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本课程与第二课堂的异同探析

 雪拥蓝关2013 2014-05-22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学校增添了一门新型课程——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怎样开发?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校本课程是由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实施的途径很多,比如每周上一节选修课,由学生自由报名参加,如技能类、游艺类等。初一看,这好像就是新课程实施之前的第二课堂,那么校本课程与第二课堂有没有区别?如果有,区别又在哪里呢?我们不妨从管理、内容、评价等方面来探讨二者的区别。

    二、问题的研究

    ()理论研究

    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课程。它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课程;在于建立一种开放的、合作的、探究的、对话的新的课程文化。

    校本课程开发指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它与第二课堂的区别在于:一是它一定要以本校的教育哲学或办学宗旨、培养目标作为依据;二是它强调教师要用一定的课程技术去操作,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为教师提供了无限的表现与创造空间;第三,校本课程的开发意味着对原有学校课程的重新洗牌和再概念化,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是其开发的依据,校本课程在适应社会方面更加灵活,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

    ()教学实践

    经过一系列专业学习和专家的指导以后,我们开始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从我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来看,与以前我校的第二课堂有着比较鲜明的区别。

    [案例1]

    桥溪乡小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2005年下学期——2006年上学期

    1.课题评估

    校本课程开发两年来,我校在尊重学生意愿,发展学生特长,形成学校特色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课程开发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目前已经明晰了我校的教学哲学是“学会关爱自我、关心他人、关爱自然、关心社会”。两年的校本课程开发使我校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特别是校园文化建设初见成效。但在开发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例如:临时的班级怎样有效地管理,怎样合理调控课内与课外的关系等。我们认为,校本课程的设计必须着眼于社区、学校的现有课程资源,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能性保障。我校地处苍旺路口,学生大多来自附近的村镇,而且现在居住在社区的很多。根据这一情况,我们确定了我校校本课程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专题研究。

    从学生的气质、能力、性格、价值观、挫折力、期望值、兴趣等迥异的人格魅力出发,我们对学生、家长、社区人员举行了较大规模的访谈,发现学生的需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格健全,心理素质

    (2)人际交往能力

(3)信息素养

(4)发展一种专项特长

    2.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

    (1)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创新能力,具备与人为善的品德,求真的精神,自理、自力、自强的能力,具备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

    (2)具备开阔的胸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乐观向上的气质、质朴高雅的品质。

    (3)培养学生文化品味、思想品质、科学素养、重视个体差异、尊重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3.校本课程的结构与门类(见附表1)

附表1

 

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劳技教育

一、二年级

会登陆指定网站浏览网页。

学会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能参与学校内的绿化、卫生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

在教师指导下,能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手工和家务劳动。

三、四年级

能根据研究主题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源搜集。

在教师指导下,能选择小课题进行调查,学写调查报告。

能围绕主题开展社区活动。

参加适宜的生产、公益劳动,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技术。

五、六年级

能根据研究主题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源搜集,并进行整理、分类。

以系统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指导教师帮助下,进行开题论证,进行研究。

能在学校组织下参与假日小队活动为社区服务。

学会简易作品的制作,懂得一些种、养殖技术,在活动中初步形成职业观念。

七年级

熟练地使用网络工具进行资料搜索、整理、分类;并综合性地加以应用。

能独立思考研究课题,自主选择、确定研究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撰写研究报告。

能组建假日小队,独立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参观、访问、参加公益活动等。

根据主题创意设计相应的作品,能独立完成或与他人合作完成,完整地表达自己作品设计的目的。

八、九年级

能搜集有用的信息,并进行处理分类。熟练地制作网页来介绍和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

组建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开题、实地调查、资料搜集等工作。

以研究小组的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参观、访问、考察,在活动过程中主动地参与社会事务,尽小公民的责任。

能多种形式展现研究成果,开展成果展示会,供他人学习与参观;并能指导他人完成作品。

    4.课程实施与评价

    A.课程实施

    (1)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指南》与《课程审议制度》

    (2)教师培训

    ①培训内容:校本课程学生选课指导研究;校本课程临时班级组织与管理研究;校本课程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②培训模式:在行动中学习,开展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探讨,确立校本课程小课题,开展小课题研究;专题研究;参与体验式培训。

    (3)申报与审议

    需要申请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首先必须写一份简要的《课程纲要》,并附《课程简介》交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初审通过后,列入《校本课程门类目录》分必选和自选两大类,提供给学生选择。

    (4)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5)教师撰写《课程纲要》

    (6)实施《课程纲要》

    B.课程评价

    为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合理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张扬学生个性,形成学校特色,主要针对教师撰写的《课程纲要》,教师课程实施,学生学业成绩,《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等方面进行评价与改进。

    《课程纲要》的评价要素:

    (1)课程目标是否与学校教育哲学相符合。

    (2)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是否具有针对性和综合性。(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多学科综合,内容融为一体,而且设计很有弹性)

    (3)课程组织是否恰当,符合学生身心发展。

    (4)课程评价标准是否明确,评价方法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可测量性。

    课程实施评价:

    评价是对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态度、情感体验及获得的知识、技能等成果进行评价。评价应采用学生评价(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应放在过程评价上,从而体现评价的诊断、导向和改进功能。

学生评价重点在参与态度、情感和过程体验方面;教师评价侧重于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实践成果上。评价结论一般包括过程性评价结论和终结性评价结论。过程性评价结论是指对学生平时的活动进行表扬、表彰,对研究得到的结论与成果在班内、校内或更大的范围进行交流,并把这些内容以图文声并茂的形式在校内外公开场所宣传、展出等。终结性评价结论是由教师根据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三项评价的综合结论,采用等第制,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和待提高四个等级。

5.保障措施

    (1)持续性的校本培训。

(2)建立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

(3)积极探索学校文化的建设,构建校本课程开发学习共同体,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建设同步推进。

附表2

维度

关键表现

等级

标准及说明

自评

组评

师评

研究性学习

积极参加课题研究

优秀

具有强烈的探究学习愿望,积极参加课题研究,合作学习。三年累计参加56次主题活动。

 

 

 

良好

具有探究学习愿望和参加课题研究的兴趣。三年累计参加34次主题活动。

 

 

 

合格

参加课题研究,基本上能够完成学习任务。三年累计参加不少于2次主题活动。

 

 

 

待提高

缺乏探究学习愿望和兴趣,基本上没有参加课题研究。

 

 

 

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

关心社区建设,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了解社区情况,关心社区重大问题。

优秀

积极参与社区团体活动,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体验公益劳动的充实与愉悦。三年累计参加社区活动及公益劳动34次。

 

 

 

良好

了解社区情况,关心社区建设,三年内参加社区活动或公益劳动23

 

 

 

合格

基本上了解社区情况,有时能够参与社区活动或者公益劳动。

 

 

 

待提高

不了解社区情况,几乎没有参加过社区活动或公益劳动。

 

 

 

信息技术

完成信息技术课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探究学习活动。

优秀

了解信息技术与现代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认真完成信息技术课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探究活动。

 

 

 

良好

认识信息技术与现代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完成信息技术课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探究学习活动。

 

 

 

合格

基本上完成信息技术课程,初步具备信息技术素养和操作能力。

 

 

 

待提高

没有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愿望,学习课时不满。缺乏信息技术素养和技能。

 

 

 

劳动与技术

课题研究能力,作品展示情况

优秀

积极撰写研究报告、论文、倡议书。积极参加小发明、小制作、电脑作品等各类竞赛,并能够灵活展示学习成果。

 

 

 

良好

具有良好的撰写研究报告、论文能力,以多种形式如小发明、小制作、电脑作品和表演来展示学习成果。

 

 

 

合格

具备基本的课题研究能力,能够以1种形式来展示学习成果。

 

 

 

待提高

未能认真参与课题研究,缺乏展示学习成果的能力,没有形成课题研究学习成果。

 

 

 

    [案例2]

    桥溪乡小学校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2005年下期——2006年上期

    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养,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激发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同时培养集体主义思想和团结友爱、遵守纪律的品德,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安排如下:

    1.开设四个兴趣小组:

    音乐小组  美术小组  体育小组  写作小组

    2.参加兴趣小组的学生采取自愿的原则,且必须经过严格挑选。

    3.负责老师

    音乐小组——程元树  何淑才

美术小组——陈本华  马德明

体育小组——陈     

    写作小组——唐显礼  边勇吉

    4.活动时间:每周三下午第二节课后。

    5.活动地点:音乐室、美术室、操场、电脑室。

    学期结束各小组作汇报表演12次,并由考评小组做出评定。

    ()结果分析

    1.校本课程与第二课堂的关联

    (1)校本课程是对原来活动和选修课程的继承、规范和发展。有些活动课和选修课,特别是一些兴趣小组活动,本身就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是校本课程的表现,可以直接归入校本课程。而有些则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相去甚远,这就需要加以改造、规范和发展。

    (2)“课”或者“学科”只是“课程”的一种具体表现形态。课程的含义很广,从规划、设计到实施,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到课程评价,都属于课程的范畴。如何才能使第二课堂具有“课程”的意义?必须明确课、学科对学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确立课、学科本身的合理结构及其与其他课、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原来那些随意性强、忽视社会发展、无视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的“活动课”、“选修课”不能算是校本课程;相反,那些经过一定的合理性论证和设计,能满足学生兴趣和发展需要的活动课,就具有了校本课程的意义,可以归入校本课程。

    2.校本课程与第二课堂的区别

    (1)从管理上来看,校本课程是三级课程中的一大块,赋有课程权力分享和责任分担,列入课表,并且必须按照规范的开发流程进行操作;而第二课堂则只是一种具体的课程表现形态,未具备明确的权力和责任主体。

    (2)从价值追求来看,课程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应该是课程去适应学生,而不是第二课堂那样让学生去适应课程。换言之,要给学生提供一种差异性教育,学生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追求。从学生参与来看,第二课堂并未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只是满足少数人的需要;校本课程则要求人人参与,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第二课堂是教师有专长即参与,是个人行为;校本课程是教师民主参与,邀请家长、社会人士、学生共同参与,是集体行为。第二课堂是短期行为,校本课程是长期行为,围绕学校“教育哲学思想”进行开发,促进学校特色,整体实现课程目标是其长远目标。学校特色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必然结果。

    (3)从内容来看,第二课堂重技能、轻情感,如“舞蹈”、“器乐”、“绘画”、“体育”等艺术类居多,目的是技能训练,忽视对学生的情感培养;校本课程则是根据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来设置课程门类,课程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小窍门儿、礼仪往来等,是以全人教育、终身发展为目的。

    (4)从评价体系来看,第二课堂缺乏系统而科学的评价系统,往往只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则既有教师层面,如课堂教学,又有学生层面,还有学校层面的,如对“方案”的评价。

    三、成效与反思

    ()研究效果

    对于“校本课程与实施新课程之前的第二课堂有什么异同,这个问题的研究,实际上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范围,因为只有在更广泛的领域和背景下去了解校本课程与第二课堂,才能真正明白新课程实验三级课程管理的深远意义。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研究,进一步帮助教师明确了“课程”、“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等有关概念,弄清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流程,充分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才能,拓展了教师的专业领域,发展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同时为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使普通教师向骨干教师转变,由发展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不仅如此,校本课程开发还产生了辐射效应,通过开发实践和理论学习,同伴互助,教师观念逐步改变,在校本课程这块沃土上谱写他们人生的乐章。

    ()实践反思

    其实,现在和过去本来就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问题,学校中的课程是一个整体,在现实之中有时候是相互交叉的,很难分清楚它属于哪一类。当我们已经有过实践的体验之后,很多概念已经内化在我们的头脑和行动中,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再仔细辨别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然而让人欣喜的是,对概念的思考和分析使我们的思路更清晰,并且帮助我们弄清了许多别的具体的问题,让我们在正确的轨道上探索而少走弯路。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桥溪乡小学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