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葛根解表商榷(兼清暑益气汤诸方鉴别)

 昵称65820384 2023-02-15 发布于河南

清暑益气汤、补中益气汤、清心莲子饮、升阳益胃汤用的不同的祛湿药有什么区别?

渗湿药淡渗的泽泻、茯苓不用讲了,肯定是有区别的。这些升散的药有什么区别:有寒热的区别,苍术是偏温的,升麻柴胡是偏寒的。

至于为什么清暑益气汤不用柴胡?

按理说李东垣都会用柴胡,为什么这个方子不用,其它三个方子全用。这个要回到分经论治上讲,从张元素开始叫脏腑归经,药物也要归经,以前不用考虑归经的问题。归经的基础还是在药理作用。比如柴胡归少阳就不归阳明吗?柴胡能够推陈致新,去胃肠结气,化瘀都可以演变出来,柴胡其实也是可以归脾胃的,他解释是从少阳的生发来解释。

补中益气汤是整个气升不上来,既得走少阳又得走阳明。清暑益气汤主要是脾胃有问题,它就不用柴胡,用升麻用苍术也可以,从归经上讲可以不用柴胡。

刚才你还提了个问题很关键:你不理解这个葛根是否可以放在养阴类。

学生回答:因为葛根生津止渴。

为什么觉得不好放呢?

学生回答:它是祛除热没有滋养作用。

葛根这味药这两天其实一直在研究它,为什么要研究它,咱们要说葛根首先要说解表问题,它到底能不能解表发汗。葛根是阳明经的主药,前面很多著述里面定的性,包括曹颖甫,葛根汤是太阳温病的主方,它到底是什么作用,到底解不解表,解表的话发汗解肌呀,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葛根汤。解肌就意味着解表发汗,发汗还养不养阴?

学生:好像书里面写的葛根都是生津的作用。

对呀,生津的有呀,书里面还写它解表,你怎么理解?

学生:好像没有解表的作用。

你这样理解就对了,但是咱们中药学就说它解表而且包括葛根黄芩黄连汤: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很多人认为葛根解表就从这来的,为什么呢,你看《本草》医经派的理论讲的多的人,跟经方派相对应,医经派他们认为葛根解表就是从《伤寒论》这几个方子衍生出来的,但是经方派并不这么认为。你去查那些方书,所有的方书记载葛根相关的方子以葛根为主、以葛根为名的方子都没用来解表,用来干什么呢?

有一个叫葱豉汤的方子,用葱豉汤治疗发热不出汗加葛根。

《外台》卷一引《崔氏方》:葛根汤

【处方】葱白14茎,豉1升(绵裹),葛根3两(切)。

【功能主治】伤寒服葱豉汤后不得汗者。

《千金方》、《外台秘要》等汉唐时期的方书记载以葛根命名的诸多方剂,功效均是清热生津,治疗范围包括“石发”、“痉”、胃热证、牙痛等。然后在分析曹颖甫讲的太阳温病,他讲的是肾不藏津要用葛根才能够出汗否则光用麻黄汤是不出汗的。

        《曹颖甫医案》太阳温病,葛根汤方取效之速,与麻黄汤略同,且此证兼有渴饮者。姜佐景按:“藏于精者,春不病温”,不藏于精,故生温病,津者精之散于周身者也。葛根汤为温病之主方。

        光华眼镜公司有袁姓少年,其岁八月,卧病四五日,昏不知人, 其兄欲送之归。延予诊视以决之。余往诊,日将暮。病者卧榻在楼上悄无声息。余就病榻询之,形无寒热,项背痛,不能自转侧。诊其脉右二部弦紧而浮,左三部不见浮象,按之则紧,心虽知为太阳伤寒,而左脉不类。时其兄赴楼下取火,少顷至。予曰:乃弟沉泓干酒色者平?其兄日:否.惟春间在灿头一月.闻颇荒唐,宿某妓家挥金目其巨。予曰:此其是矣。今按其左脉不浮是阴分不足,不能外应太阳也。然其舌苔必抽心,视之,果然。

        予用:桂枝一钱 炙甘草一钱 葛根二钱 白芍二钱 生姜三片。

        予微语其兄日:服后,微汗出,则愈。若不汗则非予所敢知也。临行,予又恐其阴液不足,不能达汗于表,令其药中加粳米一酒杯,遂返寓。明早,其兄来,求复诊。于往应之,六脉俱和,病者曰,五日不曾熟睡,昨服药得微汗,不觉睡去。比醒时,体甚舒展,亦不知病于何时去也。随请开调理方。予日:不须也、静养二三日足矣。闻其人七日后,即往汉口经商云。

就像你刚才说的葛根是生津的,津亏光发汗没有来源,津血同源,所以葛根肯定是养阴血的,至于他解不解表刚才那句:“太阳病,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表脉促者,表未解也”这已经是一个结尾了,这是两段话,不是一段话。并不是葛根芩连汤是治疗脉促表未解这种情况的,脉促表未解还是桂枝汤的事,后面这半句话“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葛根黄芩黄连汤,他纯粹是清里热的,但是很多人,骑墙派的包括教材都是既清理有解表。

周禹载:以下分两段看,设使脉促,则虽下利,而表邪尚在,仍当与以桂枝矣。 只以喘而汗出,则外邪内陷,未传阳明之经者,已入阳明之府,故令其汗外越,其邪上侵则喘,下奔则泄,自与微喘者不同,故舍桂枝而用葛根,取其因势达外,本府本经之为便也。且即用芩连以寒荡其热者,因脉数而止者谓之促,今脉促矣,不急祛其热,喘汗何由止耶!

程郊倩:桂枝为表证,促脉为阳脉,虽下利不止,却无前条心下痞硬之证,阴邪未胜,则知表阳未陷,仍属表未解也。夫桂枝证误下,而桂枝证不罢者,仍从桂枝例治表,表解而利自止,此有表有里,只宜解表之一法也。若脉促加以喘而汗出,热壅于膈,心肺受伤,胃气不清可知,虽未成痞,而客气微欲动膈矣。则无取桂枝之和营卫,仿泻心汤例用芩连,而加葛根鼓舞胃气,以清散其邪,此有表有里,只宜清里之又一法也。

所以说葛根你要清楚的认识,至于葛根为什么用在解表,跟解表那么多相关性,桂枝加葛根汤也好,桂枝加麻黄再加葛根的葛根汤,都是(表证兼)缺少津液。这个项背强几几《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里面讲的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这个痉病属于湿。在《伤寒论》里痉病属于湿吗?好好想想这个问题。我认为不是湿,是有燥,或者说是有燥有湿,用葛根是为了养阴的生津的。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疮家虽身疼痛 不可发汗 发汗则痉。

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柯韵伯:“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则痉之属燥无疑也…若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愚尝疑其为属燥”。

《本经》:甘平,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金匮要略》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 ,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新产血虚、多出汗、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

但是要注意,燥和湿并不是截然不两立。《金匮要略》里的刚痉讲的是“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做刚痉,葛根汤主之。”以前我认为是水多了导致的,(因为麻黄汤肯定是去寒水),后来(结合对燥的认识)我想是别的地方水多了但是这个地方水少了,要把湿和燥想明白,有燥的地方必然有湿,有湿的地方必然会有燥,只是它分布的部位不易样,就像五苓散就像苓桂术甘汤,下边湿上边燥,(龙胆泻肝汤、温清饮、金水六君煎也都是燥湿共病),所以说燥和湿不要截然分开,觉得这个病不是湿就是燥。但是就这个局部项背强我认为是因为燥引起的,这是不是我提出的是尤在泾(此处应是柯韵伯)说的。教材有时候给的东西不一定对药多看些书。

另外:表者汗之,然而表证汗解并不意味着葛根有解表之功,葱豉汤加葛根而得汗。

        《素问·至真要大论》“阳加于阴谓之汗”。

        吴又可《温疫论·内壅不汗》尝见以大剂麻黄连进,一毫无汗,转见烦躁者何耶?盖发汗之理,自内由中以达表,今里气结滞,阳气不能敷布于外,又安能气液蒸蒸以达表凡见表里分传之证,务以乘气先通其里,里气一通,不待发散,多有自能汗解

        吴鞠通道“温病亦喜汗解,最忌发汗妙在导邪外出,俾营卫气血调和,自然得汗,不必强责其汗也”,即“得汗”区别于伤寒“发汗”。

        戴天章《广瘟疫论》亦列举四种得汗“一是里热闭甚,用大承气汤通里,里热逐尽后“战汗”而解;二是里热燥甚,患者思凉水不得,一旦得到汗大出而解;三是平时气虚,屡次发汗而不得汗,后在解表药中加入一味人参,立即汗出而解;四是阴虚之人,用表药无汗,给大剂滋阴生津药后,汗出而解”。因而言“汗法不专在升表,而在乎通其郁闭,和其阴阳”。

孙宁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