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求教:《辅行诀》中与小阳旦汤(桂枝汤)相对应的小阴旦汤能不能治疗太阳温病?

 johnney908 2014-05-24
求教:《辅行诀》中与小阳旦汤(桂枝汤)相对应的小阴旦汤能不能治疗太阳温病?

     大家知道,《辅行诀》中小阳旦汤(桂枝汤)可以治疗《伤寒论》 中说的太阳中风。与此相对应的小阴旦汤能不能治疗太阳温病?此方与桂枝汤不同之处是以黄芩易桂枝。桂枝有发表解肌作用,黄芩应该也有类似功能。李杲谓“黄芩,味苦而薄,故能泄肺火而解肌热”,《本草汇言》:清肌退热,柴胡最佳,然无黄芩不能凉肌达表。上焦之火,山桅可降,然舍黄芩不能上清头目。所以方脉科以之清肌退热,疮疡科以之解毒生肌,光明科以之散热明目,妇女科以之安胎理经,此盖诸科半表半里之首剂也。《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乳痈发背,尤法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
本人没用过此方,按道理此方来自《汤液经》,既然与小阳旦汤(桂枝汤)相对应,应该能治疗发热汗出口渴不恶寒的太阳温病。求教有用过此方的高手,发一两个医案欣赏欣赏。

《辅行诀》原文:
小阳旦汤(桂枝汤):治天行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者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二两,切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传承集》注:十二枚:此下抄本中有新补小字按语:“按:《伤寒论》桂枝汤。”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阅者据《敦煌古医籍考释》135页【按语】化裁人此。)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服已,即啜热粥饭一器,以助药力。稍令汗出,不可大汗流漓,汗出则病不除也,取瘥止。若不汗出可随服之。日三服。若加饴一升,为正阳旦汤。

小阴旦汤:治天行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利者方;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传承集》注:十二枚:此下抄本中有新补小字按语:“按:《伤寒论》黄芩汤加生姜。”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阅者据《敦煌古医籍考释》135页【按语】化裁人此。)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已,如人行三四里时,令病者啜白酨浆一器,以助药力。身热去,自愈也。

弘景曰:阳旦者,升阳之方,……;阴旦者,扶阴之方,……
,《伤寒论》黄芩汤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张路玉《伤寒 * 论  温热》:黄芩汤乃温病之主方,即桂枝汤,——以黄芩易桂枝而去生姜也。盖桂枝主在表风寒,黄芩主在里风热,不易之定法也。其生姜辛散,非温热所宜,故去之。,   楼主如何评价《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中有关治温病的方子。,还没有认真研究过《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但刘渡舟等审定的《伤寒论》里关于温病的方子曾经思考过。,桂枝汤证为邪风伤营,黄芩汤证为里热伤营。,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风温者,因其人素有热,更伤于风,而为病也。脉浮弦而数,若头不痛者,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主之。,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方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黄芩三两 牡丹皮三两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方就是小阴旦汤加牡丹皮。
    可见,小阴旦汤可以治疗发热而渴,不恶寒的太阳温病。加牡丹皮,可以凉血,散血液中的热结;而桂枝汤中的桂枝,可以散血液中的寒凝。
,小阴旦汤:治天行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利者方。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风温者,因其人素有热,更伤于风,而为病也。脉浮弦而数,若头不痛者,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主之。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伍简侯《经方随证应用法·桂枝汤证》:
    编者按:《汉方新解》谓“桂枝汤”,适应热性病初期。叶橘泉氏亦谓适用伤寒及斑疹伤寒之初发期等。在两说以前,吴鞠通氏即以“桂枝汤”治温病,载在所著《温病条辨》之首方。其时诸大医家多有斥其非者。证以新解,叶说,均与吴氏同意。而王清任《医林改错》,则竟谓头痛、身痛发热、有汗,乃吴又可所谓之瘟疫症,用“桂枝汤”,从未治愈一人。但其文内并未写出恶风、恶寒、项强、脉缓等证。又未写出啜粥等服法。其无效固宜。或原是瘟疫而出现上述与太阳病几个相类之证状。误服“桂枝汤”,不但无效,且可能使病证加剧。文后又云,用治新感温病,或加青蒿、生地等,甚佳。是治瘟病,原可用“桂枝汤”,而必须加青蒿生地耳。王雨三氏《治病法轨》,谓脉浮、内热、口渴,加生地、青蒿、花粉、丹皮之类。与前王同意。在吴鞠通、王清任以前,有用“桂枝汤”加生地,以治瘟病者,为喻嘉言氏所首创。其言曰,余用“桂枝汤”加生地,以佐芍药之不逮。三十年来,功效历历可纪。由是以言,吴氏用“桂枝汤”而不加生地等味以滋阴。故为人所訾议。则本方之可应用于热性病伤寒初期,当以加生地、青蒿等为是矣。

  又按:诸家所指“阳旦汤”即“桂枝汤”,应加味,或不应加味,在临床应用上,必须详加考定始可。据《金匮要略》原文,产后中风,续续十数日不解,头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者,可与“阳旦汤”。唐宗海云,此乃“桂枝汤”增桂加附,以固少阴之根而止汗。成无已、陈修园、山田正珍、汤本求真等,均指为“桂枝汤”之异名,而有非议沈明宗赞用加黄芩之妙者。再证以其他医家所著各医籍,如《类证活人书》,“阳旦汤”为桂心、芍药、甘草、黄芩。《金匮心典》阳旦汤,即“桂枝汤”加黄芩。《张氏医通》在“阳旦汤”下,引《千金》“桂枝汤”加黄芩,治冬温、脉浮、发热、项强、头痛。刘明氏(见上整理篇)对于此方,就原文证状解释,尤极透辟。略谓病人中风,续续十数日不解,必有里热,此无可疑之事。故服一服中加黄芩三钱,乃极合理者。并引证麻黄汤:中有里热者,尚须酌加清热药如黄芩、石膏等,其收效远过于原方。(按张锡纯氏,亦于“麻黄汤”中加知母,以清余热,可为此说作一佐证。)故我确认刘氏之说为可信。《千金方》加黄芩为可遵。医者对于此类病证,大可用“阳旦汤”治之,用附一病例于后。

  简侯:曾治一常姓患者,女性,身热,自汗,时感冷,腹痛,脉两手浮弱中,时带弦状。胸中感热闷,食热物则难受,食冷物又感不安。用本方(桂枝汤)加黄芩一钱许,一帖而汗不作,再进一帖,而身热、胸热皆除,遂愈,是“阳旦汤”(小阴旦汤)之效也。,李东垣:“桂枝汤”,治表虚,“小建中汤”治里虚。又:以桂枝易肉桂,为治感寒腹痛之神药,如中热腹痛,去桂,加黄芩。
,不懂先生真有学问啊,学习了。,

有些药方自己没有用过,但思考过。因为有疑虑,读书的时候,遇到别人的经验,顺便把它发到帖子上,以备查阅。,
什么都是先学习,然后才实践的啊。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谢谢关注!,如果有这方面的医案请先生发上来看看啊!,

桂枝汤加葛根可以治疗太阳温病,曹颖甫《经方实验录》早就论及。余无言用桂枝汤加石膏治疗太阳温病(见《余无言医案》),上面所引伍简侯用桂枝汤加黄芩治疗太阳中风胸热(其实也应该看做太阳温病),所以用桂枝汤随症加减治疗酒客湿热病也是可行的。,酒客不喜甘,以其湿热内蕴。桂枝汤加入清热燥湿的黄连黄芩,味由甘变苦,或许能治酒客所患的太阳中风。
伍简侯医案“胸中感热闷”与酒客湿热类似:
曾治一常姓患者,女性,身热,自汗,时感冷,腹痛,脉两手浮弱中,时带弦状。胸中感热闷,食热物则难受,食冷物又感不安。用本方(桂枝汤)加黄芩一钱许,一帖而汗不作,再进一帖,而身热、胸热皆除,遂愈,是“阳旦汤”(小阴旦汤)之效也。,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治风热感冒
作者:善财童子


发表于 2008/1/11 17:3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此方出自桂本伤寒温病篇,仲景称之风温也.此乃失传已久专治热伤风的正治方.
伤于风有表证而未入里的,体内寒多的宜桂枝汤,
体内热多头不痛的则是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
如果热甚头痛面赤的则要黄连黄芩梔子牡丹芍药汤.
古圣制方之妙,效果之神,自与后世不同.后世时方派对风热治以辛凉解表,连翘散和桑菊饮类.然效果不尽人意,时效较长.
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并无辛凉解表之意,而是以调风邪致营卫不和的桂枝汤的基础上作加减,体素有热的去桂枝加黄芩牡丹,此乃风邪在表尚未入里的治法.热伤风者小孩尤常见,小孩一般体内多热,四处跑动出汗后伤于风则呈此证.
我有一女病人的两个小孩都得了风热感冒,多次去医院求诊,前后花了近千元,病情缠绵两个多星期,终未见痊愈,鼻子长期拖着黄浊涕.我投以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只喝了两剂,诸证若失,令其母亲开心不已,真是一剂知,两剂已.可见经方的神效和桂本伤寒杂病论的真实不虚.


,

《张氏医通》 > 卷十六  祖方
桂枝汤(玉函):

阳旦汤(千金) 治冬温脉浮发热。项强头痛。

桂枝汤加黄芩钱半。

阴旦汤(千金) 治冬温内寒外热。肢节疼痛。中挟寒食。

桂枝汤加黄芩钱半,干姜五分。 阴霾四塞。非平旦之气。无以打开阳和。桂枝汤原名阳旦。打开阳邪之药也。千金于中加入黄芩之苦寒性轻。以治冬温在表之邪热。仍以阳旦称之。若兼挟寒食。再加干姜之辛温散结。以治中土之停滞。遂因之曰阴旦。与经络之阴阳,风马牛不相涉也。,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程:

经方之中,代表性的清三焦的药是柴胡汤,补三焦的药,是《辅行诀》里的黄耆建中汤(不能说是《伤寒杂病论》的,这两个黄耆建中汤是不一样的。《伤寒杂病论》里面的黄耆建中汤,张仲景绝不允许黄耆出头,黄耆的量放得很少,可是《辅行诀》里它的黄耆是放得很多的。)



我们从《辅行诀》来看一下古代《汤液经法》的结构,这个结构看起来很美,怎么说呢?古方的世界里,我们说小阳旦汤是什么?就是今天的桂枝汤,它的药味是桂、芍、草、姜、枣,《辅行诀》里的小阴旦汤是什么?是芩、芍、草、姜、枣,所以桂枝,一个温开的药,跟黄芩一个凉性的药,行成一个对照。桂枝汤治疗的,是表面受到风邪;黄芩汤治疗的,是里面有风邪、会肚子绞痛的热性下利。如果桂枝汤在《辅行诀》里面再加一味饴糖,就是麦芽糖,它叫做正阳旦汤,这样的结构很像小建中汤,不过小建中汤的芍药有加倍,加饴糖的正阳旦汤,芍药不加倍,但意思是类似的,效果也差不多。

大阳旦汤跟大阴旦汤呢?正阳旦汤上面呢,如果芍药乘以二,有饴糖、再加黄耆五两之多,这个叫大阳旦汤,可能这就是古方世界真正的黄耆建中汤,黄耆放到五两这么多。如果是小阴旦汤,加上柴胡八两、半夏半碗,这就是大阴旦汤,也就是后来的小柴胡汤加芍药,所以张仲景的小柴胡汤,在古方的世界叫做大阴旦汤。以实际疗效来讲,大阳旦汤是最补三焦的,大阴旦汤是最清三焦的──这样的一个对比。,如果,“大阳旦汤是最补三焦的,大阴旦汤是最清三焦的──这样的一个对比”。
那么,小阳旦汤与小阴旦汤就是表面受到风邪与里面有风邪、会肚子绞痛的热性下利的对比。

,但《张氏医通》 > 卷十六  祖方中认为:“《千金》于中加入黄芩之苦寒性轻。以治冬温在表之邪热。“可见,小阴旦汤加入桂枝,也可治疗温病。,桂枝汤加入黄芩,与桂枝汤加入葛根,在治疗温病方面有什么不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