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2)[转载]药性(来自李玉宾)

 木立 2014-06-01

 

威灵仙:东北铁杆威灵仙较好,三片叶子,生发之象,果实长满细长的刺,流通之象,药用部分是根。升麻破除大的郁结,威灵仙扫除剩余的小的郁结。治疗关节炎等止痛效果较好,轻度肾衰大量少时间冲击效果好。

 

升麻:又名周麻,破除体内重的郁结,当归升麻一起用,当归疏通血分,升麻疏通气分。薄荷柴胡疏通比较浅,升麻不行用莪术。

 

柴胡:分南北柴胡,力量比较柔和,主要用于疏肝,肝气郁结用柴胡舒达是很好的选择。本经里讲,推陈致新就两味药,柴胡是从经络气机流动的角度来加快气血流通,大黄主要是加快腑气通降,加快浊气排除的角度。调气的角度,柴胡陈皮一起用,一般柴胡12陈皮6,柴胡流通,陈皮破气。

 

麻黄:生长在西北新疆一带,金气最浓厚,药收藏也最为紧致。麻黄龙胆草都为虎狼之药,相对于龙胆草,麻黄是阳药,龙胆草是阴药。麻黄有很强的生发之力,临床上油两种麻烦,一种是生麻黄,一种是炙麻黄,炙麻黄的发散力量小。麻黄药力很强,用时谨慎,量也不要过大,尽量不要超过6克,治疗外感最大量也就6克,麻黄也不可久用,清黄元御讲,麻黄泄人元气。麻黄有两个禁忌症,一是气虚脉涩者不能用麻黄,走的太快消耗正气,二是气结滞在脏腑,脉沉紧有力的时候也慎用麻黄。麻黄只适用于急症、新症、时间不是很久,郁结不是很深的病症。

 

 

 

 

百合:药用百合地上部分比较瘦小,花也小,地下球茎比较丰满,较好的药用百合来自四川甘肃。收藏之气很清淡柔和,有润养的作用,收藏之力类似于麦冬,百合收藏力量偏于上焦,麦冬收藏之气是从上到下。百合气走的速度比较慢,偏于入肺,适用于慢性虚损病人,上焦郁热,可引郁热下行,靠润养的力量慢慢带着气向下走,但见效慢,需要久用。

 

麦冬:临床麦冬去芯与否,麦冬的芯有流通之象,如果入煎剂的话不去芯,流通性更好。麦冬药液气味比百合大,气走的比较急,往下沉,收藏的力量比百合大,气更沉降,更凉润,聚的阴气更多一些。麦冬养阴、清上焦郁热效果比百合快的多。此外,麦冬不光入肺经,因为向下走的快,还可入肠胃。所以肠胃之间的郁热也可以通。麦冬能从上焦走到中焦,最佳作用偏于上焦,如麦门冬汤治疗阴虚燥咳。麦冬只能暂用不能久用。

 

白芨:产量不高,价格高。白芨自然兼具五色,可以润养五脏,养五脏之真气,充养五脏之精。一般药物都不会像白芨那样干净柔和,很难去养五脏。人参只能养五脏之气,白芨可养五脏之阴。白芨可以止血,白芨汁液比较黏,熬出来的药液比较粘稠,白芨药液合起来柔和,黏滑饱满,质地醇厚的感觉,相比之下,麦冬百合显得更加清淡。有胃病的人,药物里加白芨胃会感觉很舒服,补肾的时候,加白芨补肾效果更好。养润的同时带有封藏之力。郁结重或病气重时要慎用。

 

川椒:又名花椒,主要产自四川(川椒)陕西(秦椒)等气候较冷的地方。长红之后要立即采摘,不然药气会散失。花椒植株长的比较愣,是金气凝聚之象。花椒药用部分是果壳,果壳里还有黑色的种子(椒目)。药用花椒其实没有完全长熟,相对于食用花椒质量是比较差的。花椒药液辛温当中带有一点点麻味,气聚得较紧不通时就会出现麻的感觉。花椒辛温,但流通不快,是局部温散。花椒可以温散上焦沉寒,专入上焦,从内部开肺气。不同于麻黄,麻黄开肌表进而开肺气。川椒止喘如神,民间治疗百日咳的偏方,用川椒6克炖一个梨,每日服用,一周即可痊愈。川椒辛温之性太过,容易伤肺阴,所以,用川椒要和滋阴的药配合使用。川椒普通用量2-4克,最多6克,儿童2克就足够了。川椒通肺气,肺与大肠相表里,从而可以通大肠之气,曾用川椒治疗过肠梗阻,效果很好。川椒走阳明经,凡是阳明经有寒气,都可以用花椒。椒目治疗肾虚喘咳效果极好,既能补肾又能开肺气,一举两得。但辛辣之力较足,易伤阴,仍需与养阴的药同用。

 

杏仁:一般杏仁之气来的比较犀利,压的更紧。杏仁一般要水泡,去皮,然后稍微炒一下。杏仁用时要打碎,便于里面的油溶出。杏仁药力很强,气直接入大肠,尤其是生杏仁,空腹吃易引起腹泻。杏仁降泻的作用很强,用多了,就会把肺气降下来,引起窒息。所以杏仁用量不要超过6克,小儿2克就足够了,生杏仁不去皮,降气的力量就更强。临床多用炒杏仁,药力就缓和了。肺气不降的实证用杏仁,一般多见于外感,如感冒肺气不降,麻黄杏仁同用。杏仁没有单用的,一般配合升的药物,一般麻黄杏仁或川椒杏仁同用。

 

槟榔:又名玉片,质地很硬,很纯粹。产自南方,树长的很高很直,与南方的开达之气相对应。南方之气开散,需要槟榔把气向里收一收,所以南方人爱嚼槟榔。叶子长的像皮革,能保存住植物中的水分。药用槟榔是槟榔树的果实的核,果实的皮叫大腹皮。槟榔切片成花纹状,质地坚脆,质重下垂,所以叫玉片。槟榔的皮及果实的药气都是向下走的,果实是收藏之象,能把树直冲向上的气守住。其沉降之性也是特别直接,直上直下。一般降泄的药都是凉的,但槟榔比较特殊,其性平,微温。临床多用槟榔降胃气,降泻六腑之气。我一般常用陈皮、槟榔。槟榔虽降泻中焦,但其气缓和,不容易伤脾胃的阳气,所以一般用于老人与小孩。槟榔多用于虚证,南方人用的较多,用量一般在10克左右,10克以上有明显的效果,腑气不同较为厉害的可用到30-50克。但是若用到30克以上只适用于实证不适用于虚证,10克以内的量实证虚证都可治疗。但是不可久用,否则会抑制木气生发。

 

大黄:长在西北,如四川青海新疆等地,海拔偏高,气温偏低,天地之气偏于寒降。在这样寒凉沉降的环境中,大黄植株相对矮小,叶子较大而舒展,一种舒缓之象,花很小。药用部分为根茎,根茎的横切面有类似于年轮状的花纹,很规则,一种舒展之象。大黄为将军之官,通腑气的力量很大,寒性也很明显,但脾气很柔和,很大气,所以可以重用,必要时大黄用到50克都没问题。所有的寒性的药都易留淤,而大黄之气舒缓,非但不留淤,反而去淤,这是任何一味寒凉药所不及的。寒凉药里还有一味栀子,他的气也比较清透,很干净,也不易留淤,但栀子的寒性比大黄要厉害些。临床常用的是生大黄和酒大黄两种。生大黄一般用于实证、燥热,如大便干结有燥热的时候。平常的腑气不通,有淤血的时候,可用酒大黄,用于日常调理。大黄用量一般5-6克,需要紧急通下的需要用10克以上。大黄打碎用,效果更好,或者紧急情况下研末冲服也可以。正因为大黄药气柔和豁达,不易留淤,所以实证虚证都可以用。有些医生用大黄开胃,如大黄甘草汤,实证大黄多甘草少,虚证大黄少甘草多。腑气一降,自然就有食欲了。大黄一般用于腑气不通或淤血比较厉害的时候,方子里最后两味药一般都是酒大黄和黑丑,酒大黄偏于通血分,推动六腑之气下行,黑丑推动浊气外出。腑气通,浊气出,全身之气流通,六腑不通,一身气机就会瘀滞。通腑气是拉动全身一气周流最快的通道。

 

黑丑:牵牛花的种子,有白色和黑色两种,又叫黑丑和白丑,二者功效基本相同,之所以常用黑丑,是因为黑色入肾,偏下行,力量更好。牵牛花早开晚闭,还可随太阳转动,是有灵性的表现,灵气也表现在果实上。牵牛花果实皮薄很脆,种子呈三棱形。种子皮很硬,很难打碎,打碎后种子果实为白色,粉状。打碎后煮成的药液很滑粘,这就是一股滑利流通之气,可以把肠道中粘浊的气带出来,古人用黑丑治水肿,治顽痰,一般用来排痰。黑丑不打碎,煎不出药效。黑丑有小毒,这种小毒完全在种子壳上,里面白色种子仁是无毒的。入煎剂的话20克内是安全的。但是肾功能很差的人也要慎用,量也不要太大,而且要配合流通的药一起用。如果入丸散内服,一定要打碎,去壳。黑丑很平和,没有明显的寒热偏性,而且滑利流通之性很好。凡是有痰浊的,我都要用皂角化开,再用黑丑排出来,如同清扫垃圾。药效持续时间长,适合把身体的浊气慢慢带出去。临床多用炒黑丑,一般用6克,多则用到12克。

 

怀牛膝:他的茎结膨大,有点像牛的膝关节,因此而得名。其茎结部位气比较足,比较有力量。药用部分是根,根长的跟牛筋一样,很直且特别韧而结实,气场也特别强,怀牛膝切片质地坚韧。怀牛膝的流通当中有股比较坚韧的养润之气,滋养和固藏的作用很强。所以用于虚证的筋脉不通。如果实证用可能起不到这个效果。临床运用强筋骨补肝肾。有一偏方治疗腰扭伤肿痛,不能动弹,用怀牛膝30-50克,浓煎顿服,马上就可以止痛消肿。因为这种急症是刚出现的淤结耗散,可以用此方法童恺。如果是陈寒顽痹,用怀牛膝是通不开的。久病实证用了是无效的,甚至会加重病情。只适用于肝肾阴亏,筋脉不足,因为怀牛膝流通的力量不如滋补肝肾的力量强。临床用的比较少,因为现在虚证患者少。怀牛膝不光疏通,其封藏固守之力也是很强悍的,所以哺乳期的妈妈要慎用,牛膝下行封藏,用了就会回奶。一般偏补的药用量大一些,牛膝一般用量15克以上,30克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枳壳:枳壳和枳实是一种植物,枳壳是成熟的果实切的片,枳实是没有成熟的果实切的片。枳实有一种说法叫小枳实,长的越小越好。越小气越紧密结实,气就越纯粹,破气效果就越迅猛专一。枳实和枳壳的区别,二者都是味苦,降泄的,枳实更急一些,枳壳更缓一些。枳壳药用部分几乎是果实的皮,皮为金气。味苦(这种苦不是很清透,偏浊),降泄力量比较强。泄气药里面,枳壳是我比较常用的药,因为它是泄气效果最好的一味药。枳壳味道极苦,儿童难以接受,所以小儿需要降泄的时候,我一般用槟榔不用枳壳。成人若气郁比较实的时候要用高枳壳,常用量为6-12克,不管事枳实还是枳壳,药效产不多,枳实可能更快一些。枳壳偏性比较大,临床多用炒枳壳(用麦麸炒过),加一些柔和的土气,药性就相对柔和一些。所以不管枳实还是枳壳不能用于虚证,只能用于气郁实证,脉饱满有力。临床不要长期使用,用3-5付后,脉软后立即停用,用多了就破气、耗散正气。

 

五味子:有南北五味子之分,一般用的都是北五味子。为藤类植物,绕树而生。多生长在北方,生长环境偏冷,辽宁偏多,一般生长在海拔较高的山顶。五味子花不大,颜色偏淡。每朵花结出一串五味子,果实为浆果(收藏之象),类似于葡萄。之所以成为五味子,是因为它五味俱全,但以酸味为主。酸主收敛,他的气是向下走的,走肾,多用于补肾。南北五味子相比,南五味子比较小,收藏的力量比较弱。临床多用炙五味子。虽然收藏力量强,味也很浓,但气还是清透的,流通性较好。(用粉碎机打碎五味子可以清理粉碎机里黏腻附着物)补肾的药都补五脏,所有补脏气的药,气都比较清透,气浊的话补不了脏气。砂仁虽补肾,但其气相对重浊,不如五味子清透。临床我一般用生的五味子,生的流通性更好,更能体现出本质作用。炙过之后,酸收的力量加强,但清透的药气受到污染。若上焦非常燥,需要润收的时候,可以用点炙五味子。补肾的角度讲,五味子的气收的比较急,走的比较快,力量比较大,入的比较深,补肾立竿见影。五味子除了用来补肾,张仲景还用来止咳。咳嗽是由于肺气不能正常敛降,随着木气生发而冲上来了,用五味子可将肺气收回。一般久咳,肺肾两虚的时候,用五味子可以收肺气肾气,从而止咳。细辛干姜五味子是治疗咳嗽必备的几味药。如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在气虚欲脱的时候来补气,用五味子往里收。一般用量4-6克,有很好收敛效果,若要加大收藏之力,也不会超过20克,12克足够。五味子禁用于实证,凡气郁比较厉害的时候,慎用五味子。

 

 

天花粉:即为瓜蒌的根,天花即雪花,因其为大寒之药,故名天花粉,偏于走肺经。花为白色,花瓣边缘为细细的丝状,果实即为瓜蒌。天花粉切成片后类似于山药或者茯苓,质地不如山药细腻,白色里有少许杂色。天花粉苦寒,饮片也非常苦,不像黄连栀子等,苦味厚重,不是很清透沿着六腑走。天花粉的苦味很特别,是一种很清透冰凉的苦味,且其苦寒之气直接入脏器。因其苦寒之气入的较深,会抑制肾阳生发,因此,天花粉有小毒,孕妇禁用,此药可堕胎。小儿老年脾胃虚弱人禁用。临床上当上焦火气较重,相火不降,想紧急清降的时候,可用天花粉配合生牡蛎,效果非常好。只可临时用,不可长期用药,易伤阳气,上焦无火不可用。且量要少,1-2付即可,不得超过6克,2-4克足矣,火降就停。古人多用于外科疮疡或流行性热病,效果较好。民间偏方:外痔红肿热痛或出血的时候,天花粉打粉,用醋调成糊状,外敷,立竿见影。

 

黄芩: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矮小,药用部分为根。叶子两两对生,对称整齐,茎很直,是一种流通舒展之象。花小,淡紫色。黄芩地上部分瘦小,根茎粗大,从整体看是偏收藏,但收藏这股气本身是比较容易流通的。黄芩切片为淡黄色。黄芩如果长的年头较长,其根部中间就会枯萎,形成空洞,又称枯芩。年头比较少,中间没有空洞的成为子芩。临床用的以枯芩为佳,枯芩质地相对比较疏松,气比较松散一些,寒性没那么强。黄芩比较苦寒,是很好的清火药,但气苦味不像黄连那么沉重,气也不想黄连那么重浊。药气清淡,气偏于在上焦作用,尤其善于清肺火(上焦郁热)。苦味药有比较强的收藏力量,下行,当上焦气郁化火的时候,需要一种力量带动气向下走,此时,黄芩为最佳选择,因其轻柔流通性好,既可以带动火气下行,又不至于消耗阳气。若火气很重,需要紧急降火的时候,需要用天花粉。火气大时,可用子芩,火气小时用枯芩。一般3-6克,个别情况下克用12克。脾胃阳虚的人,用量要少。过量用清热药,易留淤。苦寒药都有收藏之性,就会引起气的郁结,所以,久用或重用苦寒药常常留淤。相对其他苦寒药来讲,黄芩留淤力量小一些。不管黄芩黄连黄柏,其色均为黄色,中土之色,色黄味苦的药可以入湿气弥漫为病的环境,气场与病气相通,更易达病所,善治上焦湿热。上焦肺部痰湿郁热较重的时候,用黄芩最合适,若单纯上焦郁火燥热的时候,也可以用黄芩,但最好配合滋养阴津的药,如百合麦冬等。尤其是阴亏的时候,如果不用滋阴药,效果只能缓解一时,不能有效降郁火。火气下降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苦寒药的向下降的作用,再就是要有载体,要用一种阴柔的药作为载体。若为湿热,有湿又有热,直接苦寒降火即可,将火气降下来。若本身阴亏,火气又重,就不能只用苦寒药了,要加润养的药。气的流通是阴阳和合,不是单纯的阴或单纯的阳。

 黄芩上焦湿热,黄连中焦湿热,黄柏下焦湿热。

 

陈皮:陈皮是成熟的橘子的皮,青皮是未成熟的橘子的皮。皮本身就是一股金气,下降收藏。陈皮药性很平和,其药气清香流通下行,靠香气去流通,靠苦味去下降,清热下行。陈皮气清香,但味苦。普通陈皮香味差一点,新会陈皮更清香。陈皮产自南方,南方气开达,所以陈皮的气比较清透。普通陈皮香味和苦味都不是很大,药力比较平和。好的陈皮防止时间越久,气味越清香,行气下气力量越大,但力量缓和不急。临床上陈皮为常用的行气破气的药,当气郁未化火的时候,都可用陈皮来行气破气。我一般柴胡12陈皮6配合使用,来调气。一般临床用的陈皮为放置1-2年的陈皮,其气就比较柔和了。陈皮药性平和,用量没有太大限制,普通用量为6克,气郁李海可用10克,甚至15克极个别用到30克以上。但陈皮长时间使用的话,也易消耗正气,引起虚证,所以明显气虚的时候,不可以用陈皮。若虚淤并存,可以配合补气药使用,单纯气虚最好别用。此外,小儿和老人用的量不要太大。青皮更苦,药性更急,一般用于一些急症。

 

紫菀:外形类似青菜,其药用部分是须根。紫菀花序开展,发散流通之象。从外形来看,紫菀药性平和轻柔。根细长,疏通之象明显。没有太大的气味,没有太大的偏性,比较舒缓流通。但药气相对偏浮,走的比较表浅,不会入的很深。临床有两种,一种是生紫菀一种是蜜炙紫菀,蜜炙后,可以进一步加强其柔和流通之性。我比较倾向用生紫菀,流通性更好一些。紫菀的药气与肺气相应,舒达肺气的效果比较好,古人用紫菀流通肺气止咳,原因就在于它这股轻柔流通之气,而且偏于走上焦,能吧肺气流通开。肺为娇脏,用药宜柔轻,所以入肺的药,没有很霸道的,如黄芩百合麦冬等,但川椒除外。紫菀一般适用于肺气有点淤,有点虚,需要缓缓流通的时候,在肺气正常流通这种力度的情况下去发挥治疗作用。可以把紫菀理解成非常微量的麻黄。紫菀流通肺气的力量最柔和,相对也安全,适当多用一点,问题不是很大。一般用量12克,至少6克。肺与大肠相表里,当出现便秘时,用紫菀流通肺气的同事,也可间接治疗便秘。肺气流通开后,大肠之气也会流通开。紫菀基本用于虚证,大部分用在疾病后期。若为实证,紫菀没有太大力量去疏通,救不了急。

桔梗与紫菀都可以流通肺气,二者的区别?桔梗是靠其润滑之性去流通肺气,更润一些,。紫菀是靠本身的力量去流通肺气,润的力量不如桔梗。紫菀疏通之像明显,桔梗没有疏通之力,主要靠润滑的力量流通肺气。

 

防风:防风叶子发散之象,其花小,伞状花序,分支很多,也是发散之象。防风药用部分是根,大部分精气都藏在根上。防风切片,皮比较厚,棕褐色,菊花心很明显。《神农本草经》记载,防风主大风。所谓防风就是防止刮风,息风之意。风为气郁而生,木郁风动。气郁不动易化火,气郁走窜易生风。防风这股气在身体里就像屏障,把流通的气阻隔开来,气就不能到处窜动,从而达到息风效果。防风之所以能息风,是因为它的那种微微守护的气场,但又不至于守死,而具有流通之性,既发散又守护,就像渔网。防风是一个补正气守正气的药,是一种具有很好流通之性的补药。半滋润半流通,以守护为主,一般用于虚证,而不用于实证。防风还可用在气郁而生风,风动较急,需要紧急减弱风向,又不可阻碍流通的时候。如“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治疗气虚自汗;“痛泻要方”中防风治疗拉肚子。防风止泻如神,最典型的就是治疗拉肚子。当木气不能升达,气转下行,造成腑气郁结,从而引起腹泻,泻气伤阴,用防风止泻。用防风打末吞服,腹泻立止。防风用量至少12克以上。否则效果不明显,甚至可以用到30克。

 

今天所尝药物,都为心气的药物。很少有药能够影响人的心神,《神农本草经》里讲,影响人心神的药物多为金石类药物。心气类药物代表为朱砂还有金箔等,此类药重缀下行,按说是归右路的药。神气不是无所依附飘飘然的,当脏阴充沛的时候,气阴都很足的时候,才能化为神气,否则很难化为神气。如人特别虚弱的时候,是很难收住神的,经常表现精神错乱,魂不守舍。所以,神气是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也就是说五脏精气要充足。

单独补心气的药物,按理是没有的,因为心气太清透了,草木的药气很难达到那么清透的状态,即便好的人参,其清透程度都不够。

 

1、酸枣仁:酸枣都是野生的,植株矮小,生长缓慢。酸枣果实个头小,枣肉很薄,很酸,枣核很大。其药用部分是枣核内的种仁儿,但酸枣仁没有任何酸味。酸枣秋季采收,晒干,取核。酸枣仁形状为扁圆形。酸枣仁用时先炒,然后打碎,有一股很油润清香甘淡之气。酸味是木气之味,处于生发前的凝聚状态。所以酸枣仁有一股很强的生发之气,并把这股气收起来,凝聚成果实。所以酸枣仁是“木之子”,木气的孩子,蕴藏的能力是比较足的。酸枣仁之所以有很好的养心阴的作用,一是因为酸枣仁很油润(凡是养阴的药物都是比较滋润的);二是酸枣仁的气很清透,油润之中带着一股清透之气。其他油润的坚果(如核桃榛子松子等)虽然也是油润的,但其气是沉重的,不像酸枣仁这么清透。所以酸枣仁既能润养,又偏于走上焦,以养心阴。酸枣仁药性平和,偏性不是很大。凡是用于养心阴时,可用于治疗,一种是心阴亏虚引起的失眠,用量可达两升;再就是心阴亏虚引起的出汗(⊙﹏⊙b汗为心之液),可大量用酸枣仁。

案例:一小儿,高烧之后,大汗不止,当时认为是阴虚火热出的虚寒,用了很多清热养阴的药物,⊙﹏⊙b汗仍不止,得一偏方,用酸枣仁煮鸡蛋吃,结果吃了一次,⊙﹏⊙b汗就止住了。酸枣仁仅适用于虚证,实证用了适得其反。用量一般至少15-30克,少的话,滋阴效果不太明显。

 

 

连翘:先开花,后长叶,凡是开花比较早的植物,其气机开达比别的植物药快,要提前。其果实为两半,四个腔,跟人的心脏结构类似,其药用部分是果实的果壳,果壳上有斑点(也是凝聚之象),种子很小。连翘有两种,一种是青翘(绿色的),一种是老的黄褐色的,后者临床多用。青翘相对来说更涩一些,成熟的比较老练,开达之气较大,破结效果更好。连翘有大小之分,连翘小的比大的要好,越小气越足,力量越大。其花较小,四个花瓣(从后天角度来讲带有收藏之性。从先天角度来讲,属于震卦,是雷卦,震动而发之象,是木气生动之象)。临床应用,多与后天之气关系密切。连翘没什么气味很淡,蕴藏着一种早春生发之气,。药液有股淡淡的苦味,但不是那种很浊的苦,气相对是比较清淡的,只不过是因为长的比较结实,气聚得比较紧,感觉气有点偏收,微微发苦的感觉。连翘是一味很好的开心结的药,就是因为在本质上他的气是比较干净的,比较清透的,凡是能够调心气的药都是比较清透的。连翘对气的影响是局部的,毕竟是一个果壳,偏于走上焦。克破心间气分郁结,所以,凡是心气的郁结(不开心想不开气郁在心胸),连翘可开心结,把郁结之气破开,这是他的强项。我们之前讲过元胡破心血之淤结,连翘破气郁结。古人讲“连翘善于破心中结气”。只要脉摸着结滞不清不痛快不通透的时候,用连翘6-15克,会有不错效果。而且,气郁结越重,效果越明显。若上焦气郁结不重,量要少用,3-5克,郁结比较重的话,一般15克以上,甚至30克。古人多用于外科疮疡,认为连翘可清热解毒。实际上是利用连翘开心结通心脉的作用。当有疮疡的时候,血脉不通,因心主血脉,所以,也是心气郁结之象。用连翘把郁结的心气打开,血脉就通了,疮疡就会痊愈。连翘主要用于实证,药效比较平和,没有太大副作用。

 

 

菖蒲:就是我们所讲的石菖蒲,因其生长在水边石头边而得名。菖蒲叶子细长而舒展,气很通达之象。菖蒲药用部分是根,根是一节一节的,类似于竹节。菖蒲本身的气是比较方向清透的,但比较燥。因长在水边,相对比较凉降,偏阴。凡是偏阴的药,入的都比较深,偏阴的药走的偏近脏腑。菖蒲疏通的效果比较好,适用于心气有点虚,但虚的又不是特别厉害,有点郁结,也不厉害,就好比单纯一口气上不来,就可以用菖蒲,可以托着心气往上散。当心气略微偏弱,偏郁结的时候,用它的着红清透宣达之力,轻轻的把心气往上托一托,所以一般不需要用很大的量。南方用的较多,北方用的较少,南方气比较开达,郁结少。用量一般不超过6克,3-6克就足够了,稍微宣达一下就足够了。还有一种九节菖蒲,主要产自新疆青藏高原一带,与石菖蒲相比较,气药气更清凉一些,更细腻一些,气更清透,偏寒。心气郁结有轻度内火的时候,可以用九节菖蒲去宣达更合适一些。一般来说,石菖蒲多用于煎剂,九节菖蒲多用于做丸药或打粉,更适合直接吃,达到开心结的作用。九节菖蒲比石菖蒲贵很多。

 

栀子:产于南方,火气开达之地,白花,六个瓣,其药用部分是果实。栀子果实外面长六条棱,六为水之数,凝聚收藏之象,收藏之中带有流通之性。栀子苦寒下行收藏,而且是所苦寒药里流通性最好的一味药。一般的苦寒药不可多用,容易使气机郁结,栀子问题不大,即便用30-50克也不会郁结气机。《伤寒论》里讲,用栀子14枚。栀子是流通三焦郁热首选的一味药。栀子流通性很好,不论全身哪个部位有热都可以用。栀子很凉,只有火热实证的时候才可以用,虚证禁忌。张仲景说,“凡大便稀溏者慎用”。栀子既能引热下行,有清热之功,同时又能引导心气很快下降,恢复气机流通。流感发热、温病等有明显火热血热之象时,可用生栀子或焦栀子,用生栀子量稍小一些。凡是有火热生栀子一般都要用到6克,多则12克;焦栀子可用到15克以上。焦栀子寒凉之性稍小,适合老人或小孩。火热实证多用生栀子。但不可大量长期使用,用2-3付,火气一退,马上就要去扶中土。现在栀子多用于温病发热,热郁心包。还用于跌打损伤,红肿热痛的时候,取新鲜的生栀子,打碎,研末调糊外敷,可流通局部火热之气,起到消肿止痛的作用。女性痛经,也可大量生栀子,30-50克,浓煎顿服,立刻见效。

 

 

莲子芯:刚才说心火,他是拐弯的一个地方,很容易引起心火不降,是吧,一旦心火不降,心火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心火炽烈,很容易形成相火、郁火,这时候就需要适当地用一些药物,来引导心火下行。引导心火下行,实际上就是用所谓清热泻火的药。所谓的清热泻火,实际就是引导心火下行,并不是单纯地把火气泻掉。莲子芯是荷花的种子莲子里面的胚芽,这是莲蓬里面的莲子,莲子芯是绿色的。很苦,可以去火。看荷花,从水里出来,那是一个震卦,开达之象,木气生发之象。荷花叶是很开展,荷花所有的气机,都是开达的舒展的。北方水声植物里,叶子最大的差不多就是荷花,非常大叶子长的,也就是说他开达气机,气场非常庞大。所以荷花是可以醒神的,可以减肥的,为什么啊,因为舒达啊,包括他的根茎藕四通八达。莲子是补脾胃的补神气的,莲子芯就收的更厉害了。人气有余便是火、莲子芯这苦味,是比较清透的,所以才能入于心气,去心中烦热。莲子芯一般情况下用1-3克就够了,轻微的上火有一两三根就够了。一定要有明显的心火指症,嘴里长疮了舌头烂了睡不着心烦意乱,有明显的心火指证的时候采用,因为苦寒伤中阳,伤脾胃。

 

 

补骨脂:肾属水,主收藏,一般治病到最后一个步骤就是补肾,补肾收工就算是治疗结束。从季节上讲,冬天主收藏。植物的种子是与冬天相应的是一个收藏之象。从一气周流的角度来讲,肾气应该是藏已而发,是一个收藏到极致又生发的过程,以收藏为主,但不是收藏之后,门关上了不出来了,它是实际上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现代人肾阴亏的比较多,尤其是上学的孩子,很多黑板都是电子黑板了,这其实对孩子说是一种伤害,都是伤阴气的,所以为什么近视眼那么多。肾就像人体的发动机,补肾的时候不要认为一肾虚了就去壮阳温阳,这个观念是错误的,首先要补肾。实际上并没有绝对的肾阴虚或者肾阳虚,阴亏,必然阳虚;阳虚,也必然阴亏,只是稍微有所偏颇而已。

补骨脂是豆科植物,长的比较有意思,他的花序从叶间伸出来,是一个穗状花序,不是很大,但是比较密集,聚合在一起,颜色是淡紫色。颜色越深,气收藏的越致密。从花序上讲,小花小紫花聚成一团,也是一个收藏之象,不象牡丹花开的那么大。豆科植物基本都是偏于收藏,如甘草黄芪苦参。大豆黑豆黄豆都是补肾的。补骨脂,顾名思义,是专门滋补骨头里面的油脂,就是骨髓嘛,就是专门补肾的一个意思。花序层层叠底,聚在一起,收藏之象,他的叶子是卵圆形的,比较伸展,比较柔软,就是那种普通草本的叶子,不是很坚敛。这说明说明呢,说明补骨脂虽然从花来看是偏收藏的,但是他又不至于收藏的太厉害,是比较温和的,比较柔和的收藏的一个药,药劲儿不是很大。补骨脂的种子,是扁平的,像一粒粒扁平的小豆子,也是一个聚在一块儿的像。我们用的补骨脂都是炒过的,因为炒制的轻重不同,颜色从褐色到黑色略有差别。使用的时候我们一般不对补骨脂进行处理。因为我们用的饮片都是炒过的,炒过之后补骨脂的外壳比较疏松,相对来讲容易煮透,自然可以把药气煮出来。七制故脂丸。补骨脂12克起步,12-30克之间是常用的,有的虚的比较厉害的时候用到60克,甚至120克,但是这样的情况很少。一般用量15克。一般我们用时补骨脂用盐水炒的,微微发咸,咸入肾。骨折的病人不能加盐。盐的收藏力量也是很强悍的。有郁结的时候不要用,补骨脂的药性比较平和,是气阴双补,有时有的病人稍微有点偏阴亏,比如熬夜用电脑比较多,偏阴亏,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稍微滋润一点的补肾药,如枸杞子。

 

枸杞子:他的叶子是比较柔和的,小小的卵圆形,都是比较平和的象,没有什么太偏的地方,他的花,紫色偏收藏,五个花瓣,气比较柔和入中土。所以枸杞子可以作为食品来吃,药食两用,可以泡水,可以熬粥,本身整体的气还是比较接近土气的,五个花瓣,土之数,这是他的特点。野生的枸杞没有那么甜,味道微微偏涩,口感差一些。补骨脂的药气稍微偏燥一些,枸杞子的药气比较偏柔,两种是不一样的。枸杞子带着一种甘淡的甜味,补骨脂几乎没有这个味,因为是炒的,有点焦,甚至微微有点苦味。实际上如果补骨脂嚼一嚼,有一种淡淡的豆醒气。补骨脂急一些力量大一些。枸杞子的药力比较平和,使用没有太大禁忌,一般情况下都可以放心使用。只要有明显的肾虚症状,比如眼干腰腿酸软、尺脉有点虚,都可以使用,用量一般20克以下,平时用10克以内的枸杞子泡水喝也没问题。补骨脂主要以聚气为主,枸杞子简单理解为聚阴聚水为主,但肯定不是单纯的聚阴,因为里面还有种子的。

 

 

芦巴子:很小的植物,别名苦豆子,也是豆科植物。小小的花,椭圆形的叶子,每片叶子都有三个小叶子,三为生发之数。微微有点苦味,淡黄色,药性平和。葫芦巴主要用于小孩补肾,因为小孩的生气足长身体,如果有时收藏的药太厉害了,压的孩子长不起来了,除非特别虚的时候,葫芦巴更适合小孩阳气生发的特征,这是葫芦巴的一个优势。病人生发之气不足肾气也不足,可以用。一般来说20克以下就足够,小孩12克就可以了。

 

骨碎补:蕨类植物骨碎补的根茎。长在比较阴凉的地方,石头缝里。长的很矮小,但是他的根是很肥硕的,用它的根茎,就是一个收藏之相,精华都收藏在根茎上。叶子是直直的上来的,带着一股很强势的力量,疏通。我们用的骨碎补是炒过的,就像炮姜一样,很轻,里面的水分蒸发了,里面有很多特别细腻的小孔,很疏松。结构就跟骨小梁的结构很类似。从补肾的角度来讲,最大的长处,能够控制肾气的这种稳固性,维持肾气整个气场饱满,稳固啊。枸杞子只是给你养。骨碎补一般都用于急症,比如固执,特别重的劳损,包括牙疼啊,都是肾虚的牙疼,用骨碎补是很好的,效果比较好。这个药比较柔和用量不怕多,30克60克都行。骨碎补建议和滋养的黄精枸杞子配合用。

 

益智仁:跟我们以前讲的白蔻砂仁姜一样,都是姜科植物,长在南方,比较高大,开着比较好看的花,叶子也是很狭长,姜科植物是很典型的,很舒展的叶子。益智仁是果实的,长的也是比较结实的。白蔻的果皮很薄,白色的,一捏就碎了,很脆,白蔻的气很轻。砂仁呢,果皮长着刺,果皮是软的,比较韧,撕半天才能撕开。益智仁果皮比较厚硬脆,不像砂仁那么韧,也不像白蔻那么薄。所以相对来讲,他的气收的比较紧,凝聚的比较紧,收藏的比较好。白蔻和砂仁我们就归为入中焦,当然砂仁也有补肾的作用,那么益智仁就完全是补肾的药。益智仁的种子打碎,有一股清香之气,跟砂仁白蔻相比,淡了很多。是因为它收藏起来了,他的气没有完全外漏。随意有补肾的效果。所以我们用益智仁的时候,要把外壳打碎,里面的种子团都要打碎了用,效果比较好。益智仁这个要他的特点就是再补肾药里面,药气是最清透的,所以你需要紧急补肾,需要一个比较大的量来收藏肾气,但是又有一些郁结,那么益智仁是首选。肾气虚的比较厉害,需要前期补肾的时候,考虑益智仁,后期的时候,用补骨脂,因为补骨脂更纯粹。量一般12克以上,多的可以用到20克,芦巴子和益智仁的区别?芦巴子的味儿偏苦,在补肾的时候更多在有形的层面,或者偏阴的层面来收。而益智仁是芳香的,是从气分的层面来说,有些细微的差别。芦巴子本身带着生发之气,能往外通,益智仁带着一股流通之气,他不生发,是流通。如果单纯从补肾的效果来说,益智仁比芦巴子强些。

 

 

 

地黄:现在药用地黄野生的很少,都是人工种植的,药效稍微差一些。以河南产的地黄最好,为道地药材,是河南“四大怀药”之一。因为河南土气比较厚实,气候比较温和,生长的地黄土气足,品质相对较好。从名字来看,实际上是土地中黄色的精华凝聚而成的,所以其味甘。地黄植株不是很大,叶子类似于蒲公英,帖地表而长,中间会长出长长的花茎,开出紫色(收藏之象)的喇叭状的花。其叶子肉肉的软软的很嫩,上面布满细细的毛(肺主皮毛,是一种金气的特征,收藏力量不较好)。叶脉呈网状,凹凸不平,这也是一种收藏之象。地黄的药用部分是根,其根茎肥大,所有精华都藏在根上。地黄从植株到根茎都是比较软嫩的,汁液也丰富,津液很饱满,所以,虽然具有收藏之象,但其收藏得并不紧致,是一种很柔和的收藏之象。生地黄的切片,细腻而粘。地黄制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烘干,叫生地,古代就干地黄;另一种用黄酒或者好的白酒浸泡后,在上锅蒸,蒸至发黑位置,九蒸九晒的叫九炙熟地,也有用黑豆蒸。熟地的切片看起来比较油润一些。刚蒸出来的熟地细腻而软,比较粘,入口即化。好的熟地泡酒时间长了会融化掉,只剩下网状纤维束。临床一般都用熟地,有火气的时候会用生地。熟地可以理解为是再身体里储藏阴分的一种介质,所以熟地可滋阴,是从气和阴的层面来辅助肾气的收藏。只要脾胃没有太大问题,其用量基本没太大限制,多多益善,少了效果不明显。当明显感觉阴气不足(包括肾阴虚肝血虚)的时候都可以用,肾阴虚表现为五心烦热,肝血虚主要表现为眼睛干涩,面色枯燥,不够红润。如果单纯的血虚,面色是偏白、偏燥的;如果是肾阴虚面色是偏黑的。这两种情况都是阴津不足,都可以用熟地滋养。熟地在人体的作用好比海绵一样,像吸水一样,轻轻的,缓缓的把阴气守住,但并没有很强的压力,是一种柔和的藏聚状态。熟地聚集了肾阴,并不是直接就化为神气,真要转化成肾精,还是要靠自身的运化作用。古人用地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用鲜地黄榨汁饮用,主要用于急症,比如夏天中暑阴亏虚脱,阴亏血痹。再就是熟地,一般缓慢的不养肾阴不足。熟地临床上也有一定的弊端,会碍胃。因熟地蒸过之后比较黏腻,性平,偏滋润,在人体需要脾胃的运化,偏阴的药物在运化过程中是消耗氧气的,势必会束缚阳气的运行,会引起脾胃阳虚,中土运化能力减弱。所以用熟地的时候要注意两方面问题,一个是患者脾胃的强弱与否,脾胃功能较好,用量可稍大,脾胃较虚时,用熟地一定要加健运脾胃的药;在就是当肾气淤结时,要先把淤结处理一下,而且淤结轻的时候用比较好。因为,熟地收藏力量虽然力量不是很强,但还是比较黏腻的。如果熟地与黄精比的话,熟地更黏腻,黄精的颜色蒸出来虽为黑色,但是偏黄,熟地蒸好后是纯黑的,跟肾气更接近,收藏量也比黄精更大;黄精的气比熟地更清透,熟地的气比黄精更黏腻,熟地守藏效果更好,黄精润养效果更好;所以说,黄精是养生用的,熟地是补肾用的。一般情况下,熟地的用量为30-60克足以。若肾虚严重,尺脉空虚下陷,阴亏欲绝的时候,一般在守藏的药物里加入大量的熟地,可用到60-120克,甚至可以用到150克,有很好的临时滋补肾阴的作用。

 

 

肉苁蓉:主要生长在沙漠地带,属于寄生类植物,自己不能够生长,寄生在别的植物的根部。目前主要以野生为主,人工栽培较少。肉苁蓉的样子,收藏的特性非常明显,肉肉的非常结实,口感很好。其质地如同千层饼,一层一层的,很油润封藏得很好。肉苁蓉药用部分是它未开花之前的全株,长的比较肥壮的药用价值较好。一般是用盐炙过的,便于存放。临床用的时候,如果感觉到很咸,可以先用水泡一泡。好的是比较软韧的。肉苁蓉的收藏力量要比熟地强很多,也比较滋润,偏于滋肾阴,滋补肾阴的力量比熟地也强很多,而且用盐炙过之后,收藏作用更好。当肾阴偏亏,但又不至于亏的很厉害的,又不想收的太紧的时候,肉苁蓉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肉苁蓉常用量20克左右,因为收藏的力量较强,用多了收的就比较紧了。淤结比较中的时候要慎用,尤其是用盐炙过的肉苁蓉,收藏的力量会更强,容易加重淤结。如果淤结比较重的时候,不要急着用,要先破淤结。

 

天麻:也是寄生植物,多年生,有名赤剑,因在其开花之前,完全在地下生长,等发芽的时候,就像一把剑一样直冲云霄。当开花结种后,种子会落地生长,长出的小天麻叫“米粒天麻”,慢慢长大。从抽芽到开花,结种,大概需要2-3年时间。天麻的药用部分是块茎。人工栽培的天麻比较大,野生的较小,呈黑褐色,药效好,目前市场天麻大多用硫磺熏过,有股酸酸的味道,正常的天麻没有酸味,带有淡淡的涩味,还有淡淡的香味。天麻切片质地类似于胶质,很致密,类似于白芍,但天麻更晶莹剔透,尤其是鲜的天麻还是比较滋润的。天麻收藏之性比较好,而且收藏之中带有一股生发之气。天麻特性“有风不动无风自摇”,天麻这种收藏得比较致密的质地,是其补肾和熄风的功效所在。所以天麻用于补肾和熄肝风。熄风的药无外乎两种,一种是润养熄风,一种是重镇熄风,天麻既有润养效果又有点重镇的作用。民间主要用于治疗肾虚腰痛、关节痛,肾阴虚无以濡养外在关节、筋脉的时候,就会出现关节疼痛。这个时候用天麻在滋补肾阴的同时,还可以疏通筋脉,助木气生发的一种效果,从而补肾止痛,或者用于小儿补肾,补肾的同时带有一定的生发之气,或者春节补肾,又想顺应阳气生发的趋势,都可以用天麻。与芦巴子相比的话,芦巴子是偏于在气分收藏,又带有生发之气;天麻偏于在阴分收藏,又带有一定的生发之气。用量一般在12克以上。天麻本身质地比较坚硬,打粉吃也不好消化,最好入煎剂,比较柔和好吸收。

 

山茱萸:南方叫枣皮,为树上结的果实,其花为伞状花序的小红花,果实样子类似于枸杞,但只有一个果核。山茱萸的药用部分是果皮(一股金气,纯粹收藏之气),晒干后的山茱萸为暗红色,偏软,不太硬,味酸,其收藏的力量在所有酸味药里是最强的。山茱萸用少了,12克一下,也有疏肝的作用,一旦用到30克以上,其收藏的力量非常大,完全把气守住,走不动,就变成了一个补肾的药。所以张锡纯用山萸肉治疗虚脱急症,大气欲脱的时候,用大量山萸肉救急。由于山萸肉收藏的力量比较强悍,又比较急,所以凡是肾气虚,淤结又比较重的时候,一定要慎用山萸肉。一旦用上后,会适得其反。山萸肉临床应用不是很多,如果用于保健补肾用的话,最好不要超过6克,如果想要紧急收藏肾气的时候,如果肾气虚得很厉害,效果很好,而且也是必须药。如果淤结重,用的话,容易加重淤结。大量的山萸肉可治疗外周关节痛,但不可常用,只能临时用一下,因为它只是临时的把气聚一下,通一下。

 

远志:俗名小草,植株很细小,叶子也很细小。生长在向阳背风,土壤较为结实的地方。远志的药用部分是根皮,气特点是比较厚实,为一段一段的,气聚的也比较足,有点滋润之气,同时疏通的效果又比较好。从五神来讲,肾藏志,肾气足的时候,志向才远大,远志偏于入阴,能把肾气向外生发的道路疏通一下,故此而得名。远志气味特殊,药液比较清透。与以上补肾的药比较的话,远志收藏的力量会弱很多,收藏力量小于他流通的力量。所以远志不是用来不深的,而是用来流通外在淤结的。当肾虚又有淤结的收,可以用远志,既可以疏通道路,又可以把肾气补一下,本身带有一些滋润之气。不会消耗肾阴。远志这种疏通作用,药气是比较沉静的,在里面滴悄悄的疏通,基本不向外散。远志用量可大一些,可用到20-30克,用的时候要滋养的药配合使用,古人用远志配石斛治疗鹤膝风。

 

 

附子:附子和乌头是一种植物,种植的叫附子,野生的叫草乌。附子的老根叫乌头,老根两旁新生的块根,叫附子,就像附着在根上,因此而得名。附子与艾草很相似,附子比艾叶长的粗壮一些,能长到一人高。附子的叶子类似于艾叶,但茎不像,艾叶的茎带有纵向的纹理,比较直,且比较脆的,一掰就断,附子的茎是浑圆的,没有纵纹,不是很直,比较韧,不容易掰断。花为深紫色,偏收藏的一种象,花的颜色越深,药力越强,收藏的气越足。附子药用部分为块根,蕴藏着一股生发通达的力量。生附子的横断面比较细腻淡白色,像地瓜干。用盐炙过的附子饮片为淡黄色很硬,类似于胶质的。全国大部分地区独有分布,但最地道的附子产自四川,四川从后天八卦来讲属于坤卦,阴气较重。附子喜欢湿润阴冷的环境,目前四川当地多人工栽培,深秋栽培,经过一个冬天的孕育,来年五六月份收货,其生长周期与北方冬小麦类似。种附子,收货的时间很讲究。一般夏至之前(阳气较旺)采挖的附子,秉受天地生发之气,其流通升散的力量很足,没有夹杂阴气在里面。如果过了这个时间采挖,附子就会变老,他的那股生发之力就会变弱。如果秋季采挖,就不是附子了,叫乌头。生附子生发力量太强,生气越旺盛,变化越快,不好保存,所以新鲜的附子如果不及时炮制处理,很快会腐烂。采挖的新鲜附子一般用盐来炙,把这种生发之气收住,才容易保存。附子本身很清透,并非大辛大热,之所以说它辛热,是因为它推动一气周流的时候,人体会发热。所以,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说。临床用附子不仅仅因阳虚才用,最佳的指证就是,当身体出现阳虚虚寒,水湿比较重的时候,才是用附子的最佳时机,很多人会把这个条件忽略。因为不管什么药物,其生长的环境如果与人体的环境类似的时候,是他发挥最佳药效的时候。如临床治疗慢性心衰肾衰等(阳虚水乏)用大量附子。但阳虚阴亏的病人,用附子是不合适的,不能只看到阳虚就用温阳作用的附子。乌头与附子的作用也不同,新生的附子生发之力较强,老根(乌头)生发之力弱,温破的力量较强。生附片虽然没有明显的辣味,但药力非常强悍,少量就会把周身筋脉打开,会出非常细腻的冷汗,直接把气给泻掉。所以说附子可以起死回生,此时身体阳气很弱,水湿泛滥,没有元阳的推动,一气周流无法启动,用生附子会推动气的流通,周流转动。但只能暂时使用,不可长期使用。临床用生附子较少,多为炙过的。附子推动的力量非常强,一旦用药过量,很容易中毒。凡是回阳救逆的重病,用的都是生附子,其功效是炙附子无法替代的,生附子一般3-6克足矣,生附子一定要久煎,如果不是非常危重的急症,可以煎一个小时。如果是阳虚欲脱的危症,不需要久煎,开锅10分钟即可,边煎边吃,小量拼服。比较好的炙附子,即所谓的黑附片,一样用于普通的阳气虚弱,用量一般不超过15克,也需要久煎一下,一个小时左右。

民间偏方:生草乌磨粉治疗重症内伤,内脏损伤不严重,以淤血为主的重症,主要用附子的通破作用,帮助脏腑气血恢复流通,人就可以得救。附子流通推脏力量特别强,一旦出现用药过度,很容易中毒。出现心跳加快,甚至心衰。治疗附子中毒,一个是用缓冲法,即用甘草黑豆或防风的缓冲作用,使附子升达走窜的力量缓和下来。二是用疏通的办法,用柳条或小木棍隔着衣服鞭笞,把全身气血重开,附子的力量就会散去,也能缓解。附子的老根就是乌头,通破的力量比较强,生发的力量弱。一般治疗顽固的瘀滞不通的疾病,如慢性关节炎、腰腿痛等。

 

 

细辛:主产于辽宁,药用部分为根,叶子为椭圆形,花为三瓣(三为生发之数),很小,颜色很深(收藏之象),贴地面开。信息的味比附子大很多,有股明显的上冲的药气,又细又辣,因此而得名。细辛和附子温散的力量都很强,之所以把附子当成回阳救逆的猛药,是因为只有能够直入脏腑的药,才可以救急。附子的气非常清透,可以直接入脏腑。而细辛的药力虽猛,但不够清透,入不了脏腑,只能在脏腑之外,脏腑与经络之间。所以,不能直接去推动脏腑机能,只能当脏腑之气由内向外发的时候若出现瘀滞,可用细辛帮助脏腑之气生发。细辛温通的力量比较强,《伤寒论》中“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少阴阳气弱,又外感风寒。用附子从脏腑层面往外推,细辛从经络层面推,麻黄从肌表层面往外推,就像接力赛一样,把气推到外面。细辛用量不宜过大,易耗伤阴气。古人讲“细辛不过钱”,不要超过3克,指的是细辛研末内服不要超过3克,入煎剂的话,最好不要超过6克。如果比较严重的风寒湿痹性关节疼痛,可以用到十几颗临时疏通下,但必须久煎,少量频服。细辛走窜的力量比较大,所以量大也容易中毒,但容易散去,不像附子。缓解细辛过大药力的方法就是久煎,一般煎半小时以上,味也不那么冲了,走散的力量也变得比较柔和。细辛一般用于下焦阳虚气滞,一气不能升达,不能外出的时候。但用的时候一定要看阴气是否充足,阴气不足要注意滋养阴气。所以,细辛一般配合使用党参黄精熟地等养阴的药,很少单独使用。这种发散类的药,冬季用比较合适,春天用稍微差一点。

 

 

肉桂:肉桂与桂枝是同一植物,为樟科植物,产自南方。肉桂为桂树树干或老根的皮,一般多用树干的皮,比较好的肉桂,比较后,油气比较足。肉桂辛温芳香,带有淡淡的甜味,颜色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跟中土脾胃之气比较接近。同为发散之药,但与附子细辛有所区别:肉桂气味比较浓郁,但芳香清淡;细辛比较辛散,以辛味为主;辛散的角度来讲,肉桂比细辛要缓和一些。另一方面,肉桂香味比较足,芳香的气味(固守)入中土,中土本身是固守的,与细辛相比,辛温发散的同时,还有一股守正气的力量在里面。所以,有时候当下焦阳气虚散,若急于顾护下焦元阳,帮助其流通,又不想因发散而产生太多耗散,这个时候,肉桂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辛温的力量既能助下焦阳气的生发,芳香的力量又带有一定的守护的效果,一举两得。所以,有时候老人下焦阳气虚,可以用少量的肉桂打粉,直接冲服,有很好的固守下焦阳气,温通一身阳气的作用,总体来讲,温通的力量大于固守的力量。这一点与附子细辛不同,附子细辛是完全走散的,有散无守。肉桂温散为主,但带有一定的守护下焦阳气的作用。当阳气不是很虚的时候,我们是可以用肉桂代替附子,起到温通肾阳的效果。肉桂用量,一般情况下1-3克足够,就会有很好的温通的效果,但这个量没有固守的效果。只有当阳气虚的厉害,用到5克以上才能有一个固守的效果。我们前面讲的三种温通的药,相对来讲,附子是最强势的,肉桂相对比较温和。

 

艾叶:艾叶的叶子与附子很相似,但艾叶一大片一大片的,显得柔和一些,附子的叶子比较细碎,艾叶有一个特征,叶子的背面有一层细细的白毛,也是跟附子相区别的一点。艾叶直接入煎剂的少,口感不好,芳香滞洪带有微微的苦味。艾叶芳香收藏的力量收藏是比较好的,这种收藏的利郎不是非常强悍,比较柔和,藏的比较好,不容易散出来。临床多用艾叶灸,其在燃烧的的时候,内含的芳香之气就会换换释放出来。其疏散是有特点的,一是芳香疏散的力量非常柔和。再就是艾叶的香气收藏的比较好,在燃烧的过程中是有收藏的力量的,微微的包藏着,缓缓向里渗透,并不是散去的。年头越长的艾叶,温通的作用越柔和,作用越持久,通破的力量越大。当年的新艾叶,气比较足,比较冲,但不容易通破淤结。艾叶入煎剂,6克就有很好的效果。艾灸的话,15分钟,一般的病症通的差不多了,个别重症可以灸半小时以上。如果来不及煎药的时候,艾灸的作用有时候是可以代替附子的,原因在于,第一艾灸药力缓和,非常持续,能灸很长时间。再就是其气比较方向清透,可以入脏腑,这一点与附子比较接近,“温阳之药”,艾火第一,硫磺第二,附子第三,就是这个道理。艾灸毕竟为一股火气,如果用的多了,也是会上火的。所以,凡阴虚者,不要单独去灸,而且不要大面积全身用,要局部使用,间断使用,不可连续,以免伤阴。且艾灸后要用滋养的药来调理,养养阴气。

 

 

蒲公英:叶子细长,贴着地面长,但没有叶茎,只有花茎。花为黄色,伞状花序,花瓣的末端为锯齿形(发散之象),发散的力量比较柔弱。蒲公英药气比较清淡,入的比较深,能够入到脏腑层面。与附子不通,附子的力量相对较大,可以走较大的脏腑(可以理解为五脏);蒲公英力量较小,只能走比较小的脏腑(可以理解为西医学的细胞)。临床蒲公英清热解毒,古人用来治疗疮疡,达到生肌长肉的效果。蒲公英的力量比较柔弱,很难从全身起到推动作用,但可以从局部针对细胞起推动作用,加快局部新城代谢,把局部的淤结流通开,促进一气周流,所以可以吧蒲公英理解成为一个非常柔弱的附子。除了治疗疮疡外,当下焦肾气虚弱,不能畅快的生发,但还没有到阳虚欲脱的状态,此时可以用蒲公英轻轻的升达一下,可以用到30克,其效果接近于1克附子的效果,尤其是老年人,肾阳虚伴有下焦郁热,舌苔较腻,用附子细辛肉桂又怕伤阴的时候,用点蒲公英是很不错的。微微宣散,既能升达阳气,又不至于加重郁热,很柔和,可以吧肾气缓缓托起来。蒲公英药性平和,用量在30克一下没有问题。但只能用于缓征,不能用于急症或危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