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直解 伤寒方解第五 竹叶汤

 红葡萄9h6w8cei 2018-04-27

林盛进 民间中医,经方临床实践者,华夏中医论坛讲师。著有《经方直解》一书。


竹叶汤方:

竹叶12克,葛根15克,桂枝5克,炮附子5克,防风5 克,人参5克,桔梗5克,生姜25克,甘草5克,大枣5枚。

温覆使汗出。

颈项强者,炮附子加至8克,呕者,加半夏21克。

太阳病至此,则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之证全矣。

竹叶汤之病理,概而言之,为内则血虚津伤,外则受风寒表郁也。

本汤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相比,两者同为太阳温病,然桂枝加葛根汤证仅为津伤而已,本汤证则为血虚津伤也。其表证较桂枝加葛根汤证为轻,彼尚有轻微之恶寒,故曰恶风,本汤证则仅为头痛而巳,即使有恶风寒之症,亦极轻微;然其血虚津伤较桂枝加葛根汤证更重故其人发热更甚,而面正赤;因二证同为表闭不开,故可见喘也;血虚津伤,则口燥渴自不在言下也。

血虚津伤之人,以其血虚,故里多虚寒。胃肠虚寒之人则喜汗出,其理已于桂枝汤证处详解也。喜汗之人则表虚津伤,故易受风而病痉,其理巳于葛根汤证处详解之。喜汗之人多津伤,胃肠缺津液之濡润,故常可见便秘此即太阳病便秘之理,于桂枝汤处亦有详解。临床有谓调和营卫,止汗治便秘之法,其理亦根子此。

竹叶汤之药理:

因本汤之血虚、津伤程度较重故用葛根之余更加竹叶以清热生津。竹叶能清胃热而除烦又能行血运而解表,兼能通水运而利小便,故以之为主药。用桂枝之余,更加附子、人参、防风、桔梗以助血运而解表,用生姜以助胃阳,其甚者更加半夏温胃止呕用大枣以补胃液,用甘草以安肠补液也。

桂枝加葛根汤证为太阳温病之轻者本汤证为太阳温病之重者。其条文言产后者,欲人更明其血虚津伤之理。其所以治者,并不限于产后也。

其方后加减:颈项强则更加附子之量者,以颈项强为汗出而津伤更甚故更增附子之量以温阳止汗。此与桂枝加附子汤中加附子,以治汗遂漏不止者同理。其呕加半夏者欲用半夏以温胃阳止呕也。

历代前贤注解《伤寒杂病论》时,多谓太阳病一篇仅有桂枝、麻黄二汤。曹颖甫先生之高徒姜佐景先生,于《经方实验录》中谓太阳病篇当有三方,即增入太阳温病之葛根汤类方也。余则谓太阳病篇当有四方,即当更加竹叶汤也。竹叶汤为葛根汤之进一步,其反面为竹叶石青汤也。纵观《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之全文,仅此四方要求药后温覆,盖皆欲其血运趋表也。由此可知,竹叶汤等四方皆属外有表证也。余等从上面竹叶汤之病理、药理分析也可明白,竹叶汤为太阳病篇之第四方,其理由是十分充分的。



【附】名医医案选录

邓某,女,40岁。分娩四五日,忽然恶寒发热头痛,其夫以产后不比常人,恐生恶变,急邀余治。患者面赤如妆大汗淋漓,恶风发热,头痛气喘,语言滞純,脉象虚浮多弦舌苔淡白而润,询得口不渴,腹不痛,饮食二便俱无变化,已产數胎,皆无病难,向无喘疾,而素体欠强。仔细思量其发热恶风头痛是风邪在表之候;面赤大汗气喘为虚阳上浮之证;语言滞钝,乃气液两亏,明系产后中风,虚阳上浮之征。幸喜发病不久,尚可施治,若稍迁延,法难固也。观其脉象虚浮而弦,已伏痉病之机矣。当温阳益气以调其内,搜风散邪以解其外,偏执一面,证必生变。《金匮要略》云: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乃师其旨,书竹叶汤原方一剂与之。淡竹叶三钱,葛根三钱,桂枝一钱五分,防风一钱五分,桔梗一钱五分西党三钱,附片二钱,甘草一钱五分,生姜三片,大枣三枚煎服。翌日复诊,喘汗俱减,热亦渐退,仍以原方再进一剂,三诊病已痊矣。(《湖北中医医案选集》)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之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本条明言:里虚者不可发汗也。以其人外虽有麻黄汤证,若血与津不足,不可强发其汗此与后文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之理相近。此时若强发其汗,则其津血伤更甚,恐有他变,故宜先用小建中汤加归芪之属补其津血,待尺脉实后,方可用麻黄汤解其表也。许叔微《普济本事方》中有详细记述 方案见前文麻黄场条下之名医医案选录五。

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欲绝,手足厥冷,欲得蜷卧,不能自温。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旁陷,脉急数直视不能胸,不得眠。亡血家,不可发汗,汗出则寒慄而振。

询者,瞬也。直视不能昀,即眼睛直视而不能动也。额旁陷者,乃血虚津伤太甚,致两太阳穴下陷也。亡血家不可发汗者,盖亡血本巳血亏津伤,复发其汗,则血亏津伤更甚,不能温煦全身,故可见寒慄而振也。

汗多必亡阳,阳虚,不得复发汗也。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宜大承气汤)。

汗家,乃指阳明病多汗者也。以其时常胃热多汗,故谓之汗家。胃热多汗而复发其汗,则津伤更甚,故其人可见恍惚心乱、烦躁谵语、小便巳阴痛也。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发汗,汗出则四肢厥 逆冷。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本条言胃肠素寒之人若感外邪,则当先温其里,后解其表,或用少阴篇麻黄附子细辛汤之属。若误发其汗,则更伤胃肠之阳而致胃肠更为虚寒。若其人素有蝈虫寄生,因蛔虫有喜温避寒之特性,常因肠寒而上行扰动,故而吐蛔也。

诸脉得数而动微弱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 干,胃燥而烦,其形相象,根本异源。

厥,脉紧,不可发汗,发汗则声乱、咽嘶、声不得前。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见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诸逆发汗,病微者难差,剧者言乱,目眩者死。

本节所言,为血虚及津液内伤者禁汗,盖汗与津血同源也。汗之则血与津更伤,而可见种种血伤、津伤、津竭之变证也。其言身重与心悸同见者,乃气虚(即阳虚,动脉血运不畅也)。若兼见尺脉微,则为里虚寒不足也。

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人里则不消矣,未有温覆而当不消散者,不在证治,拟欲攻之,犹当先解表,乃可下之。若表巳解,而内不消,非大满犹生寒热,则病不除。若表巳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实,坚有燥屎,自可除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也。若不宜下之,而便攻之,内虚热入,协热遂利,烦躁诸变,不可胜数,轻者困笃,重者必死 矣。凡两感病倶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而执迷妄意者,乃云神丹、甘遂合而饮之,且解其表,又除其里,言巧似是,其理实违。

寸口脉浮大,而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则无血,大则为寒,寒气相搏,则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饲。趺阳脉浮,浮则为虚, 浮虚以相搏,故令气饲,言胃气虚竭也。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

成无己曰:餾近于哕,餾者但胸喉间气餾塞不得下通,然 而无声也。若哕,则吃吃然有声者也,哕者成金也,胃受疾故 哕。哕、恂也,皆胃之疾,但轻重有差尔。虚寒相搏,反饮水 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餾其人即餾,言其胃气虚竭 ……然饱者,正为水寒相搏,必曰小青龙汤去麻黄加附子而 可矣。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之,下之为逆。

夫病阳多者热,下之则硬。

无阳阴强,大便硬者,下之则必清谷腹满。

本发汗而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 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 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此表里俱虚,其人因 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里未和, 然后复下之。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本节所言者,乃治病最基本之三原则:

一、当其人表病而里亢时,当先解表,而后始能攻里,此乃顺其元气斡旋之序。若表证未罢而遽用苦寒之药以攻其里,则其人外则表热未罢,内则胃肠巳寒,三焦津液内冷而外热,湿热交结而成结胸诸证,即为大陷胸汤证、小陷胸汤证,此其一也。又可见身体奋起抵抗,元气归里而见暴利之症,此即葛根芩连汤证、承气汤证,其二也。又或可见其人表证未罢,因误用清药抑制其抵抗力,且苦寒之药使三焦水运缓而成水滞,则外有表证、内有少阳水液积滞及肠部腑实之证,此所以小柴胡汤能治外感,其三 也。故概而言之,即当先解表之后方可攻里。

二、若其人表病而里怯甚,即内见少阴证,外见太阳证者。因其人之里虚寒太甚,若仍循先表后里之顺序治之,恐人体不待表解而已亡也,故急当救里而用四逆汤。里温之后再用桂枝汤解表。若误下之,其救急者当白通汤或通脉四逆加葱白汤也。

三、若里虚寒不太甚而又受风寒所袭,则用表里同治之法。若其人里虚寒不甚而外为桂枝汤证,用桂枝加附子汤或桂枝汤治之,此其一也。此时若误下之,则协热而利,为桂枝人参汤证或附子泻心汤证也。若其人里怯不太甚,又见麻黄汤证,则用麻黄附子甘草汤甚或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此其二也。若误下之,则里虚寒甚,而为白通汤证或通脉四逆加葱白汤证也。

以上治病之三原则,实教人治病之时当详察人之体气与证 候,不可见证候而忘体气,只攻病而不顾人也。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经,使经不传则愈。

本节所言者,乃判断太阳病经人体抵抗之后是否传变也。 若脉静,则为表解热平而愈也;若欲吐、躁烦、脉数急者,皆里热之表现也,故曰其为传也;又若人抵抗力强,多能自愈而不传也。

其言‘‘伤寒一日、伤寒二三日”之“日”者,为“候” 也,即一个时间段。“一候’’即七日也,故下文有“太阳病,头痛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一说。前文“病发于阳者,七曰愈,病发于阴者,六日愈’’所言,也是指病发于表者,以七日为一个时间段,病发于里者,以六日为一个时间段。此又可证之以后文“黄疸病,当以十八曰为期”之说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