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鹰城的来历

 laoxuesheng 2014-05-27
[鹰城文物故事]应国玉鹰鹰城之鹰
鹰城的来历 - 鹰城人 - 鹰城人的博客

鹰城的来历 - 鹰城人 - 鹰城人的博客

    将2700多年前的古应国与现代化的平顶山联系起来,出土于1986年应国墓葬1号墓的玉鹰是一个标志性的文物。在此之前,关于应国的历史记载仅见只言片语。玉鹰等应国墓葬文物的相继出土,使平顶山的悠久历史逐渐清晰、丰满起来。

    寻找失落的应国

    1979年12月的一天,平顶山市文物办接到宝丰县文化馆文物干部邓城宝的电话:一位村民来到文化馆,想用手中的铜簋换几个钱。这位村民说,这件铜簋是在平顶山市郊区薛庄公社北滍大队(今滍阳镇北滍村)砖瓦窑场取土时出土的,他本人是窑场工人。宝丰当时行政区划归属许昌,根据属地管理,邓城宝告诉这位村民,应将铜簋交给平顶山市文物办,并不忘叮嘱他“保护文物有功,还会受到奖励”。然而,平顶山市文物办的三位工作人员等了一整天,也没等到这位村民前来献宝,他们怎么也坐不住了,孙清远一行三人首先赶到北的砖瓦窑场。

    孙清远,平顶山市文物局文物工作队副队长,当时文物办的三位工作人员之一。5月17日上午,孙清远在市文物局接受了记者采访。

    北滍的砖瓦窑场有一条长约2000米、宽约100米、高出地面约10米的南北土岭,因高于地面,砖瓦窑即在此取土。孙清远一行三人当即把窑场工人召集起来,宣传国家的文物政策,但无人承认自己是拿铜簋到宝丰的那个人。孙清远等人随后赶到宝丰。

    在宝丰,孙清远等人与邓城宝互询情况后判断,这位村民很可能是担心铜簋被没收而将文物卖给废品收购站。他们当即赶到宝丰废品收购站,那口铜簋还真立在那里。孙清远等人花了9块多钱,回收了这件宝贝。

    在市文物办,副主任张肇武仔细鉴别着簋口纹饰,孙清远则用食指在簋内底部摸索,抹开一点淤土和锈迹。突然,孙清远内心一阵惊喜:底内有铭文!“邓公乍应嫚毗媵簋其永宝用”,意即这口铜簋是邓国的国君将女儿嫁到应国的陪嫁礼器。邓国在今南阳,也就是说,在2700多年前,邓国的国君将女儿由南阳嫁到了平顶山,这在当时是极为常见的政治联姻。

    根据铭文,市文物办给这口铜簋取名为邓公簋,因为是陪嫁品,邓公簋应该是应国的东西,它出土的墓葬,应该是应国的高级贵族墓葬,而且很可能是应国国君,找到了应国墓葬就等于是找到了古代应国。

    邓公簋,是发现应国墓地的第一线索,揭开了追溯平顶山悠久历史的大幕。

 经过持续几年的科学考察,1986年,在滍阳镇北滍村,应国墓葬正式发掘。在同年的5~6月,1号墓葬出土。1号墓棺椁已腐朽,墓主人系一中年男子,其随葬品有43种,共1052件,其中引人注目的就是佩戴在墓主人胸前的一块佩饰——玉鹰。

    这块由和田玉雕琢而成的玉鹰长2.2厘米、宽5.7厘米,白中泛青,温润光洁、微透明。鹰头顶和右翅有褐斑,当是有意运用“俏色”手法就势雕琢而成。鹰作展翅飞翔状,头向右扭,以嘴衔右翅,形成一个穿孔,双翅前端也各有一个小穿孔。鹰眼、鹰背、鹰翅均为线雕,两爪作长条形,卷曲于身下。玉鹰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如上图李英平摄)。后来,这块玉鹰被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据传说,应早在黄帝时期已是一个强大的部族,叫应龙氏,他们帮助黄帝族打败了蚩尤氏,后累迁至滍水中游的北岸新建都城。应由部落成国,是在殷商时期。周武王灭殷商后,封其四子于应国,周代应国为姬姓侯国。而在殷商时期,各部落是以鸟作为图腾崇拜,应国的图腾崇拜带有商代遗风,应人的崇拜图腾就是鹰。在我国早期的象形文字中,“应”与“鹰”通假,“应”就是“鹰”,所谓的应国,其实就是鹰国。

    在1号墓葬中,除了玉鹰外,具有鹰的形象的,还有铜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古文字学家郝本性说,这块玉鹰具有族徽的意义。郝本性先生于1986年向平顶山市委、市政府建议,将鹰城作为平顶山市的别称,以纪念这一地区曾经出现过的辉煌灿烂的古应国文明。

    5月17日,市政协副主席潘民中告诉记者,“鹰城”这个名称的来历,没有专门的文件进行确定,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性质。“平顶山原来有过其他别称,当时叫‘太阳城’,但这个名称在我国其他地方也有,况且平顶山叫做太阳城也不是很贴切。社会舆论也要求再深入研讨一个更贴切的名称。”潘民中说。

    1992年,平顶山市委宣传部召集社会各界人士进行研讨,潘民中、孙清远均与会讨论。孙清远在会上提出,鹰,能反映平顶山厚重的文化历史积淀,同时,它代表一种搏击长空、奋发向上的精神。潘民中也告诉记者,鹰城这个名称,更能反映平顶山这座新兴城市的文化历史积淀及人文根源,“鹰城这个名字就逐渐叫开了,而且得到了鹰城百姓的普遍接受并认可。”

    孙清远告诉记者,在应国墓地1号墓发掘后,随葬物品均运到郑州进行整理,在1号墓发掘简报发表后,这些文物又被迎回平顶山,目前在建的平顶山市博物馆落成后,这个玉鹰将会作为重要展品展出。(本报记者张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