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望闻问切”走好群众路线2014年05月13日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吕彤 “望闻问切”是中医术语,属古人行医之道,合称四诊。望,指察气色;闻,指听生息;问,指询症状;切,指摸脉象。《古今医统》一书最早使用四字联称:“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而时下全党全国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则是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为切入点,以反对“四风”为聚焦点,需要对准焦距、找准穴位、抓住要害、对症下药,将“望闻问切”贯穿始终,把群众工作做细、做深、做实、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深入基层“望”,准确把握民众需求。望,就是察言观色,从群众喜怒哀乐的表情中看出问题、看出需求、看出思路。古语曰:“涉浅水者得鱼虾,入深水者擒蛟龙”。党员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如果不到基层,不到群众中去,不看看群众的喜怒哀乐,不了解群众的需要诉求,就很难发现和解决矛盾问题。要放下架子,迈开步子,深入一线,常下基层,多接地气,真正弄明白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急所需。要打破“套路”,多望“角落”,多到条件艰苦、矛盾集中的地方去了解实情,同群众谈家长里短,听取基层的意见建议。要学会“看群众脸色行事”,善于从群众的“脸色”中看工作的成效,主动发现难言之隐,对照反思加以改进。要把“群众利益无小事”作为工作准则,通过主动深入群众中“望”,了解群众的实际需求,了解基层对机关工作的反映和评价,让基层问题最小化,群众利益最大化。要饱满激情和责任的“心入”,而非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似的“身入”,切忌轰轰烈烈搞形式、脚不沾地走过场。 洗耳恭听“闻”,善于倾听群众呼声。闻,就是打开耳朵这扇门,耐心倾听群众的心愿和诉求,把他们的心声听在耳里、记于心中。古语云:“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善于倾听是沟通交流的基础,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更是打开群众心结的“金钥匙”。机关干部下基层要多接近群众,倾听基层群众的呼声,多基层出思路、解难题、办实事。要善于倾听群众的“逆耳”之言,让大家能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说心里话、说自家话,想方设法把基层的声音“传上来”,用自己的脚步声赢得群众的掌声。在与基层群众面对面时,不仅要听明白话内之音,还要能听懂弦外之意,但绝不能不懂装懂,或是懂了装迷糊。对群众的牢骚埋怨,要善于换位思考,把发牢骚、说难处看作是一种信任、一种诉求,深入做好思想疏导工作,消除怨气解开“疙瘩”。延安时期,毛主席正是通过“骂”自己的群众来反思不足,及时采取一系列惠民措施,不仅平息了怨言、消除了隔阂,而且增进了群众信任、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 集思广益“问”,俯下身子刨根问底。问,就是要放下身段,甘当学生,问政于群众、问计于群众、问需于群众,从群众中获取真知识、汲取正能量。“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虚心问计于基层,主动了解群众诉求,才能把握准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只有紧紧倚靠广大群众,实现中国梦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实践证明,走好群众路线,如果只是坐在屋里“憋思路”,关起门来“凑点子”,难免会“竹篮打水一场空”,甚至出现基层不买账、群众不认可、工作难收场的尴尬局面。要通过深入基层、走进群众、调研走访等形式,广泛征求百姓的意见建议,深入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足,敢于面对群众责难,勇于接受群众批评,真正做到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交流,让大家说真话、道实情,把情况摸清楚、搞明白。对于群众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让基层当“主角”,机关当“配角”,提高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集中群众智慧,从基层火热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对症下药“切”,瞄准要害解决问题。切,就是摸清脉搏,找准基层工作中的难点和突破点,量体裁衣,开好方子,下药除病。领导干部下基层不能满足于“知”,要更重于“行”,用行动说话,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要像办自家事情一样全身心扑上去,对基层反映强烈的问题要“一路绿灯”加速解决,真正让群众见实效、得实惠。要把通过“望”、“闻”、“问”收集到的信息、了解到的情况、征求到的意见,进行归纳总结和梳理分析,找出问题存在的深层次原因。要紧紧把住“为民、务实、清廉”要求,狠刹“四风”,从思想上纠正,从作风上改变,从行动上落实。要科学区分、辩证对待群众诉求,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分清轻重缓急,善于将矛盾分解,化难为易,对症下药,各个击破。要经常照照基层这面镜子,时刻保持警醒,经常自我反省,努力解决做好群众工作的难题,以自身良好形象带动基层风气建设,凝聚人心力量、催振民心士气、促进社会发展。(作者系国家检察官学院河南分院教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