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闹”还不够 要看激发多少思考

 复兴使命 2014-05-26

[原标题:“热闹”还不够 要看激发多少思考]

当前的课堂教学非常强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一些老师学了很多好的教育教学模式,调动孩子积极性,把课堂展示得很热闹,但如果仅停留在表面的热闹,这课意义不大;知识不是课堂教育的第一目标,兴趣才是!学生的课堂应该完全由学生自己“做主”,而不仅仅是参与,哪怕是深度参与……日前,第四期福田区特级教师论坛在华富中学召开,教育名师与企业家、心理学家围绕“课堂教学学生深度参与”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据悉,福田区特级教师团队工作室今年1月被正式授牌,成员以集体互助方式共同关注课堂研究,通过观测“教与学方式转变”中教师行为变化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反应,不断提升科研能力。此外,还积极服务于青年教师的成长,积极投身于社区、企业、乡村、师范类大学院校的义教和支教工作中,向有需要市民、薄弱地区教师学生、准教师们给予帮助。本次论坛由福田区特级教师团队工作室主持人、福民小学校长项阳主持。活动上,深圳鼎芯无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侯红亮为特级教师工作室捐赠3万元,用于支持特级教师支教义教活动。

课堂应由学生作主

“课改到现在10来年了。我们现在正处在说课改到做课改的过程中。形式化的东西也有了,但做得还不够,还在路中。”深圳市教科院副院长叶文梓指出,在现阶段提出“学生深度参与课堂教学”话题,指向了目前课堂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即课堂中重知识,重考试,不重思维;有老师讲解,没有学生参与;少数优秀学生“表演”,多数学生“陪读”;有了合作形式,但还没有合作实效的课堂。

在叶文梓看来,判断学生是否深度参与的“硬标准”是能否让学生发展了。“学生没有发展,课堂形式再繁华、热闹都不是深度参与。”他指出,判断学生是否深度参与课堂,有几个纬度,即态度是否主动,情感体验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深刻,学生参与面是否广。

对于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度参与,叶文梓指出,一个从学生兴趣出发、从问题出发,专注学生个性、让学生学会思考、判断,让学生能够选择的课堂,才算是深度参与的课堂,

“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没有选择,学生是被课堂、被学习。在课堂中学生没有思维、判断、选择,只是靠记忆学习,所谓的学习,只是把知识点从书本搬到试卷上。”叶文梓建议老师在课堂中从情境出发,把课堂变成一个个有情感的故事,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度参与。

他认为,课堂不是四面墙壁围起来的地方,以及45分钟的时间片断,而是多重世界的汇合,“这里有书本世界,有老师教育的世界,有几十个学生的生活世界,还有在教室外、校园外正在流淌着的现实世界。让学生深度参与,是让他们深度进入人类积累起来的文化世界,进入当下他们正在经历的生活世界,以及他和其他方面叠加起来的现实世界。”

在叶文梓看来,学生深度参与课堂远远不够,这只是过渡化的一个阶段,他期待有一天,老师都能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的课堂完全由学生做出,而不仅仅是参与,哪怕是深度的参与。

兴趣是课堂教育第一目标

“什么是学生最重要的能力?世界主流学校都认为,学生最重要的能力分别是自信心、善孝、坚持,中国的学校认为学生最重要的能力是品德和智慧。”福田中学校长郭其俊说,如果将中国文化和世界主流文化综合起来,可以看出人们认为学生最重要的能力包括五方面,分别是品德、智慧、自信心、善孝、坚持。他介绍了加拿大一所中学高三年级的一堂数学复习课,以此说明国外学校如何培养学生上述能力。“在这堂课中,老师、学生共同完成了这样几件事情,一是老师问学生坐在哪里,并板书下来;二是请学生用画一竖的办法,把其坐的地点作标记;三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用计算器计算坐在每个地点的人数,以此计算他们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四是老师介绍饼状图方法,然后引导学生画出饼状图。”

这堂课引发了郭其俊的思考,课堂教学的第一目标究竟是什么,“如果从知识角度而言,这堂课知识量非常小,是个很差的课堂。但知识不是课堂教育的第一目标,兴趣才是,从这个角度而言,这堂课非常好。如果从能力角度而言,这堂课也很差,但能力或者技能是课堂教学的第一重点吗?显然不是,过程方法才是重点,有了这些,技能知识才不会差。如果从经验而言,这堂课结构并不精巧,但课堂教学的第一情境是真生活,这样的课才是好课。”

在郭其俊看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斥着大量的伪生活,“‘比如每瓶水卖10元,每天卖10瓶,如果每瓶卖20元,每天能卖多少瓶’,在教学中会设计出只能卖5瓶水的答案,但真实生活是如果卖每瓶20元,有可能一瓶也卖不出去。”

郭其俊认为,改革本身很难,自下而上的改革更难,“但只要迈小步,不停步,争取天天有进步,一定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的根本变革。”

不能停留在“热闹”的层面

“课堂上鼓励孩子深度参与,才有可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园岭小学校长梅仕华认为,学生课堂参与有两个纬度,分别是广度、深度,前者指全面、全程参与,后者指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参与的层次。而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直接决定了课堂的效率。

在梅仕华看来,一堂高效的课堂一定是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深度参与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一定是始于教师、源于学生,充满生命的活力。是一场围绕学生、相信服务学生、赞誉学生的一场变革。它不同于传统课堂中老师、学生相对固定的角色,更为强调学生全面参与,师生角色可以随意互换。这样的课堂知识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和老师,某个同学也有可能成为另外一个同学的知识源,而且信息传递也是多元化的。”

梅仕华强调,学生课堂参与一定是深度参与,不能停留在表层的行为参与,“老师问‘对不对’、‘是不是’,学生积极回答,这样的课堂虽然热闹,但只是表层参与,要更关注思维参与,因为深层次的参与太重要。”他同时认为,一定要尊重、相信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并且鼓励他们,只有当学生积极主动深度参与,这样的课堂才有可能是高效的课堂。

课堂中充斥着大量伪问题

在明德实验学校校长程红兵看来,所谓的课堂学生深度参与,应该是孩子参与的时间多、参与的内容深、学生思考的问题深,“要看孩子在课堂中思考了什么,对什么问题产生了强烈兴趣,这堂课有多少思维流量。此外,课堂中要有情感,岁月流逝,很多学生记不住老师讲了什么,但记住了老师和他们的情感交往,这个情感流在课堂中对于孩子的成长很有用。”

“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甚至到硕士、博士,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教育,企业诉苦说招不到好员工,这说明我们的教育肯定有问题。”程红兵说,首先是师范大学失职,没有培训出基本合格的老师。他认为教师的可塑性要非常强,“不少特级教师到我们学校应聘,在对话过程中,我发现一部分特级教师也许昨天是优秀的,但面向明天不再优秀,因为对未来没有自己的想法。一个数学老师如果只看一本教材,那视野有问题。如果老师自己都没有视野,怎么培养有视野、合格的人才?”

其次,目前课堂中充斥着很多伪问题,课堂教学中很多内容是老师提炼、抽象出来的去背景化的东西,离开了真实的生活。程红兵说,针对课堂存在的问题,一些老师学习了很多好的教育教学模式和经验,让孩子充分活跃起来,把课堂展示的很热闹,好像热闹就是好课。“我们在一片热闹的过程中是否想到,课堂到底激发了孩子多少思考。换句话说,如果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热闹,那这个课的意义不大。”

“一些孩子回答问题时说的不是自己的话,说的是老师提供的套话,这很糟糕。如果我们培养的孩子都是这样的,当然他不会受欢迎。”程红兵说。

课堂要培养学生独立思维

“我在面试一些学生时会问:‘你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梦想’、‘通过什么证明你就是这样的人’、‘从12岁开始你为你的梦想付出了什么。’”邦德教育首席教育官周宝林说,学生的经历很重要,经历会产生一定的结果,也会与未来梦想有关系。他介绍,世界顶级大学寻找的学生需要学术卓越,除了成绩优秀,更多体现在思想力、学习力、创新力、批判性思维等方面,而这些能力需要学生必须有独立的人格、思维方式、特点,特别是在学校有卓越的表现。

他称,美国的教育非常注重独立,认为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思想、独立人格,“你的想法要与别人不同。家长老师也要保护学生这种独立思想。”

美国的课堂在培养学生独立思想方面值得借鉴。周宝林举例称,老师要上消防知识的课,会提前告诉学生,留时间给他们做充分准备。孩子和爸妈去图书馆查看相关资料,之后老师会给孩子有效激励、及时评价,反馈,帮助孩子提升。“和爸妈一起去图书馆,培养孩子主动参与感,也有助于亲子教育。孩子带着爸妈去查资料,有助于培养领导力。”周宝林认为,准备、激励、反馈、提高这个过程非常有必要。浸入式教学,让孩子从小在课堂中深度参与,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对于如何调动更多学生尤其是调皮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周宝林认为要让学生找到归属感,“对某个项目有了归属感、拥有感,才有兴趣去参与。如果兴趣激发出来了,就给他充分的信任,不妨把很多活动交给学生,老师则扮演调研员、辅导员、拉拉队员的角色,为学生感到骄傲,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慢慢就出来了。”

江苏省委党校教授、社会心理学博士、江苏卫视特邀嘉宾黄菡分享了课程传播技巧。她称,负面信息比正面信息更容易让人接受,突出的个别的东西比平淡的东西更有传播力,非言语比言语的传播更有影响力,行动比认知传递的信息更有效,有情感比理性的信息传播得好。她建议老师从这几个方面思考怎样让学生更多的深度参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