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4年学业水平测试必记知识点

 打湿的记忆 2014-05-22

2014年学业水平测试必记知识点

《经济生活》

第一  生活与消

考点1:商品的基本属性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以前购买现在正在使用的不是商品)

(2)商品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考点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1)货币的概念: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金银)

(2)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考点3: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价值尺度:(标价)

含义: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要求: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价格的含义: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

(2)流通手段: 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 要求: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考点4:金属货币与纸币

(1)金属货币制贵金属金银,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2)纸币含义:由国家(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纸币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

(3)纸币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4)纸币发行过多,会导致物价上涨,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考点5:货币与财富

(1)    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2)正确的金钱观:

①对金钱,要取之有道。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

②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要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用于做最有意义的事。

   考点6:结算与信用工具

(1)常用的结算方式一是现金结算,二是转帐结算.前者通过纸币完成,后者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

(2)常用的信用工具包括信用卡和支票。

(3)信用卡的功能及优点;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考点7外汇和汇率

(1)外汇: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外汇汇率↑→外币↑→人民币↓

考点8-9价值和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

(1)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考点10: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1)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唯一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考点11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1)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供求如何影响价格: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考点12影响价格的因素

(1)价值决定价格     (2)供求影响价格

  考点13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①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他它的购买;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 时,人们会增加对他它的购买。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考点14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节生产;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使竞争更具优势);

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

考点15:影响消费的因素

消费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两个主要因素是: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物价总体水平。

(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水平越高。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收入差距过大,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

(2)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物价上涨,购买力降低

 考点16:消费类型

(1)按产品类型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交易方式不同: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3)按照消费的目的:生活消费可以分为生存资料消费(最基本的),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考点17消费结构的含义与恩格尔系数

(1) 消费结构的含义:反映人们各类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2)恩格尔系数的含义:食品支出占家庭支出的比重。它是反映人们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的一个系数。 

3)恩格尔系数大小与消费结构变化关系:恩格尔系数越大,意味着食品支出在家庭中总支出中所占比重越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影响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消费质量,导致消费结构单一,消费水平低。恩格尔系数越小,表明人们的消费结构越完善、越优化,人们的消费水平越高。

考点18 :消费心理

从众心理,  求异心理,  攀比心理,  求实心理

树立正确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1)量人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传统,国情)

第二单元  生活与消费

考点1  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  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考点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①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②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行为才算最终完成。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考点3:发展生产的意义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考点4: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经济包含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1)公有资产在社会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考点5多种所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共同发展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

A、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  B、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意义: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6: 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组织形式。

考点7公司的含义及类型

 含义: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考点8:劳动与就业 

劳动是劳动者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就业是民生之本。光荣属于劳动者。

考点9: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①正确的经营战略——公司经营航标

②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根本方法

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的形象——重要因素

考点10: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1)树立自主择业观。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决定干什么。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调动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

(2)树立竞争就业观。要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来实现自主择业。要努力学习,提高技能和素质,改变观念,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3)树立职业平等观。各种正当职业劳动者,都是创造社会财富所必需的,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只要能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就能有所作为。(三百六十行)

(4)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现代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导致就业形式多样化,诸如自由职业、弹性工作日、临时工等就业方式不断增加,可以更加灵活地选择。途径多样化。

考点11维护劳动者权益

(1)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

①平等的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②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③休息、休假的权利;

④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⑥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

⑦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⑧法律规定的其他权

(2)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途径

国家:党和政府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的同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劳动者: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

 ②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③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进行维权,是每个劳动者的正确选择。(具体途径: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

考点12: 储蓄存款的种类

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

考点13: 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其一,存款业务。这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

其二,贷款业务。它是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也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

其三,结算业务。

考点14: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

(1)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是目前我国居民的主要投资方式。

(2)活期储蓄灵活方便,定期储蓄存期长、比较固定、积累性强,但收益率比股票债券低,与商业保险比,存款储蓄对意外事故等风险不具有赔偿责任

(3)购买债券可分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与储蓄比,政府债券由国家承担还本付息的责任,风险小、安全性好,可以转让、抵押,利率也比储蓄要高;金融债券与公司债券比储蓄收益高,但有一定风险;与股票相比,受益权、偿还方法各不相同,风险也没有股票大;与购买保险比,债务方对债权方不具有意外事故赔偿义务。

(4)购买股票风险最大,但收益也往往最高

(5)购买商业保险与其他投资方式相比,在风险发生时可以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补偿。

考点15;股票、债券、商业保险

股票:高风险高收益同在债券:稳健的投资保险:规避风险的投资。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考点1  生产决定分配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考点2: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是在社会主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农民种地也是)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考点3:我国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  素分配

考点4  收入的分配公平

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批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考点5: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注重公平。

 考点6财政收入的构成

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税、利、债、费)其中,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税收收入:他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   

利润收入:国有企业税后利润中按照规定上缴国家的部分

债务收入:借贷、债券、贷款               其他收入:收费、罚没和公用事业收入

考点7: 税收与财政收入的关系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考点8: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考点9:财政支出

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社会保障,债务支出

考点10: 财政收支平衡

    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人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考点11: 财政的作用

(1) 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考点12: 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考点13: 税收的种类

主要有两类: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考点14: 税收的作用

     考点15依法纳税

①我国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②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③公民享受了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为什么说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①在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②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

 ③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2)四种违反税法的表现: 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3)公民必须增强纳税人意识

第四单元  面向市场经济

考点1:市场与计划

市场与计划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考点2:市场调节及其弊端

 (1)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反映供求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2)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考点3:市场秩序

 (1)规范市场秩序的意义: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2)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

  ①制定市场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包括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

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考点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③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考点5: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和手段

(1)宏观调控的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2)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考点6 : 科学发展观

  (1) 第一要义是发展                      (2) 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3)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4)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考点7: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

 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内涵: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考点8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主要表现、载体及其影响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载体。

影响:

(1)经济全球化积极影响: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问。

(2)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①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②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③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考点9国际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基本原则

(1)  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

①积极组织多边谈判。            ②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

③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冲突的场所。

(2)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有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与国民待遇原则

考点10 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格局: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2)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原因),我国必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问,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目标)。

 (3)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

(4)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政治生活》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考点1: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考点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对占全国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考点3: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1)广泛性不仅表现在享有民主权利的主体(享有权利的人)的广泛性;还表现在人民享有民主权利范围具有广泛性(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

2)真实性:不仅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根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和物质(选举经费,选举活动有政府开支)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考点4:人们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已经写入宪法。

2)是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

3)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考点5:我国公民享有的的政治权利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就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

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是公民的选举权。公民被选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是公民的被选举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政治自由: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脱离法律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③监督权:公民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

考点6:我国公民不许履行的政治性义务(即对国家、社会应承担的责任)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

②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

③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公民光荣的义务

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是公民政治生活的基准。是公民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考点7: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平等享有权利、义务,保护合法权益,一切违法行为受到制裁)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不可分离)

3)坚持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在我国,国家、集体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一致的但 某些具体问题上也会产生一些矛盾。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公民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考点8:我国的选举制度和选举方式

选择选举方式的主要依据

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

②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实行普遍的差额选举。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行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考点9: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和意义:

方式: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② 专家咨询制度    ③社会公示制度   ④社会听证制度

意义:1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2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3)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4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物的热情和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考点10:我国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

居民委员会: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民主管理机构,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

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有效途径,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考点11: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

监督权是指公民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

合法渠道:通过信访举报制度;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通过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明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

考点12:公民要负责任地行使监督权

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

另一方面要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考点1: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1)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2)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独立、主权、公民生命安全、国家、集体个个人的合法财产,惩治犯罪)。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主要表现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目的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组织科教文卫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公共基础、文化、卫生设施的建设,医疗、社保、计生,自然环境保护

考点2:我国政府工作的作用:管理和服务

考点3: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原则

原则:对人民负责,                 宗旨:为人民服务

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以权谋私);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形象工程);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考点4:我国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

意义: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利于防止行政权利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要求:合法行政  合理行政  程序正当  高效便民  诚实守信  权责统一

考点5: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1)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2)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3)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权责统一、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考点6: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意义:1)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2)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

3)才能更好地适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

4)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考点7: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外部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群众通过法定渠道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

政府系统内部的监督:(政府内部的审计部门、监察部门、法制部门、上级政府)。

▲考点8: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

政府的权威,是指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们认同的威望和影响力。

体现:1有权威的政府必定是依法行政的政府2有权威的政府必定是廉洁高效、团结合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3有权威的政府必定是讲信誉的政府4有权威的政府必定对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有促进作用。

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接受,是区别有权威与无权威的政府的标志。

▲考点9: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

1)政府的权威是通过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道德形象,依法行政的态度、能力和水平,履行职责的效果等树立起来(2)政府树立自己的权威,在根本的是坚持以下三个方面:坚持权为民所用;坚持情为民所系;坚持利为民所谋。

第三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考点1: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

1)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我国唯一的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起构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

考点2: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全国人大享有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最高地位,其它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考点3:人民代表的产生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直接行使国家权力。各级人大代表由选民通过直接选举(县及县以下)和间接选举(县以上)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五年。

考点4:人大代表的职责

1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在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除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外,还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

2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人大代表在自己参加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考点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含义: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择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人民在民主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3)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4)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考点6: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政府)、司法机关(法院和检察院)由其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

考点7: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充分、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考点8: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

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考点9: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规律、科学发展观、决策科学化)

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

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遵循宪法和法律,支持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

考点10: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内容:

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前提

②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④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⑤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考点1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的重要国情之一。

考点1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原则:民族平等是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人大中少数民族的比例);民族团结是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西部大开发)。

2)关系:三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共同繁荣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考点13: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优越性)

含义: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机关。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坚实基础: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历史特点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现实情况是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优越性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考点14: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我国长期的基本政策)

1)内涵是:有信仰,也有不信仰的自由.(政府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保护宗教信仰的自由。这有两个内涵:一是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二是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是一项全面、完整的政策)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支持平等友好的对外交往,抵御外国势力的渗透打击极端宗教势力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考点1:主权国家

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还包括国际组织)

1)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有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主权。

2)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  独立权; 平等权; 自卫权; 管辖权

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等义务。

考点2:国际组织和联合国

1)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一些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出于各自特定的目的,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的方式,建立了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就是国际组织

大多数国际组织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2)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3)作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4)我国在联合国中地位和作用

考点3: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①    国际关系中,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由于国家具有阶级性,一个国家的利益   首先体现了占统治地位阶级的利益。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利益的对立则可能引起摩擦和冲突。

③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的内政。

考点4: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1)我国国家利益的内容:安全利益。如国家统一,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政治利益: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巩固。

经济利益:资源利用的效益,经济活动的利益,国家物质基础的增强。

2)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维护国家利益就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

3)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考点5: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要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必须建立以和平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考点6:世界在多极化中发展(极:指力量中心)

当代国家既合作又竞争。国家间在加强合作的同时,竞争也在激烈。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世界多数国家以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考点8:我国的外交政策我国外交政策

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1)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

2)基本立场: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4)基本准则:和平共处的五项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文化生活》考点知识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形式: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3.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注: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不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需要中间环节——实践。

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②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对阻碍社会的发展。(注意:并非所有文化都能促进社会发展。

2)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4.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意义: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对我国的启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1:文化对人的影响必须要有一定的途径,因此,在发展社会中必须加强文化环境、文化场馆的建设,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2:在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时一定不要忘记“文化对人生的塑造作用”

3:文化对人影响具有双重性,不能说文化对人的影响都是有益的促进作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潜移默化。①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②主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2深远持久。①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影响,都是深远持久的。

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但并不是说“只要处于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因此,要应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自觉抵制各种落后、腐朽文化的侵蚀,以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2:文化对人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但不能理解为“永恒不变”

3.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精神世界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精神力量——(激发起人生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取得成功的强大动力)

3)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上。

①民族节日的重要性: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不只是体现在民族节日和文化文化遗产中,只是以它们为主。

(选看)理解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1)必要性: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如何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

①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3)意义: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1:为什么要认同本民族文化?

A、每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B、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C、尊重民族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2:为什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A、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B、世界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以其鲜明的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C、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①商业贸易  ②人口迁徙 ③教育 ④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

4.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及特点

1)手段:大众传媒

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的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被称为大众传媒。

2)特点:

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

1)表现(新):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2)特点: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3.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继承与发展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

4.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决定着文化发展的发展方向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促进文化的发展。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1:其中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外部因素,起决定性作用;(2)(3)(4)为文化自身的内部因素。

2: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五课 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社会实践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②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2.文化创新的意义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社会实践

2)基本途径: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批判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的升华和发展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进行文化创新必须正确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坚持正确的方向。

1: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因此进行文化创新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吸取营养,自觉走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2:文艺工作者在文化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不能否定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立足人民群众的伟大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选看)理解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继承与创新是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①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②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新文化的过程。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基本特征)

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穿越历史长河,世代相传,绵延不断。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中华民族自古以为就重视历史经验,保存历史资料)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区域文化、民族文化异彩纷呈—表现为“三性

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A、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B、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不同区域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有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意义(中华文化特征之一,另外两个是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1)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有异和兼收并蓄。

①所谓“求同有异”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

②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新)

①中华文化的构成中体现了多种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③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④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七课 我们的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形成的一种对祖国的最深厚感情,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3.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民族精神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例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改革开放时期,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例如: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

4.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⑤对青年而言,人人都应当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本固基的文化使命。

⑥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

1)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作用: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必要性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1.文化市场对文化的影响(新)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许多可喜的变化,但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因此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2.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3.如何看待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

1)落后文化。①含义:指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

②表现: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如看相、算命等,是文化糟粕。

③处理方法: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2腐朽文化。①含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

②危害: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③处理方法:必须依法取缔,坚决抵制

注:启示

①(国家角度)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②(公民角度)作为中学生,在文化中选择,需要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

第九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的看待,分清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进行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对待外来文化要辩证看待,不能全盘肯定或是全盘否定,避免两种错误倾向,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要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保护文化的民族特色)。

2.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和要求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2)如何建设: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4.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1)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人民群众在这一活动中创造了丰富色彩的形式。

3)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做贡献,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培养“四有”公民

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注: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1)发展教育:重要性:①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②发展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发展科学:重要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3)发展文化事业:

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支持文化公益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

②要吧坚持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第十课 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1.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族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目标)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为什么要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1)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我国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

基本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4.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1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2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考点哲学的含义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但一般人形成的世界观还不仅仅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所以,有了世界观,并不一定就懂哲学。

考点2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3)联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考点3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注: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 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注:不能说“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考点4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有两个方面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注:唯物主义不等于可知论,唯心主义不等于不可知论)

为什么:

①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③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确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了他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考点5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有: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具体形态)例:无行说,“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气者,理之依也”,“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谢”;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自然科学的原子概念)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考点6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1)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有:①主观唯心主义例:王守仁“心外无物” ,朱熹“理主万物”贝克莱“存在即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②客观唯心主义(上帝、理念、绝对精神

考点7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而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

第二单元 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

考点1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①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②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概括了世界上所有客观存在的共同事物的特点,即客观实在。   

考点2 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有以下几种说法: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③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④世界统一于物质。  ⑤世界是物质的。

考点3 哲学上的运动概念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运动概念: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物质是运功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注:“物质的唯一特性”和“物质的根本属性”的区别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相对于意识而言的。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相对于其他的属性而言是最根本的,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以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运动是物质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

考点4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考点5 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与普遍性

(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4)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注:“规律”和“规则”的关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创造它、消灭它或者改变它。规则是主观的,它是根据人们的需要制定的,人可以制定它、废除它或者修改它。一个正确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它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考点6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我们就能体会到规律对于我们的意义。一旦违背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

考点7 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意识的本质

 (1)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

(2)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3)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意识的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为: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它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③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推动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注:意识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能把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理解为它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考点8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①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4)怎样坚持:①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昂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正面)

②反对错误观点: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反面)

考点9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1)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它不同于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理论活动、精神性活动。

(2)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人的有目的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社会性);实践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向前发展的(历史性)

考点10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注:分清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间接经验。

考点11 真理的含义

(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考点1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原因: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的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2)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考点1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考点2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考点3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

(1)联系的普遍性: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横向、纵向)。②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①这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创造条件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它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凡是涉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到……“有利于……有利于……”的观点,都是指联系的普遍性。)

考点4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1)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②二者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3)方法论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考点5 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注:运动变化不一定是发展,但发展肯定是运动、变化,但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

考点6 事物的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新事物的含义: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考点7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1)辩证关系:

  ①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③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

  (2)方法论:

  ①做任何事情要从点滴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优化结构,为实现事务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的原有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与发展

  ③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考点8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的观点: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考点9 矛盾的含义

(1)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2)矛盾的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的两层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食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考点10矛盾的普遍性

 (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要求: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②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或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考点11 矛盾的特殊性

 (1)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指的是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矛盾特殊性的表现。第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二,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第三,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考点12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1)辩证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2)方法论的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3)方法论: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考点13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1)含义: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这就是次要矛盾。

(2)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考点14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1)含义:一个矛盾有两个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注: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3)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考点15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拖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考点16 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见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身是方法论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将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起来。

考点17 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

(1)含义:①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③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中,它总是汲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不是肯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积、合理的因素。

考点17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①辩证否定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②意义表现为:创新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能够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考点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考点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表现: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考点3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哲学依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群众观点及其要求:

①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群众观点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3)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考点4 人的价值及其评价(B)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1)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人即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2)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①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

②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考点5 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1)价值观: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根本观点

(2)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错误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

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公义与私利,生与死,幸福观,家庭观,恋爱观)

考点6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坚持真理,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

(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考点7 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根本途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3)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

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