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晓毅:1961年生于陕西长安,北师大中文系毕业。上世纪80年代留学日本,曾就读大阪外国语大学和关西大学。现任国立山口大学教授。近年关注中日教育问题,主编学报《大学教育》,有《文学部唯野教授》(人民文学出版社)等译著多数。
很多人都知道禅宗五祖弘忍传衣钵与六祖慧能的故事。当时五祖门下有一个叫神秀的高僧,学问高,经也念得好,在众僧中也颇有声望。但五祖弘忍却没把衣钵传给他,而是传给了一个在后院舂米的慧能。原因是弘忍觉得虽然神秀学问高,但慧能“悟性”更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五祖从慧能的偈语知道慧能真正“悟”到了禅宗的神髓。
在国内,经常碰到亲朋好友或教育界同行,与我谈起日本人的“素质”。因为看到媒体说日本人素质高,几万人看完球赛,看台上没有一张废纸垃圾,没有人随地吐痰,过马路遵守信号,地震时没有人抢东西……他们问,是不是因为日本学校素质教育搞得好呢?
我知道,我们现在也特别强调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比如,有条件的学校开钢琴课,开绘画课,开电脑课等,据说都是为了提高孩子的素质。我常从报纸杂志上看到,农村人因为不知道城市的规矩,而被城市人骂“素质低”,地方的孩子因为学习刻苦,高考成绩好而被一些大城市的人指责为“只知苦学”,不懂电脑,所以素质低等。
问题是“素质”的概念是什么?从什么上来看一个人的素质高或者低,答案其实再普通不过,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我们看一个人,拾金不昧、诚实信义、不随地吐痰,我们开口就会夸那人“素质高”;相反,如果我们看到一个人,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奸猾狡诈,我们开口就会说那人“素质低”,即使他是一个弹钢琴的天才或玩电脑的神人。“素质”其实就这么回事,不是那些高深莫测的,要花很多钱才能学到的东西,而是我们每个人,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必须具有的那些细小的“德性”而已。
日本所谓的素质教育也就在此。学校没有政治课,没有老师给他们教什么“大和民族的美德”“资本主义精神文明”,但几乎每个学期,都会请警察来给大家讲交通规则,实际练习如何过马路(有临时的小型红绿灯);或者组织起来到垃圾焚烧厂去参观;家长也从小教孩子要尊重人,不给人添麻烦等等。总之,在培育孩子遵守社会公德,自律自制这方面,不论学校还是家庭都做得很多,也很细微。
其实一个人不偷不骗、遵纪守法、埋头苦干、孝敬父母、关心子女、不偷税漏税、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行贿受贿……哪怕他是一个老实巴交、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那他也是“素质高”。
而如果一个人违法乱纪、坑蒙拐骗、借钱不还、偷税漏税、行贿受贿、胡乱停车、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照顾老人……那么哪怕他是一个国际大师级的什么天才,他也是“素质低”。
会这会那,那都了不起,都令人佩服,不过那是你的一个本事,一个技能,而不是你的“素质”,起码不是“素质”的全部。日本的学校也不是不教乐器,不教书法,但他们谁都没有把那些叫做什么“素质教育”,而只是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基本教养,文化修养而言。五祖为什么选舂米的慧能做传人?因为他知道做禅宗和尚重要的是“悟性”,而不仅仅是会念经;同样我们做人,最重要的其实是“德性”,也就是“素质”。
我常常想问那些把一个(城市)孩子会弹钢琴,会画画,会打电脑之类的叫素质高,把学校教这些叫做“素质教育”的人:你们的主张如果成立,那么一个(农村)孩子会挖野菜,会割猪草,会放羊,会拉架子车,会拾柴火,是不是也能叫素质高?把父母给言传身教也应该叫“素质教育”呢?那你说到底谁的“素质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