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史上的今天——5月25日

 老庄. 2014-05-25

  • 2012年5月25日

    “龙”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


  •    2012年5月25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发射的“龙”飞船(SpaceX Dragon)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龙”飞船在2010年12月成为首个由私人公司发射进入轨道并返回地球的航天器。首次任务是为NASA提供空运货 物到国际空间站。5月31日返回地球并成功回收。





  • 2008年5月25日

    凤凰号降落火星北极区


  •    2008年:美国太空总署火星探测器“凤凰号”,成功降落火星北极区,为人类第一个降落火星北极的航天探测器,首次在火星确认有水存在。






  • 1998年5月25日

    狮身人面像修复竣工


  •    埃及狮身人面像(或称“斯芬克斯”)历时10年的修复竣工。狮身人面像是一座位在卡夫拉金字塔旁的雕像,长约73.5米,宽约6米、高约20.22 m,是现今已知最古老的纪念雕像,一般相信是在法老哈夫拉(Khafra)统治期间(约公元前2558年至2532年)内建成。由于狮身人面像无论是年 代、外型,甚至是建造者是谁都充满争议,所以这些问题被世人称作“狮身人面像之谜”。狮身人面像鼻子和胡须已经脱落,有一种说法是当年拿破仑炮轰所致,但 真实性有待考证。






  • 1960年5月25日

    人类首次从北坡征服了珠穆朗玛峰


  •    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王富洲、贡布、屈银华)从喜马拉雅山的北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顶,人类第一次从北坡征服了珠穆朗玛峰。
       雄踞中国和尼泊尔边境的喜马拉雅山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的藏语主义是“第三女神”的意思,多么秀气的 美名!由于她高冠群雄,地理学家又称她为“地球的第三极”。近代的登山运动是从欧洲阿尔卑斯山开始的。攀登珠穆朗玛峰很早就成为探险家、科学家的目标。从 1921年英国第一次组织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是登山和考察相结合的开端。不幸的是登顶始终没有成功,先后八名登山者丧生。
      中国首次从北坡征服珠峰时采回了珍贵的峰顶岩石标本。对这些岩石标本经铀、铅同位素年龄测定为414-515百万年,证明珠峰顶石灰岩的地质年代为奥陶纪。
          当中国9名运动员于1975年5月27日又一次胜利登上珠峰峰顶时,竖起了测量觇标,守候在珠峰北坡10个控制点上的测绘工作者立即同时对珠峰觇标进行了平面和高程的精确数值。我国向全世界公布了我国自己测定的数值。






  • 1865年5月25日

    塞曼效应

       塞曼(Pieter Zeeman,1865、5、25-1943、10、9)是荷兰著名实验物理学家。1885年进入莱顿大学在亨德里克·洛伦兹和海克·卡末林·昂内斯的指 导下学习物理,1893年取得博士学位。1896年塞曼发现了原子光谱在磁场中的分裂现象,随后,洛伦兹在理论上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解释。二人因此被授予 190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865年8月,赛曼在用半径为10英寸的凹形罗兰光栅观察强磁场中钠火焰的光谱时,发现在垂直于磁场方向黄色 D线变宽。10月,他在平行于磁场方向同样观察到这种现象,另外,吸收光谱的情况与此类似。尔后赛曼使用了比钠D线更细的深绿色镉谱线,并把磁场从几千高 斯提高到几万高斯,还进一步提高了观测精度。证实了谱线不是单纯增宽,而是如洛伦兹所预言的分裂成两条或三条分线,且各分线是偏振的。这个现象后来称为 “塞曼效应”。
      “塞曼效应”是探索原子内部精细结构和各种组成部分性质的有力工具,利用它可算出电子的磁矩,还可算出原子的角动量从而确定原 子的能级。它对泡利不相容原理的提出和电子自旋的发现均起过重大作用。它与量子力学原理是相符合的,成为量子力学的重要实验证明。为研究电子顺磁共振现象 和原子核性质(核能态、核磁矩等)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塞曼效应”还可用来测量等离子体的磁场,并可将它与磁探针法测得的结果相比较。在天文观测中,应 用塞曼效应可测量恒星表面的磁场。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很多原子的光谱在磁场中的分裂情况非常复杂,称为“反常塞曼效应”。完整解释塞曼效应需要用到量子力 学,电子的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耦合成总磁矩,并且空间取向是量子化的,磁场作用下的附加能量不同,引起能级分裂。在外磁场中,总自旋为零的原子表现出正常 塞曼效应,总自旋不为零的原子表现出反常塞曼效应。塞曼效应是继1845年“法拉第效应”和1875年“克尔效应”之后发现的第三个磁场对光有影响的实 例。

     
      “塞曼效应”证实了原子磁矩的空间量子化,为研究原子结构提供了重要途径,利用塞曼效应可以测量电子的荷质比。在天体物理中,塞曼效应可以用来测量天体的 磁场。塞曼效应也在核磁共振频谱学、电子自旋共振频谱学、磁振造影以及穆斯堡尔谱学方面有重要的应用。被认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最重要的发现之 一。






  • 1747年5月25日

    富兰克林提出“正电”“负电”概念


  •    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17-1790、4、17)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和政治家,他凭着对科学的热爱,刻苦钻研,孜孜不倦,对科学研究做出了大量的贡献。
       富兰克林在科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电学。1743-1744年,在费城和波士顿看到了斯宾塞博士用玻璃管和莱顿瓶做的电学时,富兰克林产生了强烈的探求欲 望,借助柯林森给他寄来的电学著作和某些摩擦起电的设备,富兰克林进行了许多电学实验。他发现如果两个带有不同性质电荷的带电体相互接触,就会呈现中性, 在1747年5月25日给柯林森的信中,富兰克林提出了电的单流质理论,他认为电是一种存在于一切物体中的“无重流质”,玻璃受到摩擦,“流质”就流入玻 璃,使“流质”含量增加;树脂受到摩擦,则“流质”流出树脂,使流质减少。富兰克林用数学上的“正、负”来表示增加或减少的电流质,他称“玻璃电”为正 电,“树脂电”为负电。摩擦起电只是电荷转移,并不是创生,在电荷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是不变的——这就是”电荷守恒定律“的最初表达方式。这一定律发展 为电学中的基本定律之一。
      富兰克林一生最真实的写照可以作他自己曾说过的一句话来描述——”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他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研究的一生和为美国的解放事业奋斗的一生。为此,他被人们誉为“伟大的公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