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肺泡:
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的半球状囊泡。肺中的支气管经多次反复分枝成无数细支气管,它们的末端膨大成囊,囊的四周有很多突出的小囊泡,即为肺泡。肺泡为多面性囊泡,一面开口于肺泡囊、肺泡管或呼吸性细支气管,其余各面与相邻的肺泡彼此相接。肺泡壁很薄,表面覆有肺泡上皮。肺泡是支气管树的终末部分,是肺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
肺泡的大小形状不一,平均直径0.2毫米。成人约有3~4亿个肺泡,总面积近100平方米,比人的皮肤的表面积还要大好几倍。
肺泡壁是由单层扁平上皮构成,有三种细胞:
A. 扁平上皮细胞(I型细胞),其基膜紧贴毛细血管。
B. 分泌上皮(II型细胞),该细胞突向管腔或夹在扁平上皮细胞之间,可分泌表面活性物质。
C. 隔细胞:位于肺泡间隔中,当进入肺泡腔内就叫尘细胞。在尘细胞的细胞质内有大量尘埃颗粒,属于吞噬
细胞。
肺泡是肺部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也是肺的功能单位。氧气从肺泡向血液弥散,要依次经过肺泡内表面的液膜、肺泡上皮细胞膜、肺泡上皮与肺毛细血管内皮之间的间质、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膜等四层膜。这四层膜合称为呼吸膜。呼吸膜平均厚度不到1微米,有很高的通透性,故气体交换十分迅速。
吸入肺泡的气体进入血液后,静脉血就变为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并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肺泡周围毛细血管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则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通过呼气排出体外。肺泡内的表面液膜含有表面活性物质,起着降低肺泡表面液体层表面张力的作用,使细胞不易萎缩,且吸气时又较易扩张。肺组织缺氧时,会使肺表面活性物质分泌减少,进入肺泡的水肿液或纤维蛋白原可降低其表面活性物质的活力,引起肺内广泛的肺泡不张,血液流经这些萎陷肺泡的毛细血管时就不能进行气体交换。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2、肺泡的组成:
小肺泡细胞,又称I型肺泡细胞,厚约 0.1微米,基底部是基底膜,无增殖能力。
大肺泡细胞,又称II型肺泡细胞,分泌表面活性物质(二棕榈酰卵磷脂),以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肺巨噬细胞,来自于血液单核细胞。吞噬了较多尘粒的被称为尘细胞,而心衰细胞则是心力衰竭患者肺内出现的吞噬了血红蛋白分解的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肺泡与肺部毛细血管紧密相连。两者的膜大部分融合,有助于气体的快速扩散。而肺泡表面液体层,I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组成了所谓的气-血屏障。
3、肺泡隔
相邻两肺泡间的组织为肺泡隔,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及弹性纤维、网状纤维。弹性纤维包绕肺泡,使肺泡具良好弹性。
由于毛细血管内皮的对液体的通透性比肺泡细胞内皮的要高,心力衰竭患者体液会渗出到结缔组织中,造成间质性肺气肿。
患慢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时,肺泡长期处于过度膨胀状态,会使肺泡的弹性纤维失去弹性并遭破坏,形成肺气肿,影响呼吸机能。
4、肺有二套血管系统
一套是循环于心和肺之间的肺动脉和肺静脉,属肺的机能性血管。肺动脉从右心室发出伴支气管入肺,随支气管反复分支,最后形成毛细血管网包绕在肺泡周围,之后逐渐汇集成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另一套是营养性血管叫支气管动、静脉,发自胸主动脉,攀附于支气管壁,随支气管分支而分布,营养肺内支气管的壁、肺血管壁和脏胸膜。
【【【中医谈肺】】】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肺气以宣发肃降为基本运行形式。肺在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覆盖诸脏,故有“华盖”之称。肺叶娇嫩,不耐寒热燥湿诸邪之侵;肺又上通鼻窍,外合皮毛,与自然界息息相通,易受外邪侵袭,故有“娇脏”之称。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属络于肺与大肠,相为表里。肺在五行中属金,为阳中之阴,与自然界秋气相通应。
一、主要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
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A、主呼吸之气: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不断吸进清气,排出浊气,吐
故纳新,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肺主呼吸的功能,实际上是肺气的宣发与肃降作用在气体交换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肺气宣发,浊气得以呼
出;肺气肃降,清气得以吸入。肺气的宣发与肃降作用协调有序,则呼吸均匀通畅。肺气失宣或肺气失降,
临床都有呼吸异常的表现,但临床表现有所不同。若是因外感引动内饮,阻塞气道,肺气失宣,多为胸闷气
急或发为哮喘;若是因肝火上炎,耗伤肺阴,肺失肃降,多致喘咳气逆。
B、主一身之气: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 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体现于
宗气的生成。一身之气主要由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构成。宗气属后天之气,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
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谷气相结合而生成。宗气在肺中生成,积存于胸中“气海”,上走息道出喉咙以促
进肺的呼吸,并能贯注心脉以助心推动血液运行,还可沿三焦下行脐下丹田以资先天元气,故在机体生命活
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宗气是一身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气的生成关系着一身之气的盛衰,因而肺的
呼吸功能健全与否,不仅影响着宗气的生成,也影响着一身之气的盛衰。
肺主一身之气的运行,体现于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作用。肺有节律的呼吸,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起着重
要的调节作用。肺的呼吸均匀通畅,节律一致,和缓有度,则各脏腑经络之气升降出入运动通畅协调。
肺的呼吸失常,不仅影响宗气的生成及一身之气的生成,导致一身之气不足,即所谓“气虚”,出现少气
不足以息、声低气怯、肢倦乏力等症,并且影响一身之气的运行,导致各脏腑经络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调 肺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实际上都基于肺的呼吸功能。肺的呼吸调匀是气的生成和气机调畅的根本条
件。如果肺的呼吸功能失常,势必影响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若肺丧失了呼吸功能,清气不能吸入,浊气
不能排出,新陈代谢停止,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终结了。所以说,肺主一身之气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肺的呼吸
功能。
2、肺主行水
肺主行水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其内涵有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之精中的较轻清部分,向上向外布散,上至头面诸
窍,外达全身皮毛肌腠以濡润之;输送到皮毛肌腠的水液在卫气的推动作用下化为汗液,并在卫气的调节作
用下有节制地排出体外。
二是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的较稠厚部分,向内向下输送到其他脏腑以
濡润之,并将脏腑代谢所产生的浊液(废水)下输至肾或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肺以其气的宣发与肃降作用输布水液,故说“肺主行水”。又因为肺为华盖,在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参
与调节全身的水液代谢,“肺为水之上源”。外邪袭肺,肺失宣发,可致水液向上向外输布失常,出现无
汗、全身水肿等症。内伤及肺,肺失肃降,可致水液不能下输其他脏腑,浊液不能下行至肾或膀胱,出现咳
逆上气,小便不利,或水肿。肺气行水功能失常,导致脾转输到肺的水液不能正常布散,聚而为痰饮水湿;
水饮蕴积肺中,阻塞气道,则影响气体交换,一般都有咳喘痰多的表现,甚则不能平卧。病情进一步发展,
可致全身水肿,并能影响他脏的功能。
3、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
气宣降作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全身的血脉均统属于心,心气是血液循环运行的
基本动力。而血液的运行,又赖于肺气的推动和调节,即肺气具有助心行血的作用。肺通过呼吸运动,调节
全身气机,从而促进血液运行。同时,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之精所化的谷气相结合,
生成宗气,而宗气有“贯心脉”以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肺气充沛,宗气旺盛,气机调畅,则血运正常。若
肺气虚弱或壅塞,不能助心行血,则可导致心血运行不畅,甚至血脉瘀滞,出现心悸胸闷,唇青舌紫等症;
反之,心气虚衰或心阳不振,心血运行不畅,也能影响肺气的宣通,出现咳嗽、气喘等症。
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
焉。”肺主治节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治理调节呼吸运动:肺气的宣发与肃降作用协调,维持通畅均匀的呼吸,使体内外气体得以正常交换。
二是调理全身气机:通过呼吸运动,调节一身之气的升降出入,保持全身气机调畅。
三是治理调节血液的运行:通过肺朝百脉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辅佐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
四是治理调节津液代谢:通过肺气的宣发与肃降,治理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与排泄。由此
可见,肺主治节,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二、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
肺位于胸腔,覆盖五脏六腑之上,位置最高,因而有“华盖”之称。 肺居高位,又能行水,故称之为“水
之上源”。肺覆盖于五脏六腑之上,又能宣发卫气于体表,具有保护诸脏免受外邪侵袭的作用,故“肺者,
脏之长也”;“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由于肺位最高,与外界相通,故温邪外侵,首先被犯;肺又外合
皮毛,风寒燥湿外袭,皮毛受邪,亦内合于肺。故肺为诸邪易侵之脏。
2、肺为娇脏
肺为娇脏,是对肺的生理病理特征的概括。生理上,肺脏清虚而娇嫩,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为脏腑之华
盖,百脉之所朝会;病理上,外感六淫之邪从皮毛或口鼻而入,常易犯肺而为病;其他脏腑病变,亦常累及
于肺。简而言之,肺位最高,邪必先伤;肺为清虚之脏,清轻肃静,不容纤芥,不耐邪气之侵。故无论外
感、内伤或其他脏腑病变,皆可病及于肺而发生咳嗽、气喘、咯血、失音、肺痨、肺痿等病症。若娇嫩之肺
脏一旦被邪侵犯,治疗当以“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为法则,用药以轻清、宣散为贵,过寒过热过润过燥
之剂皆所不宜。
3、主宣发与肃降
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肺主肃降是指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的作用。肺
的宣发与肃降功能,是由肺气的升降运动来实现的,故称“肺气宣发”和“肺气肃降”。
A、肺气的宣发作用,能向上向外布散气与津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呼出体内浊气;
二是将脾所转输来的津液和部分水谷精微上输头面诸窍,外达于全身皮毛肌腠;
三是宣发卫气于皮毛肌腠,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并控制和调节
其排泄。若因外感风寒而致肺失宣发,则致呼吸不畅,胸闷喘咳;卫气被郁遏,腠理闭塞,可致恶寒无
汗;津液内停,可变为痰饮,阻塞气道,则见呼吸困难,喘咳不得卧
B、肺气的肃降作用,能向内向下布散气和津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吸入自然界之清气,并将吸入之清气与谷气相融合而成的宗气向下布散至脐下,以资元气;
二是将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及部分水谷精微向下向内布散于其他脏腑以濡润之;
三是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下输于肾或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人体脏腑气机的运动规律,一般是在上
者宜降,在下者宜升,肺位胸中,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其气以清肃下降为顺。
若肺失肃降,则可出现呼吸表浅或短促,咳喘气逆等症。 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是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的
两个方面。宣发与肃降协调,则呼吸均匀通畅,水液得以正常的输布代谢,所谓“水精四布,五经并
行”。宣发与肃降失调,则见呼吸失常和水液代谢障碍。一般说来,外邪侵袭,多影响肺气的宣发,导致
肺气不宣为主的病变;内伤及肺,多影响肺气的肃降,导致肺失肃降为主的病证。宣发与肃降失常又是相
互影响,同时并见的。如外感风寒首先导致肺的宣发功能障碍而出现胸闷鼻塞、恶寒发热、无汗等症,同
时也可引起肺的肃降功能失常而伴有咳嗽喘息。
三、与形窍志等关系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是一身之表。它们依赖于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润泽,具有防御外邪,
调节津液代谢,调节体温和辅助呼吸的作用。 肺与皮毛相合,是指肺与皮毛的相互为用关系。
肺对皮毛的作用,主要有二:
A、肺气宣发,宣散卫气于皮毛,发挥卫气的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及防御外邪侵袭的作用;
B、肺气宣发,输精于皮毛,即将津液和部分水谷之精向上向外布散于全身皮毛肌腠以滋养之,使之红润光
泽。若肺精亏、肺气虚,既可致卫表不固而见自汗或易感冒,又可因皮毛失濡而见枯槁不泽。
皮毛对肺的作用,也主要有二:
A、皮毛能宣散肺气,以调节呼吸。《内经》把汗孔称作“玄府”,又叫“气门”,是说汗孔不仅是排泄汗液
之门户,而且也是随着肺的宣发和肃降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部位。
B、皮毛受邪,可内合于肺。如寒邪客表,卫气被郁遏,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紧等症,若伴有
咳喘等症,则表示病邪已伤及肺脏。故治疗外感表证时,解表与宣肺常同时并用。
2、在窍为鼻
鼻为呼吸之气出入的通道,与肺直接相连,所以称鼻为肺之窍。鼻为呼吸道之最上端,通过肺系(喉咙、气
管等)与肺相联,具有主通气和主嗅觉的功能。鼻的通气和嗅觉功能,都必须依赖肺气的宣发作用。肺气宣
畅,则鼻窍通利,呼吸平稳,嗅觉灵敏;肺失宣发,则鼻塞不通,呼吸不利,嗅觉亦差。临床上常把鼻的异
常变化作为诊断肺病的依据之一,而治疗鼻塞流涕、嗅觉失常等病证,又多用辛散宣肺之法。
3、在志为忧(悲)
关于肺之志,《内经》有二说:一说肺之志为悲;一说肺之志为忧。但在论及五志相胜时则说“悲胜怒。
”悲和忧虽然略有不同,但其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是大致相同的,因而忧和悲同属肺志。悲忧皆为人体正
常的情绪变化或情感反映,由肺精、肺气所化生,是肺精、肺气生理功能的表现形式。过度悲哀或过度忧
伤,则属不良的情志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损伤肺精、肺气,或导致肺气的宣降运动失调。悲伤过度,
可出现呼吸气短等肺气不足的现象。反之,肺精气虚衰或肺气宣降失调时,机体对外来非良性刺激的耐受能
力下降,易于产生悲忧的情绪变化。
4、在液为涕
涕,即鼻涕,为鼻黏膜的分泌液,有润泽鼻窍的作用。鼻涕由肺精所化,由肺气的宣发作用布散于鼻
窍,“五脏化液……肺为涕。”肺精、肺气的作用是否正常,亦能从涕的变化中得以反映。如肺精、肺气充
足,则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若寒邪袭肺,肺气失宣,肺之精津被寒邪所凝而不化,则鼻流清涕;肺热壅
盛,则可见喘咳上气,流涕黄浊;若燥邪犯肺,则又可见鼻干而痛。
5、与秋气相通应
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通应,肺主秋。肺与秋同属于五行之金。时令至秋,暑去而凉生,草木皆凋。人体
肺脏主清肃下行,为阳中之阴,同气相求,故与秋气相应。秋季之肃杀,是对夏气生长太过的削减;肺气之
肃降,是对心火上炎太过的制约。肺与秋气相通,故肺金之气应秋而旺,肺的制约和收敛功能强盛。时至秋
日,人体气血运行也随“秋收”之气而衰落,逐渐向“冬藏”过渡。故养生家强调,人气亦当顺应秋气而渐
收。“秋三月……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
道也。”治疗肺病时,秋季不可过分发散肺气,而应顺其敛降之性。此外,秋季气候多清凉干燥,而肺为清
虚之脏,喜润恶燥,故秋季易见肺燥之证,临床常见干咳无痰、口鼻干燥、皮肤干裂等症。
6、与五色、方位,表里关系
肺在五色上是白色,五行属金,方位在西方,肺部疾病都会引起面色发白,另外肺与大肠相表里,经络走向
下络大肠,所以一般肺部疾病也会引起大肠的表现,如排便的异常,很多肺病患者便秘的原因。
【【【与肺相关的词语解释】】】
1、肺容量:肺容量是指肺容纳的气体量。
2、潮气量:是指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3、补吸气量:是指平静吸气末,再用力吸入的最大气体量。
4、补呼气量:是指平静呼气末,再用力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5、余气量:是指最大呼气后,肺内残留的气体量。
6、肺总容量:是指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体量。即余气量、最大吸气量、最大呼气量和潮气量四者之和。
7、肺活量:是指最大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即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之和。 肺活量并不是肺的总容量,肺活量=肺总容量-肺残容量
8、时间肺活量:是指最大吸气后以最快的速度呼出的最大气量。
9、每分通气量:指安静时,每分钟进肺或出肺的气体总量。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
10、每分最大通气量:指以最快的速度和尽可能深的幅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钟通气量。代表单位时间内
呼吸器官发挥了最大潜力后,所能达到的通气量。它是评价一个人所能从事运动量大小的一项重要指标。
11、无效腔:由于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等没有气体交换的机能,其腔内的气体就气体交换来说是无效的,
故这部分空腔称为解剖无效腔。此外进入肺的气体还可因血液在肺内分布不均匀等原因,不能都与血液进行
气体交换。这部分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肺泡腔,称为肺泡无效腔。解剖无效腔加上肺泡无效腔,合称
为生理无效腔。
12、肺泡通气量:从气体交换的角度考虑,真正有效的通气量应是肺泡通气量。其计算方法如下:
每分肺泡通气量=(潮气量-解剖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养肺食谱】】】
1、养肺食物:
菜蔬类:白萝卜、胡萝卜、蘑菇、茼蒿、竹笋、冬瓜、山药、香菜、紫菜、生姜、葱、洋葱…
荤菜类:鲢鱼、泥鳅、猪肺、猪皮、鹅肉、鸭肉……
五谷类:糯米、薏仁米、绿豆、黄豆豆浆及豆皮……
瓜果类:梨、柑橘、甘蔗、葡萄、大枣、石榴、枇杷、核桃、杨梅、猕猴桃、罗汉果、柠檬、橄榄……
其它类:白木耳、蜂蜜、冰糖等。
2、养肺食谱:
冰糖雪耳椰子盅、杂果雪蛤膏、银宫杏仁豆腐、冰糖整梨、清汤燕窝、白果炒鱼花、白菜炒木耳、百合拌金
针菇、蜂蜜白萝卜汤、山楂银耳粥、红枣银耳汤、川贝炖雪梨、香菇木耳焖豆腐、红豆薏米粥、西芹炒百
合、蜜饯核桃仁、凉拌山药丝、清火猪肺汤……
【【【关于肺阳虚】】】
肺为相傅之官,主治节,朝百脉,助心行血,主气,司呼吸,通条水道(行水),实卫固表,主司声嗅,其气机特点是宣发肃降。
气的功能有推动、气化等;阳的属性归类为空间方位上向上、外、左、南、天;时间物候为昼、春、夏、干燥;事物性状为轻、清、明亮、温热;运动状态为上升、兴奋、运动、防御。
关于肺气,呼吸是生命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它是肺的基本功能,即主气,司呼吸,依托于肺气的存在方式——运动,所以,不能用阴阳属性划分。只是肺气的功能。由肺气的运动规律所衍发的肺的其它属性,如相傅之官、主治节、助心行血、主司声嗅,皆有赖于呼吸运动。
关于肺阳,“心营肺卫,通行阳气。”温煦、防御、固摄专指卫气而言,体现阳的属性,卫阳营阴相对而言,卫的定性为阳。“卫者,水谷之悍气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於肓膜,散於胸腹。”这是卫阳的生成以及分布。所以,实卫固表则应当是肺阳的功能,宣发当是指卫而言。
肺气具有阳的功能,形寒饮冷为阴邪,所伤者肺阳,阳化气不足则气凝成液,水道不通。所以肃降重在通条水道,通条水道乃是肺阳的功用。肺阳的内涵为防御、固摄、温煦,其外延为实卫固表,通条水道。“肺阳的升散作用概括于肺气的宣发功能,肺的阳气不足,即指肺气虚。”
1、导致肺阳虚的机理
a、五行制化,土生金,金生水,脾、肺、肾三脏当息息相关,脾肾二脏气虚阳虚,在脾,则土不生金,脾气
虚可致肺气虚,久则肺阳必然受损,脾阳虚除其所生病理产物,如水湿痰饮上贮于肺消耗肺阳之外,脾阳
虚本身亦可致肺阳虚,且脾为后天之本,后天失养,肺阳也无以维持,久必衰微;在肾,先有子盗母气之
嫌,机理雷同在脾,其次,肾为先天之本,肾阳则为一身阳气之本,命门之火不足,肺阳必然消渐;
b、由肺气亏虚发展而致;
c、寒邪易侵。“形寒饮冷则伤肺。”肺气通于天,乍寒骤冷,或冬季苦寒,寒邪可以直接侵袭肺系,易伤阳
气,初则阻遏,久则耗伤;
d、肺阳主通调水道,藏病理产物水湿痰饮,宣发肃降不及者,水湿痰饮停积于肺,耗伤肺阳。
2、肺阳虚的基本症状
咳喘无力,咳吐涎沫,量多质清稀,面色白,形寒肢冷,自汗易感,背寒如掌大,神疲少气,声音低怯,
气短息微,舌质淡胖,苔白滑润,脉迟缓。
3、肺阳虚治法
虚则补之,寒则温之,肺阳虚的基本治法正为温补。
如:咳嗽:痰涎清稀、头眩、心悸、畏寒、肢体沉重,或兼小便不利,脉沉滑。方选温肺汤。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
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喘证:喘息咳嗽、痰多稀薄如水状,恶寒、无汗、形寒肢冷、背凉、面色青晦、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白
滑、脉弦紧。小青龙汤加减。
哮证:呼吸紧迫,喉中痰鸣如水鸡声,咳吐稀痰,不得平卧,胸膈满闷如窒,面色苍白或青灰,背冷,口不
渴,或渴喜热饮。舌质淡,苔白滑,脉弦紧。小青龙汤加减。
肺胀:虚满而喘咳,痰清稀,尿少,面唇青紫,舌紫暗,苔白滑,脉沉细。温阳补肺汤加减。
【【【肺阴虚】】】
1、症因与症状:
肺为娇脏,主治节,外合皮毛,易寒易热。肺阴虚多由久咳久咯耗伤肺之阴液;或因痨虫袭肺,燥热之邪犯肺烁烁肺阴;或是汗多不固,阴津耗泄,宣降失职,虚热内生等,均可导致肺阴亏虚。
主要表现:干咳痰少、咽干口燥、手足心热、形体消瘦、大便干燥、潮热盗汗、音哑、苔少质红少津脉细而数,反映在面部则出现粉刺痤疮、囊肿、结节、酒糟鼻、皮肤过敏、毛孔粗大、红血丝、皮肤瘙痒等。肺阴虚证秋燥季节有所加重。
肺阴虚证常有三种情况 :
一是肺阴虚损,久病不愈,影响人体卫外机能,易感受外邪,而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干咳少痰,咽喉疼
痛等外感表证;
二是由于肺阴虚损,子盗母气,脾胃受累,而见食少纳呆,腹胀便溏,渐致形体消瘦;
三是肺阴不足,阴虚火旺,火伤肺络,而见咳嗽咯血,潮热颧红等虚损之症。
2、本证须与“燥邪伤肺证”、“肺气阴两虚证”、“肺肾阴虚证”相鉴别。
a、燥邪犯肺证与肺阴虚证:秋季燥邪主令,易伤津液,外感燥邪,则成燥邪犯肺证。本证邪从外入,与阴虚
肺燥的临床表现多有类似之处,如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咳而不爽,咽干,心烦等症。但二者在病因病
机和临床表现上有所区别。燥邪伤肺证,系感受外邪所致,必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口
鼻干燥,脉浮等表证;肺阴虚证是肺之阴津亏耗,津液不足,虚热内生,每由内伤而致,故不兼表证而常
见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等阴虚火旺的表现。
b、肺气阴两虚证既肺阴虚证:二者在病因病机上既有一定联系,又有所区别。肺气阴两虚证既可由肺阴虚
证,阴损及阳,演变而来,也能由肺气虚证,汗出过多,或过服温热,火热劫阴发展而成 ,临床除干咳
少痰,或痰中带血,口燥咽干,声音嘶哑等肺阴虚表现外,还同时有喘咳气短,声音低怯,自汗畏风,容
易感冒等肺气虚证,可资鉴别。
c、肺肾阴虚证与肺阴虚证:肾藏精,为水脏,居于下焦,肺主气,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位于上焦。在五行
中,肺属金,而肾主水,金水相生,互有影响。因此,肺阴亏损,迁延不愈,金不生水,“母病及子”,
久病伤肾,肾阴虚耗,可形成肺肾阴虚证;而肾阴亏损,劳伤过度,肾阴虚竭,阴虚火旺,虚火灼肺,亦
可致肺肾阴虚证,肺肾阴虚证除具备肺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外,还伴有动则咳喘加重,骨蒸盗汗,腰膝酸
软,心烦失眠,男子失精,女子月经不调等肾阴虚证的表现,可与单纯肺阴虚证相鉴。
3、改善肺阴虚的食物:
鸭肉、鸡蛋、牛奶、甲鱼、龟肉、干贝、海参、蛤蜊、蚌肉、梨、桑椹、枸杞子、燕窝、银耳、西洋参、
阿胶、百合……蔬菜、水果……
4、肺肾阴虚的辨别
本证与单纯的肺阴虚或肾阴虚不同在于本证为两者兼有证。本证见有痰血当与诸吐血鉴别。痰血为痰中带血,由咳而出,色鲜,一般量较少,多兼有虚热之症象,而肝火上亢之吐血更兼头晕胀痛、面目红赤等实热之症状,若为胃热所致当多有胃脘灼痛、吞酸、嘈杂等症。
辨证要点:
肺阴虚和肾阴虚同时并见是本证审证基础。只要掌握:1)有肺病一般见症,如咳嗽,痰血;2)有肾虚的一般表现,如腰膝酸软;3)有虚热证,如咽燥、口干,颧红,或五心烦热,骨蒸潮热等症即可辨定为本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