症。可见,只有脏腑功能正常,维系生命的气的升降出入才能通畅,才不会出现病理状态。而人体也正是从这一气化运动中不断地获取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同时排出无用或有害的代谢产物,使生命得以继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