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山书院之窗

 院书山南 2014-05-26

教学也需要返璞归真

来自凤凰教育

   长期以来,空间想象能力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尤其是遇到稍复杂的问题,常会不知所措。该怎样突破这个难题呢,我想还是从认知的起点入手,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表象,让学生用眼睛看到、手摸到,在体验中慢慢的建立空间观念。

   前天布置的作业是讲下面一道题:

   一个圆柱形玻璃容器里装有水,水中浸没着一个底面直径为6厘米、高10厘米的圆锥形铁块,如果把铁块从水中取出,那么容器中的水面高度将下降多少厘米?

   虽然是做过的题目,但是同学们写的“讲题”过程,令我满意的不过十几个同学。其他同学虽然能把题目做对,但是分析问题没有抓住本题的关键:水装在圆柱形的容器内,水就是圆柱形的,拿出铁块后水面下降,铁块的体积等于下降的水形成的小圆柱的体积。(有点绕。)

学生讲题抓不住关键,是因为学生难以想象出题目中的情景来。既然想象不出来,就给学生一些直观的体验吧!于是,昨天上课,我提着半桶水,拿着一个圆柱形的容器和一个圆锥进班了。

先让同学们读题,然后实验和观察。我先在圆柱形的容器内装上水,足够淹没圆锥。

一、把圆锥放进水中。“你观察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说说看”。我引导学生在观察后思考。“放进圆锥后,水面上升了。水面上升形成了一个小圆柱,小圆柱的体积就是圆锥的体积。”学生回答。接着,让几个学生重复自己的发现和思考。

二、从水中把圆锥拿出。“你观察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说说看。”同样的问题抛给学生。“拿出圆锥后,水面下降。水面下降形成了一个小圆柱,小圆柱的体积就是圆锥的体积。”

有了这样的切身体验,学生明白了这道题的关键后,求下降水的体积,用圆锥的体积除以圆柱的底面积即可。这样,很容易和求圆锥的高“先将圆锥的体积乘3再除以底面积”进行区别。

有那么多学生没有讲明白,现在心里清楚了,是不是要到此为止呢?不,让学生再整理思路,重新再写出来,这样就会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加深理解。因为实验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想象出题目的情景、帮助分析问题,实验是手段,形成空间观念解决问题才是目的。

学生讲的效果如何呢?来欣赏一份学生的作品吧!

1、画图。

2、看、想、 思考。

图中把小圆锥拿出后,水面下降。当把圆锥拿出后,形成了圆柱,也就是说圆锥体积等于小圆柱的体积。(水下降后形成的圆柱,是空间想象出来的。)

3、根据条件写公式。

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1/3

圆柱底面积=半径×半径×圆周率

圆锥体积÷圆柱底面积=下降高度

4、根据公式写算式。

(这里不再赘述。)

从学生画的图和分析来看,对这道题理解还是比较到位的。

不少老师很喜欢用课件,课件中可以展示许多现实中的画面,静态的或者动态的。我觉得,能亲自动手做的,还是尽量的动手来做。最好,能让学生做。在做中观察和思考,理解起来就会掷地有声实实在在,远比看看课件的体验多。

有时候,最笨的方法往往是最直观最容易理解的。现代化的教学,在追求课件精美的同时,不要忘了返璞归真。

老子讲,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在学生学习容易卡壳的地方,我们不妨拙一把愚一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