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体“九大”系统之二——消化系统(胆)

 神医图书馆318 2014-05-24

人体“九大”系统之二——消化系统(胆)

 

【【胆的结构与位置】】

  胆位于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囊在右上腹,肝脏的下缘,附着在肝脏的胆囊窝里,其容积为30~50毫升,借助胆囊管与胆总管相通,其内有螺旋式粘膜皱襞,有调节胆汁出入作用。肝和胆又有经脉相互络属,互为表里。主要功能为贮存和排泄胆汁(一种清净、味苦而呈黄绿色的“精汁”),并参与饮食物的消化。
 【【胆囊的作用】】
1、储存浓缩胆汁
   在食物消化期间,通过神经调节,使胆总管括约肌收缩,胆囊扩张,胆道内产生压力梯度。肝胆汁因压力差进入胆囊。胆汁储存主要发生在夜间空腹时,因括约肌关闭不完全,仍有部分胆汁进入小肠。空腹时仅有50%的胆汁进入胆囊。   
     胆囊容积约50毫升,它借助其浓缩功能,增加了胆汁的储存。通过吸收胆汁中的90%的水分,约可储存500%毫升胆汁,将大部分胆汁酸池储存其中。胆囊粘膜可吸收游离胆红素、游离胆汁酸和卵磷脂,但对胆固醇的吸收很有限。   
2、排空胆汁
   胆囊排空需要胆囊和胆总管括约肌的互相作用。胆汁排空时胆囊平滑肌收缩,括约肌松弛胆囊最大排出量约27毫升,最小8毫升,很少完全排空。胆囊每天分泌约20毫升粘液,主要成分为粘蛋白,为乳白色的碱性液体,起保护和润滑胆囊粘膜作用。
3、调节胆道压力
   胆囊有调节胆道内压的作用,胆总管阻塞4小时胆道内压并不增高。但当胆囊切除后,胆总管扩张,胆总管括约肌作用减弱,胆管壁增厚,粘液腺体增多,以适应将更多胆汁排入肠道。
人体“九大”系统之二——消化系统(胆)
【【中医论胆】】
      中医认为,胆的生理功能,一是贮藏并排泄胆汁;二是主决断。胆贮藏、排泄胆汁,其与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有关,参与六腑的“传化物”,故胆为六腑之一。但胆不容纳水谷、传化浊物,与其他腑又不同;胆有经脉与肝的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1、胆贮藏排泄胆汁
    胆汁是由肝的精气所化生,肝生成胆汁是不间断的,而胆汁排泄到小肠是间断性的,生成与排泄这两个过程显然不是同步的,于是胆就担负着贮存胆汁的功能。贮存的目的是为了调节胆汁生成和排泄之间的关系。所以,贮存是为排泄的需要,是暂时的。   
     胆的上方有管道与肝相通,肝之余气化生胆汁,然后通过此管道流到胆内;胆的下方有管道与小肠相通,随着消化的需要,胆汁经此管道排泄到小肠中,以帮助对饮食物的消化。胆腑通畅,贮存和排泄胆汁的功能才能正常进行。胆腑阻塞不通,必然会导致胆汁排泄不畅。胆腑阻塞的因素,主要有湿热、瘀血、砂石、寄生虫等直接阻塞管道,或气机紊乱所致胆管痉挛,形成胆腑不通的病理变化,从而产生胁肋胀满、疼痛等症。由于胆汁对消化饮食有特殊作用,所以胆汁排泄不畅,则会影响到消化功能,产生食欲不振、厌食油腻、腹胀、大便秘结或

腹泻等症。胆汁上逆,可见口苦、恶心、呕吐黄绿苦水等症。胆汁外溢肌肤,则可发生黄疸。

  胆排泄胆汁还与肝有重要关系。肝通过疏泄功能以调畅气机,令胆气疏通,胆汁畅流。所以,肝的疏泄功能直接控制和调节着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肝疏泄正常,胆汁排泄畅达,消化功能就正常。若肝失疏泄,则可导致胆汁排泄不利。胆汁郁结,肝胆气机不利,导致肝胆同病,出现消化吸收方面的病变。所以有“肝胆同主疏泄”的说法。
2、胆主决断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所谓中正,即处事不偏不倚,刚正果断之意。胆主决断,是指胆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措施的功能。对胆的概念认识,如同其他脏腑一样,既有与实质器官相联系的一面,如贮存、排泄胆汁的胆囊;又有据此而取象类比归类某些功能的一面,如主决断作用的胆,属于精神活动范畴。   
     胆的决断功能,对于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以调节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维持脏腑相互之间的协调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胆主决断与心主神志密切相关。心对精神活动起主宰作用,而胆起决断作用。胆气通于心主要是指在神志上的主辅配合关系。心藏神,神之主在心;胆主决断,某些神志活动又决于胆。

   胆主决断功能,还与肝主谋虑相关联的。谋虑,即思维筹划、比较鉴别、分析推理等的思维过程,但潜发未萌,不能付诸实施,只有通过决断,才能对上述思维过程作出行为的决定。这种决定,需要阳刚之气。肝胆之气皆属于木,而肝为体、属阴,胆为用、属阳。谋虑为阴,决断属阳。谋虑出于肝,决断出于胆。故胆决才能肝谋,正如《类经·藏象类》所说:“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因此,胆气壮实,决断无差,使人行为果敢而正确。胆气虚馁,则虽善谋虑,而不能决断,事终难成。
     胆的决断,还反映了人体正气的盛衰,也标志着人体抗邪能力的强与弱。只有正气强盛,内气充实的人,才能“胆气壮”,才能主决断而有果敢行为。人有决断和果敢,其生理功能就处于旺盛状态;如果决断不出,其生理功能就处于平静或低下状态。

3、十一脏取决于胆
  十一脏取决于胆,语出《黄帝内经.素问》。 其一,以胆主决断作解释。其二,以胆主春生之气作解释。此重视阳气的升发作用,肝胆虽同属于木,主春升之气,然肝胆这一对脏腑中,肝为阴,胆为阳。这就强调了胆的升清宣发作用,胆主阳气的振奋,参与阳气的旋运机制,包括通达和升发诸脏腑之气机,胆都有其调节的功能。其三,以胆气助正抗邪作解释。其四,以胆主半表半里,能通达阴阳作解释。。
4、胆为奇恒之腑
  其理由之一:奇恒之腑的“奇”,是无相合配偶的意思,观奇恒之腑中其他的器官都符合这一定义,而胆则与肝脏相合,构成一对阴阳表里关系,和其他的脏腑相合表里关系一致;之二:胆虽藏“精汁”,却不是久藏而不泄,在肝气的疏泄作用下,必须排泄出去,这一点与膀胱对小便的贮存和排泄相似;之三:验之临床,胆汁不应“藏而不泻”,若真的是“藏而不泻”,反而要郁滞为病,诸胁痛、黄疸即因此而成。之四是:奇恒之腑中有女子胞,却没有提到男子相应的器官。之五:奇恒之腑所藏之精,其实皆是肾精所化。女子胞,男子“卵”,都是人体的生殖器官,其所藏之精,皆来自于肾。肾精充足,产生天癸,再促使女子发生月经,男子产生精液,男女和合,便能生育后代。  

【【胆的常见病】】
一、胆囊炎
    胆囊炎是细菌性感染或化学性刺激(胆汁成分改变)引起的胆囊炎性病变,为胆囊的常见病,人们在吃进食物以后,通过神经反射,使胆囊收缩,使胆汁通过胆道流入十二指肠,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如果身体过于肥胖,或是有代谢紊乱、神经内分泌调节障碍、胆结石等,胆汁就不容易从胆囊流出而滞留在胆囊里,胆汁里的水分逐渐被吸收,使胆盐浓度增高,而胆盐会刺激胆囊黏膜发炎。一开始还是无菌的,随着细菌乘机侵入,便由无菌性胆囊炎开始转变为感染性胆囊炎。
1、发病原因
      1)胆道感染:胆道感染可引起胆囊发炎。   
       2)情绪失调:可导致胆汁的排泄受阻引发胆囊炎。   
       3)饮食:饮食无节制,暴饮暴食。多摄入了高脂肪和富含胆固醇的食物,不注意饮食卫生等。   
       4)肠道寄生虫病:比如蛔虫钻入胆道可引起胆道发炎。其残体和卵可成为结石的“核心”。
2、急性胆囊炎
     大多是进油腻晚餐后半夜发病,因高脂饮食能使胆囊加强收缩,而平卧又易于小胆石滑入并嵌顿胆囊管。
   症状:主要有右上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背放射;常伴发热、恶心呕吐,但寒战少见,黄疸轻。腹部检查发现右上腹饱满,胆囊区腹肌紧张、明显压痛、反跳痛。
3、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常同时有胆结石,慢性胆囊炎有些是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症;有些是由于胆囊长期发炎,胆囊壁会发生纤维增厚,疤痕收缩,造成胆囊萎缩,囊腔可完全闭合,导致胆囊功能减退,甚至完全丧失功能。   
     症状: 一是结石阻塞胆囊管,引起胆绞痛的发作,疼痛多位于上腹部或右上腹,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疼痛可牵涉到背部或右肩胛骨处,可伴恶心和呕吐; 二是表现为胆源性消化不良,厌油腻食物、上腹部闷胀、嗳气、胃部灼热等,与溃疡病或慢性阑尾炎近似,进食油煎或多脂的食物会使症状加剧。胆囊区可有轻度压痛或叩击痛; 
4、胆囊炎患者的饮食 
    1)选择鱼、瘦肉、奶类、豆制品等含优质蛋白质且胆固醇含量相对不太高的食物,控制动物肝、肾、脑或

        鱼子、鸡蛋、猪、羊、鸡肉等食品摄入。   

     2)保证新鲜蔬菜、水果的供给。绿叶蔬菜,可提供必要的维生素和适量纤维素,更应保证。  

     3)减少动物性脂肪摄入,适量增加玉米油、葵花子油、花生油、豆油等植物油摄入比例。  

     4)忌食辣椒、咖喱、洋葱、萝卜等具有强烈刺激性的食物,忌咖啡、浓茶和酒类。
   5)少量多餐,可反复刺激胆囊收缩,促进胆汁排出,达到引流目的。   
     6)合理烹调,宜采用煮、软烧、卤、蒸、余、烩、炖、焖等烹调方法,忌用熘、炸、煎等。食物温度适

        当,过冷过热食物,都不利于胆汁排出。
 
二、胆结石
    胆结石(胆石症)是胆囊结石、胆管结石(又分肝内、肝外)的总称。
1、发病原因与机理
  1)胆汁中的胆固醇或钙浓度过高,导致胆汁中容易形成固体结晶而沉淀,并聚集和融合形成结石。 
        胆固醇结石----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基础为胆汁中胆固醇、胆汁酸以及卵磷脂等成分的比例失调,导致胆

     汁中的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而发生成晶、析出、结聚、成石。大部分胆汁中的胆固醇来源于肝细胞的生物

     合成,而不是饮食中胆固醇。胆固醇结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肝细胞合成的胆汁中胆固醇处于过饱和状

     态,以及胆汁中的蛋白质促胆固醇晶体成核作用,另外的因素则应归因于胆囊排空功能损害,它们共同作

     用,致使胆汁淤滞,促发胆石形成。

        胆色素结石----胆色素结石包括黑色结石和棕色结石两种。黑色结石主要在患有肝硬变或慢性溶血性疾

     病患者的胆囊内形成,而棕色结石则既可在胆囊,又可在胆道内形成;

  2)细菌感染是原发性胆管结石形成的主要原因;
  3)胆结石患病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且好发女性并多见于以胆固醇结石,这可能与雌激素可以增加胆汁中胆固

     醇分泌、降低总胆汁酸量和活性,以及黄体酮影响胆囊收缩、致使胆汁淤滞有关;
  4)某些内分泌激素水平也与胆结石形成有关; 
  5)胆结石与妊娠的关系,由于孕期的雌激素增加使胆汁成分发生变化,可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而妊

     娠期的胆囊排空缓慢,孕期和产后的体重变化及饮食结构也影响胆汁成分,改变了胆汁酸的肠肝循环,促

     进了胆固醇结晶的形成;   
  6)胆结石与饮食因素,如进食低纤维、高热卡食物(尤其是脂肪)者,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7)其他因素,如药物,代谢综合征(如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等),特殊疾病(甲状旁腺疾病等)……,肥

     胖也是胆囊胆固醇结石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8)胆结石形成步骤:胆汁中的胆固醇或钙必须过饱和;其次,溶质必须从溶液中成核并呈固体结晶状而沉

     淀;第三,结晶体必须聚集和融合以形成结石,结晶物在遍布于胆囊壁的粘液,凝胶里增长和集结,胆囊

     排空受损害有利于胆结石形成。
2、疾病症状
 1)胆囊结石在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有时有轻微不适被误认为是胃病而没有及时就诊;

 2)部分单发或多发的胆囊结石,在胆囊内自由存在,不易发生嵌顿,很少产生症状,被称为无症状胆囊结石  3)胆囊内的小结石可嵌顿于胆囊颈部,引起临床症状,尤其在进食油腻饮食后胆囊收缩,或睡眠时由于体位

     改变,可以使症状加剧;   
  4)当胆石嵌于胆囊颈部时,造成急性梗阻,导致胆囊内压力增高,胆汁不能通过胆囊颈和胆囊管排出,从而

     引起胆绞痛。呈持续性右上腹痛,阵发性加剧,可以向右肩背放射,往往会伴有恶心、呕吐;   
  5)如果胆囊结石嵌顿持续不缓解,胆囊会继续增大,甚至会合并感染,进展为急性胆囊炎,如果治疗不及

     时,会进展为急性化脓性胆囊炎,严重时可以发生胆囊穿孔。
3、胆结石的可控因素:

  1)减少胆汁中胆固醇、胆色素浓度;

  2)增加胆汁中磷脂和胆汁酸成分;

  3)纠正胆囊动力障碍;

  4)抑制胆汁中成核因子数量和活性;

  5)提高胆汁中抗成核因子数量和活力。

4、胆结石的饮食宜忌:
  1)尽量减少脂肪、高胆固醇、特别是动物脂肪的食用量,不吃肥肉、油炸食物,尽可能地以植物油代替动物

     油。鸡蛋黄、鱼子、肥肉、动物内脏等不宜多吃;
  2)不能吃易产生气体的食物,如:马铃薯、甘薯、豆类、洋葱、萝卜、汽水饮料,以及酸性的果汁、咖啡、

     可可等;
  3)日常的饮食口味要尽量清淡,易消化、少渣、温度适宜,调味料应有所节制,烹调食物少用煎、烤、熏、

     炸,多采煮、炖、清蒸的方式。多食米汤、稀粥、藕粉、豆浆、杏仁茶等清淡的饮料和食品,以减低胆汁

     黏滞度,促进胆汁分泌和顺利排泄。
  4)不能吃辣椒、芥菜等具有强烈刺激性的食物,忌咖喱、浓茶,烟、酒等,因为这会促进胆囊素的产生,增

     强胆囊的收缩,使胆道口括约肌不能及时松驰流出胆汁,有可能引起胆石症的急性发作,同时胆结石患者

     切记不能暴饮暴食,因为这样容易促使胆汁大量分泌,胆囊强烈收缩,引起发炎、绞痛等。
  5)增加鱼、瘦肉、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富含优质蛋白、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的食品摄入量,促进肝糖

     元的形成,保护肝脏。多吃西红柿、玉米、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保持胆囊上皮细胞的健全,防止

     上皮细胞脱落构成结石核心,从而诱发结石;
  6)少吃大头菜、芹菜等纤维素含量丰富的食物,以免因难以消化而增加胃肠蠕动,从而引发胆绞痛。

【【关于胆红素】】
   1、基本概念

          是胆色素的一种,是人胆汁中的主要色素,呈橙黄色。它是体内铁卟啉化合物(血红蛋白、肌红蛋

      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及细胞色素)的主要代谢产物,有毒性,可对大脑和神经系统引起不可逆的

      损害,但也有抗氧化剂功能,可以抑制亚油酸和磷脂的氧化。胆红素是临床上判定黄疸的重要依据,也是

      肝功能的重要指标。
          胆红素为红褐色的色素体,不溶于水,难溶于醇、醚、易溶于碱。胆红素是红细胞中的血色素所制造

      的色素,红细胞有固定的寿命,每日都会有所毁坏。此时,血色素会分解成为正铁血红素和血红素。然后

      正铁血红素依酶的作用会变成胆红素,而血红素则会重新制成组织蛋白。

      红细胞受到破坏有溶血现象时,会变成间接型高胆红素血症。此外,当肝细胞有异常时会引起直接

      型、中间型高胆红素血症,胆管、胆道系统阻塞时,会引起直接型高胆红素血症, 由于胆红素有毒性,

      胆红素入血后形成胆红素-清蛋白复合物。在进入肝之前胆红素-清蛋白复合物分离成胆红素和清蛋白,即

      间接胆红素。进入肝后胆红素会变为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随着胆汁进入小肠,在小肠内脱掉葡萄糖醛

      酸再次生成胆红素,胆红素生成胆素原,胆素原进一步氧化成黄褐色的胆素,这就是粪便的主要颜色。在

      小肠里的胆素原可以经过肠肝循环再次到达肝,但这部分的胆素原大部分仍以原形排到肠道,这部分称为

      粪胆原。一小部分的胆素原进入体循环,并随尿排出。它是尿颜色的来源之一,是尿液中主要的色素,这

      部分称为尿胆原。   
   2、胆红素来源主要有:

         ①80%左右胆红素来源于衰老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分解。

         ②小部分来自造血过程中红细胞的过早破坏

         ③非血红蛋白血红素的分解。来自含血红素蛋白,如肌红蛋白、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等的破坏分解

   3、胆红素的两种结合形式
      未结合胆红素
      肝、脾、骨髓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将衰老的和异常的红细胞吞噬,分解血红蛋白,生成和释放游离胆红

      素,这种胆红素是非结合性的(未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脂溶性的,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在血液中与血

      浆白蛋白结合。由于其结合很稳定,并且难溶于水,因此不能由肾脏排出。这种胆红素为未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
        未结合胆红素随血流至肝脏,很快就被肝细胞摄取,与肝细胞载体蛋白(能够特异地结合包括胆红素在

      内的有机阴离子)被动送至滑面内质网,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转变为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主要的是胆

      红素双葡萄糖醛酸酯,另外有一部分结合胆红素为胆红素硫酸酯。这种胆红素的特点是水溶性大,能从肾

      脏排出,故称这种胆红素为结合胆红素。
   4、胆红素的分泌与代谢
         结合胆红素在肝细胞浆内,与胆汁酸盐一起,经胆汁分泌器(高尔基复合体在细胞分泌过程中有重要

      作用),被分泌入毛细胆管,随胆汁排出。由于毛细胆管内胆红素浓度很高,故胆红素由肝细胞内分泌入

      毛细胆管是一个较复杂的耗能过程。   
         结合胆红素经胆道随胆汁排入肠内,被细胞还原为尿(粪)胆素原。绝大部分尿(粪)胆素原随粪便

      排出,小部分(约1/10)被肠粘膜吸收经门静脉到达肝窦。到达肝窦的尿(粪)胆素原,大部分通过肝脏

      又重新随胆汁由胆道排出(肝肠循环),仅有小部分经体循环,通过肾脏排出。   

   5、胆红素偏高体症
     具体就是:

          当血清胆红素浓度远远高于胆红素正常值时,皮肤、眼睛、尿液呈现黄色,即黄疸。其中肝脏发生炎

      症、坏死、中毒等损害时均可以引起黄疸,胆道疾病及溶血性疾病也可以引起黄疸。

          如果胆红素的值在17.1—34.2μmol/L之间,肉眼看不到黄疸,叫隐性黄疸

          如果胆红素的值大于34.2μmol/L,肉眼能看到眼睛发黄、皮肤发黄、尿液发黄,叫显性黄疸。总胆

      红素的值越高,黄疸越重。
   6、胆红素偏高原因
        人的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红细胞死亡后变成间接胆红素,经肝脏转化为直接胆红素,组成胆

      汁,排入胆道,最后经大便排出。这就是肝脏内胆红素的正常转化。 在胆红素代谢过程中,任何一个环

      节发生了障碍,都将引起胆红素在血浆内含量升高,产生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的颜色为橙黄色,并且当

      血液中的胆红素偏高时,则会表现为巩膜发黄、皮肤发黄、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发黄,出现黄疸。     具体原因:

          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增高(肝内及肝外阻塞性黄疸,胰头癌,毛细胆管型肝炎及其他胆汁瘀滞综合

      征等);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增高(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输血,恶性疾病,新生儿黄疸等); 总胆

      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都增高(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变,中毒性肝炎等);

      间接胆红素偏高,体内的红细胞破坏过多,会使肝脏不能完全把间接胆红素转化为直接胆红素,导致体内

      间接胆红素偏高);直接胆红素偏高(若肝细胞受损,胆红素不能正常转化为胆汁,或是胆汁排泄受阻,

      都会引起直接胆红素偏高);
   7、胆红素偏高危害
        胆红素是血液中红血球的血红素代谢后的废弃物。若是血清中胆红素过高时,预示肝脏病变或胆管阻

      塞等异常讯息,血清胆红素的数值的高低代表着异常的严重程度。如果红细胞破坏过多,产生的间接胆红

      素过多,这样就会使得肝脏不能完全把它转化为直接胆红素,进而发生溶血性黄疸。 胆红素不能正常地

      转化成胆汁、肝细胞发生病变、肝细胞肿胀、肝内的胆管受压或排泄胆汁受阻都会使得血中的胆红素升

      高,进而发生肝细胞性黄疸;肝外的胆道系统发生肿瘤或结石,胆道阻塞,胆汁不能顺利排泄,进而发生

      阻塞性黄疸。肝炎患者的黄疸主要为肝细胞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由于一些溶血性疾病,可以使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血中的间接胆红素增多。 肝细

      胞性黄疸——当肝细胞发生病变时,或者因胆红素不能正常地转化成胆汁,或者因肝细胞肿胀,使肝内的

      胆管受压,排泄胆汁受阻,使血中的胆红素升高。

【【关于胆汁】】

一、基本概念

    胆囊所贮藏的胆汁(精汁),受肝之余气而成,可排泄下行,注入肠中,有助于饮食物的消化,是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 胆汁由约75%肝细胞生成,25%由胆管细胞生成。成人每日分泌量约800~1000ml。 胆汁是一种消化液,有乳化脂肪的作用,但不含消化酶。 胆汁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作用。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等可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许多微滴,利于脂肪的消化;胆盐还可与脂肪酸甘油—酯等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脂肪消化产物的吸收。并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在非消化期间胆汁存于胆囊中。 在消化期间,胆汁则直接由肝脏以及由胆囊大量排至十二指肠内。

二、身体中的胆汁

    胆汁由肝细胞分泌→胆小管→未进食时→左、右肝管→肝总管→胆囊管→胆囊贮存与浓缩。当进食时:①肝内胆汁→左、右肝管→肝总管→胆总管→肝胰壶腹→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降部。②胆囊内胆汁→胆囊管→胆总管→肝胰壶腹→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降部。  

  1)消化期胆汁的排出途径:肝细胞产生的胆汁,进入胆小管,经小叶间胆管、肝左管(或肝右管)、肝总管、胆总管,在十二指肠降部和胰头之间与胰管汇合形成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胆囊中的胆汁经胆囊管、胆总管亦开口于十二指肠。   (

   2)非消化期的胆汁排放:肝产生的胆汁进入胆小管、小叶间胆管、肝左管(或右管)、肝总管、胆囊管入胆囊,暂时贮存在胆囊内。

三、胆汁的性质、成份和作用

1、性质  

   胆汁是在胆道中流动的一种特殊的体液,也是由肝细胞不断生成的具有苦味的有色液汁。成人每日分泌量约800~1000ml。胆汁的颜色由所含胆色素的种类和浓度(主要是胆红素)决定,由肝脏直接分泌的肝胆汁呈金黄色或桔棕色,而在胆囊贮存过的胆囊胆汁则因浓缩使颜色变深(深绿色)。肝胆汁呈弱碱性(pH7.4),胆囊胆汁因碳酸氢盐被吸收而呈弱酸性(pH6.8)。 

2、成分

   胆汁除水份(97%)外,还有胆色素、 胆汁酸(帮助脂肪消化和吸收)、胆盐、胆固醇、卵磷脂、脂肪酸、无机盐(钠、钾、钙、磷酸盐和碳酸盐)、少量蛋白质等成份。胆汁中没有消化酶,但胆汁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作用。胆汁中的胆色素是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主要胆红素(与消化无关),其氧化物为胆绿素。胆汁中的胆盐为肝脏所分泌的胆汁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的钠盐或钾盐。  

3、作用  

   胆汁有两大作用,一是作为消化液,帮助脂肪在肠内的消化和吸收;二是将某些代谢产物从肝脏排出。胆汁的作用主要是胆盐或胆汁酸的作用。胆盐(或胆汁酸)、胆固醇和卵磷脂等均可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许多微滴,从而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胆盐或胆汁酸可与脂肪酸甘油一酯等结合,分散于水溶液中,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脂肪消化产物的吸收。并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的吸收。促进微量元素铁和钙的吸收;经肠道吸收的胆汁酸,又能促进胆汁的分泌,起利胆作用;刺激小肠和结肠的蠕动;胆汁酸还有助于维持胆固醇再溶解状态。

四、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肝脏分泌的胆汁是连续的,但胆汁产生后并不能立即经胆道流入十二指肠,而是在饮食刺激下周期性的进入肠内以助消化的。平时,胆汁通过胆囊管进入胆囊,经过浓缩而在胆囊内储存,需要时经过胆囊括约肌和十二指肠协调运动,胆汁才能流入十二指肠,并帮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相对而言高蛋白和高脂肪的食物能引起胆汁的大量分泌和排出,而碳水化合物类食物的作用较小。人体通过神经和体液两种途径来控制胆汁的分泌和排泄。 

1、神经调节 

   和胰液分泌的神经调节类似 肝脏和胆道受到内脏神经的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支配,冲动沿迷走神经传出,通过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直接作用于肝细胞和胆囊,使胆汁分泌增加和胆囊收缩;通过G细胞释放胃泌素直接作用于肝细胞引起胆汁分泌增加。 进食之后,迷走神经产生兴奋,就能使胆汁大量流入十二指肠。   

2、体液调节 

  上段小肠的粘膜,在胃酸、脂肪和蛋白质的作用下,能产生胆囊收缩素和促胰液素两种激素,这两种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可以作用于肝脏和胆道。 多种体液因素参与调节胆汁的分泌和排除:①胃泌素可促进胆汁的分泌;②促胰液素对胆汁的分泌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主要是使分泌量和HCO-3含量增加;③胆汁中的胆盐或胆汁酸排至小肠后,绝大部分能被小肠吸收入血至肝脏,促进胆汁分泌;④胆囊收缩素引起胆囊强烈收缩和肝胰壶腹括约肌舒张,使胆汁大量排出。

五、胆汁酸的肝肠循环

  胆汁酸是脂类食物消化必不可少的物质,是机体内胆固醇代谢的最终产物。初级胆汁酸随胆汁流入肠道,在促进脂类消化吸收的同时,受到肠道(小肠下端及大肠)内细菌作用而变为次级胆汁酸,肠内的胆汁酸约有95%被肠壁重吸收(包括主动重吸收和被动重吸收),重吸收的胆汁酸经门静脉重回肝脏,经肝细胞处理后,与新合成的结合胆汁酸一道再经胆道排入肠道,此过程称为胆汁酸的肝肠循环。胆汁酸体内含量约3~5g,餐后即使全部倾入小肠也难达到消化脂类所需的临界浓度,然而由于每次餐后都可进行2~4次肝肠循环,使有限的胆汁酸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从而维持了脂类食物消化吸收的正常进行。

   此外,有些药物也可影响胆道的运动。如吗啡可使括约肌收缩,硫酸镁可使胆囊收缩和括约肌松弛,而阿托品、硝酸甘油等又能使胆囊和括约肌同时获得松弛。所以,这些药物常被用来处理胆道疾病。

六、胆汁中的胆盐

  胆盐是由肝细胞分泌的胆汁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而形成的钠盐或钾盐。它是胆汁中参与脂肪消化和吸收的主要成分。胆盐随肝胆汁排至小肠后,约有95%在回肠末端被吸收入血,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合成胆汁,而后又被排入肠内,这个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 

    胆汁中的胆盐有很多功用,能帮助人体消化和吸收脂肪,可使脂肪成为极小的微滴,增加脂肪与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分解和吸收,促进维生素A、D、E、K随脂肪的分解产物一起吸收,能刺激肠道的蠕动功能,抑制肠道细菌的生长,可促进胆固醇的溶解。磷脂又起着促进胆固醇溶解的作用,从而使胆汁保持液体状态。

【【关于胆汁酸】】

      胆汁酸是胆汁的重要成分,在脂肪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胆汁酸主要存在于肠肝循环系统并通过再循环起一定的保护作用。只有一少部分胆汁酸进入外围循环。促进胆汁酸肠肝循环的动力是肝细胞的转运系统---吸收胆汁酸并将其分泌入胆汁、缩胆囊素诱导的胆囊收缩、小肠的推进蠕动,回肠黏膜的主动运输及血液向门静脉的流入。

1、肝胆汁酸的分泌与胆汁形成

      新合成及再循环的胆汁酸被分泌至胆管以防止肝内高浓度梯度的胆汁郁积。胆汁酸的主动运输是调节胆汁酸形成及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胆汁酸的分泌也高度影响着胆固醇、磷脂、胆红素分泌入胆汁。胆汁酸主动运输所产生的渗透压导致水和电解质分泌入胆管增加,从而使胆汁流过胆管的量增加。   

2、肠道内胆汁酸的生理作用

     在肠道中,各种形式的胆汁酸充分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并再次决定了自身的命运。肠道上段胆汁酸与脂类的消化吸收有关。肠道下段(即回肠及近侧结肠)胆汁酸自身发生变化:在肠内细菌作用下发生转化,并在肠黏膜中大部分以原来的或转化的形式按主动运输或被动运输机理被重新吸收。只有一小部分随食物残渣排出体外.

3、胆汁酸在肠中通过两种机理被机体重新吸收

      1)主动运输:主要发生在回肠远端。在回肠远端,所有类型的胆汁酸都通过这一机理进行运输,但速率不同,主要取决于羟基的数目,以及胆汁酸分子是结合态还是自由态。   

      2)被动运输:主要发生在小肠和结肠。这种被动的、选择性的重吸收速率取决于胆汁酸的离子化程度及极性。

4、胆汁酸的门静脉运输及肝吸收

      肠道中吸收的胆汁酸通过门静脉血运回到肝脏中。在肝脏中,大部分胆汁酸被吸收。门静脉血通过肝脏时,大约80%~90%的胆汁酸可被一次性吸收。肝脏对胆汁酸的这种高效清除作用使胆汁酸的浓度得以维持在较低水平。门静脉血中的胆汁酸浓度升高时,胆汁酸向体循环的排出量增加。进餐消化后1~2小时内的血清胆汁酸水平比空腹时大约高出两倍左右。

5、胆汁酸在肠肝循环中的定量特征

     健康成人胆汁酸储存量大约为3~4克。胆汁酸贮存库每天大约循环8~12次,主要发生在进餐后。人体每天胆汁酸合成量大约为0.4~0.6克,用于补偿胆汁酸随粪便排出而造成的损失肠肝循环的中断通常会引起胆汁酸合成明显增加,尽管肝脏对胆汁酸损失的补偿能力非常有限

6、胆汁酸的功能

      1)促进脂类的消化吸收   

         胆汁酸分子内既含亲水性的羟基和羧基,又含疏水性的甲基及烃核,故胆汁酸的主要构型具有亲水和疏水两个侧面,使分子具有界面活性分子的特征,能降低油和水两相之间的表面张力,促进脂类乳化,增强胰腺的脂解作用,并通过形成混合胶粒提高脂类的溶解度,促进肠道对脂类物质的吸收。

      2)抑制胆固醇在胆汁中析出沉淀(结石)   

         胆汁酸还具有防止胆石生成作用。胆固醇难溶于水,随胆汁排入胆囊贮存时,胆汁在胆囊中被浓缩,胆固醇易沉淀,但因胆汁中含胆汁酸盐与卵磷脂,可使胆固醇分散形成可溶性微团而不易沉淀形成结石;

      3)胆汁酸对胆汁分泌的影响

         胆汁酸向胆汁的主动运输可促进水分和溶质的排出。胆固醇和卵磷脂的分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胆汁酸的分泌。胆汁酸和卵磷脂对维持胆汁中的胆固醇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肠肝循环的中断可能会引起胆汁中胆汁酸/胆固醇及卵磷脂/胆固醇比率的下降。这时的胆汁呈胆固醇过饱和状态。胆固醇溶解度及胆固醇胆石的形成与循环胆汁酸库的大小密切相关。

7、胆汁酸与胆固醇之间的密切关系

      1)胆汁酸为胆固醇代谢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排泄途径。三分之一的胆固醇的分解代谢是通过胆汁酸合成实现的。   

      2)吸收的胆汁酸对胆汁酸自身合成起负反馈调节作用,因而也对胆固醇的分解起负反馈调节作用。   

      3)胆汁酸可促进胆汁中胆固醇的分泌,对保持胆固醇的溶解性具有重要作用。   

      4)胆汁酸可为肠道胆固醇的吸收所必须。  

      5)肝脏中胆固醇合成的调节与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密切相关。   

      6)胆汁酸可调节肠道胆固醇的合成。

【【与胆相关的知识】】

1、胆石症与神经衰弱
     胆囊收缩素(CCK)是一种具有多种分子形式的多肽激素,由十二指肠和空肠的内分泌细胞Ⅰ细胞分泌。CCK具有较强的缩胆囊作用。胆石症患者血清CCK水平升高,可能是由于胆囊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及胆囊纤维化改变,病变胆囊对CCK的缩胆囊作用不如正常胆囊敏感,机体为了代偿而分泌释放出更多的CCK调节胆囊的运动性。CCK还广泛存在于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并以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的形式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CCK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肽能够增强多巴胺功能,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焦虑、恐惧、情绪等精神状态,以及记忆、痛觉等生理功能产生重大影响。这就解释了胆石症患者多出现“神经衰弱症状群”的原因。

2、胆结石是怎么形成的?
     胆汁里有很多东西,一般情况下呈溶解状态,就像糖或者食盐溶解在水里,如果浓度太高,有一部分就会形成结晶,然后进一步长大变成团块,停留或者堵塞在胆道系统,影响胆汁的流动,就形成了结石。胆结石由于组成的成分不同,形成的部位、生长的时间不一样,其外观和结构也千姿百态,大的像鸡蛋,小的像泥沙。
3、胆管结石有什么危害?
     生长在胆囊以外的胆管内的结石,叫胆管结石。在肝内的叫肝内胆管结石,在肝外的叫肝外胆管结石。胆管结石可以发生于胆管内,也可以从胆囊排到胆总管,引起胆总管梗阻,产生黄疸;有的结石长期在胆总管下端刺激下端狭窄,使这个像门一样特殊结构破坏,引起化脓性胆管炎。此外,还可以引起胰腺炎和胆管癌。
4、胆绞痛是怎么产生的?疼痛消失了是否就不用治疗?
     结石堵塞在胆囊管或胆管内,使胆汁无法通过,人体就会自然产生一系列反应来克服它,如胆囊痉挛或胆总管下端括约肌收缩,用了很大的劲不能排出结石就会产生剧烈的疼痛。如果疼痛消失是由于结石全部排出的结果,那么就不用治疗,绝大多数是由于结石暂时离开堵塞的部位,在一定的条件下,如进食油腻食物、疲劳、饮酒等,又可再次发作。所以只要结石存在,就要坚决清除它。
5、胆结石为什么会引起眼睛发黄、发冷发热?
     胆汁是有肝脏产生,通过胆管进入肠道,胆管像一棵树,肝内胆管好比是树枝,胆总管好比是树干,胆汁从分支汇入胆管左右支,最后排入肠道。如果在主干梗阻,则肝脏产生的胆汁就排不出去,倒流到血液里,胆汁内的胆红素会沉着在眼睛和皮肤,表现为巩膜和皮肤黄染,这就是黄疸。胆管内有结石引起胆流不畅,肠道细菌就容易进入并大量繁殖,产生毒素,人体就会出现畏寒、发热等反应。
6、胆结石为什么会引起胰腺炎?
     胰在胃的后面,主要作用是生产消化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的酶,这些酶溶解在胰液里,通过胰腺管道排到肠里,消化食物。极大多数情况下,胆管与胰管先汇合在一起再进入肠道。如果开口阻塞,胆汁就可能逆流到胰腺内,激活胰腺中消化酶,使胰腺发生“自身消化”,从而引起胰腺炎,这叫做胆源性胰腺炎。

7、关于胆色素
   胆色素是体内铁卟啉化合物的主要分解代谢产物,包括胆红素、胆绿素、胆素原和胆素等。胆红素是人胆

   汁的主要色素,呈橙黄色。胆色素的代谢以胆红素为中心,肝脏在胆色素的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摄取+转化

   +排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