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您”字--马营海(珍藏版)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6-01

上小学的时候曾被老师请过家长。学生都知道,被老师请家长不是件好事,肯定你犯错误了。当母亲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到了学校,老师说的话却出乎她的意料。事后母亲对我说,当时我以为你惹了什么大祸,心里很紧张,没想到你们老师看见我就说你对她讲话没礼貌,跟她说话不称呼您,老是你、你的。

老师可能是位老北京,对礼貌用语很在意。我母亲回家就批评了我,说我不应该跟老师讲话不称您字。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您字在北京话里所占的位置,可不是用一个你字能简单代替的。

北京人,或者久居北京的人都知道,凡与长辈讲话,北京人必称您字。不光对长辈,在和年龄大的人或者值得尊敬的人讲话的时候,北京人大多也会以您相称。用您字称呼对方在北京很是有历史了,清末小说家刘鹗在其所著《老残游记》中专门谈到北京人说话以“你宁”(您)相称,由此可见您字在北京起码使用了数百年。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受孔孟之道影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各地民众在礼节方面大致相同,都能做到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唯独北京,却是在语言方面更能体现出礼貌的城市。北京人的礼貌用语非常多,除了您字,称呼第三者要用怹字,尽管这个字大多北京人不知道。北京人在骑车、拉货遇到人多时会连声招呼劳驾、借光,提醒人们躲开避让,以免相互碰撞。跟人打听个路遇到年龄大的会尊称一声老伯、大叔,实在不好判断对方年龄时也要叫一声“师傅”。俗话说礼多人不怪,说话时尊称一声别人小不了你,兴许能起到你意想不到的作用。

有一次我到天津办事,在大街上见一个人打听道儿,他问一个蹬三轮的师傅,唉,到某某地怎么走?听见他问话,蹬三轮的师傅随手一指,说,照直走,别拐弯,过三个红绿灯就到。那人听完扭头就走,连个谢字都没说。等他走后,蹬三轮的师傅对旁边的人说,没点儿礼貌,让他走吧,天黑也找不到。敢情他把方向指反了。您看,这就是说话没礼貌的后果。

北京人由于从小受过教育,许多礼貌行为甚至成了条件反射。我每逢坐公交车看见有老年人上车,情不自禁的就想起身让座,其实我也到了被别人让座的年龄了。问过许多同龄人,他们也有这种体会。

北京人的礼貌有时是很风趣的,当公交车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时,北京人不是相互埋怨,而是很夸张地喊一声,哥们儿,别挤了,再挤我成照片了。于是车厢里笑声一片,拥挤的人群会变得谦让。用玩笑来化解难堪,这也是北京人的一大特点。

北京人的礼貌也有令人尴尬的时候,清晨大家忙于上厕所,在公厕外面见一位长辈刚出来,晚辈习惯性地问候一声,您老吃了?这让长辈如何回答。

北京人除了在语言方面讲究礼貌外,在行为方面也是很在意,尤其许多生活细节,更是不容忽视。例如递物需用双手、接物必须起身、逢事必说请字、事毕先要称谢。这些看似小节的地方,北京人做的很到位。

北京,一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都,亲疏尊卑、君臣有别的封建等级制度已经深深的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中。同样,北京又是一座有着丰富内涵的文化名城,浓郁的文化氛围对北京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等级制度和文化影响的撞击下,长期以来形成了特有的北京语言。它既有因畏惧皇权而形成的客气,也有受文化熏陶而形成的幽默;既有因居住皇城而谈吐不俗,也有受移民影响而外来语众多。北京的礼貌用语是与政治分不开的,礼节可以表示出尊卑关系,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北京这个城市历经各种战乱和动乱,一直保持稳定与平和,与多年来强调礼貌、礼节有很大关系。北京人奉行非礼勿听、非礼勿动、非礼勿视、非礼勿言的古训,遵循社会伦理和道德的规范,安心甘做顺民。从某个层面说,这是北京人的美德。

北京话里的礼貌用语和北京人的礼貌行为,是北京以外的人不能替代和理解的。随着这些年人口的大迁徙,北京的礼貌也受到了冲击,给人一种世风日下的感觉。还拿公交车让座来说,经常会出现白发苍苍的老人站着,坐在座位上的年轻人却视而不见。至于不排队,乱吐痰,开车违纪等等不良现象,更是举不胜举。

农村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将传统落后的农村转为现代进步的城市的历史进程,无可非议。但随着广大农村人口的涌入城市,一些不文明的东西也会随之而来,这就需要城市管理者进行引导与限制,加强管理,把工作重点从拆迁转移到建设方面。建设,既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

从北京来讲,希望北京人的传统礼貌能把那些不文明的东西改造成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文明行为,让北京永远成为有礼貌的城市,任重道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