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是建筑在气的运动转换的基础之上的。脏腑气化功能升降正常,出入有序,方能维持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的正常生理活动。综上所述,气存在于人体生命之始终,生命的本质即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1.2 通 中医在载体中以气为载体,而在空间和时间状态中,选择 “通” 作为万物之间和万物内部之间正常存在的状态,其认为人体内部贵通,人体与天地相通,人体与精神相通。《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认为精气在人的身体内部不能流通就造成各种疾病。比如气滞、血瘀、寒凝等都是引起流通障碍的原因,而这些也常成为疾病的根源,比如疼痛的一大原因就是 “不通则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道:“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这则指人体内外的相通,可以指是途径,犹如经络学说,没有实实在在的形而下的物质,而是以类比取象的方式将人体与自然维系在一起,将内部脏器与外界一一对应在一起,从而为更好的掌握内部脏器的规律运动,而其形成一种基于粗糙集理论的中医方证系统,是中医学经验传承的载体。 2 人和 2.1 人 中医研究的核心对象是人,人的生命整体常分为 “形” 与 “神” 这两部分,也即物质之体与精神之用,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也正如此,在中医的理念中,人体内部也是不可分割的,研究人体就必须将其以整体的观念来进行阐述,而诸如余云岫在抨击中医之穴位不科学指出:“穴之研究,日本三浦谨之助博士曾为之矣。横陈死尸,号召彼国中针灸名家,以墨点识其穴,而实行局部解剖。据其报告,谓十之三四得神经干,十之二三得血管”。[1]因为中医很多概念是经过经验的总结升华为抽象的概念,也即 “形而上者谓之道” 的意思,其本身也许无形而下的物质存在,而以 “形而下” 的实验去印证 “形而上” 的概念,那得到的结果就极易让人费解。同时,中医的人常与万物联系在一起,不仅人与自然环境,而且同社会关系密切。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道:“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就谈到了人体一日之中阴阳消长的变化。故中医认为,人就应当主动去适应环境,如《寿亲养老新书》指出:“栖息之室,必常洁雅,夏则虚敞,冬则温密。” 2.2 和 中医深受古代哲学的影响,是先人根据 “阴阳学说” 这一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作为阐述世上万物的基础,《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即阴气平和,阳气固密,阴阳平和协调保持相对平衡,则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中医历来是以达到动态的平衡为目的,阴阳的偏胜及偏衰都是其诊治的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就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也谈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表明用补法治不足的虚证,用泻法治有余的实证,才是正确的治疗方法。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就将 “和” 法归于八大治法之中,在这里,和法就是指 “七法” 以外的众多治法的叠加。而早在《礼记·中庸》就有记载:“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不仅是中医,中华民族也是以和为贵之民族。在临床用药中,就非常重视 “致中和” 这一目的,《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就有:“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一旦出现偏嗜,就如《素问·五藏生成篇》所言:“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而气的生理亦贵在乎 “和”。《类经》道:“气之于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 《素问·六节脏象论》曰:“气和而生,津液相生,神乃自生。” 元气充盛,则能宣发周身,推动气血之运行,主宰人体脏腑各种功能活动,使精气血津液生化不息,从而维持机体内部各器官、系统间活动的相对平衡及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动态平衡。若气不和,则百病由生。《景岳全书》记载:“凡病之为虚为实,为寒为热,至其病变,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足以尽之矣。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 故 “元气顽固,则精神昌盛无待言也。若元气微虚,则神气微去;元气大虚,则神气全去,神去则机息矣。” 3 小结 【参考文献】 |
|
来自: johnney908 > 《精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