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绝妙美玉,此物一出,平顶山市有新名了

 天宇楼33 2017-10-02

专业推送 玉器艺术信息专家评论,微拍信息,书画艺术 等优质内容

白玉线雕鹰

西周晚期

长2.2厘米,宽5.7厘米,重16克

1986年河南省平顶山应国墓地一号墓出土

平顶山博物馆藏


1986年5月至6月,平顶山滍阳岭中部发掘应国墓地一号墓。


该墓为长方形土坑竖穴木椁墓,墓顶无土冢。上部填土已被砖瓦厂挖去约3米厚,因而墓口层位不明。墓内木质棺椁已腐朽。从残留痕迹可以看出,葬具为一棺一椁。据墓中残留骨骼观察,该墓主人系一中年男性。棺内随葬器物主要为死者生前佩戴的装饰品,多属玉质,分布于骨架周身。其中死者头骨顶部置一件玉琮;两耳附近各置一件玉玦;口内有三块玉片(即玉琀);颈围一串项链;右肘关节置一件小玉环;左肘关节处置一件小铜环;盆骨右上方置两件玉璧、一件玉蝉,左上方置玉璜、人形玉佩、玉锥形器各一件;盆骨内侧有一玉鹰;右脚趾处置一件夔形玉片。


墓中出土的这件白玉线雕鹰,玉料呈白色,略泛青,温润光洁,微透明。鹰头顶和右翅有褐斑,当是有意运用“俏色”手法就势雕琢而成的。鹰作展翅飞翔状,头向右扭曲,以嘴衔右翅,形成一个穿孔。双翅前端亦各有一个小穿孔,鹰眼、鹰背、羽翅均为线雕。两爪作长条形,卷曲于身下。头部用高浮雕的手法雕刻,身体则用平雕的手法雕成拱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用写真的手法创作了这一形神兼备的展翅雄鹰。





出土玉鹰的墓葬随葬器物遵行列鼎制度。鼎、簋、壶、盘、盉、甗配套随葬,这是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奴隶主贵族墓葬随葬铜礼器的基本组合形式。墓中随葬青铜器内往往有尚未除去的范土。据此可知,它们是专以随葬的明器。


结合墓葬形制及出土遗物,并综合比较虢国墓地和张家坡西周墓葬,可以推测一号墓的年代应为春秋早期晚段。墓主人当是应国最后一位国君,而一号墓出土的这件玉鹰,当是墓主人应侯的随身佩玉。


1986年,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郝本性先生向平顶山市政府建议,将此玉鹰作为平顶山市的市徽标志,而应国的都城——应城(即鹰城)也随之成为平顶山市的别名。


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灭商以后,大封诸侯,其中把自己的一个弟弟分封到应国。《汉书·地理志》有“应乡,故国,武王弟所封”的记载,而古应国的地域范围,就在今天的平顶山一带。这表明,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期应国就已经存在了,这也是平顶山最早有文字记录历史的开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