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心脾相关理论试论心力衰竭的辨治

 johnney908 2014-05-22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510405

【摘要】  从心脾相关理论论述心衰的病因病机、治疗和预防。认为心衰病位涉及五脏,但脾胃失调为其关键。病机以心气亏虚为本,脾胃运化受损与其密切相关;痰瘀水饮为标,心脾功能失调为其重要因素。治疗上治脾胃以安五脏,治脾胃益气化痰。通过健脾气,扶正气,能抗御和清除外邪,调节和维持机体阴阳平衡,以预防心衰复发。

【关键词】  五脏相关 心脾相关 心衰/中医病机 心衰/中药疗法 邓铁涛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心肌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据最近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心力衰竭发病率为0.9%,其中男姓为0.7%,女性为1.0%,我国现有心力衰竭患者400万[1]。现代医学在改善患者症状和降低病死率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不能理想地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因心衰患者再次住院率高,生活质量差,医疗费用高,心衰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学问题和临床医学重点研究的难题。

    心力衰竭属中医"心悸"、"怔忡"、"水肿"、"喘咳"、"痰饮"、"心痹"等病证的范畴。根据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心脾相关"的临床经验,笔者试从心脾相关理论为心衰寻求新的辨治规律,以期能提高对心衰的临床疗效。

    1  从心脾相关理论试论心衰的病因病机

    1.1  心衰病位涉及五脏,但脾胃失调为其关键  心衰的病位虽在心,但不局限于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息息相关。在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肺、脾、肾、肝都与心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将心孤立起来看待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心衰的病因病机。如久患肺病,肺失于肃降治节之功,通调水道不利,水津不布,痰水内结,则可遏伤心阳,阻塞心气;久患肾病,肾精亏乏,命门火衰,精亏不能生血以上奉于心,火衰则气化不利而水饮内停,以致心体失养,水气凌心;"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气日已衰,脉道不利。"肺、肝、脾、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于心,而致心衰。故"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然五脏之中,心属火,脾属土,心脾乃母子关系,故在心衰的病理演变中,脾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属土,位居中焦,主受纳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以营养四脏。《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血的化生,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说的:"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反映了营卫来源于脾胃中焦的认识。《灵枢·决气篇》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脏清阳之气主升,脾气一升,则肝气随之升发,肾水随之气化,脾气升而水谷精微转于肺脏而敷布周身;胃的浊阴之气主降,胃气降则糟粕得以下行,胃气降则肺气可以随之肃降,心火随之下潜,心肾得以相交。脾胃居于中央以运四旁。脾胃与心脏密切相关,脾胃经脉和心脏直接相联系,经脉上通于心。脾之支脉注心中,胃之大络出于左乳下,足阳明之经上通于心,足太阴之经散于胸中,手太阳小肠络抵胃属小肠,经络的连属是脾胃与心息息相关的基?t诖嘶∩掀⑽缸渌染ⅲ褰底牵胄南嗔怠f⑽附。蛐钠涫ⅲ幕鹣陆唬鏊仙胶偷魉场?

    脾胃居于中央,其升降功能是人体气机活动的枢纽,如肝之升发,肺之肃降,心火之下降,肾水之上升,无不需要脾胃的配合。脾胃又为后天之本,其他脏腑的功能活动,有赖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营养。因此,脾胃病变可影响其他脏腑而共同导致心衰的发生。结合心衰患者的临床特点,脾胃失调除直接影响心脏之外,多涉及到肺、肾两脏。脾肺为母子之脏,母病及子,肺失于肃降治节之功,通调水道不利,水津不布,痰水内结,则可遏伤心阳,阻塞心气,临床上多见于心衰的早期;"土能制水",肾精又靠后天之精的不断补充,故脾胃不健,运化无权,久之可波及到肾,不但加重了原来的病情,又可产生新的病变,临床上多见于心衰的后期。总之,在脾胃失调的基础上继发的脏腑功能失常,进一步加重了整体气血阴阳的失衡,均可直接或间接地对心衰造成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