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兀兀腾腾与寂寂惺惺

 修和 2014-05-25

兀兀腾腾与寂寂惺惺

(2014-04-23 16:55:40)
标签:

转载

善哉!善哉!阿弥陀佛!

为了本来面目,故须达本还源。为了达本还源,故须自净其意。为了自净其意,故须不思量。此乃理也!

如何能不思量?那就属于法了。有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

一、奢摩他是寂寂惺惺

寂寂者不思,惺惺者知觉也。思与知,不思导致忘知,忘知导致不思,一起寂灭,唯剩一觉。此乃奢摩他。

二、禅那是兀兀腾腾

 兀兀(默默)者思虑,腾腾者六尘(视听嗅味触忆)。思与忆本性有别,然而皆属一念。但是思虑者劳心、努力、造作、有为;忆梦者无为、任运、轻松、不由自主。因此,有为造作、劳心努力之一念,属思虑。无为任运、不由自主之一念,属忆梦。

故而兀兀腾腾即无为任运。由无为任运,则念念皆属忆梦,不属思虑,不纠结于是非之故。此谓之:“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此谓之:“不思议,(即)解脱力”。

知者思之源,思者知之用。其用无为,其源渐寂。由无思,渐而忘知,唯剩一觉,方达源之源。此谓之:“心是根,法是尘, 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

三、三摩钵提是修幻灭幻

修幻者,念(忆)佛、净土胜观(形象思维,并非逻辑思维。可称之忆,并非思议)。既便现实宇宙有净土,然而心中之念皆幻,故曰修幻。制心一处,净念相续,思虑不生,谓之灭幻。

有此三法,可以使人不思量!此乃法也!


注一:很多人往往将“思虑”与“念”的概念,完全等同起来,这样是不尽然的。
“思虑”在《坛经》被定义为“二相诸尘劳心”,说:“无者,无二相诸尘劳心”,此即有别于“六尘之分别相”。故曰:“善能分别相,第一义不动“,故曰:“于念不念”,故曰:“念无念念”,故曰:“分别亦非意”。
故而现代,可以将“思虑”定义为:“纠结于是非(二相),从而产生的有为的、努力的心理活动”。
六祖:“人心不思,本源空寂”。经曰:“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故而通过“不思”,从而“忘知”,方谓“空寂”。
知者思之源,思者知之用。其用无为,其源渐寂。由无思,渐而忘知,方达源之源。此谓之:“心是根,法是尘, 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此谓之:“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注二:六祖所说,后世之变,慧忠之叹。
解此三句,方懂《坛经》,不至于矛盾自误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