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林的诗格与人格

 红瓦屋图书馆 2014-05-27

名家

    □庄严(姜堰)

    石林的诗格与人格

    如果说每一位真正诗人的作品,都是心灵的吟唱和生命的呐喊,那么,已故诗人石林的许多可以传世的篇章,其心灵的吟唱多是雄浑和深沉的交响,其生命的呐喊则是高亢和激越的变奏,而这些又统一在那种浩渺、杳无边际,但又回荡流转、似断仍续的旋律里。

    用石林自己的诗来说,就是“一波逐一波,浩浩长江水”(石林诗词《履痕集·偶得》)。其实,这是从石林心灵和生命深处流淌出的,闪动着心灵浪花和生命火花的诗的长河,诗的大海。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诗歌的美学特征之一,是既将整个宇宙生命化、情感化,又将人的生命宇宙化、自然化。这样,便体现出老庄哲学的意境,你闭上眼睛,就可以从那滔滔不息、“逝者如斯”的长江之水中,聆听大气的流衍,观赏星辰的灿烂,领会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的“圣乐”。

    西方著名艺术史家赫伯特·里德说过:“整个艺术史是一部关于视觉方式的历史,关于人类观看世界所采用的各种不同方法的历史。”

    石林正是以诗人的情怀,音乐家的眼睛来观察和感受自然,让发自内心的欢笑、呐喊和叹息,在长江的浩浩荡荡中,激起耐人寻味的回声。

    现代的喧嚣,往往使人的心灵感到疲惫。所以,生存和生命都是需要超越的。诗就是对于生存和生命的超越,也就是对于永恒与无限的追寻和体验。而这种永恒与无限的终极价值,显现于天地万物之中,并且用生生不息的形式表达出来。“不尽长江滚滚来”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不正是永恒与无限的象征么?诗人石林也正是由此开豁心灵,感悟生命,并进而在一个富于感情色彩的物象和景象中,展开生命意态的世界。再从深层次上来看,儒家的人格和道家的人生悟境,也是对生命的一种超越与提升,当诗人的风格、人性达到成熟的时候,就会实现人与自然、诗与生命的一体化。

    石林《读诗》这首诗:“我读古诗古生香,我读近诗明月光。古今好诗俱耐读,感情真切调悠扬。堆砌典故铺词藻,平庸薄俗徒掩藏。故作艰深更不取,何如质朴意深长。意深长,意深长,滔滔汩汩流大江。”(《履痕集·读诗》)这不是一般的诗学观念、诗学主张的表白,而是对诗歌生命化,生命诗歌化的一幅“气韵生动”的图画。不能不使人联想到唐代著名诗人张若虚的杰作《春江花月夜》和法国作曲家,印象乐派创始人德彪西的名曲《大海》。它们都是人与生命、人与自然的交响诗。它们处处跃动着生命,也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在它们面前,那些雕琢之作、艰涩之词,都不过是毫无生气,杳无活力的纸扎花朵。

    诗人石林迈着轻盈的脚步,静悄悄地走了。但他的身后,留下了斑驳可见的履痕,留下了他呕心沥血的诗作,留下许多使人感动,促人思索的话题和课题。最值得人们记取的是,艺术是大自然的灵魂,也是人灵魂中的大自然。而诗,无非是在亲近自然和体验生活时的发现或创造,是对人的生命,对自然的生命,对一切事物的生命的一种感悟,一种表现,一种强化。

    这时,也只有这时,烛照生命的大自然的丽日灿霞,才能擦亮诗人人格的熠熠光辉。而石林作为求真诗社创始人之一,他坚持和贯彻“求人之真、求诗之真”的诗学追求,也必然使他的诗格与人格,涂抹上“以天地为灵府,以山川为户牖”的“抱素返朴”的色彩。同时,诗人的心,又必然是和时代的脉搏、生活的节奏一起跳动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