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 解表攻里

 白龙书屋 2014-05-28

第一节 解表攻里(转载)

大柴胡汤

《金匮要略》

【组成用法】柴胡半斤(15g)    黄芩三两(9g)    芍药三两(9g)    半夏半升,洗(9g)    枳实四枚,炙(9g)    大黄二两(6g)    大枣十二枚(5个)   生姜五两(15g)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本方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适用范围】少阳与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口苦,郁郁微烦,心下满痛或痞硬,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厚,脉弦有力。

【方义讲述】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在临床上用也比较多。拿现在来说肝、胆、胰,基本都用这些方法,都是用中医治疗肝脾胃的办法,那么大柴胡在这里面应用的变化非常广泛,那么大柴胡汤具体的临床应用那是相当多的,我们主要的要掌握大柴胡的精神实质,这个方子的特点在哪儿,那么从这个方子跟小柴胡比较,最容易掌握,它有几个特点,小柴胡汤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这是小柴胡的一个证,可是在大柴胡里面不同,它是呕不止,它不是喜呕了,那么跟解释小柴胡汤的喜呕,来疏胆气,因为少阳为病,胆气郁,所以一呕以后它的气就一伸,胆气就得到暂时一疏,但是病又不除,所以过一会儿,还是胆郁不止,所以喜呕,由于里面有热所以它就心烦,而现在呢,不仅仅是这样了,已经变成了呕不止,从字面上看,它变成了微烦,那么是心烦,是不是这个微烦比那个心烦还轻呢?不是,因为它上面有郁郁两个字,不但烦,而且胸膈之间郁闷,那么这个证就类似于承气的痞满证,它还可以见到不仅是胸胁苦满的问题,还可以见到胸胁之间胀,胸胁之间痛,这上面写的心下痞硬,或者满痛,不仅心下,胸胁也可以见到,这个就是说,从经络上来分析既有少阳,又有阳明,所以它这个证连在一块,都说明了有了阳明实证,所以大便的变化只是作为一个用大柴胡的变化的标准,因为大柴胡汤本身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有大黄,一个是没有大黄,但是从它方子后面说的,它应该是有大黄,因为它方子后面讲清楚大黄,这上面没有引到,“        ,寒多加生姜”,所以这些问题都可以考虑,这都是它的不同之处。

而这个方子之所以去人参甘草,跟过去讲小柴胡汤不一致,讲小柴胡之所以用扶正的药,两个目的,一个是防止病传太阴,一个是通过扶正,更好的使得半表半里之邪从外而出,那么现在已经有了阳明之证,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嘛,所以考虑这么个情况把人参甘草去了,而在去人参甘草的同时,就用了小承气的意思,用了枳实跟大黄,那么加上芍药,它主要是满痛的缘故,因为这个问题在小柴胡里面就有了,腹痛去黄芩,加芍药,那么在这儿,它是满痛,用芍药跟枳实大黄配合起来,既可以调和气血,又可以除满痛,这是这个方子的配伍特点,那么从伤寒上还有一个问题说明了什么东西,因为原文原大柴胡的治疗是误下而后造成的,它是小柴胡汤证,误下了,所以这个问题就注意这么个情况,它的特点在于寒热往来,在于呕不止,在于郁郁微烦,在于心下满痛,所谓心下就是胃,或者是脾,这就说明是胃肠的问题,而在用量的时候要注意,它虽然仿的小承气,但是大黄用量不大,所以这一点要注意,因为它不是完全到了阳明,从六经辨证来治疗,它究竟还是少阳,所以在少阴阳明合病的时候,它不能单纯只顾了泻阳明,泻阳明就不利于解少阳之邪,所以它用这个意思,如果大便通利的话,那就可以不用大黄,这个就是大柴胡的意思。

从这个意思我们就可以理解到,治胆治胃,现在好多的胆囊炎、结石、胰腺了,这好多方面都是仿了这个方法来加减来用,通过这个方子进一步理解小柴胡为什么这么组成,那么通过这个就可以进一步理解,进一步说明和解剂这个和字的意思,我记得在讲和解剂这个和字,它既要扶正又要祛邪,回顾前面的就可以使初学的人对这些理解的更深一些。

【附方】厚朴七物汤(《金匮要略》)组成:厚朴半斤(15g)  甘草  大黄各三两(各9g)    大枣十枚(4个)  枳实五枚(9g)    桂枝二两(6g)  生姜五两(12g)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功用:解肌发表,行气通便。主治:外感表证未罢,里实已成。腹满发热,大便不通,脉浮而数。

厚朴七物呢实际上就是桂枝汤、厚朴三物汤,这底下药有点不同,就注意这个问题,它既大黄的量也少,桂枝的量也少,还少味药吧,两个合方还少个药,桂枝是五个药,厚朴三物是三个药,它这是七个药,少个芍药,所以这些方面都注意一个这个情况,就是它既有表证,又有里证,它的里证是腹满,它的表证是发热,虽然它的腹满没写的太明确,它的其它条文已经讲过,“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就说明它这个腹满是实证,不是虚证,所以肚子里面胀满,整天如此,既是实证,大便必然不通畅,所以这些话都在文字里跟其它条文一合,这个症状就出来,而特殊了这个发热,而用了桂枝,就说明这个发热恶风,有汗而不解,这些表证都存在,所以它的脉的是浮而兼数,而且有力,必然有舌苔,换句话说,如果恶寒发热,大便又不好,但是无汗。

那么这些情况用大黄就得注意了,这个情况在小孩多见,大人也见,小孩多见什么情况呢,吃多了,感冒以前的宿食在,那么在那个情况不要一开始就用大黄,它必须先要解表,因为表寒重,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关键是无汗,在那个时候治疗就要注意这个情况,不要轻易用大黄,可以用解表跟消导的药并用,等它表解以后再着重的消导。

 所以常有这种情况,所以举这么一个常见的例子,来说明这个,来解表攻里,这么个情况怎么治疗,怎么应用这个,就注意它表证是否有汗,因为讲义上虽然这么写了,但是有的时候还是不太容易这个,“腹满发热”,这里面特别掉了一个,“饮食如故”,这句话跟刚才提出来有什么不同,饮食如故说明积滞在肠,不是食滞在胃,这四个字添上。如果大便通利,也是去大黄,如果说寒多,生姜还要增加,这个所谓寒多要加生姜,所谓呕要加半夏,这都说明这个人素来肠胃有寒,虽然有宿食,虽然有积滞,但它素来又有寒,就从这一点来区别,另外从舌苔来区别它,见这个证,舌苔黄的颜色不深,甚至是白腻的。

 

防风通圣丸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组成用法】【方义讲述】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  大黄  薄荷叶   麻黄  连翘  芒硝各半两(各15g)    石膏  黄芩  桔梗各一两(各30g)    滑石三两(90g)  甘草二两(60g)   荆芥  白术  栀子各一分(各10g)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加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温服。

【本方功用】疏风解表,泻热通便。

【适用范围】风热壅盛,表里俱实之证。憎寒壮热,头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口干,咽喉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稠粘,大便秘结,小便赤涩。并治疮疡肿毒,肠风痔漏,丹斑瘾疹等。

底下有个防风通圣丸经常用,这个方子作为成药来说可以,作为一个方来说,不太令人满意,现在特别是在喜欢开成药的中医喜欢用这个,因为它表里双解,又能调和气血,特别是用在风疹块,因为它治丹斑隐疹,所以喜欢用它,实际上这个方子不太可取。

它是在那个时代通行成药治病,刘河间的嘛,宋的《和剂局方》嘛,当时是这么一个背景,它是治疗风寒湿暑,有寒有热,又有风寒湿,又有暑,包括夏天受的暑热之邪,还有一个,它提出一个病因的问题,饥饱劳逸,就是外有风寒湿暑邪,内有劳逸所伤,脾胃之气不足,又有饮食所伤,它这个问题就提出这么多因素出来了,它是通治这些东西。因为内外俱受邪,所以气血不得通调,它叫怫郁,气血怫郁,三焦俱实,底下这些症状都是由于这些原因出现的,因此根据这些情况,它用了这么个方子。所以理解这东西也不能离开一个历史背景,河间就是沧州这一带的人,而河间是宋末人,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不安定,所以既有饥饱劳逸,又容易受外邪所伤,所以它一病,往往是内外俱病,身体壮实的人就出现了防风通圣散证,那么这个要这样理解它。

今天谈正确的使用防风通圣,因为这个方子的名词就坏在通圣二字没有正确理解,它的通圣就认为它这么的处理就能内外三焦气血俱治,内有饥饱劳逸所伤,外有风寒暑湿所伤,气血俱病三焦俱实,它这个方子通了上中下,它当时用这个方子来治疗,在这个环境当中,所见的这些病,它认为很好的,所以取名通圣,所以后人就把通圣误解为非常玄妙的,非常深奥的,非常面面俱到的方,我想这话刚才没有说明白,这话还得说明一下,特点是不伦不类,不是刚才说现在有些中医喜欢开成药,实际上它并没有真正了解这个方子,实际上从这些方面来理解它,它治表它有药,它有荆芥、防风,有麻黄,有薄荷,治里有黄芩有石膏,还有栀子还有滑石,它去除里实又有大黄芒硝,但它这个方子里面配的比较特殊的,除了四物汤去掉了地黄,它比较特殊的,既有白术甘草,又有桔梗,而在这个方子里面它把这些药结合起来,这是它的一个特点,上开肺气,中安脾胃,白术安中土,我们知道白术是健脾燥湿的,健脾化湿,这样由于白术的安中土以后,它对于这样一些解表的,泻下的,它都起了一具保护正气的作用,那么这些外面我们可以从麻黄加术汤这样一些方子理解,那么用在里面,将来最明显的方子,就是保和丸加白术叫小安丸,既能消除这个食滞,又能保护脾胃,还有白术这个用法,将来在苏合香丸里面,要特别特殊这个药,它的安中的作用,所以它这个方子从表面上给人这么一个概念。

这么一个概念,如果说你不是全面有病的话,用不着这些全面的药,尽管后面说了一些后世的加减方法,只是引起注意而已,并不是说这些加减都是很好的,你例如说有汗,不用麻黄,有汗去麻黄加桂枝,大便通利去硝黄,里热不甚,口不渴去石膏,咳嗽痰多还要加半夏,这是一般通行的这个方子的加减使用方法,当然把大黄芒硝去了,又有个名字叫双解散,它为什么叫双解呢,既能除表,又能清里,这是一解,既能和血,又能调气,表里双解,气血双解,所以它把大黄芒硝去了以后就改名叫双解散。那么这个方子另外还有个用途,就是除了刚才所讲的证以外,小孩如果是壮实,腮腺炎,大便秘结,寒热明显,可以用它,至于咽喉肿痛,那就得注意不要随便用,其它的方子尽可以参考,所以这个防风通圣丸根据我的看法作这么一些介绍。

第二节 解表清里
葛根芩连汤

《伤寒论》

【组成用法】【方义讲述】葛根半斤(15g)  炙甘草二两(6g)  黄芩三两(9g)  黄连三两(9g)    上四味,以水八升,等煮葛根,减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本方功用】解表清热。
【适用范围】外感表证未解,热邪入里。身热,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苔黄脉数。

葛根芩连汤这个方子倒是好记,药都是这么几个,加上一个甘草就完了,但是这里面用药的分量,葛根的用量多大,葛根半斤,它作为葛根汤来用,四两,伤寒论的葛根汤中葛根是四两,而这个地方它是半斤,因为在这个里面解表升清阳的就一个葛根,它是治疗协热下利的实证。那么根据《内经》病机上有一条,“暴注下脱,皆属于热”,我们经常讲,这同时都是病机十九条里面的,但是这个同时要注意它的寒热,它的虚实,当然这个地方明显的看出来,这个是属于热,它还有“诸液清冷,皆属于寒”,显然它这个暴注下脱的大便正如讲义上所形容的这样,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这样才说明是协热下利,就是夹着热,这热哪儿来的呢?这是胃热下通于大肠,所以它根本在胃。

因此用黄连黄芩来清中上之热,而又用葛根外解阳明之表,内升阳明之清气,葛根能升阳,升清阳之气,使清阳之气上升,那么下利就,再加上芩连清热,那么没有热下行了,自然下利就止了。但这东西有一个要注意,它有个喘而汗出者,就说明里面的热,热气上逆,这个热还是胃,胃中之热上逆,所以气喘,这个喘并不是咳喘的喘,这个喘同时有汗出,这就说明里面有热,而且说明里面的热比较甚,我们在解释白虎的时候,在解释阳明热的时候是蒸蒸而热,自内而发,蒸迫了津液,外出为汗,所以它是大汗出嘛,由里而外。那么用甘草主要是甘草跟葛根合起来生津,所以这个方子可以回过来,因为《伤寒》里治疗协热利还有个黄芩汤,这两东西有虚实之分,可以考虑一下。

另外现在用这个方子治疗其它热病,热陷于里,而大便下利的,特别是小孩,有的人善于用这个方,在这个时候 ,就要抓住了这一点,确实里有热,它这个表是指阳明之证,不是太阳之表,所以见恶寒,那就不是阳明了,如果见恶寒发热不管有汗或是无汗,无汗更不能用,所以不见恶寒,不见这样的表证,关于这个解释对于葛根的解释有一些是可取的,在后世治疗下利往往用葛根,但是有时候用葛根不解表,用煨葛根,就是刚才讲的,升阳明清阳之气用的煨葛根,它不解表,不解肌,治阳明之表习惯用解肌二字,最好煨它一下,去它升散解表的作用,在历代的方子经常用到葛根,就是取它这一点,通过这个东西主要说明几个问题,葛根芩连汤它的主治证特点是什么,那么我们在临床使用的时候注意抓住什么来用,同时有时间的时候可以跟黄芩汤作一个对比,一虚一实,葛根芩连汤还是实证,这个实不是阳明腑实的实,其人不虚,里有实热。

另外服法的问题本来不讲,因为现在也不这么用它,它之所以这个,不在于对葛根怎么样,柯韵柏的解释可以考虑一下,书上引了这一段,它主要用芩连来清轻上之热,就象泻心汤用麻沸汤泡了吃一样,有个大黄黄连泻心汤,用麻沸汤浸泡须臾,它是讲的治,用开水泡了以后,就喝那汁,这样取其清里热,清中上之热,在这儿黄芩跟黄连应该少佐一些,多佐了以后就味厚就趋于下焦,这是实际上用法这么个体会。

 

《伤寒论》

【组成用法】石膏  黄连  黄柏  黄芩各二两(各6g)  香豉一斤,绵裹(9g)  栀子十枚,擘(9g)  麻黄三两,去节(9g)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一晶并服,出汗。初服一剂,小汗;其后更合一剂,分二日服。常令微汗出,拘挛烦愦即差,得数行利,心末令语,毒折也。忌猪肉、冷水。

【本方功用】清热解毒,发汗解表。

【适用范围】伤寒里热已炽,表证未解。壮热无汗,身体沉重拘急,鼻干口渴,烦躁不眠,神昏谵语,脉滑数或发斑。

【方义讲述】底下就是石膏汤,又叫三黄石膏汤,因为它这里面有三黄,可以看出来,黄芩黄连黄柏加栀子,这是原来讲的黄连解毒,加上石膏,加上豆豉,加上麻黄,就是黄连解毒汤加石膏、豆豉、麻黄,那么在这个里面容易的,石膏也容易理解,麻黄也容易理解,麻黄发汗解表,石膏嘛就是清里热,这里面豆豉这个药,还要重复的强调一下,宣泄邪热,特别胸中之热,它并不是一个特别发汗,但是它跟解表药合在一块,这它就能够大大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与清热药合用使之能清而兼透,就是豆豉跟栀子嘛,它不就是治心中有热嘛,不是讲“心中懊恼”,反复颠倒不得眠嘛,用栀子豉汤,就是表邪已经解了,但还有邪热在里,在胸中,郁而不得透,用这个就是豆豉的一个特点,所以往往临床用这个药配合在解表药里面,有它一个好处,一个在银翘散里已经讲到了,豆豉跟荆芥的配伍,银翘散整个是辛凉解表的药,唯有荆芥跟豆豉是温药,它在这里面帮助来宣泄邪气,解表,那么现在往往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过用凉药,把邪给遏在里面了,它表并没有解,在这样的情况,你回过来解表,要退热,加上豆豉跟不加豆豉,效果不同,加了豆豉跟栀子同用,既促进了解表,又清泄了里热,既省事,又缩短了病程,疗效快,就是彻底的退热它来的快。就是有时候治疗不当,一见到高热,就用辛凉苦寒的药,苦寒的药还超过了,以至于达不到辛凉解表的作用,不得解,硬压,压了以后,烧好像是退了,但烧无论如何再也不下去了,再用凉药它不下去了,再用它反而上来了,在这样的情况你用辛凉的,配上豆豉,它有这个好处,所以借这个机会重复一下豆豉在临床上的运用,所以现在说是麻黄     ,这东西都是次要的,主要是豆子经过发酵以后,它把豆了性子已经改变了,再说一遍,这儿既然说到栀子豆豉,这儿栀子一定要用炒透的药,不然引起吐,生栀子更容易吐。

第三节 扶正解表

扶正解表是人虚而受了外感,这个虚就是原来的体质弱,因此在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就需要扶正,这个正包括了气、血、阴、阳,或者素体气虚,或者素体阳虚,都可以,或者阴虚,或者血虚,那么造成这些虚原因多种,不管,只要是它素体有这些情况,我们在解表的时候就需要注意,再一个我们解表与扶正的关系,你不扶正它就不能使表解,因为你的气血阴阳不足,你就不能达到汗出而解的目的,所谓汗出,就是营卫和,它药吃了以后就可以有汗,而这个汗,是要阴阳互相作用而出的,这在前面不讲了汗的问题嘛。再不然呢,就可能因为用了强烈发汗药,所谓强烈,就是跟虚人相比较而言,你认为正常,而它本身虚,所以在它吃这个药就感觉到猛了,那么就可能伤它的正,正虚嘛,那么就可能产生别的病。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你必须配合扶正的药,才能更好的解表,才能使得表邪去,表证解,而人不受伤,无后患。在这里也谈清楚一个目的,并不是通过这个来治它的虚,并不是通过扶正解表以后,它原来的虚证也好了,是根据它的虚证,而又有表邪,为了解表,所以扶正药的多少根据正虚的程度,因为底下几个方子它的区别特别明显。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用法】柴胡洗、去芦    前胡    川芎     枳壳    羌活    独活    茯苓    桔梗炒    人参各一两    甘草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6g),入生姜、薄荷煎。加地骨皮、天麻。或切,加蝉蜕、防风。治惊热可加芍药、干葛、黄芩;无汗加麻黄。

【本方功用】发汗解表,散风祛湿。

【适用范围】感冒风寒湿邪。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苔白腻,脉浮濡,或浮数而重取无力。

【方义讲述】原来的名字就叫败毒散,败毒散就是有人参,所以讲人参败毒散可以说,严格的作为正规的学方剂以后的,那种说法就不太准确了,它就是叫败毒散,所谓这个毒就是正确天地不正之气,这样就等于《内经》上所讲的,大风苛毒嘛,“                  ,虽大风苛毒,弗之能害”。那么这个证最难理解的是它虚在哪儿?这是过去讲这个扶正解表作为益气解表剂,用败毒散往往人不能理解虚在哪儿,从临床上怎么来判断它的虚?事实上这个虚,一个是它的年龄,一个是了解它的过去,这个来了解它,小孩、老年人跟同龄人相比较它差,这就是虚,那么这些问题最难区别的是年轻人,年轻人它往往自己不以为然,所以你必须跟同龄人相比,所以它没有明显的气虚证,这是益气解表一个作用,具体来说败毒散。那么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在流行的时候,所谓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发病率总不是百分之百,而有的人除了自己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可是也有不发病,这就说明了人的正气它有强弱,所以在《内经》上早就说过,三个人一块走的,得病,一个病重,一个病轻,一个没病,为什么,就是各人的正气有不同,你比如带有传染性的在古代叫“疫”,“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要管五疫这个词,因为古代的病名跟现代的病名不完全通,反正它知道了,天地之间有不正之气,而这些不正之气,当中有一种流行性的,等到这个病发病了,这个气在天地之间,在人群之中发病了,都是互相传染的,而且这个传染有一个特点,“不问男女大小,其状相似” ,因为它是一种流行性的病,我们在一个流行性感冒出现的时候,它基本的症状都是一个,除了人有特殊情况以外,它有不同。所以在这个当中,虽然是这么说了,也有人不病,所以这里面就有区别,正气的问题。所以这个在,往往过去教学当中谈到败毒散的时候,都说益气解表了,它气虚在哪儿,这主治症上没有气虚呀,你看感冒风寒湿邪、憎寒壮热、头痛项强,这一串,你看得出来吗?它没提到气虚,这个气虚是根据它的年龄,根据它过去的病史,来了解它,有经验的,通过望诊,病人到这就可以知道虚实如何了,这是这个问题谈了以后,关于人参的问题底下还要谈。

首先这个方子它有个特点,也可以说挺好记的,它都是互相的,或者从名字上,或者功用上,很好记的。羌活、独活,羌独活,不好记嘛,一个治身半以上的风寒湿邪,一个治身半以下的风寒湿邪,都是辛温的药,发汗解表,驱风散寒,都是这么个作用,但是作用的不同点,羌活偏上,独活偏下,所以两个相合,就去一身的风寒湿邪。那么用它加上柴胡来解表,还可以说它太阳少阳都治了,它主要把这几个症状抓住了,因为它能够发汗,能够解表,能够祛除风寒湿,而且上至巅顶,下至于脚,这里面有独活,有川芎,所以这些问题都给照顾到了,所谓好记呢,这里有一个药就好记了,桔梗跟枳壳这个它有个小名字,所以我们有时候讲药对,实际上这个方子就这两个药,枳壳桔梗,枳术枳桔,在总论里面讲到枳术丸,那么这个枳桔散主要治胸满不痛,胸满不痛就是胸部的气不舒畅,气闷,所以叫它胸满,一个是宽通下气,一个是宣通肺气,一个上行,一个下行,这样一升一降,就能把胸中的气给理顺了,那么在好多方子里面,用这两个药配伍都是起到这么个作用,理胸中之气。因为它这个里面还有湿,还有痰,它症状里面也有咳嗽,所以通过这个升降肺气,既能够宽胸,又能够祛痰,所以加上茯苓、前胡来帮助祛痰。而一味甘草在这里面可以利咽喉,可以缓和辛燥之性,这个整个方子是辛温的,所以作为解表的药作为治病的药就是这么多。

此外加一味人参,而人参在这里面实际上是十分之一多一点,所以这个也要注意,就是说十个药,一共九两半,人参是一两,它是占全剂量的祛病的药跟扶正的药相比较,扶正的药只占了十分之一多一点,十分之九是解表的,首先有这么个印象就可以知道一般的扶正解表药,扶正的药还是为次,所以它就不同于以补为散,例如以前也提到过嘛,汗法跟解表剂不相这个,我用补中益气还能治气虚感冒呢,那纯粹是补,所以这一个要记住。这里的人参有它的特殊的用法,人参用在任何药的配伍当中,可以加强它那一方面的作用,你比如说我要补气,加强补气的作用,我要补血加强补血的作用,那么补阴补阳,都可以相配,都可以起到加强的作用。这里面附带说一下,我们讲了每一个药的这个情况,不等于说将来一定要用,人参加在其它不同的药里面,它可以加强不同的作用,它作为从属地位来用,分量是较小的,发汗药,汗不出,气不足,我可以加;补益剂力量小,我可以加;甚至说虚人需要通大便我也可以加;但这个就是配伍的关系,还有一个没有必要的时候不需要加,人不虚,不需要加!还有其它办法也不需要加,因为药跟药的配伍它能发生多种情况,那么有一些通过配伍以后,它有特殊作用,这底下有一些情况也要不断介绍特殊配伍的用法。所以在这个时候讲人参,强调了人参,别误解为人参都是用点都好,不是这个意思,因为人参确实有这么个用途,在这儿你用它就助于补元气,更好的祛邪。对于体虚来用,对于体弱的来用,它就能够使得药吃了以后一下子就把表邪解除了,因为这个情况我们在临床上只是经验,没有很好的统计,这个中医过去都有这么个情况,看完了算了,它脑子倒是积累了一些东西,它讲数据,它也不拿出来,但这个问题有一次在一个,那还是六十年代初的时候,西学中班,有流行病研究所的,它就说了,它说这个确实有道理,它原先它也不理解,感冒加个人参在里面干嘛?败毒散,结果就是在前一年的冬季,流行性感冒,它用这个方子的人,不遗留咳嗽,用其它解表药的人,表证好了,遗留一个咳嗽,还要吃一些药才能解决。这里一定要明确,药是通过人起作用的,所以这看起来是个笑话,有些问题没有这个概念,底下有些问题就不好理解了,这是败毒散必须要理解的一个问题,理解了这个问题,就可以掌握了人参的用量很小。

第二个问题,注意一点,就是逆流挽舟的问题,这个大家在名词上很熟悉,这是在治法上的一个形象化的比喻,治疗痢疾,用败毒散就是逆流挽舟,就是这个船顺着水朝下,控制不住了,就要想办法把它拉回来,给它定住,不让它顺流而下,它这个只是在一些痢疾的一种,而且是表证没有解,痢疾比较重,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用,为什么说到这儿呢?刚才我说有一种,因为从书上说,暑热湿,它原来是指这个,真正的暑热湿热在里面熏蒸了的时候,那是不可能用的,真正的热痢在里面是不可能用,第二个,如果有汗的痢疾也不可用,它没有表证,没有恶寒,没有无汗。所以这些情况必须注意,往往有时候知道这个名字,而不知道这个具体用法,而借了逆流挽舟这个词就用败毒散来治痢疾,而败毒散本身是辛温的,如果里面是个热痢,应该要清热祛湿解毒止痢,你还用人参败毒,说古人就有这个办法,逆流挽舟,那么就上当了,就出事情了,因为现在这个问题大家都很熟悉了,这个名词都很熟悉了。

【附方】仓廪散(《普济方》)组成:人参    茯苓    甘草    前胡    川芎    羌活    独活    桔梗   枳壳    柴胡    陈仓米各等分    罗匀,加生姜、薄荷煎,热服。功用:益气解表,败毒止呕。主治:噤口痢。毒气冲心,有热呕吐。 

这有个附方,这底下,就是败毒散加陈米治噤口痢的。它叫陈仓米,用它主要是养胃气的,陈仓米这陈的时间长了,它不腻呀,煮起来是清汤,它这个也是这么个情况,外有表不解,内有热成痢,热毒盛,所以它逆气上冲,所谓噤口就是不能吃东西,饮食都吐,就是汤水不得入。在这个情况之下,当然治疗噤口痢还有好多其它方子,那么作为这个方子还是根据逆流挽舟这条路来的,还是适用于逆流挽舟刚才的这些证,如果没有这些证,仓廪散它不治那些噤口,这点要注意。现在有一本书上,究竟是写错了,还是排错了,可能你们看了,我们出了一本新的中医内科学,大本,它上面写的逆流挽舟写错了,写到荆防败毒散,荆防败毒散是没有人参的,加上荆芥和防风,就是加荆芥、防风,当然这个看了很清楚,把人参拿了,把荆防加上,既有荆防,又有羌独,又有柴胡,它解表的力量好嘛,可它没有益气的作用。而逆流挽舟之所以能逆,就因为人参在里面托着,所以里面毒才能从外而解,才能通过解表而把陷里之邪才能出来,这因为它有人参,才能使向里之邪从表而出,所以这才叫逆流挽舟,离开人参就没有东西能够挽了。所以通过这个问题也可以看出来,荆防败毒散比败毒散发汗解表的力量强,但是它没有扶正的作用,没有益气的作用,所以作为表证,用它来发汗解表,这是一个通用方,因为它既能够解除风寒湿邪在表,又能够宣肺止咳除痰,是一种辛温的方子,能够解除表寒;另外不有一个用途,凡是疮疡之类的东西初起,而有寒热,无汗,有这六个字的,恶寒发热无汗,疮疡初起,也可以用它,通过它解除表证,调和营卫,它可以疮疡消除或者缩小,这个就是这个方子在这儿一般的用法,所谓败毒还有这么个概念,由于外感之邪造成的疮毒。

【附方】参苏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人参   苏叶    葛根    前胡   半夏姜汁炒    茯苓各七钱半    陈皮    甘草    桔梗    枳壳麸炒   木香各五钱    切,每服四钱(12g)  水半盏,姜七片,枣一个,煎六分,去滓,微温服,不拘时。功用:益气解表,祛痰止咳。主治:外感风寒,内有痰饮。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膈满闷,苔白脉浮等证。

参苏饮也是一个益气解表的方子,参苏饮它解表的力量比较弱一点,它着重是治疗感冒、咳嗽,主要是这个,素体有痰,有咳,有痰善咳,而这样的人稍受感冒以后它就发作的更厉害一些,所以这都是老弱虚人所用的,它这个词讲的很清楚。它用苏叶跟葛根,就是不用特殊强烈的解表的药,唯恐气虚的人汗出过多,它这个着重通过苏叶跟葛根的解表,加上宣肺,加上人参的扶正气,使正气补足了以后,自然汗出表解,不希望大汗。另外这个方子很好理解的是什么呢,它底下有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它也有枳壳、桔梗,所以这个就比较明显,它的重点在于痰。它这里面的用法,跟上面的用法有所不同,这一点汲取的,它这方子里面用了木香,当然前面有个方子叫香苏散,用了香附,这些都是能够通利三焦的,都是气分药,可是木香它侧重于醒脾气,那么既有枳桔,又有陈皮,再加上这个的时候,木香,那么补而行,有人参,有补气的药,又能行,这样它虽有痰在里面,它就不至于腻住了痰,就不至于影响到痰。中医有时用药难就难在这儿,你说有湿痰,人参是忌用的,可是有时候它又能用,为什么,就个人用的量跟配伍的药不同,一个是它本身量小,一个跟祛痰的药并用,那么它这样不但不能留痰,而且有助于排痰,所以在这里面加一点木香,它就使这个气更加顺一些了,流行起来更加畅一些了,那么这样,正好加上补了,它 这个气在里面就更加活泼了,就更好的祛痰,更好的解表,所以它这个方子里面就这个药用的有些特点,另外它作为老年人用,不用强烈发汗的药,所以老弱虚人强调了用参苏饮就是这个意思。这个作为互相比较来看,就可以掌握到用参,这个参也不大,就参占多少?它七钱半,一共是七两多药,它才七钱五,还不到十分之一,所以它跟败毒散中的人参比例基本上是一致的,而且这个药都是宋代的方子,它这个用量也差不多。所以我们将来在临床上要注意,用参来扶正,因为现在特别强调治老年病,可是老年人老了它也有感冒哇,老年人的感冒也有它的特点,它正气虚,怎么办,一个不能用峻药强烈发汗,一个我们要根据它的实际情况来适当的加以扶正,有时候我们不一定用人参,用党参也可,那么我们有时候还用甘草,量加大,也一样,炙甘草,温中益气,所以这些地方通过整个解表这几个方子里面,就可以综合起来一看,就可以看到配伍之间用量的灵活性。

 

伤寒六书》

【组成用法】黄芪(6g)  人参(3g)  桂枝(3g)  甘草(1.5g)  熟附(3g)  细辛(2g)  羌活(3g)  防风(3g)  川芎(3g)  煨生姜(3g)     (原书无用量)夏月,加黄芩、石膏;冬月,不必加。水二盅,枣二枚,煎至一盅,槌法,再加炒芍药一撮,煎三沸,温服。

【本方功用】助阳益气,发汗解表。

【适用范围】阳气虚弱,感冒风寒。头痛身热恶寒,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等证。

【方义讲述】因为再造散又一个情况了,它几乎是以补药为主,因为它的症状是一个特殊的证,它的名字叫无阳证,实际上就是病人的阳气很虚弱,又受了风寒。按原书说无汗,此为无阳证,所以这是助阳解表的方子,就是外感风寒表实,汗之而不汗的,就是用辛温发汗解表的药吃了以后汗不得出的,是因为它的阳气不足,阳气虚的很了。汗所以出来,一个是阴津,一个是阳气,有阴津无阳气,它鼓动不出来,有阳气而无阴津,那么你要叫它出汗它也没有汗可以出来,可以打这么个比喻,一个是功能,一个是物质,这是这么个情况。当然这上面可以见到阳虚的证,在讲义上所以除了表寒证以外,它还一些阳虚证,那么这个方子,它是以助阳益气为主体,而以解表药配合起来的,辛温解表这个方法跟它配合。

它这个方子有一些用药特点的方面可以学习,首先它有人参、黄芪、桂枝、甘草,那么这四个药,它实际上桂枝改成肉桂是保元汤,保元汤在补益剂里面,就是人的阳气,元阳不足来用它,但那是肉桂,这是桂枝,这是一个。另外它在解表的药里面,它又用了这个,用了羌活、防风、细辛,加上桂枝,它是来辛温解表的,它这右边助阳气的,这个跟这个合起来,人参、附子、甘草、黄芪,它这又是补助阳气的,而附子跟桂枝、细辛、防风、羌活合起来,它又变成散风寒的药,在这个另外它又有这些药。

那么它这个特点就在于看起来这么多药,一共12味药,但是互相之间配的十分有意思,那么这意思配的在那儿哪?它既考虑了阳气,又考虑了发散风寒,又要使得出汗而不至于伤人的阳气,从总的方面来看,它是体现这么个精神,所以气、血、阳它都考虑到了,它吸取伤寒的几个方子的特点在里面,麻黄汤、桂枝汤、麻附细辛汤、麻附甘草汤,它都吸取进去了,它通过这几个方子的精神它给它组成,因为作为表寒证无汗它是应该用麻黄的,但是考虑到人体的阳气虚,吃了发汗药,汗不得出,又有阳虚的见证,说明了是阳气不足,虽用麻黄而无汗,所以又考虑到麻黄它是能够鼓舞阳气的,但是加重麻黄以后强烈发汗,可以造成亡阳的大汗,可以造成亡阳的后果,因此舍弃了麻黄不用。那么再一个它从伤寒上麻附并用,跟细辛,它是少阴病,这底下专门把这两个方子再讲了,它也考虑这个方子用药太峻,太猛,虽然有附子可以助阳,但是气还不够,所以它考虑到用解表来说,用桂枝、细辛、羌活、防风。因为阳气不足、阳气虚,必然寒深,必然寒邪伤人就深,所以它要用入至阴之分的,也就是少阴的细辛,从里往外发,那么用它们两个药代替麻黄跟桂枝相配,这样更好的发汗。它从四个发汗的药里面,就要考虑既要达到辛温发汗的目的,又要防止用了一些药之后有亡阳之弊,所以避开麻黄不用。那么在这个补气补阳的时候,用了人参、黄芪、附子、甘草,温阳益气,而黄芪用在里面不仅是加强了补气的作用,它还有个防止汗出过多的问题,所以它这个情况,用这个黄芪除了补气以外,另外就跟那个麻黄加术汤、越婢加术汤用那个白术一样,就是防止汗出多,防止象麻黄这样一类药汗出多耗伤阳气,所以不仅仅是不用,还用了它这个作用来防止这些发散药、解表药使这个阳气耗散太过,或者是除了阳气耗散太过以外呢,或者是汗出过多,黄芪可以固表嘛,益气可以固表。它为了这个,加强了活血的药,用川芎跟赤芍,这样呢,气血一和,因为它是阳虚,而不是阴虚,所以它在补了阳气以后,再加上活血的药,就能够更好的通调血脉,使汗出,因为血汗同源,所以我们讲了好几种话,尽管意思不同,津液了,阴津了,血了,实际上都是一个东西,在这儿来说,都是汗的物质基础,所以它通过川芎跟赤芍来活血,活血以后就更好的配合汗出,但是还唯恐赤芍性寒,唯恐它凉了,因为它前提是表寒而阳虚,所以它赤芍还炒一炒,这个在讲义上第一次印刷时掉下两药来,掉个赤芍,掉个大枣,如果后来印可能加进去了,所以它这个都考虑赤芍能够凉血,影响到出汗,所以既用赤芍散血之功,又要炒一炒,制它的凉性。那么在这个地方用上生姜和大枣,并不是用它来发散的,它是要更好的使它鼓舞卫气,温卫行气,跟大枣配合升腾脾胃升发之气,而不使它再作为发表的药来用了,因为发表的药已经有了,不宜过多,所以它这个地方生姜还要煨一下。所以它这个药非常细致 ,用的,在它的配伍的方面,也非常讲究,因为这个证也是一个相当危险的证,不危险在它的表寒,而危险在它的阳气之虚,如果这样表证不解,它很快的由于阳气虚而要变成里寒证,那转身就可能出现其它四逆类的情况,因此这个方子是在这样特殊的情况之下用的,

那么把它丢开以后,我们再看看两个附方。一个附方是麻黄附子细辛汤,一个是麻黄附子甘草汤,都是用麻黄跟附子相配,助阳发汗,都是治疗阳气虚,寒伤人深,不仅是表有寒,里也有寒,因此你要治疗的时候,必须表里之寒并治,而要治里寒,就必须扶阳,所以麻黄跟附子并用,或者叫太少两感,太阳、少阴。当然这里面从原文上有个区别,少阴病是不应该发热的,如果是见了少阴病证,就是“四肢不温,脉微细,但欲寐”,这些情况,说明它阳气虚,说明它有寒,可是它见了这些,它相反的发热,它这个发热就要区别了,因为这个是《伤寒》讲的内容,这儿也不能太多讲,因为也没从《伤寒》讲起,因为它这个你要注意它这个发热跟假热是两回事,就注意这个问题,这个地方讲的发热就是发热,跟那个格阳的假热两回事,它是“始得之”,就是刚开始得。它是用的麻黄附子加上细辛,因为细辛刚才讲,至阴,少阴,人身最深处的寒,它最善于驱除这里的寒,独活也有这么个情况,所以刚才提到羌独活治身半以下,治少阴伏寒,就是这个,所谓伏,因为深,在里。可是如果是“少阴病二三日”没有里证的话,那就用甘草而不用细辛了,从这个问题底下可以看出,对麻黄的顾忌是相当注意,在刚开始得的时候,病程不长,对阳气的损害不大,所以可以用麻黄跟细辛并用,配合附子,到了两三天以后,不见里证,那就不用甘草了,甘缓了,来缓和它峻烈之性,这是它作为《伤寒》上的一个用法。

至于治疗水气的问题,那是另外一回事,水气是《金匮》上讲的,也用麻附甘草汤。那换句话说,在这个时候,不主张太强烈的发汗、解表,所以回过来再看再造散这个证,就可以从这一点来理解它处处避开麻黄,但是又要达到辛温解表的作用,所以它用桂枝跟羌防同时用,加上细辛,因为它是无阳,有一些症是无阳,但是表证又很明显,因此必须这样来治疗它。那么在这个地方还要说一下细辛的问题,因为我们到这个时候为止,都讲的细辛的好处,就提过一次,细辛用量过多,能够令人气闷而绝,因此用细辛的量不能大,它味道特别辛散,容易耗伤真气。另外根据它的入经,它是入的肾经,所以在肾阴虚而有寒,当然它这个阳也虚了,在这样的情况细辛也要注意用法,它用了以后能够使肾中的虚阳上浮,能够出现假热,能够出现面色的假红,所以在这儿顺便再补充前面讲的一句,小青龙汤证千万要跟寒饮肾不纳气区别开来。如果寒饮而肾阳虚极,而肾不纳气的时候,用小青龙汤很要注意,麻黄、细辛都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药,将来这个问题在讲到黑锡丹的时候再提一提。那么在这个地方这样讲了以后,就说明了它用赤芍它的特点,防止细辛,防止桂枝过散,这药里面夹杂关系同样很多,所以必须把这些问题讲清楚,讲清楚以后才能理解到在这样的危重证的时候如何来处理,通过这样的处理也学会了药的特点的配伍作用,所以前后的药,说它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不是用一个方子来证明它,要用多个方子,多数人的使用经验来证明它,因为一开始讲到麻黄,我引了李时珍的话,不能说李时珍是权威,每句话都是对的,我们也要看看李时珍也是总结各家经验而来的,所以通过各种方面可以知道。这个地方它是助阳的,这些问题比较好办,因为助阳必须要用甘温,要用辛热,而表寒证要用辛温来治,所以它这两个在方子配伍当中从总的温字来说是一致的,因此就是防止它的温太过,特别温燥太过而已,这还好办。

 

作为阴虚的表证,因为阴虚的表证都表热,可是有的时候它受的寒还没有化热,或者说它素来有血证,那就得注意,极容易出血。这些情况都是经验过,你比如有一个,这话比较早,解放以前的事,那么有一个病人是结核性空洞,原来有吐血病,好不容易把它吐血的病治好了,有一天正好夜里感冒,就找个人说感冒,想必找个人问题不大,结果这人就用的桂枝,而且桂枝的量用大了,就一煎药吃,马上就吐血了,所以我记得说过,药见效它有时候没这么快,药吃反了见效是相当快的,所以这样正好讲到滋阴凉血来解表,那么它是针对阴虚血虚的人,特别是有血证的人,要注意这个问题,就是有咳血、吐血、衄血,有这些情况要注意。

 

葱白七味饮

《外台秘要》

【组成用法】葱白连须切,一升(9g)  干葛切,六合(9g)  新豉一合,绵裹(6g)  生姜切,三合(6g)  生麦门冬去心,六合(9g)  干地黄六合(9g)  劳水八升以杓扬之一千遍。   上药用劳水煎之,三分减二,去滓,分温三服。相去行八九里,如觉欲汗,渐渐复之。兼主伤寒。忌芜荑。

【本方功用】养血解表。

【适用范围】病后阴血亏虚,调摄不慎,感受外邪。或失血后复感风寒,头痛身热,微寒无汗。

【方义讲述】葱白七味饮它是一个养血方案,它就七味药,它主要的发汗是用的葱豉,那么在葱豉的同时加上了葛根,加上了生姜,那么这个作为解表药。解表药葱豉的发汗,加上生姜,它还是比较温和的,刚才讲到葱豉桔梗汤,葱豉汤,它这就是一个小感冒,小发汗的方子 ,那么葛根它究竟不温,所以这个药用在这里面它作为用来发汗解表,同时用了两个药,一个地黄,一个就是麦冬,这两个东西是用来补血的。因为麦冬地黄膏治疗血虚,是一个专门的方子,就是麦冬跟地黄,就这两个药,熬了以后熬成膏子,这是一个古方,专门用来补血。所以它把这两个方子合在一块,实际上就是葱豉、地黄、麦冬,那么为了加强一点解表的作用,因为地黄、麦冬是凉腻的药,所以加上了葛根,加上了生姜。同时还考虑到用水的问题,但这些问题现在就很难办,也很少用这些问题,劳水就是反复扬嘛,劳水就轻,因为这样一捞以后,体轻就味甘,从老的说法,比一般的水好,能够养脾胃,所以有这么个用法,这个用法在近代好长时间没人用了,这是这么个情况。还有一个服法要注意,它说吃了以后,大约走了八九里地,感觉要出汗,再加温覆,渐渐的再盖厚的,所以它这个就是防止汗出多,它这个汗出多的防止,就是体现了中医治病的特点 ,治病治人的时候。因为中医讲的很清楚,“血汗同源”,那么在《内经·灵枢》中就讲到,“夺血者无汗”,反复引这些话就是说明汗的源是什么东西,所以我们后来讲“血汗同源”,因为这个问题在《内经》上早就讲出来,那么特别在《伤寒》里面,在《伤寒论》里面就有好多告诉我们,不能够乱发汗,乱发汗容易动血,容易出好多变证,那么少阴病也不许出汗的,原来,这是一个总的禁忌原则,所以刚才讲的都是在禁忌原则之下想办法来治疗。所以看这些病,一方面在解表的时候,处方当中用滋阴凉血方案,一方面还要防止汗出多,这个养血方子以外呢,还有一个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汤

《通俗伤寒论》

【组成用法】生葳蕤二钱至三钱(9g)  生葱白二枚至三枚(6g)  桔梗一钱至钱半(5g)  东白薇五分至一钱(3g)   淡豆豉三钱至四钱(9g)  苏薄荷一钱至钱半(5g)  炙草五分(1.5g)  红枣二枚。水煎,分温再服。

【本方功用】滋阴清热,发汗解表。

【适用范围】素体阴虚,感受外邪。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舌赤脉数,咳嗽心烦,口渴,咽干等证。

【方义讲述】不过这个方子也就是知道个意思而已,加减葳蕤汤,这就是玉竹,葳蕤就是玉竹。因为从最早的记载有这么个说法,生玉竹,葳蕤治风温,风温初起,它不但是作为一个滋阴药来说,而且还兼有解表之功,可是现在来说,一般的感冒病,不用这些滋腻之品,当然它这里面有一些其它的药,你看它这药关键上还是葱豉,加薄荷,加桔梗,相反的它加葳蕤的同时,还加了白薇,一个是滋阴,一个是凉血,因为素体阴虚,用它。为什么素体阴虚而用它呢?你可以看出来,舌头是红的,脉是数的,那么一般的表证不见这个证,一般的风热、温热之邪的表证,不见这个证,而见到这个证,有恶寒、发热,而竟至于舌头红了,这说明内热盛,内热盛,邪没进去,又没有见到其它内热的情况,为什么舌头如此呢,说明素体阴虚有内热,素体阴虚,所以在这些治疗的时候,用辛凉解表的办法,加上养阴的药。所以它这个方子的意思就是这样,所以我说这个方子没有太大意思,就是我们一般的不用滋腻的药,也用不着用这个白薇凉血的比较厉害的药,因为你用了凉血的药,掌握不好它影响解表发汗。所以从这一点,它跟刚才再造散里用赤芍,还炒一炒,它这就差点了。所以其它的药都是好理解的,甘草了,桔梗了,都好理解。

此方与与葳蕤汤用药风格截然不同,所用的药,上面是非常细腻的。它也是治疗风温的,它这底下一个证,葳蕤汤的证,基本上就是《伤寒论》上第六条的条文来的,这个风温的这一条,就是伤寒论第六条的条文,它有些禁忌,发汗怎么样,下了怎么样,用温针怎么样,用火怎么样,就是温病初起不能用这些的,那么就一般的辛凉解表的办法。但是它这个辛凉解表,由于它当时的用药还没有这些药,所以还是一些辛温香燥的药,它有麻黄,有独活,有川芎,它还是用的石膏,所以这个情况用药的问题就不同,所以从这些方面考虑。后来的方子在辛凉解表以及辛凉药跟辛温药相配,这样,所以现在误汗亡阳,大汗亡阴,亡阳这些现象就很少见了,这个由于药物的条件比过去丰富了,所以在治疗表证时比较好。但是过去讲的津液呢,我发现还有用,有用就是前面治乱了,有人不是说中药西药合到一块儿嘛,那有些药吃了好就好,不好就真出点问题,速效感冒,它不就是两味发汗退热的药,加上点牛黄嘛,它反正是这么写的,里面含什么不清楚,那个东西,身体强的人,真正受的风寒之邪的人,吃了以后还真好,它是扑尔敏、扑热息痛加上牛黄,当然各家与各家用的还不同,可是人身体不好的,或者是用的不对症的,按我们说应该用辛凉解表的,这一吃吃乱了,那就麻烦了,所以那些治疗乱的经验的人还是有意思的。最近有个15岁的孩子,就是过去饮食不好,加上感冒初期用乱药,最后十天才把它烧退了,所以这些津液在这儿还是有用的,在我们这个范围之内证讲,有一点不同就是临床情况讲的多一些,书本上东西讲的少一些,有些地方就不说了,你比如跟那个讲本科就不同,不是把主证一个一个念,一个一个做病解分析,所以看看这样的讲法怎么样,还有一个,开始讲的细一点,有些地方,所谓细,有方子都提到,以后准备有一些附方不提了,或者是很简单的提提而已,看看这样好不好,看看以后的讲这个在方式上,在方法上哪些地方更合适些。

还有一个,就是希望大家利用自学的机会在提到的一些问题,能够有机会原书看一看,你比如刚才讲到逆流挽舟的问题,刚才下来有人问我这个,那么这个问题就可以找一些喻嘉言《医门法律》、《寓意草》看一看,它这个,人家开始提出这个是个什么意思,而且它特别提到不是痢疾,都能用这个,痢疾用错了这个东西,暑热在里面,能够叫肠子烂掉,所以讲的很清楚,所以这样呢就能够把这个问题理解的更多更深一些,那么更多更深一些,将来在讲这个概念的时候就可以讲的更精炼一些,因为不可能讲那么多,不可能我讲方剂,把逆流挽舟作为一个专题讲出来,特别对本科生,它也没有这个必要,在那个时候你给它灌那么多东西,它也灌不进去,所以我想这个问题就这样,另外还有一个就是看一看,有机会把这些所有的方给它综合起来,给它归纳归纳,比较比较,倒不一定要作小结,讲义上的小结实际上是前面内容的一种提要,重复,很简单的重复,所以这些东西不如自己把听到的内容给归纳一下,我还是希望大家有什么问题,归综起来,找一个时间谈一谈,因为尽管自己设想,究竟是第一次见面,怎么讲的合适,怎么对大家都有点帮助,多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这是这么个情况。这解表剂就讲到这里,下面是泻下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