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外交部等于“翻译部“吗?

 東泰山人 2014-06-01

日前,一篇署名为侯峰、题为《误判中国:“翻译外交”扭曲了中国外交》的文章在网上大热,引发各种争议。这篇文章原是作者2012年写在自己的博客的“旧闻”,而在25日举行的“第11期清华国际安全论坛”上,出席的外交部参赞就“翻译办外交”回答提问,“外交改革”的话题也浮出水面。

特意走访中国外交部干部司及部分地区业务司,带您看看外交官们怎么搞业务。

【外交官=翻译官?】

据了解,在外交部“翻译”其实是一个专业化极强、人数极少的群体。外交部招聘的外语专业毕业生进入外交部之后,只有很小一部分人成为真正的翻译。外交部下设的翻译室,承担英法两个语种的翻译工作,一共50人左右。其他语种如西班牙语,外交部一共有200多名西语干部,但常年在专职翻译岗位上工作的只有6个人。

侯峰说“毫不夸张地说外交部就是一个翻译部”。其实,在5000多人的外交部,各语种专职翻译(含英法)一共不足百人。这些专职翻译,负责国家重要外事活动的口译以及外交文件和文书的翻译工作,其实是个艰苦而枯燥的工种。

那么,其他外语专业毕业生都在从事什么工作呢?不管是在国外常驻还是在国内,外语专业毕业生进入外交部一般从事调研办案、领事、礼宾等各方面的外交工作,他们才是外交官队伍的主体。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必须熟练应用自己所学的语言,这成为他们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

【外语:必要非充分条件】

在中国外交部官网可以找到,2013年的外交部招考计划中,160个岗位中有44个岗位的专业要求为非外语类,其中包括法律、新闻、经济、理工等方面的专业。尽管所占比例不高,但这毕竟让外交官队伍实现人才结构多元化。

但对于非外语专业的报考人员,外交部同样要考察其英语能力,报考条件中明确要求“能用英语独立开展工作”。干部司官员介绍说,在实际工作中,专业能力再强,外语能力跟不上还是无法开展工作,总不能给每个人都配上翻译。

该官员说,仅仅是外语过关远远不够,因为它只是工具。外语专业考生们被录取后,要接受整整一年的全日制培训,涉及与外交工作相关的各个领域。培训结束后,根据各人的专业、特长、表现出的潜质等要素,分配到不同的岗位。此后他们还要在各自的岗位上继续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和业务,直到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外交官。

【重要的是沟通不是外语】

今年1月,中国和日本两国驻英大使继在英国《每日电讯报》上分别发文较量后,又走进BBC演播室展开唇枪舌剑的交锋。舆论普遍赞扬中国大使刘晓明的精彩表现,更有网友盛赞其将日本大使林景一比得“渣都不剩”。观看节目视频可以发现,刘大使不仅英语娴熟,而且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旁征博引。相比之下,日本大使语言生涩,言之无物,几度被主持人反诘。

可见,作为一名高级外交官,外语能力是重要的。然而更重要的是他(她)的文化素养和沟通能力。

在外交活动中,我们也存在沟通和表达的问题。美国一智库机构近日发表报告称,中国外交没有用通俗易懂、简单明确的语言向世界传达自己的外交意图、战略思想、发展方向等,令人捉摸不透,是中国外交工作中的一个障碍。

【职业外交官】

侯峰文中提到,“不可想象,美国会任命一名翻译去充当一方外交大员。”这一说法也值得推敲。据新华国际前驻华盛顿记者王丰丰说,美国派到中国、日本等重要国家的大使,一般都是政治任命;但派往全世界众多国家的大使中,也有一些人因在总统大选中为竞选活动募得巨款,为胜选“出了大力”而得到任命。

(美国驻日本大使卡罗琳·肯尼迪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当然,以美国为例,职业外交官中外语专业的比例不是很高。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美国人的母语就是“外交官的语言”英语。而对于和英语在语系上相隔甚远的亚洲国家来说,要在国际舞台上发声,语言是个不可忽视的障碍。即使是早已跻身发达国家的日本,也无法确保国民说出流利的英语。

说到底,一国之“外交”并不是外交部一个部门的事情,它体现了国家核心决策层的战略意图。从操作层面上来说,职业外交官参与的更多是基础性和事务性工作。我国的外交官都是从重点院校层层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实在没有理由认为他们都是只会外语、其他一概不通。

责任编辑:张幂 关键词: 中国外交部 中国外交 外交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