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条文T006(2)---太阳病

 谷秀稻香 2014-05-24
《伤寒论》太阳病篇第6条(2)


原文第6条(2):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胡老讲解:

假若发汗的话,这个发汗最伤人津液。这个里头有热,就怕发汗,你越发汗,它越热,像我们这个壶在炉子上坐着似的,火蒸着它,你再一撤这水,这壶热的更快。这个温病就是如此的,它是热病,里头有热,不能发汗。假若发汗之后,“若发汗已”,就是发汗之后,假若这个你当了太阳病了,而误发其汗之后,那不是一般的热了,身灼热,身上干热干热的,灼热,像火烤的那样子,这就是由温病变成风温了。


“风温”这个词怎么起的呢,它就是根据底下这个证候,我们头前不是有个太阳中风吗?发热汗出,它这个也汗出,也发热,但是它不恶风也不恶寒,它是热盛啊。类似中风的那种情况,这么一种温病,它是这个意思,所以它叫风温。


那么,它的证候是什么样的呢?底下就解释了,“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就是上下的脉全浮,这个浮呀,也主表也主热,这就主热。“自汗出”,那么这个身灼热自汗出,我们讲阳明病就有了,它这个热由里往外蒸的,里热往外出的这个热就是蒸蒸,身上热而汗出,它是这么一种汗出,不像头前那个中风证一样,它那个汗出的有限,并没透,所以肌肉还是不解。这个不是,它是由里往外出汗,它是热。“身重”,这个身重也很重要,说明身体有湿,皮肤肌肉里头湿挺重的。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虽然里头热,身上还这么大的湿,说明里面不实,这个在阳明病里头就有了。凡是阳明病的里热最伤人津液,热实到极点了,津液就枯燥了,所以大便也干了。水火这两个东西是互相排斥的,火盛了,水就少了,水多了,火就要熄。所以从这个里热程度上看,身还重,里还不实。由于这个热往上涌,鼻息必鼾,出气呼吃呼吃的,有声。“语言难出”,这都是热往上涌的反应。这就是说这个温病就是加重了。


假若要是发汗,吴鞠通《温病条辨》还说用桂枝汤,这个用不得。温病里头有热用桂枝汤是绝对不行的,不但这个桂枝汤不能用,就是银翘散、桑菊饮也不可以用。这个咱们要注意了,要记得。这个病就是白虎汤,它里头热,不是表热,解表没用,越解表越坏。桂枝汤更不能用,那是甘温的药。


冯老按语:


(待整条后加按。)


学生体会:

这一段条文同样可分四小段来理解:


第一段:以茶壶坐炉,火蒸水撤,热愈加快为例说明温病误汗,津伤热炽,转致风温的道理。


第二段:“风温”的命名之由,含有与“中风”相比照的意思。


第三段:分析解释“风温”的具体脉症,不外热势外迫上涌。


第四段:里热若予解表,勿问辛(甘)温、辛凉,皆不得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