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奇怪的发烧

 紫霜飘雨 2014-06-03

一诊:女,12周岁,沂南县湖头乡。

主诉:高烧头痛四个月

现病史:患者春节期间“感冒”,愈后即到沂南来上学,几天后旋又发烧,再治乏效,高烧不退。

期间曾二次至临沂某医院住院,在临沂时也曾请院外的老中医开方,服过18副中药,服药时,也能退烧,但一停药旋又发烧。

患者由她的母亲陪护,自带温度计,诊时体温39.8℃,脉数。我用手按她的皮肤和额头,感觉上没有这么高的温度,我怀疑有差,把体温计重甩后再测,仍是如此(腋下体温)。

正在此时,患者自己说,已经知道体温要有变化了。因为头痛和身体的感觉不一样了。原来头痛厉害之后,紧接着就会全身酸楚难受,体温马上就会下降至35℃,这样的情况有时一天能发生数次,几个月来一直就是这样。

我也不想信,令其二次再测体温,则真的变为了35℃(腋下体温),二次之间相隔约有十几分钟。再查脉象仍数,无明显变化。各种体征也不见异常,只有体温是这样的大起大落,真是怪哉。

舌体胖大,有不均匀的白苔(有的地方微黄而厚),微腻。头痛以两侧轮流为明显,疼痛的程度有时剧烈,有时一般。无汗(摸其皮肤,也不觉干燥)。饭后恶心欲吐或吐酸水或清涎。大便偏干。经追问,高热时有不明显的轻微恶寒,肢体有轻度酸楚感。偶尔有咳嗽一二声。

回答问题对答如流。与年龄相比,似略显老成。可能因长期生病,面有倦容,精神略显疲惫,虽正在发热,但不见颜面红赤。

各医院重复检查,各种单据有数十张(俱略),腰椎穿刺也做过(因怀疑脑膜炎),始终查不到原因。各医院治疗都是用各种抗菌素,静点,一天七八瓶。起病至今已花了近三万,据其母亲说在临沂住院时,曾有一天花了6000多元(包括检查费)。这二天医院的医生又开过二天中药,服后仍无效。

月经史:月经尚未潮。患者母亲据此提出会不会因为应通不通而致。我觉得若是,则应属瘀血发热,此女无瘀血征,虽现在的女孩儿月经大多趋早,此女孩儿属小巧型,故可不予考虑。

患者现在正在某医院住院,经朋友介绍,“偷着出来”找我看一下,本意是一边住院,一边吃我开的中药。

我说这样不行:一是医院的医生不会允许你这样作。二是我的直感这病就是因为长期输液和“消炎”所致。只有停止输液,或能治愈。而不是寻求什么“双保险”。三是此病只是复杂,而不危险。病近半年而人不萎顿,也可以证明。现在的情况是,不但要相信我,而是要给我时间。

于是下定了决心,回家专服中药。

我觉得辨证很难,综合考虑,应属外邪久羁,三阳俱病(高热,呕逆,头痛,轻度恶寒,酸楚感),而心下有留饮?

用小白汤加羌活,意在尽快退热。

柴胡50g、黄芩20g、党参20g、半夏30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2个、石膏60g、知母15g、羌活10g。二剂。

2014.05.13二诊:二剂服后,感觉基本无效,一是头痛不见好转。二是发热依然,但也没出现不适和其它副作用。诊时正值自觉体温低时,我令重测,仍是35℃。脉也无明显异常。我再令测口腔温度,则是36.8℃。于是恍然大悟,此腋下体温之35℃,乃卫气不能敷布所致,时而高热,时而低温,此也少阳病寒热往来之一种表现而已。患者的妈妈听我解释后说,凡四个多月以来,未曾见到女儿有正常体温,不是高烧,便是35℃,询之医生不能解,徒令家人心惊,惶惶不已。今日始得以释怀。

话虽如此,我一时间也想不出更好的方法,上方服后虽不见大效,然也未见不适,原方稍事加减再服二剂,所谓守方。另一个问题是,呕吐时常呕出酸水清涎,有鉴于此,去羌活加吴茱萸。从权以反佐。

柴胡50g、黄芩20g、党参20g、半夏30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2个、石膏50g、知母10g、吴茱萸10g。二剂。

2014515日三诊:症状没有太大改变,唯一就是能测到腋下正确的体温了(36.8℃,脉搏也相符)。这说明卫气来复。而且呕吐清涎的症状越来越明显了,(一天约呕吐4次,多为酸清水),至此,显然白虎之用不妥(一、二诊,震于高温不解的假象,而忽略了“舌胖大,苔腻不渴,小便不黄赤”与心下留饮等症)此乃少阳与厥阴合病,心下有留饮也。正可谓出则少阳,入则厥阴是也(少阳虚则是厥阴,厥阴实则是少阳)。

修改处方,小柴胡合吴茱萸汤加茯苓干姜以温化痰饮。

柴胡50g、黄芩15g、党参30g、半夏30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0个、吴茱萸15g、茯苓30g、干姜5g。三剂。

2014518日下午四诊:自述上午仍有发热,现腋下体温36.8℃,头痛没有明显变化,但是从昨天开始呕吐好转,今天再没有呕吐,脉象应属正常,舌有薄白苔(厚苔处已化)。总体分析,病情已明显好转。原方稍事加减再服。

柴胡40g、黄芩15g、党参30g、半夏30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0个、吴茱萸20g。茯苓30g、干姜5g。三剂。

2014521日下午五诊:上方服后,头痛减轻,仍发生过二次呕吐,上午仍发热。鉴于方中用了大剂柴胡汤退热效果并不理想,故调整用量,以吴茱萸汤为主而以柴胡为辅。

柴胡15g、黄芩10g、党参30g、半夏30g、甘草5g、生姜10g、大枣10个、吴茱萸30g、茯苓30g、干姜5g。三剂。

因以上二诊,都是下午,除一诊有发热外,其它都正值退烧时,患者母亲开玩笑说:可能是病怕医生了。嘱其以后上午来,以便于观察。

2014524日六诊:上午10时来到,自己说:9点时仍觉发烧,时间不长就好了。由此看虽然发烧始终不能退清,但现整体病情趋于稳定,故干脆去掉柴胡汤,单用吴茱萸汤加减:

吴茱萸30g、党参40g、生姜10g、大枣10个、茯苓30g、半夏20g、干姜5g。六剂。

2014531日七诊:效果明显,现在只有轻微头痛未愈,舌体仍胖大,患者因主要病痛已除,不欲再服药。劝其再服六剂以巩固。

吴茱萸30g、党参40g、生姜10g、大枣10个、茯苓30g、半夏20g、干姜5g、牵牛子5g。六剂。 

加牵牛子,一是因大便偏干,二是意在助茯苓祛饮。

小结:

应该说,患者的病情并不危重,其骇人之处在于体温的异常,这种现象用西医理论似乎很难解释,难怪几个医院都束手无策了。

方中用药量偏大,尤其是吴茱萸,但吴茱萸是从10g逐渐加量的。患者除感觉口有苦味外,并无其它不适感,而且随着处方转换以吴茱萸为主,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似能证明用之不误。

虽然一、二诊也走了弯路,但坚持用中医理论分析病情,诊断思路便一步步逐渐明朗。能最终治愈此“怪病”,不得不说仍得力于《伤寒论》的理法方药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